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细节体现人的品质人生哲理散文(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怎样才能可用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细节体现人的品质人生哲理散文
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也是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样还有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商场如战场,不能让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成了商场的“蚁穴”,导致更严重的失败。
在美国华尔街,商人一定不会和两种人做生意,一种是穿着脏皮鞋的,另一种是穿着破烂皮鞋的。
在美国,皮鞋如果是脏的,那么说明你这个人很懒,如果连自己的鞋都收拾不好,又怎么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做生意,伙伴又怎么相信你呢?
这也不无道理,鞋穿在一个人的脚上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映射。皮鞋折射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态度。同样,如果皮鞋是肮脏不堪的,那就说明你是对对方的一种不尊重。
在商业谈判合作时,互相尊重是基础,见面留下的第一印象就为谈判的结果埋下了伏笔。所以,美国人在出行前,特别是在赴重要的商业场合前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皮鞋是否干净。
很多时候,我们在商场上并不是缺乏运筹帷幄,可能只是因为皮鞋没有擦干净,因为细节显示一个人的品质。
苏轼从细节识人的品质
苏轼的贤内助王弗极会“幕后识人”,苏东坡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立于幕后,往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哪类人,而且准确率相当高,可谓是闻言识人的典范。
比起夫人来,为人旷达的苏轼待人接物显然粗疏得多,但是他也擅长识人。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譬如苏轼,他就很会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
这里姑举几例。
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他见王安石与苏轼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加害苏轼,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还有一位叫章惇的,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两人相交的一则轶事,很能说明苏轼由细节看透章惇的智慧。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的`时候,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大笑。苏轼认为,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他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睡不着觉了,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的事,由此可见章惇之狠。《宋史》以章惇入《奸臣传》,可见其为人所不齿。
这是两个反面的例子,当然,苏轼也有识得好人的一面。比如1085年苏轼在登州做官的时候,有一个主簿每次来报告事情都特别啰嗦,苏轼厌烦。有一次,主簿又来长篇大论地禀报,苏轼嫌烦,就敷衍他道:“晚上来吧。”到了晚上主簿单独来了,苏轼勉强出来见他,苏轼正看杜甫的诗,就故意问道:“‘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这‘白鸟’指什么?是指鸥鹭一类的鸟儿吗?”主簿马上答道:“白鸟,并非指鸥鹭,而是指蚊蚋之类的虫儿。以此暗喻吸人血的赃官,如今世界,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啊!”苏轼本来是想用“白鸟”来嘲讽主簿说话像蚊蚋那样嗡嗡不止,让人烦厌,哪知主簿不但很有学问而且心地正直,从此对他另眼相看,特别厚待他。
从这则“以诗识人”的小事,也看出苏轼知错就改的品性。苏轼以细节识人,大都无误,是和他自身的言正身端分不开的。
优秀散文:细节识人
识人用人,自古就是一道难题。
杨溥是明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朝历史上公认的著名贤相。一年,其子从湖北老家到京城看望他,杨溥问儿子:“沿途当官的,可听说谁最贤、谁不贤?”其子说:“经过江陵县,认为那儿的.知县很不贤。”杨溥感到奇怪:“此话怎讲?”其子说:“江陵知县既不接送,又招待很简慢。那位江陵县令名叫范理。”
听完儿子这一细节的讲述,杨溥非但不怒,反而连连称赞范理是位好官。杨溥认为范理能这样对待他的儿子,说明范理不阿权贵,必有能耐,随即记住了范理这个名字。后经考察,得知范理品行才能俱佳,便力荐他升任德安府知府,后来杨溥又上奏朝廷将其提拔为贵州左布政使。范理在任时,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史称“甚有惠政”。
然而细节识人,有时也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继而得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不仅常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圣人也在所难免。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天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有看见刚才的事,说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以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这是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
孔子亲眼所见的一件小事,差点误会颜回,因而得出“眼见未必都为实”的感慨。同样,作为朝廷高官的杨溥,通过范理敢怠慢自己儿子的细微小事,看出了他耿直赤诚的品德,慧眼识人才,一再将范理推荐和提拔,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杨溥识人与孔子误解,今日读来,仍受益匪浅。
生活印照个人品质散文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振聋发聩的演讲激励着无数向往自由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每个怀揣对社会、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的人们的同样追求。
小时候总是这样想,长大要像雷锋、焦裕禄那样,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不成“泰山”,也决不做“鸿毛”,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导致了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像最近频发的矿难,以及各类生产事故,让人痛心疾首。我想,如果没有那些官员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漠视,就不会出现如此惨剧。在个人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需要抉择的时候,每个有正义感、责任心的人都会选择后者。我们设想一下,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如果钟南山这样的人都选择保持沉默,选择了维护个人的利益,漠视那些丑恶的事发生,人间的正义何在?当你站在人民这边的时候,可想而知面对的阻力和各方的压力有多大,顶住这些压力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如果徐本禹支教前,念头里利益的天平稍稍偏向自己,山区的孩子也许永远见不到这位徐老师了,整个中国也不会被其感动了。
小时候看武侠,对那种飞檐走壁、惩恶扬善的侠客心驰神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小说,是成人童话。面对各种世俗,除了不解,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紧守心中那片理想的“绿洲”。当生活需要我们抉择的时候,同时也在给我们一个机会,一个展现个人内心世界、印证个人品质的机会。选择了为公为民,就可能会失去个人的某些利益,相反,选择了顺应某些“潮流”,短期来看获得了很多好处,但国家受损,无益于人民,余生难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税务干部,面对的诱惑不可谓不多,但是人行走天地间,只有一身正气,方能坐的正、行的直。“责任”两个字,在不同人的心里分量不一,“贵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责任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不可分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容而不浮躁,充实而不空虚,真诚而不虚荣。敬业成就事业,尽责赢得尊严。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所应负的责任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又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要把自己和单位、和工作联系的更紧密一些,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关心它,爱护它,不是简单的、抱着完成任务的观点。
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先想自己会损失什么,会得到什么。我始终坚信,今天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一种积累,今天、明天,或许一段时间都不会有什么回报,没有夸赞,没有奖金,但是总有一天会有惊喜等着你,让你明白曾经的努力不曾白费。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本事,谁也抢不走,谁也拿不走。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努力了,都会还给你。个人的品质,无时无刻不被生活这面镜子所验证。
01
高中同学聚会,临别时拍了张合影,用素素手机拍的,约好了回去发同学群里,馋馋那帮没来的。
然而第二天,素素把照片一个个私聊发给了我们,并没有在群里晒。
我有点奇怪,说你直接发群里多省心,还可以让没来的同学都看看。
素素说:“想发来着,不过看S拍得不太好,她平时挺注意形象的,所以就作罢了。”
我细看那张照片,素素自己倒是发挥很好。S呢,头发凌乱,笑得也夸张,跟她平时在朋友圈和同学群里发的自拍差距很大。
想来S是不愿那张照片出现在群里的。
虽然她没说,但素素体会到了她的心意,并尊重了她。
这种尊重,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素素是个嫉妒狭隘的人,她可能会巴不得S拍得丑点,越丑越要发群里,让大家看看S的真面目,揭穿她靠美图软件维持的美貌假象。
或者,就算素素心不坏,可能也会随手把照片发群里。反正她自己拍得美,反正大家也都说了要在群里晒,至于S会不会不高兴,管她呢。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知道这件事会让你别扭,但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我做了你没办法怪我,我不做你也未必会感谢我。
那么要不要这样做,就考验一个人的人品了。
请注意,是人品,不是情商。情商决定着“你能不能意识到别人会不开心”,而人品考验的是“你想不想让别人不开心”。大部分人,是有“能意识到别人会不开心”的情商,却没有“不想让别人不开心”的人品。
02
朋友小谢曾有个闺蜜Q,俩人住楼上楼下,以前好到吃饺子都要互送一碗,但后来因为一些误会闹崩了,现在关系很僵,楼道里相遇都不打招呼。
去年Q婚内出轨,老公要离婚。小谢曾拉着我跟她聊过一次,分析他们的婚姻状况,看还有没有必要挽救。
后来,他们还是离了婚。
前不久,我和小谢以及几个朋友吃饭。大家知道她跟Q曾经交好、现在交恶,就试着打探Q的离婚内幕。
一位男士插科打诨地问:“是她外面有人了吧?”
“有你啦?”小谢说。
男士不甘心:“那到底为了啥?”
小谢笑:“可能是因为谁做晚饭的问题。”
大家都笑。
我心里暗赞,觉得小谢真是好机智又好善良——她跟Q闹这么僵,说心里没怨气肯定是假的。那么,别人问她“Q是不是外面有人”时,只要说一句“她呀”,配上一个轻蔑的笑,大家也就心知肚明了,而且这个密泄得神不知鬼不觉——我什么也没说啊,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
但是小谢没有。她选择了帮Q保守这个秘密。虽然这会让在场的朋友都觉得她不实在,虽然她完全没义务牺牲自己的交情去维护Q的声誉,但她下意识地,保护了一个已经交恶的朋友。
这真是件特别小的事,小到只是一句话和一个笑容的分寸。但这个小细节,让我感受到了小谢骨子里的善良,从此对她好感倍增。
03
我在杂志社工作时,有次社长谈了个广告,单子很大。
社长自然不能做具体业务,所以要找个业务员跟客户对接。
我们一致认为小韩做这个事最合适,因为他跟那公司的老总是老乡,人也比较能干。
那天社长约了老总下午见面,想叫着小韩一起。却不巧,小韩请假外出,手机又一直打不通。
社长很急,临时喊来另一个业务员小顾,说下午你跟着我去吧。天上掉下个大单子,小顾喜不自禁,说太好了,我回去准备下。
社长说好,又补了一句:“本来小韩去最合适,他跟那老总是老乡,但现在找不到他,没办法了。”
这样啊,小顾想了一下,说,小韩有两个手机号,他以前用另一个号给我打过电话,我翻翻看能找出来吧。
十分钟后,小顾来找社长,说我联系上小韩了,他下午能过来。
社长很高兴,连连点头,说好啊。
小顾出去了。社长看着他关上门,回头就竖了个大拇指,跟我说:这孩子,这人品。
这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前段时间我和社长见面,偶然聊到小顾,我说起这件事,没想到社长也记忆犹新。
他说:“虽然就是找个电话号码的事,但换一般人,做得出来吗?那天要是小顾跟我去,单子就签他手上了,好几万的提成啊,对他可不是小数,但这孩子就硬把小韩给我找出来了,我心里真是感动,冲他这份厚道,我后来又给了他好几个单子。”
我问:“小顾知道您为什么给他单子吗?”
社长笑,说:“他不知道,他可能以为是自己运气好吧。”
我后来想,我们现在喜欢把“运气好”说成“人品爆棚”,原来这话也不全是玩笑,很多好运气,真是拼人品拼来的。
04
人品很重要。这谁都知道。
可是在凡俗的现实里,我们其实也没什么机会做救苦救难、博施济众的大英雄,更很少会做烧杀抢掠、坑蒙拐骗的大恶人。一个人的人品,多半要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展现,说起来,无非是聚会愿不愿意买单、打车会不会主动坐前面、在外面能不能善待服务员保洁员、开车时是不是乱变道乱开远光灯、捡到手机钱包会不会原封不动返还……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让别人对你的`人品有了判断。
很多时候,可能你只是下意识地做了某事,自己完全没在意,但别人看在眼里,就感知到了你的为人,进而决定了对你的态度,是依赖还是防备,是欣赏还是反感,是信任还是怀疑,是有求必应还是避之不及,是想在生命中拉黑你还是置顶你。
当别人看到你细心善意地不把同学的丑照发群里,不在背后透露交恶的朋友的隐私,拱手把掉到自己手上的大单子让出来……别人自然对你心生好感,另眼相看。而这些,显然都不是刻意装出来的。
而如果你内心没有这样的善意,那么就算平时处心积虑地刻意表现自己有多好,也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性的真实来。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人:话说得特别动听,有些事做得也不错,但你总能在某一个偶然的瞬间,发现TA的自私和冷漠,然后不由得心生失望。而那个人可能并不自知,还沉浸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假象里,以为所有人都还当TA是绝世大善人。
这样的人,到了拼人品的时候,往往都会输。但TA很难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只会觉得是别人的错,是别人辜负了TA。
人到了一定年龄人生哲理散文
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生命就是一次历练,从鲜衣怒马,到银碗里盛雪,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人总是会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懂得,从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修炼一颗波澜不惊的心。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变得平和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发了脾气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自己。从前有人夸几句,总会兴奋好几天,而现在,微微一笑,只当鼓励,从前有人批评,总会伤心难过,而现在,懂得面对,为的是做更好的自己,从前有人讥讽,总会找人理论,而现在,不会再为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从前的自己,总是想拥有的更多,想得到的就拼命的去抓住不放,得不到的也不会轻易放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放手。
慢慢的才知道,有些东西你越抓得紧流失的越快,不如顺其自然,要学会睿智的去生活,人生的四季,怎能永远都是春天,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岁月恩赐与馈赠,学会与时光相互包容,接纳,删繁就简的奔着自己的喜好而去,说明内心已变得成熟了。
从前的自己,总向往鲜衣怒马,现在才懂得热闹之外才是生活,无论何时,都要在心中为安静留一个位置。
开始学会放缓脚步,让慢下来的生活不急不缓,一杯暖茶,一本闲书,也能打发半天时光。开始学会思考,孤独是生命的常态,静水深流方是人生,从而审视自己,让内在变得温润,让灵魂变得丰盈,保持着内心的清宁与干净,不卑不亢,温暖明媚,这世间的美好,来自你对生活的温柔以待。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选择和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有阴暗,和心胸宽阔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狭隘;和坚定的人在一起,内心就少有迷茫。
逐渐学会远离那些影响心情的人和事,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平和而温暖的生活,人海茫茫,总会有欣赏的目光,鼓励你,总会有人以雪中送炭的姿势,靠近你,人活着,最大的本钱是一个好的心态,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让自己活的'快乐。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真正的读懂幸福的涵义,有时候,幸福只是一杯茶的香,一顿普通的饭菜,一句问候的抵达,一盏晚归时为你亮着的灯,开始学会删繁就简,去伪求真,越发懂得陪伴的重要性,与三两个知己携手同行,与亲人们温暖相依,那些一直在身边的才是最珍贵的。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会觉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痛苦是一种刁难,而是生活对你的一种雕刻,深深懂得,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财富,而是你是否快乐,不是要有多少人陪在你身边,而是是否有人懂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越活越明白,开始学会往回收了,尽量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开始学会照顾到自己的一颗心,不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多了一份简单岁月的纯朴,沧桑后的成熟,和荣辱不惊的坦然。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于是,学会在年长深远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个自己,在光阴的暮色里,温良慈悲。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再感叹时光无情了,毕竟岁月未曾饶过我,我也未曾饶过岁月,认真的活着,优雅的老去,活到自己好看,别人才能把你当成风景。
人这辈子不能缺少的东西人生哲理散文
一、书本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补品;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各界大神都在称赞书本这种美好的东西,你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怎么能不去拜读一两本名著呢。言归正传,书本其实并没有神奇的魔力,它不能能你带来什么特别的礼物,不是圣诞老人,会在你的长筒袜里装上礼物;也不是财神爷,会给你一大叠人民币的利是;更不是潘多拉宝盒,不会给你惊喜。书本只是一个潜在的朋友,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最忠实的.陪伴;书本只是一个望远镜,它能把你短浅的视线拉长几百倍,让你领略那无限的异国风情;书本只是一个精神粮食,但它总是让你食不果腹,像上瘾般再也不能移开步伐半寸。
二、茶
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瞧,古人才是最会享受人生的人。不论社会的发展如何如何,只说茶是一个好东西。有朋千里来,泡一壶好茶,煮茶,论茶,赏茶,便是极礼貌的做法了罢;闲暇寂静之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赏竹,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嘉奖了罢;烦闷之际,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一套功夫茶下来,是否会海阔天空呢。其实世上烦恼的事很多,所以既然有茶这种消烦解愁的好东西,你又以何借口拒之门外呢。
如果你的人生有了书和茶,那你便有着极大的幸福,请君惜福。
★ 细节人生哲理故事
★ 人生哲理散文
★ 感悟人生哲理散文
★ 人生如戏人生哲理
★ 写人的品质段落
★ 写人品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