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心得感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xjkr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心得感悟(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xjk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1:阅读论语感悟心得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 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

篇2: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篇3: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篇4: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篇5: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征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些思想言论可能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吻合,单对于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治学方面,孔子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行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所启发。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要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文明、昌盛的礼仪之邦。

篇6: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篇7:论语的心得感悟

论语的心得感悟

一、压力就是动力

现代人面临一个耳熟能详,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题——“压力就是动力。”

我们只能理解到压力能够产生动力,至于产生动力以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却从未想过。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庄子心得》时,看到于丹举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不妨写来与大家共赏。

“英国一个实验室,用3个南瓜做试验。一号南瓜任其自由生长,二号南瓜每天适当施加压力,三号南瓜每天将压力施加到最大限度,每次都要压到滋滋地冒水,而以不压碎为止。这样长此以往,直到南瓜成熟的时候,将其同时摘下,放到案板上,用刀来砍。结果是:一号南瓜手起刀落成了两半;二号南瓜却要用尽全身力气,死劲砍下才能将其砍开;三号南瓜用刀砍,刀却弹了回来,用锯子锯,锯子也弹了回来,一般利器都无法将其剖开。”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不施压的挡不住利器轻轻一击;稍加施压的挡不住利器猛烈袭击;施压到极限的一般利器都无法剖开。

南瓜尚且如此,人,长期在极度压力下更能锻炼出惊人的能力,比如特种兵,那个不是九死一生中锻炼出来的好汉。

孟子对这个现象有独到的论断:“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两段,前一段说的是困难对人的压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讲的是多种多样的压力。

试看有成就的人,谁不是经受了无比压力才能获得成功。毛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长征那旷古绝今的压力下,他才锻炼出了擎天柱般的气魄,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勿容置疑,压力对任何承担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谁不愿意自由自在,谁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使人逐渐懒惰,不求进取,造成不堪一击的悲剧,南瓜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自加压力。因为在这变革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们随时都会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说,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对儿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锻炼出抗衡压力的能力。

以此看来,压力就是动力,动力产生能力,能力决定成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二、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三、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没有经过特殊锤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这看起来没什么错,因为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与自我相联系的一切。

然而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于丹在阐述这个道理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有一个修炼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红尘,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阴间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狱去看看阴间的情况。

一进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觉得奇怪,便留心观察,结果发现所有人手上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可是到开饭时谁也没有办法将食物放进嘴中,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

他想阎王也太残忍了,怎么想这么个馊主意来整治人?还不如我们人间。于是他又赶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也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开饭时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上的人进餐是先喂别人,等对方吃饱了,对方再反过来喂他,因此一个个酒足饭饱,没有人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这才明白天上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做人与成仙也只是一念之间。怪不得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胜;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他终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说穿了就是奉献精神。

这个神话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无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与人争天下才没人能够与你争;要想获得必先给予等等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现实中这么浅显的事例也不少:比如要想取暖,必须先给炉子加柴升火,然后才能得到温暖的回报。又如:人们要想吃饭就得先播种粮食,然后才有米煮饭,最后才能填饱肚子;工人要想吃饭,就得先工作,否则就没有工资的回报,哪里还会有生活的来源?

其实天下所有事,下细想一想,都是先给予然后才有获得。有首《爱的奉献》唱得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怯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奉献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兰花还手留余香啊!

《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心得感悟作文

论语感悟

读论语心得的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

读论语心得感悟200字

论语读书感想心得感悟

论语阅读心得感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感悟

论语心得的阅读感悟

论语的心得感悟(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语的心得感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