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的心得体会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浮山水饺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1

首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我认为非常重要。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感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

一、重视沟通

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只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

和孩子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一定要让孩子先接收你,贴近你,然后才可以给他道理,但不要得寸进尺,应该循序渐进,否则会前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

另外,孩子和父母关系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当即认真解答,不能解答的,也要想办法解答,你的努力孩子会看在眼里,从而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让孩子失望了,他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当他的朋友,一起陪他玩。这会让我与孩子的关系很快地融洽,并且无论玩什么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都能寻找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过去我很少打球,为了达到目的,我经常和孩子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等等。小孩与大人打球毕竟有一定差距,因此,当他快要失去信心时我常故意放他一马;但当他开始得意时我又毫不手软地击败他。让他从中体会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他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单纯去满足他的高兴,他会认为胜利得来很容易;反过来老是让他失败,他会失去竞争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小小球场与人生这个大“球场”的道理是一致的。

简而言之,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他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烦躁时也常顾不上了,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事后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这样不容易产生隔阂。

二、发现引导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并不能清楚地表示他自己想要的,也不会利用自己的天赋,这时就需要家长挖掘发现了。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多做多学点东西,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但一旦发现孩子不喜欢并且没有天赋,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做去学了。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粗心,特别是他在做数学作业时显示出了逻辑思维的不足,因此我在辅导的过程中反对死记硬背,强调过程的思维,哪怕结果是错误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思考问题首先要合乎逻辑。几乎每个假期我都对他进行了这方面的诱导。同样,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却大有提高。

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个性、爱好,正确作出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正确对待表扬批评正确对待,主要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

如:取得了成绩应该表扬,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很难把握。不鼓励不批评是不行的,可鼓励与批评过急了孩子的心态往往出现反常,究竟如何对待,几句话很难讲清楚,我这里只说说具体事例仅供参考。在实验中学学习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每次作业几乎都是优,为了鼓励他,我们不仅赞扬了他,还买了很多他喜欢吃的、玩的、穿的,甚至还满足了他提出稍过分的要求。结果期中考试令人很不满意。通过这件事,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好分寸,该赞扬的还是要赞扬,但决不过分。有一回我们无意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有很多良,当时我很气愤,但我冷静一想,先别急躁,以免刺伤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于是我很平静地问他:“你的作业哪来那么多的良呀,是不是又马马虎虎地做作业?”

他作了一些解释,尽管他的解释明显有点牵强,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稍带点指责也就算了,关键看他本人怎样认识。我觉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注重态度和过程最后必然会有好的成绩。可能有人认为我对孩子的要求太松,其实不然,关键时该严厉的还得严厉。有一次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在班级不听话和老师顶撞,这次我毫不客气,回家后我大发脾气,恶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他很少见我发脾气,因此觉得自己的错误可能犯得很大,有点害怕,我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听进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发现他犯类似的错误了。

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

四、鼓励支持

当孩子大了的时候,已具备自己思考的能力,每当孩子做出自己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支持,很多时候选择无所谓对错,只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不要因为孩子与我们的想法不合就反对。如果孩子选了,而你反对,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屈从了你,可是虽然孩子屈从了你,但孩子本身并不愿如此做,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结果不得而知;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坚持自己的做法,可是孩子初次做事,他并不成熟,需要别人的支持,而最应该支持孩子的你却不支持孩子,甚至还拖孩子后腿,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其结果也就不得而知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孩子屈从了你而有所成就的情况,可是那已经不是孩子的人生了,是你强加于他的人生。也不排除一些孩子坚持自我而成功的情况,可是那到底需要孩子有多坚强,我是想不出来,只是想到一点,即便孩子成功了,也一定会与你产生隔阂了。

总之,一定要支持孩子,即便孩子的想法很荒谬,你也一定要支持,让孩子接受一次教训,并在他失败后指出他的错误之处,并鼓励他继续前进。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历失败,哪会有成功?

五、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今后,我决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我的孩子,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以上心得体会,只是我一管之见。以上是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拙见,望各位老师和家长指正。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2

我82年出生,今年27岁,目前在一所还是不错的大学读研究生,翻译相关专业。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屈指算来学习英语已经15年有余了。也许是语言天赋和比较喜欢表现的原因,英语成绩一直还算不错,四六级、雅思都能轻松通过,偶尔也能参加比赛获个小奖,毕业凭着还是顺溜的英语进了外企,现在又读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应该说和英语的缘分真是越来越深了。

说起家教,很多大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家教勤工俭学,在赚点外快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奇怪的是,我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做过家教。直到研究生快毕业了才机缘巧合地想起了要做英语家教。当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赚钱贴补生活费(年纪大了不好意思总花家里的钱);二是因为准备论文和找工作没有大块的时候去实习,家教占用时间不多,权且当作解决温饱的手段吧。

于是,联系了一个中介机构。过了很久没有消息,当我快要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对方是一个刚上初二的男孩,按照家长的说法,主要是贪玩,所以学的不好。原本约了时间和家长面谈,后来有事就没去成,在中介的安排下,第二周直接开始上课了。

头次见面,来的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十三四岁的样子,已经长到一米六左右了,上身穿着一件Nike的黑色羽绒服,有一点腼腆和害羞,倒也不认生,上来就能跟你闲聊上半天。让我们叫他张伟吧。张伟虽然有十三四岁了,但是行为举止像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多动,不停地摆弄这个、摆弄那个,手上沾上墨水能瞅上半天,所以每次上课前十分钟都是在等待他安静下来,才开始正式上课。上课时,他会一个人不停地讲述他的喜好和观点,直到你打断他为止。时不时地他会打断你的讲课,“老师,能问你一个问题吗?”看他认真的表情,我停下讲解仔细倾听他的提问:“您在哪上班啊?您为什么不留长发呢?”我被他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恼的没办法,只能佩服他注意力发散的程度之厉害。如果你放任他继续发挥那信马由缰的想象力,估计还没等他说完,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经常上演这样“跑-拉-跑-拉”的战役。

(回想第一次上课的情形,孩子的表现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他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所以才会在你谆谆教诲的时候,思绪已经不知道飘到何方去了。据他说,他平时在学校上课就经常听不懂,这也许是为什么他习惯了这样自己瞎想吧。)

第一次上课以了解情况为主,从聊天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对英语没有兴趣,对自己没有自信,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及格就行”,在他的眼里“英语实在是太难了!!”“题目做对60%那就是奇迹了!”虽然他最得意的一门物理考了90分,他还觉得自己笨。他笑称自己的“专科生”,只有一门课好的严重偏科生。

第一次做家教的我就遇上了这样一个孩子,心里非常的震撼!感谢孩子的信任,对我说出了心里话。作为一个从小到大英语都比较靠前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想到英语不好,会给一个学生带来这样大的心理影响。

那天结束后,我回到学校,仍然无法忘记和孩子的对话。据他说,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上各种培训班,一对一的,小班上课的,他都上过,主要是补课。我家是县城的,那时候没有这么多遍地开花的培训班,另一方面学习能跟得上,倒也用不着上辅导班。记忆中,只有一个学期找过一位老师教我英语发音。所以,对于这种近乎狂热的“培训班”迷恋症,我非常不能理解。张伟的周末schedule:每周六上午,补语文(9:00-11:00),下午补英语(1:30-3:30)。在我看来,这样的安排就是一个折磨。但是,孩子却对此表现得相当习以为常。

我的观点是,只要能跟上学习进度,就没有必要上培训学校,“周末干点什么不行啊?”也许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张伟很是惊讶,试探着问道:“老师,我怎么听着您的话,意思是让我不要来上(培训)班啊?”我只好耐心地跟他解释:“如果你能够跟上进度,就没有必要上培训班。但是,按照你现在的情况,不补是不行的,否则中考怎么办?但补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你有一天可以不用再上培训班。”我又说:“当然了,如果你成绩稳定在80分了,想要提高,那样上培训班也是可以的。”我其实还想说“我只是不明白,你上了这么长时候,怎么也没有提高?”但是怕伤着孩子,又把话咽了下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尤其是英语,和数理化不同,英文本身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方法不得当,南辕北辙,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再要在短时间内补平的难度就会逐渐增大,尤其是当孩子已经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时,想要通过补习达到较高的水平,的确不容易。令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伟伟每个学期都上补习班,到现在学英语还只会通过“背单词”这种最最古老、遭人遗弃的方法呢?这样下去,他什么时候才能进入自我学习的良性循环?难道补习班的老师没有好好教,还是他没有好好学?如果说学校上课人多,一个老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那么一对一是完全可以做到将所有精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的。

初二上,离中考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开始补也许还来得及,不然……也许考高中都是问题。我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好重,这就是一个青年的未来啊!!想到这里,我不禁一怔,嘲笑起自己来:“不过是一个家教的兼职罢了,操的哪门子的心哪?”我没想到的是,之后我为伟伟操的心越来越多,付出了远远超出自己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培养兴趣、建立自信……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3

“教师”这个称谓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它是我自我的象征,在我小的时候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也许在同龄人当中属于保守一类,但是我自己却为了这个理想奋斗了多年。弹指间,我就要收获属于我自己的胜利果实,面对将来的种.种,内心也是充满了无数的感慨。我知道这已不是当年的一个梦想而是到了真正实现的时候了,面对别人的嘲讽以及羡慕我心已经平静,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暑假的前几天,我就认真的思考了这个暑假的实践活动该怎样进行。首先也就是如何确定实践的性质以及类型。鉴于学院的规定,我选择了家教实践,在辅导学生的基础上从而达到自我的提高。同时我深知“不打无准备之战”的道理,在进行家教活动之前,我就在网上了找了关于现如今家教活动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及难点,还有就是家教学生的个性类型和对症的要求等等。同样,作为一名英语师范的学生,我也了解英语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抓住课程特性的基础上在对个体的学生对症下药,我想以这种方式加强相适应的强度,在英语教学方面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首先我跟家教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进程以及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态度。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我了解到: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属于厌学的态度,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没有任何激情,基础较差。了解到这样的现状,我不能无动于衷,我就与这位可爱的女学生进行了交流,我了解到,其实并不是她自己对英语完全的厌恶,只是在基础差的基础上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从而造成了自己的自暴自弃。了解到这一特殊性,我特地去查找了关于厌学这一方面的心理资料,从而也找到了应对的措施,那就是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和支持,鼓励学生继续学下去,在出现困难的时候要给与指导性的帮助与支持。在得到资料和对策的支持,我一扫先前的犹豫与迟疑,对症下药,先给学生进行了一个基础测试。当然,这些测试的题目都是很简单很基础的关于英语方面的题目,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英语还是有救的,还是有提升的必要的。果然,尽管也有错误,但是正确率很高,我对学生的表现予以了肯定,学生也很开心,并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的信心也得到了满足。

有了第一天好的开始,我对我下面的讲课内容有了很大的信心,鉴于学生的现状,我知道在除了学习态度方面以外,我要帮她补习的就是关于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说到基础知识,我首先想到了书本也就是教材上的语句,因为在我们所接触的学习资料方面,教材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有它的旗帜性,它是一个蓝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材,认识到教材的逻辑性。第二天我让学生带了教材,首先带她翻看了目录,听她给我朗读目录的内容,这样一是看她的语音语调了解她的口语基础,二是培养她在敢读敢表现这方面的训练。从她朗读目录的语调语音,我了解到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大,只是缺少一定的自信心。这时候我的角色就变成了她的朋友来鼓励她,激励她是一个很好的学生。然后我就对于教材目录的编排进行了有序的讲解,从我的讲解以及我的鼓励中,学生已经有了问问题的想法,对于这样的机会我当然要抓住,认真详细的对她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她对我的回答也是相当满意。为了确定她是真正了解了教材的实用性以及知识性,我对她提出了几个引申的问题,尽管回答的不是很到位,但是从她的回答中我已经了解到她对课程编排的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实属不易。

了解了教材的编排,底下进行的就是对课文的讲解,该如何讲解,这个问题又困扰了我,因为学生是一个基础较差的英语学习者,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好资料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把课文强加给学生,要给她自我吸收的时间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在这时,我了解到尽管学生是个女生,但是对于体育运动特别热衷。这时,我就想到了用兴趣学习法来激励学生学习,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我先列举了几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翻译,果不其然,她翻译得很精确也很有信心,同时对我让她翻译体育项目这一举动也很感兴趣。有了这么精彩的一步,我对下面的几步已经有了很好的打算。我打算以体育项目作为主要的链接,其他的内容再有节奏的加上去,从而使得习得的知识丰满。

说干就干,既然已经有了很好的系统教学方法,那就需要更好的实施。但是这时候我已经年过感觉到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懈怠现象,这时我才了解到在我不断加强强度的时候,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我剥夺了,看来教学还真是一个急不得的活儿。为了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得到更高的学习效率,我降低了学习强度,给了她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由一天的4小时降低到3个半小时,再来学习的时候我发现收效很大。在学生得到一定时间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提前预习接下来的内容并对自己现在大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

家教进行的很顺利,我的家教生活也是苦中有甜,喜忧参半。由于是每天早上进行家教,这就改掉了我爱睡懒觉的毛病。尽管前几天确实很累,但是后面几天已经觉得是自然的事了。也有的时候,我讲解了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也貌似是懂了,可是再过几天来提问时,又不知道了,这时觉得自己特无力,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是转念一想,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以前在学习的时候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吗?只要这样一想,又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很值得的。也许讲解一次不是很理解,但是只要我再接再厉,这样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学生会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

经过十几天的家教生活,不仅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了提高,就是我自己在学习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知道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有通过契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也许学生先前出现的所有问题在这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不能全部得以改正,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住,契而不舍的努力一定助以成功。下面是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合理得处理好,学生学习才能得到飞跃。

暑期家教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活动尽管结束了但是对我个人的影响还在。它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也让我了解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耐下心来慢慢解决,草草处理是不行的。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4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承千百年的标志。一家之风,一家之训,铸就一家之立。血色家风,是象征着一个家族立世之本,处事之风。血色之红,是不可动摇,权威之色,家风,亦是家族之权威。

家风家训有比较笼统的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也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风也可引申为家教,是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的教育,比较零碎和直接。比如:“人不能懒惰”,“做人要有礼貌”等。无论何种呈现方式,都离不开言传身教。父母给予孩子的行为规范思想教育,正是家风传承效果的最好体现。家风,谓之血色,是在言传身教中长辈用严厉、严谨的态度教育后辈。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严于教子,他写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至世人有“途人之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之子也。”

家风不仅要有长辈传授,更要落实到后辈的身体力行之中。吉鸿昌年轻时担任营长,父亲病重,对前来探望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要多为百姓着想。”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写在瓷碗上,按批烧制分发给所有官兵,立下誓言请官兵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洁,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享年仅39岁。吉鸿昌用鲜血守护自己的誓言,用血色渲染了不屈服,不发财的吉氏家风,让血色家风之旗高扬在祖国上空。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家风传统从未动摇。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良好的家风、门风,生动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授予了全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奖章,家庭成员代表发起了“墨香家庭”建设倡议。这些家庭对于倡导“文明,健康,优生,教育,致富,奉献”的践行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是现代化家风传承的引领者。大理喜洲镇的严家大院是古现代家风延续的代表。血色家风,是象征红色的保存时间长,不褪色的家风传承链条。严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传统白族居民的风格,即建筑讲究“三方一照壁,四舍五天井”。当时代变迁,内涵却一直绽放光芒,严家大院的房间,间间相通,以权威长辈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方便长辈进行统一教育,房间连通是表明严氏子孙清白,愿所有人监督自家人的行为。女子房门靠里,在长辈护佑下养成自居深闺、谦逊有礼的谦和态度。严家子孙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家风,还将严院赠于政府作为博物馆,将家风粘贴至大堂正门,以便世人监督。

血色家风,是家教的严厉,是践行的深重,是传承的印迹。血色家风是一国一家一人行为规范的标准。将血色家风至于最高的位置,用最尊敬的态度去供奉,在为人处世中用心践行,用以战胜一切困难,用以将梦想驶向远方……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5

1、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

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主任重点表明:孩子胆小、老实,请老师给予关照。之后,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坚持每天看一看联系本、并签字,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质量,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这一学期来,孩子进步很大,已经能自觉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发言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孩子通过班主任及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在学校交了几个朋友。在这方面,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让她说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我们的女儿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总是把加法当减法,减法当加法。我们就设计一些作业,其中有许多粗心大意的错误,故意请她当“老师”批改。反复训练几次,在这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了。针对她吃饭慢的不良习惯,我们就想办法培养她做事快的习惯,给她讲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好了,才有时间玩或学别的东西。

5、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们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

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会因为她胆小而惧怕你,使她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她就会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慢慢来。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培养她学会休息和调整。

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争强好胜是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因为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小,天性好玩,在这方面就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机动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孩子每天要上六节课,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这方面,作为家长,一是为她做好各种后勤服务工作,加强补充营养,帮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学会休息和调整。比如听听音乐,闭目养养神、轻松活动一会儿等等(当然,最好是学校每个星期三下午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家学习,借此机会适当调整一下)。等疲惫过后马上是一个智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段内,再要求她完成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6

聆听武校长的家庭教育讲座,我颇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个事例,尤其令我感触深刻。

武校长讲到,电力工程队在深山中架设电缆时,由于沟深壑险,把电缆线从一座山梁扯到对面的山梁上去,极为不便。聪明的施工人员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放飞风筝,让风筝落在对面山梁上。然后,把“风筝线”逐渐变得粗起来。当“风筝线”粗到足以承受电缆的重量时,最后顺利地把电缆牵引过去。

这个聪明办法令人拍案称奇,其过程更是耐人寻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细细的风筝线能成功地牵引电缆吗?地球人都知道,当然不能!

可是,在教育孩子,特别是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家长恰恰忽略了那个让“‘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由这件我联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

当初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一多半男生长期不交作业……我从每天早晨组织学生搞接力赛跑做起,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意识。这种意识,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风班貌渐渐好转。鉴于学生不爱学习,我就从读故事书抓起,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学习……

总之,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前提嘛,是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7

有人说,“不来新疆不知中国之大”,占据中国1/6陆地面积,与8国接壤,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新疆是国内最遥远的存在,是远方的远方,除了海洋,这里拥有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高山湖泊与无垠林海对望,有万顷碧波的草原,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还有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于是几经波折,在命运的牵引下我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大漠边疆,至此以后,眼中满是巍峨的天山,心里深藏激扬的理想。新疆,咱们数年的藕断丝连,总算是修成正果,如今我怀揣初心与你“赴约”。

曾经未识,早有苗头,约定来日方长。2016年,大学毕业,23岁。把毕业旅行选在了西藏,那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圣洁而纯净。西藏之行没有让我失望,与我想象之中的模样如出一辙,那是一个你去了还想去的地方。此行也给我原本不太完美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往后提及皆是美好回忆与深刻感触。就是这年别人羡慕我考上了研究生,而我最羡慕胸戴“大红花”的西部志愿者,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在我心中一直埋藏。我想呀,神秘的西藏用旅行的方式已解锁,而同样神秘的新疆希望有幸可以生活于此,实现在“家长里短”的琐碎中感悟新疆、奉献青春。那是未经世事有志青年的满腔热血。

那年初识,心动不易,好想一路西行。2017年,硕士一年级,24岁。无意中看见了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宣讲团来学校的宣讲,针对的受众人群是大四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在满是大四学生的报告厅里,我默默坐在角落里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起身就要追随而去。于是极其害怕当众提问、发言的我,鼓起了十二分勇气,提出了我的疑惑:“如果去当西部志愿者了,在读学历怎么办?”这是一个可以解答的问题但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即使听到了回答“可以保留学籍,需要和学校协商”,但还是犹豫了。有一种消费叫“冲动消费”,当头一热,事后有时谈不上后悔但总觉得不值得。而面对这件事情,我好像也没有那么理智,冷静下来后,我知道了这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现实,所以还是需要再沉淀一下。那是初生牛犊理想青年的追求抱负。

去年结识,认定是你,选择西部扎根。2019年,硕士三年级,26岁。面临毕业,必须择业。在学校的三年,言语间我流露着对西藏、新疆的向往,好像在开玩笑,但也好像是一本正经。后来总说我还是选择新疆吧,西藏海拔太高,我最爱的长跑不能进行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于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我报考了“新疆伊宁县”的一个岗位;辅导员招聘时,我报考了新疆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报考了新疆昌吉市的“千人硕士进昌吉”;报考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公务员招录……越是临近毕业,我好像越是坚定地把自己的就业地点框在了新疆。那是坚定信念执着姑娘的最终选择。

这年朝夕相处,磕磕绊绊,却一往无前。2020年,终成了一名南疆基层公务员,27岁。二十不惑已经过去好多年,三十而已还又不甘心。终于在过年的时候可以跟人说我已经工作了,不再是学生;终于可以和从小就崇拜的基层公务员父亲谈基层工作,借鉴经验,对比差异,实现突破。总是在工作中怀疑和迷失自己,却也总是在服务百姓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入户走访中,教小朋友学英语,“姐姐你好厉害呀,你和我们老师一模一样,你为什么不当老师呢,你如果给我当老师我会特别开心的”;疫情防控时,在社区服务居民,“姑娘,每天为我们跑上跑下测体温、倒垃圾、买菜、送药……真是辛苦你了,疫情过后,叔叔一定给你唱首歌”……点点滴滴,虽然事情很小,却足够温暖人心。那是深思熟虑别样追求后的基层感触。

新疆啊,来日方长,纸短情长,我想和你约定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篇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为孩子的教育许多家长可谓动足脑筋。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忽略了孩子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同样是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从小被家长宠爱,因此,当孩子出生后,由于缺乏家庭责任感,他们把孩子全权交给了爷爷奶奶,而那些相对还比较年轻的祖辈们也乐此不疲,当活动需要爸爸妈妈配合时,爷爷奶奶也都以他们忙来搪塞,但真正出现问题时,年轻的家长总喜欢把问题归结于教师,殊不知现在的教育需要的是家园的配合、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小班新生,我们从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95%的孩子由祖辈带着,70%晚上都跟祖辈睡觉,其中每天给孩子的讲故事、交流的微乎其微。那么爸爸妈妈们在做什么?玩电脑、打牌、上夜班(大部分)、外面玩......还不乏长期不回家的。于是,把家长分成三类,开展针对性的家长工作。

1、重视、积极型。此类家长的育儿观念,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着装、谈吐等方面就能直接感受到,他们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商讨孩子教育的点滴,会把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及时与教师沟通,达成教育的一致。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还会出谋划策参与班级管理。对于这种家长,我们以委以重任,如班级家委会主任、园家委会成员等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家长职能,让他们成为教育的支持者、宣传者。

2、淡然、一般型。此类家长属于慢热型,他们中一部分比较内向不善交流,一部分由于工作确实忙无法脱身,往往认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孩子的基本情况也都是在老师不停的问讯中了解到的。对于这些家长,我们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随时与他们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聊聊家庭情况等等,让他们逐步敞开胸怀,放下工作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长此以往,他们将会成为很好的朋友、有力的支撑者。

3、漠不关心型。此类家长往往是集宠爱于一身,祖辈也特别能干,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畏缩、缺乏自信,当出现问题时,家长比较冲动。对于他们,我们需要的是耐心,首先是耐心做好祖辈工作,让他们逐步放手。其次是耐心做好年轻家长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最后是耐心教育他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孩子的进步中感悟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从行动上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

家长工作,是一项具体工程,只有认真、细致的做好家长工作,我们的家长将成为教育工作中有力的支持者、合作者。

读《家》心得体会

家心得体会800字

《家》读书心得体会

《家》的心得体会400字

当一天家心得体会

读家心得体会200字

家校教育心得体会

巴金家读书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的心得体会200字左右

关于《家》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家》的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