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有感素材(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美少女壮士阿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他的一生朴实无华,却又传奇。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都是一个光辉英雄的存在。他不求回报,一生艰苦奋斗,献身医学。称他为二十一世纪的华佗,毫不为过。他,就是正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钟南山院士。
磨难是金·助成长
1936年10月,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父亲钟世蕃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1979年至1981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1992年5月至12月,钟南山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典”爆发,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4月13日,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 这一人生路上,他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我们已经数不清了。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竭心尽力·抗非典
月,在广东,一名患者不幸的被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感染。之后的几个月,SARS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在各省份,各城市里广泛的传播。同年3月世界各地均传出病毒感染者。此刻,疫情刻不容缓,而钟南山,也已整装待发,准备背水一战。那一刻,钟南山这个名字,便与疫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不顾生命危险,奔赴疫区,并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如果没有他,非典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但是,在我国人民的共同抗击下,抗击非典胜利了!在我们看来,钟南山这样做,是多么的劳苦,多么的危险。但,对钟老来讲,这些似乎都不足挂齿。是啊,他已经把人民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从未考虑自己。他对我们的贡献已无法言表,是新中国的一大伟人。
再度出山·共战“疫”
今年一月,时隔十七年,病毒感染卷土重来,新型冠状病毒这只恐怖的恶魔在荆楚大地疯狂肆虐。短短一个月间,全国确诊人数达到了数万例。疫情严峻,八十三岁的终老再度出山,驰援武汉。此时的他,已有满头白发,在其他人都在养老的年龄,他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加入了这次战斗。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吃不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不好打。病毒比当年更加狡猾,传染源每一日都在扩大。但,抗击病毒的我们也比当年更加强大,医疗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有了底气!抗击疫情,我们一定赢!
中华民族是汪洋大海,风和浪不会将其掀翻。这个特殊的时节,相信祖国,相信大爱,因为,我们有身先士卒的钟南山们!齐心合力,此战必胜!
中国航天科学家孙家栋
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支月英
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
训练中壮烈牺牲的飞行员张超
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
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医生梁益建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元勋,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一生都在承担责任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导弹,研究各行业的应用卫星,在他的带领下,发射的卫星占到了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推动了研究成果向更高层次发展。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王锋是河南方城县古城村人,家境贫寒。5月的.一天的凌晨一点,一楼起火,王峰在带领妻儿逃出后,毫不犹豫的冲到楼上救出了二十多人。在爆炸声中,王峰冲入火海救人,然而最容易逃生的王峰却被烧成了一个炭人,路上还有绵延50米的血脚印,全身烧伤面积达92%,双眼烧伤,肺部呼吸道重度烧伤……10月1日,王锋的病情恶化,下午4点34分,终因器官衰竭,在救治了136天之后,永远离开了。
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一名偏远山区的普通教师,1980年通过教师招聘来到澡下镇泥洋小学任教,在大山中一扎根就是36年,在这期间,她认真钻研知识,教学耐用负责,勤于教学实践,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赢得了广大群众与组织的认可。
颁奖词: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4月27日12时59分,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年仅29岁的青春永恒定格在壮阔海天,定格在舰载机事业上。
颁奖词: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李万君,是一位普通的电焊工,但是当他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从业的30年间,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完成技术攻关10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2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与此同时,他勇挑培养技术工人的重担,培养焊工一万多。因为李万君的高超焊接技艺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被赞为“工人院士”,获得了国家对一线技术工人的最高褒奖“中华技能大奖”。
颁奖词: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湖南小山村的村官,在基层实干起了自己带领村民们奔向致富的道路。期间,秦玥飞,新建敬老院,硬化道路,配备照明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帮村民下地干活,自己掏腰包解决纠纷……在基层呆了6年,在面对晋升时,他依然决定留在乡村,为村民干实事。
嗅美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中科院院士。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领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他的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颁奖词:自诩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梁,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但这是医生的责任,值得我们感动的是他有一颗仁善的心,为病人治疗是尽量为病人省钱,自己掏钱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治疗,同时动员社会人士,以及自己的朋友捐钱,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郭小平创立的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旨在为艾滋病孩子提供教育以及心理指导教育。郭小平十几年为了建设红丝带学校,一直艰辛的在努力着,他把全部的爱都放在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们身上,给予他们生存的意义与活着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临汾红丝带学校现被纳入正式国民教育。
颁奖词: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阿布列林是焦裕禄的学生,励志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他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他在检察院批捕起诉的案件,件件是铁案;他在法院审判的一审案件和二审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发回重审、提起再审,全部维持原判,因为他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都是依法办案,从不办亲情案、金钱案。
18岁失去光明,却依靠自身努力成为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28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达333万元,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当62岁的朱丽华站上讲台娓娓道出自己的初心时,人们说:“她失去了光明,却用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
黑暗中追光:身体残疾人生不能残疾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的盲人中医师……”在千余名听众的注视下,年过六旬的朱丽华由志愿者搀扶着缓缓走上嘉兴大剧院的讲台。
朱丽华并非先天失明。18岁,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两次意外事故让她彻底看不见了。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时隔40多年,当时的彷徨、无助和绝望,朱丽华还记忆犹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榜样“海迪姐姐”的激励,让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吃螃蟹的盲人”。从学习时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到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学成归来后,精湛的技术让她赢得众多回头客。
“要做就做嘉兴的盲人推拿师!”在朱丽华心中,这个目标从未改变。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她潸然泪下:“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中医师证书,也见证了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双手“推”开的人生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