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嗑口可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嗑口可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篇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3月3日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等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显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展示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米9秒大关重新学起跑,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贵,看到真心、无畏和忠诚的亮光,而这道光,给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生辉。

篇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伟大的母爱总是超越一切世俗的眼光,让我们看到温暖和希望。

田惠萍,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

1988年,田惠萍留学归来,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儿童自闭症,从此开始了走了上了研究和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道路。1993年,田惠萍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服务自闭症儿童的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23年来,田惠萍坚持以正确的理念推动自闭症议题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她和她的机构,帮助了6000多个自闭症家庭,让这些父母逐渐掌握与自己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著名导演薛晓璐根据她的故事制作了电影《海洋天堂》, 她登上央视《开讲啦》栏目,向国内公众普及自闭症知识。

篇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政府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篇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他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

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他是肩扛正义秉公执法的铁案法官

他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

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家国大爱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他默默无闻却一直奉献

他当农民时,不怕苦不怕累,即使双手磨出血泡也咬牙坚持;

他当工人时,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一次帮助他在最苦最累最险的岗位上坚持到底;

他当检察官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检察院和法院的31年里,阿布列林办理了许多案件,都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以及刑事裁判正确率均达到了100%,件件都是经得起检验的铁案。可他即使手握权力也从不徇私,他这清廉如水的一生,每个人说起来都会竖大拇指。

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这是我们哈密的骄傲

这是我们新疆的骄傲

他用五十年的家国大爱温暖着你,感动着我

如果你也被他的这种家国大爱所打动

请你动动手指

为他投上一票

让他的事迹传唱到每一个人心中

篇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李欣怡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非常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隐姓埋名,却一直捐款的老人张纪清。

张纪清小时他的母亲常对他说“长大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长大后,张纪清住在3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生活无忧无虑。

可当他看到报纸上的贫困儿童就决定捐钱给他们,()就这样原来住的30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变成了70平方米的房子,可他做好事不留名,用炎黄做了假的名字。

我被张纪清深深的感动,张纪清宁愿放弃自己的生活,也要助人为乐,还是那句话“长大以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篇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她并不富裕,多年前下岗后靠政府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她并不贫穷,多年来为爱付出收获了美好的幸福时光。她,就是昆明好人王兰兰,十年如一日用爱温暖着孤寡老人和贫困孩子们。她为爱奔走的奉献和付出感动了很多人,也带动了很多人。

今年50岁的王兰兰,性格开朗,笑容亲切,话语幽默。曾经历经坎坷的她,女儿因病去世,丈夫也无情地离开了她,这些生活阴影已经逐渐淡出。眼下,保证100多位孤寡贫困的空巢老人,定时吃上热饭热菜,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幸福的源泉。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4月底,南京孤儿寻亲会,寻亲孤儿200余人,认亲家属150余人,有5人当场确认找到亲人。图为寻亲会最后一天,没等来亲人的孤儿们哭着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

“想停也停不下来”

吕顺芳眼下又忙起来了。5月8日至5月12日,她发起组织的“梦回江南寻亲会”陆续在苏州、无锡、宜兴、溧阳和南京举行,为60多年前被遗弃的“上海孤儿”寻找家人。

“上海孤儿”是指1959年至1961年间,被遗弃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城市,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弃婴。据吕顺芳介绍,“上海孤儿”中的一部分到了山西,在太原、长治、阳泉等地落地生根,目前已经掌握的山西寻亲孤儿超过400人。

从至今,吕顺芳几乎年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寻亲见面会。之所以如此,皆因她心中也有一个“寻亲梦”。“我的妹妹也是一名‘上海孤儿’,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送到了上海。”吕顺芳告诉记者,母亲当初这么做是为了在困难时期给孩子一条生路。改革开放后,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遗弃妹妹一事也成了母亲临终前心里永远的遗憾。

为了寻找妹妹,,吕顺芳放弃了年收入5万元的工程承包工作,踏上了漫漫的寻亲征途。“骨肉离别之苦我有切身感受,也知道千万里寻亲的难,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帮人寻亲的道路。”从那时起,吕顺芳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报纸、电视、网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寻亲者的上门访问中收集寻亲信息,再进行比对和匹配。每当发现资料有相互吻合的地方,她总是立即打电话给双方,请他们互相联系,并尽快去做鉴定。

渐渐地,吕顺芳在各地“上海孤儿”中出了名,她的家也逐渐成为这些人的“寻亲驿站”。“想停也停不下来。那么多人给我来信、来电话,对我说‘吕大姐,拜托你了!’我总不能放下不管呀!”吕顺芳说,寻亲已从最初的家事成了她目前的工作。这些年来,在她的帮助下,多达200多个家庭的失散亲人得以团圆。

“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多少弃儿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又有多少父母在牵挂儿女。心灵上的缺憾永远无法用物质财富去弥补。”吕顺芳对记者说,“有些与子女失散的老人现在大多已经七八十岁,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帮他们寻亲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那些进入耄耋之年的、说话走路都颤颤抖抖的老人,为了找到丢失的骨肉,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找来,那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啊!?”这些老人往往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有的甚至哭倒在地。吕顺芳坦言,正是这些眼泪催促着她在寻亲这条路上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我没有什么大本事,做不了别的事情,那就做一个缝合亲情的裁缝。”

这些年来,吕顺芳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千名寻亲者。只有高中文化的她学会了10多个地区的方言,建立了“吕大姐寻亲网”和寻亲QQ群,同时协助有关单位成立了“寻亲基因库”。只要一有空,吕顺芳就给遗弃过孩子的老人采集血样,送检DNA。

除了吃饭、睡觉,今年已65岁的吕顺芳几乎昼夜不分地守在电脑旁,戴着老花镜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亲消息。赶上办亲人见面会,更是一天只睡3个小时,有时深更半夜还会被电话铃声惊醒。虽然很苦、很累,可每当她看到一个个离散家庭团聚的时候,浑身的疲惫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

除了经常组织大型寻亲活动,吕顺芳还将收集整理的寻亲信息悉数搬到网上,供各地寻亲人员免费查阅。在她的5个笔记本上,满满地记录着这些年来每一条寻亲者的信息,其中几本上了年头的已经被翻烂。为防止内页掉出来,吕顺芳自制了封皮,“每一条信息都关乎每一个家庭,这些资料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让更多的寻亲者增添希望、如愿以偿?在吕顺芳看来,凝聚更多力量为爱寻找,才会增添希望,“我们常说,寻亲队伍是爱的团队、是异姓的兄弟姐妹。在寻亲这条路上,为了却自己心愿努力的同时,通过爱心奉献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

在助人寻亲之余,吕顺芳还积极投身到其他公益事业中。她曾多次为白血病患儿、尿毒症患者、地震灾区募捐,通常都是自己带头捐款。在她的QQ群里,有很多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义工群体。吕顺芳说,做公益和帮人寻亲的道理相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好事就会收获快乐。往往一个凡人善举就会改变别人,会让一个家庭重获新生。”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带着遗憾离去,想到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就感到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寻亲’的事业中来。”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她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结个伴。”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从温县温泉街道西南王村走出的维和英雄申亮亮,成为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

篇9: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十大人物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的一位老艺术家,74岁,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在我们的一生中,能经历无数个令人感动的人,小到帮老人家开门,大到舍生取义,或许檫身而过,或许就在眼前。在我没说的8个人中,有坚持的、有温暖的、但也有悲伤的,还有爱的,有无数种传达的方式与方法,只是…我们未能感受、与接受到他们的实质存在的爱与温暖,我们只能盲目的去报人家而忽视了爱与温暖。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

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

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台上,你苍凉开腔;

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心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

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