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饮食文化介绍(共含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ulgasar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夏节气饮食文化介绍
“拄”意支撑。苏轼《试院煎茶》有“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之句。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嵊州人在立夏日吃蛋拄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秤人拄身,其目的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是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是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万物生长处于旺盛期。《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
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所以,故夏季养生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膳食调养中,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在这样的如梦如幻的时节里,为你推荐“枸杞文蛤氽丝瓜”。
立夏的饮食习俗
1、五色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2、吃软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3、吃虾面
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4、吃“光饼”
福建一些地区立夏有吃“光饼”习俗。
5、“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6、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立夏节气各地不同饮食传统
立夏的饮食习俗——浙江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箅。
立夏的饮食习俗——温州
温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笋和青梅。民间认为,立夏吃淮豆固齿,吃春笋健脚骨,吃青梅养腰,可疰夏。此时正值鲥鱼上而,富者争购,或自尝或送入,视为海珍。普通人家为节省多吃鳓鱼。
立夏的饮食习俗——长沙
长沙立夏吃什么呢?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立夏的饮食习俗——上海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立夏的饮食习俗——无锡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立夏的饮食习俗——苏州
跟无锡民间对立夏吃什么的习惯相似,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苏俗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立夏的饮食习俗——镇江
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立夏的饮食习俗——常熟
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九荤”指鲥鱼、鲚鱼、咸鱼、咸蛋、海蛳、麋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和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起居养生
宜早睡早起,每天晚上睡觉时间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宜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坚持睡午觉,立夏后因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立夏后中午气候炎热时,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且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因此立夏后应该养成午睡的习惯。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以内为宜。对于中午不能午休的人来说,可以以听音乐或闭目养神的方式代替午休。
饮食养生
常食葱姜以养阳。“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性温,属于阳性药。立夏吃姜有助人体阳气生发,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观点。姜可解表祛寒、化痰止咳、健脾暖胃。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不仅含有姜醇、姜烯、柠檬醛等油性的挥发油,还含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物质,有兴奋提神、排汗降温等作用。立夏后吃姜可缓解酷暑带来的疲乏力、厌食失眠等症状,同时,适量吃姜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葱的药用价值和生姜类似。因其含有挥发性葱蒜辣素,由呼吸道、汗腺、泌尿道排出时,能轻微刺激这些管道壁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的作用。
另外,晚饭时可经常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养护脾胃。还可适量进食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以补充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适当搭配粗粮以均衡营养、促进消化。
运动养生
多做慢节奏的有氧运动。立夏以后,人们应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容易出汗,如果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
情志养生
立夏后天气渐渐变得炎热。“暑易伤心”,高温天气易使人“心躁”。因此,立夏之后尤应重视情志养生,力争做到“戒怒戒躁”,使自己养成急事不惊、烦事不争的心态,做到保持神清气和、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悲,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立夏节气的由来典故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吃什么好
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吃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麦蚕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立夏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节气介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习俗:
立夏吃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称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的特点有哪些
气象变化特点
立夏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气象的变化。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来的预告,并不是意味着“入夏”。气象学对于入夏有严格的标准,若一个地方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才能确定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可能进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也很大。
物候现象特点
立夏和许多传统节气一样,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这就是立夏的物候现象。
农事活动特点
立夏时节要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工作。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这个阶段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
立夏节气有哪些风俗活动
1、立夏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壳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还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2、立夏“秤人”
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其实开始只是通过称重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过胖多瘦的人都会被善意的指出来,对于后来的营养和食材都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慢慢地就被大家所认可的流传下来。
3、立夏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其实在过去基本上营养都是依靠喝粥来补充的,慢慢的演变而来就有了立夏喝粥的习惯了。
4、立夏面
过去有一个谚语:冬吃混沌夏吃面,特别是江浙一带立夏吃面是很多地区重要的习俗,民间还有“吃过立夏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北方人由于天天都是吃面,反而对这个节气吃面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5、立夏养生
立夏时节,人容易心浮气躁,所以要立夏以后慢慢地学会养生,养生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外界的,比如运动健身,也有内在的,美食,心情调节,对于美食爱好者,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是给出了一些建议。
常吃坚果能够有效强心护心。常吃干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坚果,都有助于保护心脏。而由于夏季阳气盛于外,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如白菜、苦瓜、丝瓜等。
立夏表示什么的开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因此通俗上来讲是夏天的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代表我们正一步步走向那个烈日炎炎的盛夏。
虽然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但是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并不算夏天到来了。这是由于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导致,若按气象学的标准,立夏时的北方还刚刚进入春季,不过从福州到岭南一代地区,在立夏时基本已经进入了夏季。
立夏为什么要碰蛋
立夏吃蛋碰蛋,这和一种名为“疰夏”的病症有关。它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 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疰夏,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因此“疰夏”在孩子中非常常见。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人们认为立夏吃蛋是可以保证孩子不得疰夏,而由于这是给小孩子准备的,所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碰蛋的习俗,人们将立夏蛋玩出了趣味,由此形成了立夏碰蛋的习俗。
立夏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节气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吃蒸糕和饽饽:立夏节气是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这一天会蒸糕和饽饽吃,代表新时期的开始和收成的丰收。
2.祭祖:传统上,立夏节气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崇敬。
3.游园赏花:立夏节气是花开的时节,人们会去公园和名胜古迹赏花游玩,感受春天的愉悦和生机。
4.刺蜜:立夏节气是蜜蜂采蜜的时节,人们会去蜂场收蜜,割下蜜蜂蜂巢上的蜜,然后进行加工制作蜂蜜和蜂蜜糖等食品。
5.补身体:立夏节气是春天到夏天的过渡时期,人们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草莓、黄瓜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除了以上的习俗外,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也有各种其他的庆祝方式和传统活动。
立夏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5月5日前后。立夏节气有以下特点:
1.气温逐渐升高:随着冬春季的结束,气温逐渐升高,日渐温暖舒适。
2.多雨:立夏节气早晚温差大,气压低,加之地球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天气多阴雨,也是雨季开始的时候。
3.春物渐淡:立夏时节,春季花草已逐渐凋谢,各种果蔬逐渐成熟,开始进入夏季生长的高峰期。
4.节令食品:传统节令食品有蒸糕、香椿芽炒鸡蛋、桑葚糯米粥、鲫鱼汤等,以滋阴润燥,缓解身体疲劳。
5.进入耕作期:立夏时节,万物生长迅速,也是农民进行田间地头的耕作、肥料施用和播种等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时期。
总之,立夏是春天与夏天交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气象、生物、农业等多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立夏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迅速,各种作物也进入重要的生长期。
“立”是开始、“夏”是夏季的意思,立夏也就是夏季开始的意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至前后,天地万物繁荣,各经旺盛。故曰“立夏”。”
在中国,立夏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社会中,立夏时节是农民们重要的耕种时期,要及时进行田间地头的耕作、肥料施用和播种等农业生产活动。同时,立夏节气也是人们节食、养生的重要时节。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人们需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饮食生热食物、多运动等养生方法来保健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夏节气也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人们会采食野蔬菜,品尝蒸糕、饽饽等传统小吃,祭祖、拜堂、游山玩水、刺蜜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基因和生动的民俗风情。
立夏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其实可能还要追溯到周朝,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这便是立夏及其习俗的演变过程。
民间风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尝新活动: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斗蛋游戏:
在立夏还要这么一个习俗,家家户户煮好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时节孩子胸前挂上鸡蛋便可以消除疰夏的症状。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斗蛋的由来故事
立夏日,全国许多地区有吃蛋斗蛋习俗。这一天家家都要煮蛋,以取吉祥平安之意。立夏斗蛋的习俗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年懒散睡觉,可是一到立夏这天就醒来,带上一只瘟疫口袋,溜到下界播疫害人。
瘟神所到之处,人们轻则发烧厌食,重则一病不起,特别是孩子们病得更重。这可是急坏了那些母亲,于是纷纷去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女娲得知此事,立马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一个也不得加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问道:“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儿在下界?”女娲笑道:“我的嫡亲孩子多着呢,哪里数得过来?这样吧,我在每年立夏这天,命我的孩子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你认准这个记号就行了。”瘟神点头称是。
转眼立夏节到了,瘟神一觉醒来,急匆匆来到下界。只见一个个孩童胸前挂着小小的袋儿,里面放着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瘟神从早晨一直跑到晚上,也没有见到一个没挂蛋袋的孩子,他又气又恼,累死在路上。瘟神死后,孩子们就把挂在胸前的蛋吃掉了。从此,立夏为孩子们挂蛋袋的风俗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立夏节气介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的民间风俗
迎夏:古人非常重视立夏这个节气。还有习俗说立夏日不迎夏,会有病灾缠身。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尝新: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在常熟,更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斗蛋:立夏到来,天气渐热,很多人精神疲倦,没有食欲。立夏吃鸡蛋,人就会有精神,而“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则说孩子们的胸前挂上清水煮熟的鸡蛋,以蛋头蛋尾相对碰的形式进行斗蛋比赛。
秤人:“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秤人”也就是秤体重,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承购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做到凳子上面秤人。立夏秤人主要流行在南方,立夏当日,家家在房间横梁上置一大秤,大人手拉秤钩,悬足称重,小孩放入器物内称重。看秤人大声报数,说一些吉祥平安的话语,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保佑夏季免于疾病。
做夏:在福州每逢立夏有煮鼎边做夏的习俗。煮鼎边就是现成福州着名小吃鼎边糊。其做法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入各种佐料而成。现在的鼎边糊对于在外的福州人来说,已经代表了家乡的味道。
立夏节气养生原则
养心神——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静养身心,保持内心安静、情志开怀,以降心火。
调饮食——适度“吃苦”
各地的立夏饭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是乌饭树叶做的乌米饭,微甜;有些则是糯米、豌豆、笋丝、咸菜、火腿肉一起,口味是咸的,但有些腻。“天气转为炎热,饮食要注意清淡,本身糯米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立夏饭不建议多吃。
饮食上,要把握“春夏养阳”的原则,选择温补阳气、有辛味生发的食物,如生姜、韭菜、大蒜、芥末等;还可选择祛湿的食物如淮山药、芡实、赤小豆等,以去除身体内湿气。注意补充蛋白质,可选择鱼类、肉类,可以多吃豆类,选择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要少吃生食,少喝清凉饮料,多吃甜食少吃酸食,避免寒凉伤阳气,同时用甜食养脾气,达到祛湿养脾的目的。“夏季可以适当补充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苦瓜叶等,用带苦味的食物养心清热。”
改作息——早睡早起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在自然界阳盛阴虚的气候变化下,人们可较春天稍晚点睡觉,但不建议在子时(即晚上11点)之后睡觉,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适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
巧运动——多去户外
立夏到来,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状态,人应该适当增加活动,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外达气血,适当的排汗是人体排出不慎所受之寒邪的有效途径。因此,夏天保健要多增加室外活动,要适当晒晒太阳,不要怕出汗。当然,如果稍动则大汗的人,则要防止剧烈运动而大汗导致的伤津耗气,所以多汗的人可选择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练八段锦、打太极拳或做瑜伽拉伸。
勿贪凉——防伤阳气
民间有“没过五月五,不要收被褥”之说,意思是没有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里的棉被不要随便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在端午节前,天气没有规律,有时白天十分炎热,到了晚上却气温突然下降,被冻醒,这些情况下稍不留意就容易受凉。
立夏后人体心阳渐趋旺盛,体内阳气渐趋于外,此时可适当进食姜葱等辛温之物有助于人体阳气升发。但由于气温渐高,到处充斥着冰镇食品,很多人习惯于拿冰镇饮料来解热,殊不知,贪得一时之快,落下终身病根的事情,临床随处可见。
立夏养生吃什么
1、樱桃
樱桃什么时候季节吃?市场上几乎一年四季可以看到樱桃,而樱桃则是夏季时节的水果,而立夏吃樱桃则可以生津止渴、有益消化,降火排毒,美容养颜的作用,而樱桃中含维生素A含量则是葡萄、苹果、橘子的4~5倍。
2、枇杷
立夏前的半个月就有大量的枇杷上市了,而且还是应季时节的枇杷,吃了可以降火、排毒,润肺、清肺,止泻下气的功效,也是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等症的良品水果,不过对于糖尿病、脾虚滑泻患者尽量少吃。
3、杨梅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五月正是杨梅最成熟的季节,也是夏季水果中的王者,尽管杨梅有着去痰消食、生津止渴,有和五脏、涤肠胃、除恶气、正痢疾、止头痛的功能,但是也得适量吃,以免引起肠胃不舒服。
4、青梅
夏季会因为饮食量下降,而加上天气冷热变化而引起肠胃不好,这时可以吃性味甘平、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而且酸度高的青梅,青梅中大量的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等可以让身体降火排毒,促进食欲,调整肠胃功能。
5、杏子
任何季节都要给身体做好防癌抗癌的工作,而杏子这种水果则是有效黄金水果,因为维生素C、杏是维生素B17含量很高,身体也是极易吸收的,可以杀灭癌细胞,并提供身体丰富的需要的维生素C。
立夏养生吃什么蔬菜
1、豌豆
立夏这天,要吃豌豆饭。由于带壳豌豆形如眼睛,而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中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每100克豌豆中含维生素B10.49毫克,是毛豆的3倍之多。天热出汗会丢失一部分B族维生素,因此豌豆很适合夏天食用。
2、笋
立夏,有吃“脚骨笋”的习俗。“脚骨笋”其实就是野山笋,野山笋有很多种类,像乌笋、箭笋都属于野山笋,人们把笋买来后剥壳拍裂成扁形,再切成4厘米左右的小段,看上去就像脚骨的形状一样。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用吃“脚骨笋”来寓意“脚骨健”(身体康健)。
3、蒜苗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蒜苗一年四季可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才算是蒜苗“正当时”,蒜苗的营养价值高,自是毋庸赘言的。吃蒜苗能有效预防流感、肠炎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蒜苗对于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同时还能保护肝脏。
4、豌豆苗
从谷雨开始到立夏这段时间,最适合吃的蔬菜莫过于豌豆苗。豆苗性滑、微寒,是燥热季节的清凉食品。含有丰富的钙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利尿、止泻、消肿、止痛和助消化等作用。
2022立夏节气最新古诗介绍
宋代方回在《立夏》中写道: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描绘了百姓立夏生活。
宋代杨万里在《夏夜追凉》写道:夏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讲的是立夏的气候。
谚语: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蟮】,《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立夏的气象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立夏节气的到来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而在气候学中,夏季是指春季过后气温上升到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段。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农历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那么在这“立夏”节气来临之际,全国不同地域什么时候能迎接万紫千红的夏季呢?
立夏气象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的始日划分为夏季开始,由常年(指多年平均)夏季开始日期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西沙、中沙、南沙诸岛四季皆夏。4月上旬夏季漫步来到雷州半岛。“五一”节,暑夏进入江西,湖南南部。“六一”前首都北京也已入夏。6月底,夏天才姗姗来到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区,再向北去,天气过凉,按照22℃指标就没有夏天了。因此,这里也就是夏季脚步的终点,有夏区的尽头。
我国西部地区,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都在5月份始有夏热,但拔海接近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4月份就早早进入夏天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广大地区,由于海拔很高,夏季特别凉爽,例如西宁、拉萨、昆明等都已达不到夏天的温度了。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到了立夏节气,就标志着春节气象逐渐被夏季气象所取代,到了立夏节气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回升了,并伴随有足够多的降水,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因此,立夏节气的天气特点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初夏天气向酷暑气象过渡的一个阶段。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 立夏节气祝福语
★ 立夏节气说说
★ 立夏节气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