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疏帘淡月·秋思》原文及赏析(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db45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词作鉴赏
这首词情景交融,深切自然,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景与情交互写来,虚实对照,前后呼应,有一波三折之妙。句与句之间,融合无间。上下片首尾衔联,全词成为完整的统一体。特别是造语遣字别开生面,如秋声被风惊碎,线袅蕙炉,一分秋、一分憔悴,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看似平淡,实际上极为精炼,耐人回味。
【年代】:宋
【作者】:张辑——《疏帘淡月·秋思》
【内容】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鉴赏】:
这首词情景交融,深切自然,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
前三句,先写秋夕的风雨。细雨飘洒在梧桐叶上,汇集到叶边,一点一滴,滴向空阶,滴向愁人的心上。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景。可是“被风惊碎”四字便使语意新警。被惊碎的是细雨?是秋声?也许是风过雨停了?模糊的语义唤起了读者的想象。独宿孤馆的倦客,在这寒夜,恐怕也尝尽凄凉况味吧。“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描写的是室内的环境:薰笼上烘着潮润的衣服,细细的烟气从烧着沉水香的炉子烟中袅袅升起。两句表面是景,实质是情,词人孤寂的形象已在炉烟中隐现出来了。
“悠悠”二句,是作者感慨之语。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词人感悟到的,却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加添一分了。两句与上文一虚一实,交互写来,尤其“一分秋、一分憔悴”,造语亦觉新颖,用意尤为沉厚。“紫箫”三句,意为箫声已断,欢事难再,客子更感孤独;只好提起笔来写封家信,心中充满着深切的愁恨。“夜寒鸿起”,四字警炼,在写景中有无限的怨意。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自怨自艾,悔恨不已。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李白也曾与孔巢父等在泰安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
作者借前贤之事,言自己的心志,即向往这种闲适生活,因此也用“草堂”、“竹溪”借指他故乡旧日游居之地;究竟为了什么,竟辜负了美景闲情,而终日在客途中仆仆风尘?下文随即将笔一转,“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与上片头三名呼应。无情的西风,年年如是到来,仿佛在催人老去!“吹老”句颇为新警,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代变迁之悲,一是个人身世之感。西风几度,人世间又发生了多少变迁?在这里,词人也许怀着更深刻的家国的痛思吧。
“从前”二句,指多年来已尝尽了流落天涯的滋味,如今听到悲凉的商歌,便勾起怀归之兴。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词中的商歌,有感秋之意。可是故里迢遥,欲归不得,这怎能不令人“憔悴”、“恨切”呢?“千里”二字,含有多少难言的隐痛。“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这是全词中最经意之笔。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景与情交互写来,虚实对照,前后呼应,有一波三折之妙。句与句之间,融合无间。上下片首尾衔联,全词成为完整的统一体。特别是造语遣字别开生面,如“秋声”“被风惊碎”,“线袅蕙炉”,“一分秋、一分憔悴”,“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看似平淡,实际上极为精炼,耐人回味。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2、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1分),“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1分);“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1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1分),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1分)
2、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答出3点给6分)
疏帘淡月·秋思的阅读附答案解析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
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5.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6.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
15.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
16.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
赏析
张辑《东泽绮语债》词一卷,其词牌多以篇未之语另立新名。论者谓其好奇之过(杨慎《词品》)。这首《疏帘淡月》词,即《桂枝香》,屡为选家所录,当是张词的代表作。张辑尝学诗法于姜夔,其词亦具姜夔一体(朱彝尊《静志居词话》)。此词幽远清疏,自然风雅,似与北宋秦、周诸家更为接近。写秋夜的客愁,真切深挚,唱叹有情,末数语更是低回往复,无怪作者取以名调也。
前三句,先写秋夕的风雨。细雨飘洒在梧桐叶上,汇集到叶边,一点一滴,滴向空阶,滴向愁人的心上。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景。可是被风惊碎四字便使语意新警。被惊碎的是细雨?是秋声?也许是风过雨停了?模糊的语义唤起了读者的想象。独宿孤馆的倦客,在这寒夜,恐怕也尝尽凄凉况味吧。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描写的是室内的环境:薰笼上烘着潮润的衣服,细细的烟气从烧着沉水香的炉子烟中袅袅升起。两句表面是景,实质是情,词人孤寂的形象已在炉烟中隐现出来了。二语工细,恐不让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周邦颜《满庭芳》)专美于前。用线字状烟之细,颇觉新巧。悠悠二句,发抒感慨。流转天涯,华年空度,秋节到来,更触起了岁月的深悲。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深来一分,人的惟悴也加添一分了。两句与上文一虚一实,交互写来,尤其一分秋、一分惟悴,造语亦觉新颖,用意尤为浓厚。紫箫三句补足文意,紫箫,即紫玉箫。箫声已断,欢事难追,客子更感孤独;只好提起笔来写封家信,心中充满深切的愁恨。夜寒鸿起四字警炼,在写景中有无限的怨意。我们联想到苏轼笔下的孤鸿:惊起去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思与境谐,给读者留下很宽阔的寻思余地。
换头总束全文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自怨自艾,悔恨不已。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李白也曾与孔巢父等在泰安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号竹溪六逸 作者借前贤之事,言自己的心志,即向往这种闲适生活,因此也用草堂、竹溪借指他故乡旧日游居之地;究竟为了什么,竟辜负了美景闲情,而终日在客途中仆仆风尘?下文随即将笔一转,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与上片头三名呼应。无情的西风,年年如是到来,仿佛在催人老去!吹老句颇为新警,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代变迁之悲,一是个人身世之感。西风几度,人世间又发生了多少变迁?在这里,词人也许怀着更深刻的家国的痛思吧。宋末词人邓剡《南楼令》词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要为注脚。从前二句,指多年来已尝尽了流落天涯的滋味,如今听到悲凉的商歌,便勾起怀归之兴。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词中的商歌,有感秋之意。可是故里迢遥,欲归不得,这怎能不令人憔悴、恨切呢?千里二字,含有多少难言的隐痛。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这是全词中最经意之笔。宿酒未销,清晨时风露侵衣。淡月透进疏帘,照着一宵无寐的愁人。三句意境甚佳,言有穷而情不尽,颇有烟水迷离之致。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景与情交互写来,虚实对照,前后呼应,有一波三折之妙。句与句之间,针线细密,融合无间。上下片首尾衔联,回环往复,全词成为完整的统一体。特别是造语遣字别开生面,如秋声被风惊碎,线袅蕙炉,一分秋、一分憔悴,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看似平淡,实际上极为精炼,耐人回味,实为不易,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深得周邦颜的三昧了。故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说是:轻重得宜,再莽不得。
★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 江上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