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小班语言儿歌:五指歌(共含5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ondwes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设计意图:
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朗诵儿歌的年龄特点,取材贴近幼儿生活,以幼儿熟悉的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姿势这一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小班语言活动《来来来》,让幼儿在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各种姿势的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学习儿歌语言,学会使用一些动词,如:跳、爬等,体验语言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喜欢朗诵儿歌,能理解并学习使用一些动词,如:跳、爬等。
2、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课件。
2、幼儿掌握一些小动物走路的生活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场景一。
师:小朋友,看!图片上有什么呀?
幼:树、山、草地。
小结:哦,这里有高高的山、绿绿的草地、蓝蓝的河水、白白的云朵、红红的太阳,还有一棵大树,这里真漂亮呀!小动物们也来啦!
(二)学习儿歌。
1、“小兔来,小兔跳过来”。
课件,出示小兔的耳朵
师:
(1)看,谁来啦?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呀?哦,这里有两只长长的耳朵露出来了,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吧!
(2)我们一起说“小兔小兔快出来,小兔小兔快出来!哇,真的是小兔!伸出小手和它打个招呼“小兔,你好!”
(3)哎?小兔是怎么过来的呀?小朋友学的小兔可真像,我们一边跳一边念念。小朋友学得真好!跟着老师再来一遍。
(4)小兔子跳的真好,跳累了吧,我们一起来轻轻地坐下。
2、“小鱼来,小鱼游过来”。
师:
(1)小朋友看,小河里谁也来啦?小鱼是怎么过来的呢?哦,小鱼来,小鱼游过来。一起说说。
(2)来!我们一边学小鱼游一边说“小鱼来,小鱼游过来”,这边小鱼说说,这边的小鱼也说说。
(3)真棒!小鱼要休息了,我们也轻轻坐下吧。
3、“小乌龟来,小乌龟爬过来,小朋友来,小朋友走过来。”
师:咦?还有谁也等不及过来啦?小乌龟是怎么来的?对拉!“小乌龟来,小乌龟爬过来”,坐在小椅子上和老师一边念一遍学学小乌龟。那小朋友是怎么来的呢?来,我们学小朋友走到老师身边来,“小朋友来,小朋友走过来”,跟我一起念呀!“小朋友来,小朋友走过来”小手摆动,真神气。
(三)完整欣赏儿歌。
师:
(1)老师这些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朋友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念。
(2)老师跟着课件一起念给幼儿听。
(3)儿歌的名字叫《来来来》,叫什么?跟老师一起念念。
(4)老师发现小朋友有点学会了呢?声音再响亮点,念一遍,好不好?
(5)小朋友念得真好!来!我们一边念一边再学学它们走路吧。
(6)小动物们休息了,小朋友也轻轻坐下来。
(四)创编。
师:
(1)这么多小动物来了,还有很多小动物也想来呢!瞧(课件)它们是谁呀?
(2)XX你来说?螃蟹是怎么过来了呢?哦,“螃蟹来,螃蟹爬过来”小朋友一起念念,XX,还有什么小动物?“小青蛙,小青蛙跳过来”用刚才好听的话也来说说。
(五)游戏《走路》
师:这么多小动物一起玩,真开心!它们一起跳起来舞,我们也来学学,好不好?来,围到老师身边来,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出发啦!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理解其内容。
2、感受秋天落叶飘落自然景色,丰富幼儿想象力。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树叶若干、树叶头饰、磁带。
活动过程:
(一)演唱歌曲《秋天》,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教过一首歌曲《秋天》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下吧!咦,秋天到了什么东西会从树上掉下来?
2、幼儿自由发言。
(二)学习儿歌内容,理解其内容。
1、教师把树叶从半空中丢下,让树叶自然飘落下来。
2、提问幼儿:树叶飘下来像什么呢?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4、学习儿歌:
①教师介绍儿歌名称
②教师完整朗诵一遍,幼儿欣赏。
③提问:这首儿歌叫什么名字?儿歌中的树叶像什么?
④让幼儿学念儿歌。
⑤让幼儿配戴头饰,边朗读边表演。
(三)运用音乐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1、把《小燕子》的韵律带到儿歌《小树叶》当中,用演唱的方式来演示。
2、教师完整唱一遍。
3、师幼一起唱。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拉大锯》,发准“j、x”的音。
2、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学习儿歌。
3、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学习儿歌。
活动难点:能换词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事先与配班教师进行两人合作的拉大锯游戏。
(第一、二句)手拉着手前后晃动身体,(第三句)用手指着对方,(第四句)拍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打开电视,展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瞧,这些人在干嘛呢?(拉锯工作)”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与配班教师合作,念儿歌做动作。
1、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老师也会玩拉锯的游戏,我还喜欢一边念儿歌,一边拉大锯,你们瞧。”
2、两位老师一起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一遍。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到我念了什么?”
3、再次表演一遍,速度较慢。
教师:“这个好玩的游戏叫什么?”
(二)幼儿学习儿歌。
1、幼儿学习童谣《拉大锯》。
教师:“‘拉大锯’游戏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
2、请个别幼儿上前与老师合作,边表演边朗诵儿歌。
教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想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来?”
4、鼓励幼儿主动找一个同伴,两两合作,边朗诵儿歌边玩“拉大锯”的游戏。
5、换词仿编儿歌。
引导幼儿将儿歌中的“姥姥”改成自己喜欢的“爷爷、奶奶”等词,再次在快乐的游戏中念儿歌。
三、结束部分教师:
“‘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小朋友也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并初步尝试创编儿歌。
3、喜欢参与问答游戏,对活动感兴趣。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节奏卡片。
2、小船、香蕉、西瓜、卡通圆形、娃娃脸、苹果、葡萄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
1、出示图片小船,引导幼儿观察小船的外形,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小船像什么。
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看看什么弯弯像小船?(幼儿大胆表述,教师将幼儿表述的内容归纳成儿歌的结构,“什么弯弯像小船?香蕉弯弯像小船。”)
2、用同样的方式学习第二句。“什么个大圆又圆?西瓜个大圆又圆。”
3、出示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边学习边创编并将语言归纳成儿歌的结构。
二、完整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三、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
四、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并能按节奏念问答儿歌。
五、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给每组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创编儿歌。
1、幼儿看图片创编儿歌,教师指导并记录。
2、幼儿用疑问句的语调自然声朗诵自己创编的儿歌。
六、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幼儿。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与建议:
1、提供相匹配的图片,幼儿根据图片提示创编儿歌。
2、提供更多的节奏条卡,幼儿根据节奏卡念儿歌。并进行问答游戏。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幼儿,让幼儿始终做活动的主人,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与即兴创作,让幼儿似乎感到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这是以后每一堂课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地享受舔棒糖的感觉,并在轻松的氛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2、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xxx一只,录音带,机,棒糖40支,托盘一个,篮子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听儿歌录音。(分三段)
1、猜想xxx在干什么?
2、真有意思,维尼继续吃呀吃
3、再来听一听,维尼是不是象你们猜的那样,它还在吃
二、说一说自己对棒棒糖的感受。
原来它在吃棒棒糖,你吃过吗,你觉得棒棒糖怎么样?
三、品尝感受棒糖带来的乐趣。
1、维尼今天给小朋友们也带来了许多棒棒糖,谁想吃?
但它有两个希望,我们起来听一听:
a不争不抢,轻轻拿。
b边舔边与同伴分享、交流吃糖的感觉。
2、幼儿自由讨论,师也一起品尝,交谈:
——你的糖怎么样?(口味,颜色,软硬,多少,等等)。
3、吃完后,收好小棒。师与幼儿一同小结交谈内容。
4、完整欣赏儿歌。
刚才小朋友讲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xxx也想来讲一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并猜一猜,它为什么这样想?
四、手指游戏
1、幼儿与老师一起“舔”糖,“舔几下”。
2、欣赏录音,和维尼一起“舔”棒糖。
五、音乐游戏:吃棒糖的小孩
全体参与,被摸到头的幼儿蹲下,“舔十下”时,师去捉幼儿(棒棒糖)。
★ 五指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