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铃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点一个赞散文随笔(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铃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篇1: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字爱好者,会经常浏览写作网站。

网站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友,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每个人经历不同,写作的侧重点和擅长的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写的东西,让人看了很受益。要么是故事本身,要么是文字运用,最不济的是作者的态度。

以前习惯性去看浏览率和回帖率高的作品。那些,确实很优秀。但是毕竟是少数。

最近习惯把一个主题的文章,从头看到尾,却发现有些浏览率低的作品,并不比那些置顶的和推优的差。

无意中发现,很多文章后面紧跟着的一个赞,是作者本人点的。

有些后面跟着一个简单的评论,也是作者本人所为。

以前,我会觉得给自己点赞的人超级无聊。现在看到这样的行为,甚至有一种心酸。

我很少给别人点赞,不是冷漠,总觉得有些是一种欺骗,不想给别人错觉。

忽然想起来自己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点开自己的主页。看看几个人看到了,有没有人觉得写的'好或者不好。

个位数的浏览率和零回复,总感觉被打入冷宫了一样。对于用心去做又得不到肯定的东西,会让自己失落。

以前觉得写作是为了给别人看,是想通过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时间久了,也就看淡了,觉得写作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与别人无关。就像周杰伦出新专辑的时候说的一样,别人买不买无所谓能听到就好。

写作这事,我倒觉得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还想写、还能写、还在写就好。

一个人想让自己找出自己的毛病,有些困难。尤其是写作,都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后的结晶,思维模式定型了,还怎么去找不足,甚至连错别字都无法辨认。

很长时间以后,再看以前的作品,却能轻易看出不好的地方。不是自己水平提高了,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了。

那些给自己点赞的人,多半是不想让自己太过失望,不想让自己的帖子那么快沉水。

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想借助别人的眼睛来检测自己的得失。

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了的文章,我都会去评论。有说作者的好,也有自己的一点拙见,更有纯粹的互动。

别人一篇五百字的文章,我甚至写了三百字的评论。可能作者看了,会骂我的吧,那我也开心。

有些人也会跟我一样,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对于那些实在不知道怎么评论。也会点一个赞。

至少别人的努力值得称赞,别人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值得点赞。

网站里面的那些优秀和精华,都是编辑裁定的,然后很多吃瓜群众只是跟风,或者为了节约时间只看别人推荐的部分。

在某网站时间久了,才发现有的编辑不过是高中生,也有三轮车司机,更有家庭主妇。

不是歧视别人的职业,只是觉得他们那些职业的人本来就比较忙。兼职做编辑比较辛苦,精力也有限。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点偏见,这样编辑推优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值得阅读的,没有被赏识的也不一定都差。

我们更应该去支持每一个文字爱好者,也可以去点评别人的作品。

点一个赞,费不了多少时间,也浪费不了多少墨水。

可能你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换来别人的眉开眼笑,也能给别人更多的信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慷慨一点吧。

篇2:婚内点赞散文随笔

婚内点赞散文随笔

婚后多年,曾经无比相爱的两个人心生倦怠,那句老掉牙的“左手摸右手”的感觉也在他们身上上演,没有激情、没有温度、没有兴趣,同一屋檐下的两个人像合租的伙伴,共同的话题无非是这月的物业费谁去交,这月的酸奶订了没有?

各上各的班,下班回家也没有多余的话可说,更多的场景是一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没有交流。那天,她刷朋友圈,看着大家在朋友圈里晒的吃喝拉撒睡,在下面“点赞”,跟以往不同的是,她突然愣了一下。为什么明明有些是毫无意义的晒,她都不吝啬自己的一句赞美,而对身边这个当初千辛万苦追到的男人,没有一句肯定?对持续的婚姻,没有心思“点赞”?

这个想法吓她一跳,但也让她很兴奋,为婚姻“点赞”,也许可以改变现状。

机会很快来了,因为搬到新校区,她和爱人一起去打扫办公室。办公室面朝阳光,有大大的落地窗,从窗户那里可以看到崭新的`塑胶跑道。她忍不住夸张地赞叹:“老公,你好厉害啊,在这么漂亮的学校,有这么美的办公室,你是最棒的!”

身边的男人有明显的错愕,但还是愉快地和她一起忆起了过往。

作为回报,男人也开始为她闲暇时间会写点小稿的小爱好“点赞”,每一张带着墨香的样报飘落案头,男人都会带着崇拜的眼光看着她。

渐渐地,他们互相“点赞”的机缘越来越多,雨天的一把伞、清晨的一顿早餐、下班的一个拥抱、吃饭时的小小默契……都成为彼此“点赞”的理由,而婚姻也开始在“点赞”中越来越甜蜜。

真的,抽空为你的婚姻“点赞”吧,相信会比你在朋友圈里“点赞”收获更多!

篇3:一个点赞作文600字

一个点赞作文600字精选

清晨的大街上,冷风凛冽,而你却悠闲的坐着,手不时地拉动琴弦,发出婉转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大街小巷。

今天已是大年二十八,人们大部分已经回到家,和亲人一起共度春节,而你却没有,你一日又一日地在这里坐着。我不能感受到你到底要在这里熬过多少寒冷,更不能感受到你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悲伤。

马路上也依旧有没有回家的人,一个小姑娘正在包中寻找着什么,好像地在寻找回家的车票。小姑娘沮丧地嘟囔说,完了,车票丢了,还差两块的车票钱。这句话正巧被你听到,你慢慢地放下那把老锈木头的小提琴,轻轻拍打着自己身上的尘土,整理了整理衣服,起身向那位小姑娘走去。我注意到了,你的'眼神中满是坚定。你看起来因为寒风冻的又或许因为蹲坐了太长时间,腿脚活动有些许多不灵便,仿佛每走一步我都能够清楚地听到关节摩擦的声音。

当你一步一步地艰难地移动到小姑娘旁边时,你是否注意到过,她的眼中布满了不屑与疑惑。这时,你缓慢地从一旁的口袋中掏出了两张皱巴巴的一元钱,递给了小姑娘。我分明看到,这两张一元钱已经缺了一个角,早已被揉的皱了不少。那或许是你的饭钱,又或许是你回家的车费,我便生出了对你的敬佩之情。同时,我看到姑娘的眼中闪出一丝晶莹,我明白,那是地她的泪光。一开始,她并没有接,她也明白这两元钱对你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你并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把钱硬生生地摁到她的手里,眼中合着坚定的目光对她点了点头,然后毅然回头离开。

你并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代表了一切。在场的人无不为你鼓掌,我看到小姑娘的眼神不再是不屑与疑惑,而是满满的感激。

在他人需要时助别人一臂之力,人人都能做到,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够感受到夏日的温暖。卖艺人,我补你一个点赞,你用最美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助人为乐。

篇4:为犹大点个大赞散文随笔

为犹大点个大赞散文随笔

犹大,几乎世人皆知,那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也是恶欲贪婪、卖主背叛的代名词,可谓十恶不赦。对其都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要给犹大点个赞,这若要不是精神错乱,可能就是千古第一赞!

1.犹大的故事。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皈依耶稣后,与耶稣同在、同行、同桌、同吃三年,为其掌管钱财。后来竟然以30块钱,一个奴隶的价格,就将耶稣卖给仇敌!在最后的晚餐上,当耶稣说出了那句:“看呐!那卖我的人,与我一同在桌子上。”

根据这个故事,达芬奇创做了一幅壁画《最后的晚餐》,将当时各门徒,特别是犹大的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

后来,耶稣也给了犹大改过的机会,可犹大冥顽不化,“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领人来捉主,并以亲嘴为记号,这就是著名的“犹大之吻”。

2.知耻是根本。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堪称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上,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这也是中华治国实践中,特别注重社会耻感的第一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义廉耻”,也被认定为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孔子,比管子晚生近200年,他在后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五常”,也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而无论“礼义廉耻”,还是“仁义礼智信”,根本和核心的`则是知耻。唯有知耻,才有自尊、自爱、自省。无耻之徒,还奢谈什么“仁义礼智信”?

3. 犹大尚知耻。犹大出卖耶稣,只想给他一个教训,让耶稣以后能赋予他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犹大认为耶稣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之子,以往能逃脱那么多网罗,现在出卖他,也没人能抓捕他。可当犹大看见耶稣被捆绑起来带走,在受审时遭的痛楚,知道把主子真害死了。至快宣判时,犹大在审判厅上,公然沙哑地叫喊:他是无罪的!并冲到审判台前,把卖主所得银钱丢给大祭司,哀求他们释放耶稣。又大声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有罪。”

犹大见恳求无用,就冲出审判厅,喊着:“太晚了!太晚了!”他不忍活着看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便在绝望中于耶路撒冷城郊自缢身亡了。后来,叛徒犹大的尸体因沉重,自垂吊的树上掉下,落在地下的尸体由于腐烂而肚子爆裂、肠子流出。

不管怎么说,至少,犹大知耻了,也公开认罪了,并以死谢罪了!就这一点,不难能可贵?就这一点,不勇气可嘉?就这一点,不值得点赞?

相比之下,那些无论出了多少坏主意,搞了多少惊天的欺骗,犯了多少颠覆性的错误,干了多少推墙的罪恶,却死活无一人认错,更无一人公开认错的家伙,他们的品格之低下,连犹大都能将他们踏上一只脚。

因为,他们真的太厚颜!因为,他们真的太无耻!

点赞作文

给一个残疾女孩点赞600字作文

点赞祖国征文

点赞优秀作文

为青春点赞

为老师点赞

点赞小组作文

点赞初三作文

一个留念散文随笔

为“嘴”点赞作文

点一个赞散文随笔(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点一个赞散文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