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挂灯笼由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独上东楼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挂灯笼由来(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独上东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节挂灯笼由来

篇1:春节挂灯笼由来

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篇2:春节挂灯笼由来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春节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篇3:春节挂灯笼作文

快过年了,小区的会所里热热闹闹。我走进一看,原来是工作人员在挂灯笼呢。地上堆满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

看到他们把一串串灯笼挂上天花板,我的心里也痒痒的,想:要是我也能挂灯笼,那该多好啊!

就在这时,工作人员说:“现在我们要出去挂大灯笼喽!”说着,他们就把灯笼一个个运到外面。我也拿了几个灯笼向外面跑去。叔叔把梯子架在树下,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我把灯笼递给他,他就把灯笼挂在了树上。

一个,两个……过了好一阵子,我们终于挂完了灯笼。那一串串的灯笼排着整齐的队伍,迎风飘扬,就像一长条红色的龙,神气极了!我看着这些灯笼,想到这里也有一份我的功劳,我觉得很自豪。

篇4:春节挂灯笼作文

挂灯笼也是春节习俗之一,可现在又有多少人去挂灯笼呢?《德州晚报》小记者们自己动手做灯笼,送祝福。

简易灯笼的制作材料并不多:直尺、铅笔、卡纸、线条、双面胶和介纸刀。制作步骤也不困难,大体分三步:

一、把红色卡纸的四条边都留0.5-1cm的距离,然后用铅笔画上若干个相等的平行线,并用介纸刀裁开。

二、裁开后两边重合并用双面胶粘好。

三、从灯笼底部贴上黄色线条作穗。经过一番精心的努力,灯笼终于做成了。

虽然这灯笼并不好看,可毕竟是我亲手做出来的。写上自己的祝福:“祝愿天下人百事可乐,万事如意,爱咋咋地!”

随后,小记者们带着各自做的灯笼挂到了德州游乐园内,形成了一条绵延悠长的红色波浪,美丽极了。

篇5:春节挂灯笼作文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红的灯笼,一片喜气洋洋。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但是我家的灯笼是特别的,因为别人家的灯笼都是买的`,我家的灯笼是我爷爷亲手做的。

那天,爷爷找来两跟竹子和一把柴刀。他先用柴刀把竹子劈成溥溥的一片片的竹片,根据想做灯笼的大小,用竹片弯好四个大小一样的圆圈,在四个圆圈中点分别装上四个十字竹片,然后再用四跟竹片连住两个圆圈的四个支撑点,就这样一个灯笼的骨架就做好了,然后爷爷用早已准备好的红纸把灯笼的骨架包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一端系上红绳,另一端系上早已用红纸剪好的细条,就这样一个漂漂亮亮的灯笼做好了。爷爷又用同样的方法做了第二个灯笼、第三个灯笼……

虽然爷爷做的灯笼没有别人家买的灯笼漂亮,但在我心中,爷爷做的灯笼是最漂亮的。

篇6:春节挂灯笼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开开心心地去挂红灯笼。妈妈把一根有很多树枝的长竹子插在我和弟弟造的基地(爷爷家的大沙滩)上。我和妈妈在上面挂了许多小红灯笼,有的一起挂在一根树枝上像一群群娃娃坐在凳子上面,在排排坐,吃果果呢!有的像独自离家出走的年轻人一样,没有亲人陪伴,很孤单。两只眼睛里面的眼泪水汪汪的,呜呜——好可怜哦!我数了数红灯笼的数量:1个、2个、3个……足足有36个!哇哦!挂那么多灯笼干吗?

小灯笼很美丽,小小的,它有12个像南瓜瓣一样的灯笼瓣。两个像金轮飞镖一样的轮环、一条漂亮的穗子、一个小金色中空新球、六个小吸盘。小灯笼分布在爷爷家附近哦!主要分布在竹子上和菜园里。

墙上有三个红灯笼,衣架上有一个……总之,家里都是红灯笼,红红火火!

爷爷的菜园里的灯笼也不少,全都挂在桂花树、茶树、苹果树……上,这些灯笼在树的保护和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嫩!格外娇艳!

爷爷家的大灯笼换得更新了。金色得轮环好美丽,小巧秀丽、玲珑多姿、玲珑透剔。制造灯笼得人肯定是才高八斗!要不然灯笼怎么会雕镂精巧呢!

挂红灯笼是中国过年得习俗,也是一种喜庆得表现!

篇7:春节挂灯笼作文

走在三台山的路上,路边碧绿的树丛中忽然出现了一点红艳艳,哦,还有一抹,两抹……这是一盏一盏鲜红的灯笼!这灯笼为萧条的冬天增加了一份亮丽色彩,也为过年添加了一份喜庆。那红艳艳的灯笼随风摇曳,似乎在说:“快回家吧,亲人正等着与你团聚呢!”那红艳艳的灯笼摆动身子,在和没回家辛苦工作的人们问个好。那红艳艳以灯笼一排排,一串串,成群结队地挂着,让路过的人们、坚守岗位的警察、保安、停车收费员、保洁员在寒风中感到温暖。那红艳艳的灯笼,微笑着欢送兴高采烈回家的人们,又微笑着迎接欢天喜地过完年回来的人们。

千百年前,人们辞旧迎新,挂起了火红的灯笼,一直到现在挂灯笼依然是我们的春节习俗。千百年后,过年习俗会有所改变,但灯笼依旧会高高挂起,把年映得更红!

篇8:元宵节挂灯笼习俗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挂灯笼习俗的由来]

篇9:春节挂灯笼有什么寓意

春节挂灯笼有什么寓意

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着名。

在我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家家户户都要挂起象征吉祥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也成为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挂灯笼,传统上认为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吉祥话,加之灯笼的正红色是朱砂的颜色,而朱砂是风水上讲去邪挡煞效力极强的宝物,所以自古逢年过节,就有在大门上挂红色灯笼的传统。

那么挂灯笼有什么讲究吗?我国古代讲究好事成双、福禄双全,挂灯笼也一样,一般都要偶数,而不挂单数,而且讲究对称,要挂在大门两旁,还讲究挂南不挂北等。另外,每年春节时挂灯笼,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再接着挂,古代对此一般是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即是将灯笼互相一撞,灯笼着火后销毁。

我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代表喜庆,又因“灯”与“丁”读音相近,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也用来祈求生子。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而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春节挂灯笼的由来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春节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着名。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元宵节挂灯笼的诗句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端午节挂艾草的由来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传说作文

春节由来作文300字

关于春节的由来

中国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习俗

灯笼谜语

二年级春节的由来作文

春节挂灯笼由来(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节挂灯笼由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