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寓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共含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宇月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拼音】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简拼】zqbz
【近义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意志坚决
【例子】吾辈固知其不可而为之耳。(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谜语】明知故犯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朗读体会,分析研讨,史料求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理想的品德。 课前预习一、读课文、注解、译文两遍 1、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每一章都先将课文、注解、译文读一遍、再完成第1点内容,最后再读一遍课文。 二、第三次读课文 1、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用横线) 2、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的相应看法(用波浪线) (注意: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三、字词巩固练习做好,带着疑问上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这段评价让你最有感触的是哪句? 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行行住住,西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惶惶无主可依,茫茫无所之,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是被用作贬义的,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课件3)“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也截然不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 一起来看看今天这篇课文能否给我们答案。 二、释题 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标题板书) 我想请位同学帮我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其”指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仁政、礼治) (副板书)1、为什么不可为(做) 2、为什么要为(做) 3、为(做)了什么 (到此5分钟) 三、文本研习1、为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思考这个问题 (1)从文中看出当时是怎样的世道? ――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乱世,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适当补充):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2)在这样的乱世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看待孔子的? ――众多知识分子选择沉默,行道的力量不足。 文中不支持的声音,有哪些? (每一生读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提醒重点文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意) 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这里有对孔子的讥讽和嘲笑 (若学生认为是夸奖,则评价他“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家之言”,问问其他学生是否赞同,引入其他隐士的较为一致的立场) ②接舆: 楚狂的话该怎么读? ――读出尊重、惋惜、关心、劝阻(一学生读,自评,师范读突出重音,众学生读)高声,低缓,高声 A在你心目中,凤是怎样的鸟? “凤兮”――在人格和学识上对孔子的.尊重 B 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说“品德衰微”? ――无道则隐――乱世――“殆而”――对孔子的选择不认同 C为什么要故意地“歌而过”?(“而”的理解) ――关心,劝阻 “往者”“来者”“谏”“追” D第二段“孔子下”的内容在此处做理解 ③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其”“岂若”“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言外之意是什么? ――同是逃避,何不更为彻底地“辟世”? 世道如此昏乱,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 说给子路听,其实就是说给孔子听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对孔子率徒奔走表示不满 ⑤莫知己,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深浅指的是什么? 以水来比喻世道的句子,我们以前接触过――“沧浪之水……” ――世道太黑暗,改变太困难,与世道浮沉,保全自我吧 虽然不支持孔子的选择,但是却敬重他的学识和修养。重点谈楚狂言 (到此20分钟) 2、面对这些劝告、担忧、质疑、嘲讽,孔子和他的弟子有什么反应? (文中关键字词一两处) 当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对我们说“这样是行不通的,放弃吧!”这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怎么选择? 隐士们明知不可为,也为不了,就不为了。 孔子也明知不可为,却仍要为,为什么? 文中孔子师生有没有说出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理由? (生读原句,说出自己的领悟,师补充资料深化学生的理解)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无道,吾得与易。天下将亡,力挽狂澜乃士之职责 (2)、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成就了君臣大义 借荷丈人“隐而不仕”的态度指出积极从政才符合“君臣之义”的道理。 子路的话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反映。 (小问题) 孔子说他为什么要去做? 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如果孔子最终选择了隐居山林,你觉得他会快乐吗? 课件出示4:“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平?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张居正《论语别裁》 (到此30分钟) 3、这种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最明显的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研读第一章 A请一生读第一章孔子言, B课件5(他人评价),再请学生自己点评。 评语: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s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s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 谋。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 ――朱熹 《论语集注》 (到此35分钟) 四、小结及延伸 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孔子的孤独,也看到了他的坚定,看到了他的内心的悲凉,也看到了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着。纵观历史,这种“”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历朝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谱写了一首首浩然正气之歌。 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南宋文天祥之死,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 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何为不可?大多数人认为不可就是不可?现在不可就是不可?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努力的人多了,不可也能变为可。 板书: 知其不可而为之 隐 仕 副板书(问题) 洁身自好 义不容辞知其不可而为之抒情散文
夫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其心必决,勇气过于常人远以,是非常人可以为如是矣
有些人,一生只为了一件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主张。他们一生都在追梦,但这个梦还太遥远,无可触及,常人甚至无法看见,但他们是圣人,他们如夸父一般去追逐。
儒家弟子跟随着夫子,在春秋大地上奔走,烽火狼烟,淹没了他们的圣人光芒。他们的理想只能被压制在心底,勉强以守护这方寸之地。他们终一个个离去了。他们的奋斗虽不是血染沙场,欲挽狂澜于一己之力,但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三国诸葛,一代才俊,为复汉室,出山。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真卧龙也!而阿斗,扶不起的阿斗。枉费了这位老臣鞠躬尽瘁。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不知孔明可知自己命运?他知道的。六出祁山前,天兆已降,但他还是去了,因为他是圣人,不会那么轻易可以被打败的。一颗将星陨落了,卧龙腾空而去了,到最后,也只能长叹:知天易,逆天难啊!
还有些人,谈不上理想。但在王朝风雨缥缈之时,他们站了出来,驱使他们的',不过是一个最最纯朴的念头:这是我的国家,我要保家卫国。他们要战斗,战斗,战斗,纵使敌人强我百倍。当他们站上城头,誓与城池共存亡时,他们早已没有了将帅兵卒之分了,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斗士。望着远处黑压压的大军,尘土飞扬。他们的心里只有了杀戮,杀戮,杀戮。一双双血红的眼,一个个血肉模糊,他们面前早成了血海尸山,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的最佳是否会不禁上扬:我可以在王朝最需要我时为王朝奉上微薄之力,此生,足以。明天,是否还有人可以手持战戈,立在城头,看太阳从王朝尽头的地平线上升起?
圣人,斗士,终随历史而去了。后人能做的只是仰望,那历史星空中点点星光,璀璨星河。他们长眠于斯。
公元190年,东汉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三国纷争开始。
公元279年,吴国灭亡,三国鼎立形势结束。
90年的时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飞速划过的流星,但这短短的一瞬却异常精彩,并因武侯祠而定格为永久的纪念。
成都武侯祠正名为汉昭烈庙,取之于刘备谥号昭烈帝,而千百年来,人们却因怀念蜀相诸葛亮而始终称它为武侯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为识字耕田人的诸葛亮因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而成为其主要谋臣。舌战群儒、连吴抗曹,借东风火烧赤壁等,可以说蜀汉帝业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耿耿,而由此,诸多的民间传说也愈演愈烈,草船借箭、空城计、八卦阵,诸葛亮俨然成了东方不败,就连《三国演义》也将其描写成神机妙算的神人。
而武侯祠,则让我感受到诸葛亮的另一种精神。
诸葛亮殿,开朗敞亮,没有一般庙宇殿堂的深暗阴郁,诸葛丞相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掩不住他从容的目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诸葛丞相不仅为蜀汉政权贡献了全部智慧,更带领全家为蜀汉死而后已。丞相两旁,分别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他们二人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战死沙场。
诸葛亮殿的两壁,悬挂着朱漆为底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应该说,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可能不知晓局面的发展。华容道关羽放曹,与其说是表现关羽的仗义不如说是诸葛亮成全了关羽,三国鼎立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刘备死后,面对昏庸无能的后主,诸葛亮披肝沥胆,七次北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后主软弱无能亲佞远贤,给蜀汉发展蒙上巨大的阴影,丞相深怀忧虑,但他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傅雷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精神。”胡适读《论语》后说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辈子不计成本地献身,是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所追求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完美,对此诸葛亮心里清楚,可他还是孜孜不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努力去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治国理想实践着自己做人的规范。两篇《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样的'话语常使后人泪满长襟。
九百多年后的一个夜晚,岳飞更深秉烛,细观祠内词赋,泪下如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这里,这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精忠报国的英雄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呼应与沟通,于是两颗高贵的心灵隔着时空在这里相遇倾谈,于是诸葛亮殿的回廊上留下了岳飞挥涕走笔如刀如戟的行草《出师表》。
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闪着智慧的眼睛端坐着,期盼着后来人的回复。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具体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提高个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据这一目标,编排了这一课。本课所选内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的精神。课堂教学以问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为主,创设浓郁的教学氛围,体会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本课中,有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等隐士,他们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于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课的学习难点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教学准备:选段改写。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体会孔子的精神。
学情分析:
根据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身素质,很难理解孔子为何知其不可还要为之的心情。
学习方法:
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注重学生课堂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承前启后,在此基础学习文章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
也许,他也可以选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同那些隐士智者一般,不再为一个从政者,不再为国为民忧心劳累,但他却没有退隐,在繁杂的浊世中求仕,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几度死里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讥讽,他内心的苦楚有谁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为了一个虚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终日奔波劳累,不知疲倦。面对世人隐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却未曾动摇。也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隐居后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闲适,抛去尘世的忧虑与琐碎,过着神仙般的田园生活。
孔子也能这样,但他却不曾动摇信念选择退隐。孔子也能如此观山水,品日落,享受没有烦恼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使他不得离弃天下,离弃百姓,离弃礼乐升平的理想。
隐士智者,固然洒脱,但那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在那**的时刻,奔波呼吁着礼乐主张,除了孔子,谁还能如此“固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一份信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未尝没有。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用信念赢得了成功。
世人,该借着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向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执着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
还记得《论语》中“晨门”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人生中奉行。有人认为这是迂腐、顽固。其实,我倒认为是对人生的信念的不懈追求。
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收录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真伪姑且不论。虽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全文传递的思想却是曹魏强大,北伐固然难以成功,但不能偏安一隅。所以,诸葛亮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就是对道义的毕生追求。学者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诸葛亮都知道“汉室不可兴”,但出于义也好、利也罢,他们都为理想毕生奋斗,知道失败的结果却仍不放弃,可以说是“勇”了。
诸葛亮和孔子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追求。
学者郦波曾经著书《万历首辅张居正》。书中提到的张居正,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年轻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而是与首辅严嵩针锋相对,因而被外放。老师徐阶也受牵连而调离次辅的职务。在他成为首辅后,他明知“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变法,实现富国强民,却触犯了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渐渐地,张居正的同僚、学生、同乡都反对他,连万历皇帝也不支持他,只有秉笔太监和皇太后两个人支持,他依然坚持。无疑,张居正也与孔子一样,为了信念而追求一生,哪怕“碰壁碰得头破血流”!
回过头来看,孔丘、诸葛亮、张居正都是少有大志,理想远大。他们都敢于为了追求目标而奉献毕生。在中国历史上,正史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敢于从事情的开始就直面失败的人,真可谓勇者。如所谓的“亮剑精神”:明知是死,也要敢于亮剑。几千年来,是他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精神。可以说这“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才是坚定追求信念的勇者,一个大写的人。
★ 置之死地-置之死地的故事-置之死地的寓意-置之死地的意思
★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故事-尊师重道的寓意-尊师重道的意思
★ 飞将数奇-飞将数奇的故事-飞将数奇的寓意-飞将数奇的意思
★ 隋珠和璧-隋珠和璧的故事-隋珠和璧的寓意-隋珠和璧的意思
★ 风华正茂-风华正茂的故事-风华正茂的寓意-风华正茂的意思
★ 白驹过隙-白驹过隙的故事-白驹过隙的寓意-白驹过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