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病情观察护理是什么意思(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uandzd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2概述编辑
病病情观察护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中,细致的观察可以及时,系统,全面地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立即报告医生,得到及时的处理,所以病情观察对于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及时抢救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目的编辑
1、一般状况 包括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睡眠、饮食等。这些内容虽比较简单易取的项目,但却十分重要。例如神色的改变,常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上有较大的意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被称为生命体征,也说明在病情观察中的重要性。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 病证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常会出现一个或一组主要的、令病人最痛苦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她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又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所以,围绕主症的观察,应成为病情观察的重点。例如腹泻病人的主症为大便次数多而稀溏,观察重点应是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围绕腹泻而出现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证。这些症状一般可随大便次数减少而减轻。但如出现腹泻突然中止,而主症转为高热、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色发灰等证,则是病证转为湿阻热遏、阴阳离绝的危症。
3、舌象和脉象
(1)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判断正气盛衰:观察舌质可知正气盛衰,观察舌苔可知邪之出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② 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 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 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 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2)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 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② 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
③ 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为正不胜邪之危候。 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
6地位和作用编辑
1 早期发现传染病,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不同程度的存在交叉感染问题,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对病人要进行耐心,细致,全面的病情观察,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防止病情扩散。
2 早期观察药物反应,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病情是动态发展的,病人从疾病的发作到接受治疗的前后,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都是依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而定。
3 早期发现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过去临床上只考虑局部病变而忽视对其他系统器官的观察,导致并发症发生的教训不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有社会性,人是一个统一整体,对病人的观察也应树立整体观念,由点到面,由局部到系统,从而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防止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临床病情观察,在整体治疗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精确完整的观察为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病人得到最完善的护理,同时,通过对病人的观察,促进护士与病人间的沟通,病人会感到自己一直是在接受护士的重视和爱护,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病情观察护理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 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 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4)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反之为病情好转。
(5)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损害人体的正气,成为不良反应。如大汗淋漓会使病人气随汗脱;泻下不止会伤津耗气等。尤其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更应仔细观察。
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疾症治疗中常可能出现突变或并发症,应严密观察随时捕捉其先兆。例如高热病人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候;胃脘痛病人出现呕血、便血等症。如观察细致,发现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可使病人转危为安。否则,后果严重。
1、既有重点,又要全面 病情观察应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重点。如体温变化是外感温热病的重点内容,而对高血压病人来说,一般并不重要。所谓全面,是指对观察重点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的了解。如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出现的时间,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量及其伴随症状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效果和用药反应,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等。
2、细致而准确 对观察项目要细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的一定要启示具体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如对疼痛病人以谈笑如常、踡卧不动、转侧不安、呻吟呼号等表达疼痛的轻重程度。
3、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 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
(1) 病人的禀性不同,可影响观察结果。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人善于言词,把病情表达得有条有理;有神经质病人,诉述症状多而又互相矛盾。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
(2)病人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及某些病人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诉说中的差异等,也可影响病情观察的正确性。护理人员者需要经过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
4、认真记录观察 重点扼要进行交班,发现异常和危证要及时通知有关人。
中医护理学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有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的方法,在病情观察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配合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有利于全面了解病情,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周到的护理。
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科研资料和总结经验。
病情观察的要求
掌握病情观察的原则
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反应
病情观察的方法
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有目的地搜集病人病情资料,调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护理诊断,制定出护理计划。
1 望诊
护理人员利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即是望诊。望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如《灵枢·本脏篇》中所说。
◎ 观察神◎ 观察面色◎ 观察形态◎ 观察头颈五官◎ 观察齿、龈、咽喉◎ 观察皮肤◎ 观察小儿食指络脉◎ 观察排泄物◎ 观察舌象 2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早在《内经》时代就有闻诊的记载,通过闻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变化。
◎ 听声音◎ 嗅气味 3 问诊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一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医家向来重视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疏五过论》。问诊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问一般情况◎ 问生活史◎ 问家族史和既往史◎ 问起病◎ 问现在症状
4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疗方法。《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可见,脉诊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对于临床的病情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
◎ 脉诊◎ 按诊
运用辨证的方法分析病情
对于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应通过辨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根据不同的病证采取相应的辨证方法,如外感病中“伤寒”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外感病中“温病”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对病情进行辨证分析,为辨证施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察治疗与护理效果,及时修改施护措施
在进行病情观察时,不仅要收集有关病情变化的资料,还应观察治疗与护理后的效果如何,以便验证所制定的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护理措施能够与疾病的变化相适应。
病情观察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病情观察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做到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防止并发症和危重急症的出现,使护理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
记得小时候身体不好总是发烧去医院,每次都是温柔的护士姐姐给我打针。她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白色的护士帽,我们称她们为白衣天使。可是人们只看到外表光鲜亮丽的她们,并不了解她们的工作。他们主要从事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工作,而适当了解一些抢救护理工作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病情观察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观察的内容分为:一般情况的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状态的观察、常见症状的观察等。
一般情况的观察内容是发育与体形、面容与表情、睡眠以及患者的呕吐物等。
生命体征的观察内容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意识状态的观察内容是意识模糊、嗜睡等。
常见症状的观察包括疼痛、咳嗽、咳血、呕吐等。
发现病人病情变化立即进行抢救:医生未到位,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所能及 的抢救措施如给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护士守护在病人旁,叫他人通知医生竖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医生到位后分工明确,紧密合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的抢救规程,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口头医嘱护士要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所有的药品的安瓿要暂时保留,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并提醉医生补开医嘱,在医嘱上签名,联系病人家属或单位整理及补充用物。
相信现在大家对于这些急救知识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以上只是护士工作的一部分。与病患交流、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患者抢救之后的护理,是护士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辛苦的工作,一句怨言也没有。患者的康复是她们得到的最大的回报,也是她们最大的愿望。
★ 病情证明
★ 病情证明书
★ 病情证明
★ 病情证明书范文
★ 病情告知书
★ 病情交待范文
★ 朋友病情筹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