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aoguogang2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共含14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aoguogang200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篇1: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英国诗人布莱尔有一首小诗《天真的预言》: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

李大同说:“我从不认为我本人具有平民的视角。在实际运作中,我关注的还是‘不普通’这三个字,任何普通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而原本普通的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或者在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了一种普世价值,这才是能够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新闻的基础之一。”

前者像禅语,后者像新闻理论,但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相同的含义:运用独特视角把握外围世界与时代脉搏。这种感悟,在阅读《冰点故事》一书的过程中,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北京最后的粪桶蕴含着什么?一次搬家为什么值得报道?撇开编辑的勇气,我更欣赏编辑的眼光。《冰点》的很多选材,放在其他编辑手里,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新闻的隐性价值被李大同演绎到了极致,他用独特的眼光让粪桶和搬家焕发出独特的风采。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原本存在,李大同并没有赋予他们任何价值,他做的,仅仅是拂去他们表面的尘埃,仅仅是让他们自身的价值绽放而已。不过但此一点,足可见差距。

循着一个编辑十年的《冰点》历程,你能看到一个新闻人胸中的激情与梦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国内问题的错综复杂,这一切对于新闻人来说像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记者们是一群战地记者,我们每天读到的大新闻则是他们的战地作品。战争双方、战争结果、伤亡人数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战争,记录了历史。这或许是个不恰当的比喻,请再容我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这些记者是杜甫,写下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诗句,那李大同则是陈陶,吟出的是“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角度选择的不同。李大同喜欢选择在硝烟荡尽之际来到战场,撷取别人不曾注意的平凡,用更底层、更深邃、更独特的视角诠释战争,因为他的理念是:新闻的最高使命,绝不是“记录”下来一点什么,以后供个把历史学家来做资料。恰恰相反,新闻如果不能影响“今天”,那才是失职和对我们职业天条的亵渎。从一粒沙里寻找世界,细微又独特,李大同希望影响力能在这里建构,虽然后期有些偏差。

改革开放轰隆隆地前进着,社会显示出祥和繁荣的景象。但改革势必伴随冲突与斗争,被其精神感动,李大同决心帮助后辈,仔细读完稿子,却从不起眼的一个200字自然段发现了合适的题材,《你在哪儿,妈妈》这篇文章由此出炉。

喜欢独特的视角,因为李大同不满足新闻的纪实功能,他要的是新闻的影响力。通过揭示普通中的不普通是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方法。眼睛盯着下面,脑子里想着上面,犹如埋藏炸弹,在土里埋得越深,一旦爆炸,震撼力就越强。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急于影响社会,李大同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观点融入《冰点》文章,有些报道显得有失新闻平衡。《不仅仅是语文》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但细细一想,中国的语文教育已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现实果真如此让人绝望么?至少成长在现行语文教育体制下的我们不至于只会写八股文。如果新闻被烙上太多编辑个人价值判断的印记,我们有理由怀疑新闻的广义真实程度。

《冰点故事》给我开了一扇窗,推开窗户,我看到了一篇新闻见报前的命运轨迹。采访新闻的艰险,触碰新闻底线的心惊胆战,新闻这条路充满困难,也充满挑战。李大同勇敢尝试过,成也《冰点》,败也《冰点》,不管现实状况如何,对未来,我们和他都应该乐观。现在,我们要锻造的是新闻人的“火眼金睛”,从一粒沙里看到世界而不仅仅只有沙子。戴着镣铐起舞,要学会寻求最广阔的生存空间。

篇2: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冰点故事》是《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冰点》创办者李大同先生的著作。在书中李大同先生用翔实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言语,回顾《冰点》十年的实践,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他说:“我和本报同仁所致力的,是在限制中的发挥。”

我们可以知道《冰点故事》写的是多年来《冰点》的实践,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也间有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记录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将尝试写写“如何记录”历史,谈谈一个大报编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记录自己眼中的中国的故事。

“我从不认为我本人具有穷人的视角。在实际运作中,我关注的还是“不普通”这三个字,任何普通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完全是由新闻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特征是――“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往往不在报道之内,而在报道之外。我的理解是新闻写作这些都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采访时,怎样去挖掘新闻,和怎样弄到线索。另外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事件的看法态度能否有个提升,等等,文章写出来只是把采访的东西进行了文字上的展现”。书中先生的这些只言片语让我重新陷入深深的思考:“不普通”的着眼点是什么,什么是“普通”与“不普通”判断的依据;“新闻只有一天生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抓住新闻发生的那一刻,怎么用新闻去产生影响或效果;怎样真正的更好的去挖掘新闻,寻找线索也是我们该思考和努力的一个地方。

在书中,先生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细节。对细节的描写是一个好新闻人必备的要素,也就是观察的敏锐和细致。”,“新闻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新闻媒介的中立性,以及专业记者按职业客观性规则进行的采访。但这样一种自述,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呢?对我们来说,判断这类稿件的真实性通常只能通过常识和对稿件内部逻辑的分析。如果不违背常识,逻辑上也没有冲突之处,一般可以认定为是真实的,但仍然有风险”。新闻真实一直都是大众和社会在不断探寻的东西。新闻时刻都在发生,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传播渠道不断衍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随时会被淘汰的危机,有一部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背弃了新闻真实的准则,用巨大的“噱头”吸引受众的关注,“假新闻”,“不实报道”事件不断发生,受众开始怀疑,不确信,这就是当下媒体的现状。“真实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背后的故事”成为越来越难了解的方面。由此,我们更加知道改变这种现状,书写“真实”,成了媒体工作者的责任。

《冰点故事》用《冰点》十年的实践,故事,记录过程,让还未踏入新闻岗位的我们更加了解新闻事业的艰辛和巨大责任。

篇3: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近400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没有一张插图,却有30多万的字字箴言,一口气读下来,真的酣畅淋漓!

本书介绍了冰点创刊的发展轨迹,也可以说是李大同老师的一个“业务自传”。在读本书之前就有耳闻冰点在新闻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篇读来,李老师反复强调的只有一件事,“普遍阅读兴趣”。冰点10年500多篇特稿,内容五花八门,却从未丢弃过这个主题。每当衡量一个题材时,李老师总是和记者一起,将自己尽量还原为一名读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多大程度反映社会现实?多大程度上值得人们关注?是否多数人能产生共鸣?是否代表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

对于“冰点”关注普遍阅读兴趣的选题,印象最深刻的是冰点一次大胆的尝试,摘编的一篇稿子《不仅仅是语文》。从小学到大学,语文一直伴随我们成长,我们的作文或多或少都写过扶老奶奶过马路,借同桌橡皮的假故事,来应付那一篇篇《最难忘、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曾运用这样的套话‘本文通过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来概述各种古今中外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种种八股式桎梏思想,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直到这样一篇干货,将这种毫不掩饰的客观事实摆在读者面前,没有主观评论,只是一个个切实发生的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事件,就这样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引起中央的重视,开启了新语文教材的改革。

不管是“五叔五婶”的重情重义,还是对安乐死的奋力抗争,甚至一个有自省意识的“鬼子兵“,冰点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便是真实、理性、着眼细节。新闻并不是大人物做的事才是新闻,普通人做的不普通的事也可以是新闻,甚至产生极大共鸣,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冰点至今依旧不断昂首挺进,它越来越精英,越来越能影响社会,它也从未放弃过坚守的“读者本位”,放弃不下普通人真实而不普通的故事,希望冰点越办越好,一路顺遂。

冰点简介: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开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其后,《冰点》创出一条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冰点》报道被各地报刊大量转载;其中多篇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有4篇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目前《冰点》已出刊330多期,累计近300万字。《冰点》报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选成书,被多所大学新闻系列为必读参考书。理念: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

[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

篇4:管理故事:心中的冰点

管理故事

一家铁路公司有位调车人员尼克,他工作相当认真,做事也很负责尽职,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有天铁路公司的职员都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大家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一个待修的冰柜车里。尼克在冰柜车里拚命敲打着、喊着,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没有人听得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沙哑,也没人理睬,最后只得颓然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愈想愈害怕,心想:冰柜的温度只有华氏零度,如果再不出去,一定会被冻死,

他只好用发抖的手,找了笔纸来,写下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职员陆续来上班,他们打开冰柜,赫然发现尼克倒在地上。他们将尼克送去急救,已没有生命迹象。但是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冰柜的冷冻开关并没有激活,这巨大的冰柜也有足够的氧气,更令人纳闷的是,柜子的温度一直是华氏六十一度,但尼克竟然给“冻”死了!

管理故事哲理

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温度,而是死于心中的冰点。当一个人给自己判了死刑时,又怎么能够活得下去呢?影响你的意志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你的心。企业管理亦如此,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管理者一直在努力调整,而当遭遇巨大的挫折或打击之后,企业能否起死回生,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毅力大小和坚定程度。冷静下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就像《老人与海》中那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已被自己打败的人,再多的后援都徒劳无功。

篇5:认识哲理小故事:超越心中的冰点

认识哲理小故事:超越心中的冰点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可怕,最后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

【温馨提示】: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消极暗示效应。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而生出病来,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与之相反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所谓积极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坚信自己一定行,一定能办好自己想做的事,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就是让人充满自信。(来源于:《心理学》电子网络邮件版,、21期)

篇6:故事读书笔记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书:《成语故事》和《名人故事》,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我中午一直在看《名人故事》。

我中午看了孔子和孟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读懂了当时人们很难读懂的《易经》。还知道孟子是受母亲的教导奋发学习的。

通过看这两篇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篇7:故事读书笔记

他们或是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家,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启迪人的心灵;或是高檐远嘱的政治家、军事家、运筹帷幄,征战沙场;或是描绘人间万象的文学家、艺术家,以如椽巨笔写尽了人世间的善与恶,美与丑;或是泽被后世的科学家,以无穷的智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或是富甲天下的工商巨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篇8:故事读书笔记

暑期生活让我应接不暇,不但学会了很多词语也学会了怎样去快乐的阅读。

在假期里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我知道了是蔡伦发明了纸,鲁班是木匠的祖师,詹天佑不顾生命安危,用科学的方法修建了铁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争了光……

他们的举动使我感动、惊讶,我要向他们学习,掌握好知识,不断学习创新。

篇9:故事读书笔记

读名人故事第一章,我知道了许多名人在成才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经过种种磨难,从来不退缩,虽然有些磨难让他们伤心、痛苦,但他们都能坚持下来,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不怕苦的精神,能克服困难的决心。

篇10:故事读书笔记

今天我看了《名人故事》中的《鉴湖女侠――秋瑾》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个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和《巾帼英雄――花木兰》有点像,都讲得是女扮男装去打仗,她们俩都怕被发现,所以处处倍加小心。我很喜欢这两个故事。我也想向她们学习。

篇11:故事读书笔记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博学天下――名人故事。这本书是一本很厚的书,里面有许多好听的`、美妙的故事。其中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中国古代的有成吉思汗姜子牙韩信;现在的有毛泽东、鲁迅、陶行知;外国的有邓肯、贝多芬等等……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名人成功的经验,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智慧。

篇12:圣经故事读书笔记

《圣经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早晨,耶稣从橄榄山回到圣殿中教训百姓。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妇人走进来,叫她站在当中。他们对耶稣说:“先生,有个妇人在行淫的时候,被我们捉住了。按摩西法律,我们得把她用石头打死。您说我们怎么处置她呢?”耶稣说:“你们当中谁是无罪的人,谁就可以拿石头先打她。”结果,人们一个一个地走出去了,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妇人。

这个典故,无非是想说明人本身是有罪的,即是伊甸园神话中的“原罪说”。原罪是人类始祖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窃取智慧而犯下的,也是人对于自身痛苦来源的一种猜测性解释,就现实意义而言,有些太遥远。但就近而言,我们反思自我本身的时候,难道没有觉得一丝愧疚吗?权力、贪婪、妒忌、自私、迷惘、怨恨、谎言。人总在互相伤害。有人是去杀人放火,而有人只是撒谎造谣,但罪恶终归都是不分大小的,错了就是错了。而多数人却依然沉浸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甜蜜谎言里,认为自己是个标准的好人;又或者以“人无完人”而,觉得自己已经是比较好的了,然后,欣欣然地伤害别人而不自觉。同时,无论再宽容随和的人,也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满情绪,认为别人的劣根性自己是不具备的。

在卫斯里科幻小说中,有一个故事写到,人类本来起源于另一个星球,那里的人拥有永恒生命,并且只有善良的天性;地球上的人是他们遗弃的产生了罪恶基因的同类;并且,老子、佛祖、耶稣都是另一个星球上来的使者,企图教化地球人,最终将地球人带回永恒故里享受永恒生命。很明显,他们四个人都失败了。而故事的主人公,卫斯里和妻子白素,找到了回到那个星球的办法。卫斯里欣喜若狂,因为他认为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永恒的生命,同时可以远离人的欺诈、伪善等罪恶,回归光明圣土。但这个时候,白素却很冷静地对他说:你认为我们真的有资格离开地球回到故乡吗?四个圣人回来引导人类,但他们毕竟失败了,这也恰好证明,地球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充斥着罪恶的。

篇13:圣经故事读书笔记

我不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但我不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宗教,它之所以被那么多人信仰,全在于它的杰出思想。∪如中国的《论语》,比如国外的《圣经》。它们都含有极其精髓的思想,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我没有读完全本《圣经》,只是读了《圣经》中的《箴言》部分。这些箴言几乎全部都是对年轻人的劝告,这对于正值青年的我们有许多益处。它们会教导我们怎样过明智的生活,怎样做诚实、公正、正值的人;它们会使无知的人精明,教导年轻人处事有方;这些箴言也能使才智的人增长学问,使明达的.人获得开导。

《箴言》中劝告年轻人不要轻视智慧,要愿意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敬畏知识,才会知道什么是诚实、公平、正直,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知识会使人欢愉,知识会使你远离那些背弃正道、生活在黑暗中、喜欢作恶、以邪恶为乐、走弯曲道路、不可信赖的人。对于现在的我们,学习可谓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通过考试,还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箴言》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人的话好像纯银,邪恶人的心思毫无价值;正直人的话造福人群,邪恶人的话藏匿残暴;正直人口中常有智慧,邪恶人的舌头要被割掉;正直人说话令人喜悦,邪恶人出口伤人;正直人有诚实引导,邪恶人因乖谬毁灭自己;正直人会被怀念,邪恶人必身败名裂!在如今这个社会,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正直的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拥有千年传统美德的中国的失败。

《圣经》中教导年轻人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之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圣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得到上帝的恩惠。摩西十诫中第一次将孝道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十诫的前四条是关于人和神的关系的,而第五条就是有关孝的: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这足以显示其重要性,这与中国的“百善孝为先”有异曲同工之妙。圣经中将敬畏上帝和听从、孝敬父母并列在一起,如“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从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指教。”,这充分说明了圣经对孝道思想的重视。

篇14:圣经故事读书笔记

偶然一次,我在同事马智星那里看到了一本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的《圣经故事》,马上借阅。读罢过后,如饮甘醇,感触颇多!

为什么我想读圣经呢?记得2004年9月,我去了一趟欧洲,很有幸参观了一次令世人仰慕的法国卢浮宫。卢浮宫实为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内藏有法国通过殖民战争从世界各地掠夺的艺术珍品,当然也有许多中国的艺术瑰宝。卢浮宫内有许多油画,例如世人熟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作为其“镇馆”之宝,但更多的是以《圣经》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很遗憾了,我看不懂!什么逾越节、什么诺亚方舟、什么摩西“十戒”、什么耶稣受难、什么耶稣复活,这些圣经油画在我面前统统地变成了一抔粪土!我发誓,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拜读圣经!

圣经这本书不是很好买,因为它是基督义经典,不能作为商业销售,听说在欧洲教堂有免费赠送。我在欧洲游览了三个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梵蒂冈大教堂,连一本《圣经》影子都没看到,我不禁埋怨起这一传闻,想读《圣经》的愿望日渐浓厚!倒是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宾馆,我意外地发现床头有一本英、德、法文《圣经》。“我可以拥有它吗?”,我试探地问随行导游。“不可以,因为它是要给每一位住宿者修行的!”,导游无奈地劝阻道,我也只好作罢。

令人惊喜地是,我回来居然在湘潭“莲城书市”的崇文书店里发现了《圣经》,它是有中英文,含《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内容,厚厚的一大本,售价47元。我时常去那里翻阅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后,最后决定不买!因为我发现该书内容浩瀚、晦涩难懂,我完全不具备读这本书的基础。我想从《圣经》的简体本读起,真是幸运,我居然在同事办公桌上发现了它。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的这本《圣经故事》是以较为浅显的故事形式向读者描述《圣经》中的主要内容,直到我读完了这本书,我也才真正地理解、消化了《圣经》的精髓。

《圣经》主要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内容组成,也是一部记载犹太民族早期劳动生活的著作。《旧约全书》讲述的是上帝创世纪,用泥土捏成了亚当和夏娃管理伊甸园,一直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胜利走出埃及,其中内容还涉及到诺亚方舟、所罗门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新约全书》讲述的是上帝的儿子耶稣降生,四处布道,最后被犹大出卖,殉难于十字架,其中内容还涉及到最后的晚餐、耶稣复活等人人皆知的内容。应该说,《圣经》里的故事太多太多,但你只要抓住上面两条主线,该书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你也就会不觉得读起来枯燥,而是越读越有兴趣了!

冰点脱毛活动策划方案

故事思维读书笔记

《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中外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地球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邱少云的故事读书笔记

名人故事学生读书笔记

《红色故事》的读书笔记

《美德故事》读书笔记300字

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