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典故现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冰冷美人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古诗词中典故现象(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冰冷美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词中典故现象

篇1:古诗词中典故现象

古诗词中典故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用典加以曲折表达,这样不仅可以使作品含蓄有味,也能增加作品的历史文化含量,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这就是典故的魅力。

古诗词中的典故现象,是在诗文中援引史实或前人词句来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我们读用典的诗歌,先要明白典故的原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用典的目的。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古诗词中的典故现象。

诗歌中的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运用经过提炼的'历史故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指吕尚暮年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事,乘舟梦日指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一事;李白暗引两位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现成语句来表情达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运用了两个故事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的故事。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篇2: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年仅二十岁是过扬州是所作,却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判断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为不然。青楼梦好几句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杜牧这首诗原是唐人好狎风气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作品里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况,通常而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不能因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种情况在古典文学里司空见惯,随便举个例子,杜甫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江总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品格的文人,我们就可以据此就贬低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性吗?辛弃疾的`《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咄咄书空用殷浩故事亦复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后,写了这首凭吊扬州的词。凭吊扬州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华。繁华是扬州的历史特征,杜牧的诗对这方面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饿,所以历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楼梦好几句,也正是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荒凉景象的句子作反衬,不能因此就说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语文课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余韵》一出,回忆金陵亡国前的情况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这里也有冶游狎妓的句子,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感慨民族兴亡的思想性。

姜夔《扬州慢》的主题思想,他在小序里就用黍离之悲一句点明。那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当我们读这首词时,首先被感动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几句。这是表达主题的文字。它用杜牧的青楼梦好几句,知识这个主题的反衬材料,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运用的材料的思想内容是该批判的,便连坐整篇作品。因为评估一篇作品的思想性,主要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它的材料。

固然,这首词有它的局限性。张孝祥写的《六州歌头》,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姜夔这首词的感情毕竟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感情不同。姜夔在南宋只是一个落拓江湖的高人雅士,不是属于社会反抗势力一面的人物。这首词有局限性,但若因它借用杜牧的典故而认为它的思想性很差,是不妥的。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典的恰当与否,对作品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必须从整体去看,决不能一概而论。

篇3: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抱柱

坚守信约。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篇4:古诗词中的列锦与互文现象(网友来稿)

古诗词中的列锦与互文现象(网友来稿)

湖南双峰县第六中学 龚勇军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再如 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沙净秋思》)

(2)“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有作》)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9)“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0)“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1)“烟杨画柳,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例如: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写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抒发了诗人面对丞相祠堂凄清寥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事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象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来匡扶。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 (《木兰诗》)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9)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10)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1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1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作者邮箱: gongyongjun006@126.com

篇5:浅谈如何解析高中语文古诗词典故鉴赏

浅谈如何解析高中语文古诗词典故鉴赏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可是,如果遇到典故这个拦路虎而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张伟明先生在《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中还特意提到过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句话明示我们,所选诗歌材料中的用典应该不会超出教材的范畴。同时也可知典故也是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适当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题目]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面,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这一句的寓意是。

此题涉及对词中典故寓意的理解。解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后的两条典故的注释,才会理解词人蕴涵其中的不受重用的愤愤不平之情。另一方面要结合辛弃疾所生活的积弱不振、苟且偷安的南宋时代和他力主抗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而弄清君(隐指当时的主和派)玉环飞燕(喻指炙手可热的投降派)的寓意。

[答案]主和派(投降派)决没有好下场。

当然,鉴赏诗歌从根本上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多背一些诗歌,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

古诗词中的列锦与互文现象(网友来稿)

英语中的省略现象

古诗词中的春天

古诗词中抒发思乡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

生活中的有趣现象范文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古诗词中的炼字手法

古诗词中交友的名句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成语典故

古诗词中典故现象(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词中典故现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