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孟杉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孟杉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

篇1: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

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

近两天,竹溪的气候慢慢拉下了炽烈的性格,晚一点,还可以穿上一件外套。虽然溪水绿山,但夏天的艳阳,给很多市民汗流浃背的阳光照晒,过往人来,美女也要打着一把遮阳伞。

虽然坐在家里,吹上一个小小电风扇,有种自得其乐之感。毕竟这种生活不是随时都能够享受,因为每天还得上班。

不过,经历一段酷暑之后,季节慢慢褪去了那种粗暴的脾气,开始也不得不接受随着落叶的枯黄,一样变得开始温柔可亲起来。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城市都经历了很多暴雨,就像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各大媒体爆满头条。给人应接不暇之余,也给很多城市发展提出了挑战。这种热度,当然不会逊色每天下过雨又天晴,盯着人们冒汗的高温,时起时伏的走不出记忆的闪现。

当然,竹溪也不例外。但相对来说,越来越发展的城市环境,往往带来现代气息的同时,也不得不在另一种角度带来挑战。原来在竹溪人的眼里,就像偶尔看着一个外国客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不是好奇,总比好奇还要充满着幻想。

如今,没有这样强烈好奇心了,但随之而来的人民路上交警的提醒声不绝入耳。上班一族和来往学生行走在狭窄的街道上,看着那种人车混杂拥挤不堪的画面,确实给人憋屈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这种小热闹,或多或少提出一些疑问?

难道说,发展就有错吗?没有,一点也没有,可关键的是,大家感觉身边的变化,总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很多麻烦。

虽然,闷热的感觉没有了,可清新的空气中,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尘气。或者是遮挡视线的车流斑驳绚烂。

到了初秋了,这种感觉慢慢平和了下来。随着满山清绿绿的叶片慢慢变得泛黄,我们就可以说,秋季真的来了。

那么,秋季来了,也意味着雨水慢慢少了,暴热的夏季真的褪下了伪装的衣裳,太阳也变得柔和了。

可不是我们说来就来的,也不是我们想它来它就来。

前天去老家,七月半烧纸钱,我是穿着短袖去的。看着老乡们穿着外套,原以为他们是搞忘了季节。虽然没有说出来,可看着一个又一个变化的风景线,确实提醒了我。

因为经常生活在县城里,大家也都千篇 一律跟着潮流,没有思考季节如何变化。于是,就想当然地按着很多生活习惯做事。

可到了乡下,很多场面就变化了,看着稻谷饱满的稻穗,看着玉米泛黄的枝叶。真的才明白起来,原来这些地方才是真正遵循季节变换的地方。

因为老乡们不用翻书,也不用每天看黄历,更不会上网看天气预报。

总之,在他们眼里,四季比一般人都清晰。因为他们从播种庄稼,到收割完成,出入的天数,算的精确为妙。每天看气候做事,也是实实在在的。

再说,对于农村来说,早晚温差之大,也是不像城市的,错综复杂的气温变化,也是不能和城市相比的。

因此,我就明白了,我穿着短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对气候的适应。他们早上穿多一点,中午可以脱了,下午接着多穿一些,因为晚上就会变得冷了起来。然而,夏季可以不会有这样的变化。

也就从这次开始,我才真正思考。季节对于老乡来说,真的关系着很多。在他们惟妙惟肖的'生活里,对于这些细微的变化也是成竹在胸。

所以,他们不用复杂的一到晚上就要看看天气预报,也不用担心季节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难题。他们就是这样数着岁月过日子,每天起早摸黑,目的明确,夫唱妇随。

也许,当我们自以为是的给他们讲解着理论比现实更有意义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津津乐道,或者自以为是,但他们可以听听新鲜的见解,可不一定在他们心中落下我们有多能的感觉。对于季节的分界线,他们用笔画不出,用语言形容不出。可只要他们抬头看看树叶,走走庄稼地,就会知道季节来临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可以慢慢缓解。

中国自古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留下痕迹最多的体验。每个人都经历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喜气,也经历着贫穷对于生活的艰苦。

虽然,时代慢慢变化,但这种体验,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烙印。

然而,为什么要写这篇短文,也是觉得生活中其实可笑可气的事情真的很多。一声春雷,会激起很多花香的味道,一场大雨也会带来很多思考。而真正当我在每个季节得意洋洋的时候,一片落叶却预示着一场秋意的来临。

其实,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春去秋来的自由变换。可不要说生活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仅仅只是四季就足以让我们看出太多太多。

比如,秋季来临了,意味着一年的时光也慢慢走入了尾声。也许我们的梦没有实现就会慢慢搁浅,也许我们脸上细皮嫩肉也会多出一条皱纹。

总之,当秋意渐浓时,不仅带来的是渐凉的温差,还有很多很多深层的涵义。给我的不仅是思考,还有更多更多如一片又一片落下的黄叶,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蕴含着哲理。

篇2:诗歌散文:我又触摸到了秋

诗歌散文:我又触摸到了秋

谁掉下来第一片叶子

早晨,他走到街心公园,

听到有人叫唤,回过头来,

一片树叶从头往下飘落。

一摇头,又飘下了一片落叶。

看着旁边摇晃着妈妈的小女孩,

他苦笑着,

真是一刻也不肯停留的风。

比黄色更成熟的黑色

玉米黄了。

谷子黄了。

树叶黄了。

我的皮肤渐渐也由白变黄。

成为一枚悬挂在枝头的核桃。

在风中坠落的`是我乡下的爹娘,

一眨眼,就黑了。

再一眨眼,像极了黑黑的泥土。

他坐在藤椅上喝茶

他坐在藤椅上,在喝茶。

早晨,喝加了糖的奶茶。

上午,喝绿茶。

下午,喝红茶。

傍晚时分,是铁观音,乌龙茶。

夜深了,他喝普洱,也叫黑茶。

重生

总是习惯在秋天里

从高处往下坠落,

伤痕累累,依然

站直了,幸福地微笑。

秋月

那个月亮,

总是爬不上一棵树的高度。

我用手指比划了一下,

她就哗啦啦掉进了水里,

溅了我满脸的水花。

他突然就丢失了自己

突然,他

就丢失了自己。

坐在窗外的那棵树上,

随着风,

耐心地一遍遍往下滑落。

篇3: 春天又到了散文

三月的时候,朋友就打来电话,说家乡今年的桃花开得特别好,问我过得怎么样。我说还好,虽然是错过了赏花,不过还算幸运能欣赏到哈尔滨开春后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大雪……

时至五月中旬,冰城的街道总算有了些许绿色,那些在阳光下律动的生命,如同新鲜的血液,带着灿烂的暖意注入我的身体。在度过一个漫长的寒冬之后,温暖终于降临在了这座北方的城市,万物复苏,生气盎然,明明是满眼的早春之景,而其实,春天已经结束了许久。

突然就让我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在加足马力,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本来应该是一场紧张残酷、生离死别的战争,却在初夏氤氲的空气中,迷迷糊糊地落下了帷幕。那一天,住校生们托着鼓鼓的蛇皮口袋,满面荣光地走向废品收购店,那些压得我们整整三年喘不过气的课本、试卷以及参考资料,就这样在短短几分钟内变成了十几二十元的零碎。当时的我看着数学书上,自己曾经边打瞌睡边记下的一些东倒西歪的公式,便固执地决定将所有书本都保留下来。因为我发现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段无法忘却的点滴,多年之后再拿出来翻阅,还是会像昨天才经历过的一样,那么历历在目。

吃散伙饭的那天晚上我喝的不多,但却醉的一塌糊涂,只是记得马哥把我送回了家,酒醒的时候是凌晨一点。房间里漆黑一片,楼下空荡的街道隐约传来几声猫叫。我慌忙掏出手机猛翻电话簿,却不知道该打给谁,该说什么。我呆呆地站在窗前,窗外昏暗的路灯光正照射着深邃的夜空。

前段时间,寝室间疯传起九把刀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男孩在孔明灯上写下:沈佳仪,请和我交往。但是却害怕女孩拒绝,而不愿女孩给他答复。孔明灯升上了天空,灯的另一面一个大大的“好”字,刺痛了眼睛。多年之后,柯景腾再次回忆起沈佳仪对他说: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一个大男孩突然哭的像个泪人。

所以我们也兀自明白,那个还不懂得爱,却要拼命去爱的年纪已经渐行渐远。现在听见“曾经”或是“那些年”这样的字眼,总是会在幸福满满的回忆中平添几分伤感。有时候觉得一转身还是那个熟悉的走廊,有时候一觉醒来,还以为数学作业没有抄完,有时候就怀念起那个曾经对“永恒”深信不疑的自己。只是现在我们都明白,一切人和事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唯一不变的,是深深的思念。

记得阿呆总说他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笑他像个愤青,然后会奇迹般地和他一起听节数学课;记得欢爷毕业时对我说,男儿自在四方,我点头称是,心里却五味杂沉;记得我对天残说过,要和她一起在有空调的教室里读“高四”,然而我却食言了……

时间一天变一年。生活就像是天气变换,晴时偶尔有雨,而雨后依然会放晴。春夏秋冬不断的交替之时,我们也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爱,去珍惜。那些过往,的确回不去了,我只是在想明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应该还来得及去欣赏家乡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吧……

篇4: 春天又到了散文

春寒不觉春已至,立春了,春天真的来了。

不必寻寻觅觅,不经意间,春已俏立枝头,枝梢轻摇,摇落枝枝腊梅遍地香,摇醒一树桃红杏花白,摇皱一池春波水涟涟,摇唱一曲鸟雀鸣啾啾。

春风荡漾,春潮涌动,春天来自江南,一路铺向北方,田野渐渐泛绿,山林慢慢青翠,远行的鸟儿也陆陆续续地回归,带回江南的`烟雨氤氲,浸润着北方的大地。虽然春寒料峭,冰雪还未消融,但迎春花已开满枝条,春梅与雪花争艳,梅映雪肌玲珑透,雪覆红梅暗香来。

春天眸倾天下,从梨花泪、杏花雨、柳枝巷、烟雨桥上而来,带着款款深情,走进候暖待春的双双明眸,走进张开臂膀热情候拥的大地怀抱。

春天的底色是彤红的喜庆的,红红的窗花还在透着窗棂张望,红红的灯笼还在檐下照着团聚,红红的春联还在欢闹着喜庆,春天伴着声声炮竹,披着节日盛妆,从孩子的欢笑声中,从妈妈的年夜饭中,从家家炊烟、户户团圆中而来。

春天已经到了。

篇5: 春天又到了散文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然后把手机铃声换成里面的合唱了。总觉着要铭记某些东西,不能只是看了,就忘了。我很怕自己忘记,所以准备写些东西,作为纪念?好吧。

1、不管怎样,即使你处在最低谷的时候,即使没有人再想要管你,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再关心你,即使你很老很老了……可是,请你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即使你不能成为一个美丽的音乐师,可是,你却能够一直好好的爱音乐,然后一直陪在音乐身边。这样就足够,真的,请不要放弃。

2、或许,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赚很多很多的钱,而是给孩子足够的陪伴。然后告诉他,自己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要给孩子信心,让孩子觉着自己是个努力工作、正直的人。

3、给孩子们希望,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而是,用合理的手段,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重要的是善意……每个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坏孩子,吸烟、喝酒、打架、其实很多都是社会塑造的。

4、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看着纸飞机从窗户里面飞过去,然后马修捡起来一看,上面是孩子们的字迹。他们的双手齐齐的在窗户飞扬,弄得看电影的人心里涩涩的。记得当时马修想,“有时候,谨慎看起来,更多像是冷漠。”可是那是他亲口说的,他的60个孩子啊,所以他们怎么可能那么冷漠的对他。

5、其他的老师,不论是一直都很善良的对待孩子的老人,还是热爱音乐的那位,又或者是发型呆萌呆萌的体育老师,即使被黑暗淹没了这样长的时间,可是心里却任然有一抹最柔软的地方。并不是说马修让他们变得善良,而是马修只是打开了那扇门而已。

6、最后那个最小的孩子被马修抱走了。当时看的时候,就想到马修不会是那样绝情的人。还好,他让司机停车了。还好,小孩子终于等到了某个星期六有人来接他。我真的不能想象每个星期六在门口等待永远不会回来的父母是什么心情……是不是感到深深的绝望?又或者,从来不相信其他人告诉自己的父母已经去世的事情,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依靠而已?他是电影开端马修见得第一个人。

7、曾经我以为,校长也会被感化……后来我发现,是我想多了。据说,他也曾经喜欢过音乐,他也曾经想要努力。可是他和马修终究是不同的,你知道么……马修只是纯粹的爱音乐,而校长,似乎是为了出名。为了出名,竟然不顾孩子们的死活。而他的女儿各个都穿的鲜艳美好,笑意盎然。这便是人生从小的不平等。

8、关于西蒙……我不知道,是不是马修要是耐心点对待他,在别人都诬陷他偷钱的时候站出来稍微的查清下真相,西蒙也不会最后变成那样……虽然西蒙有错,可是,监狱的几年时光,尤其是对于正在花季的孩子,是多么恶心的一个枷锁。很多时候,孩子的坏,真的都是社会造成的。很少有从生下来就是坏孩子的。好吧我知道,马修并不是圣人,而生活也并不总是和电视剧一样完美。所以……我能理解。平常人,做到那种境界,真的已经很不错了,不能苛求。只是我希望,以后我遇到这种事情,能够正义的站出来。

9、偷钱买热气球的柯昂……原来,小时候的梦想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很认真的想去实行。十万英镑的钱,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攒了很多……虽然偷窃是不对的,可是我真的表示,我很羡慕他追求梦想的冲动。

篇6: 秋将去 又立冬散文

秋将去 又立冬散文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凉着凉着就到了十一月。这个月里有个标志性的节令:立冬。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有四个标识着季节开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还有就是立冬。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收割储藏,人要规避寒冷了。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时,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春种秋收后,农人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进行新一轮的劳作。

既然是休养生息,用丰富饮食犒赏全家就成了要紧的事,有句民谚“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不同,习俗也有不同。在南方,人们会烹调鸡鸭鱼肉犒劳一家人。到了北方,则是以饺子作为主打。吃饺子过立冬是有讲究的。立冬是秋冬之交,因此有“交”子之名的饺子是当仁不让的标志性食物,这和除夕夜的新旧年之交替有异曲同工之意。

吃饺子还有另一种让人温暖的含义。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回乡时正值隆冬,看见南阳的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多被冻伤,又兼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就总结了多年的临床实践,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人们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于是,过冬至吃饺子就成了习俗。再后来,人们在立冬这天也吃饺子。有句很有趣的俗语是这样说的:“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酿冬酒也是立冬的'一件大事。东汉崔《四民月令》中记载:“上辛,命典馈渍曲,曲泽,酿冬酒。”说的是在立冬时要做好酒曲,用来酿冬酒。此时,稻谷已收,有了酿酒之材,又兼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能发酵形成良好的风味。因此,人们把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酿酒的时间称为“冬酿”。所酿之酒,以备此后的冬至、除夕等节日时祭奠天地君亲、祈求福祉所用。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还因为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当漫长的冬季在休养生息中缓缓度过时,也预示着繁忙的春天就要到来。是啊,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篇7:又到了下雪的季节散文

又到了下雪的季节散文

又到了下雪的季节,心中感念万分。

有些故事在四季轮回中,灼灼其华,有些场景在雪花乱舞中,绽放了花。

一个飘字,独领风骚,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犹如诗情画意爱一个人,所有的心思都在刹那间,幻化成云雨,成风霜,成冰雪。

我说,我的文字里,有白雪的味道。

他语,一诺千金,一身素裹。

远看,洁白无瑕,近处,心花怒放。楚楚动人的姿态,正好邂逅了记忆的纯,有人说,那是诗和远方。

而我,特别喜欢这个阳光的午后,行走在苍茫大地,脚下的雪,足足等了二十年,来不及思考,就成了我的记忆,他的模样。

一生所爱,近在咫尺,牵手顽皮中,有一种惊喜的画面,就像遇见了一杯下午茶,一口温热酒,热气腾腾,清香满面。

既有跑鞋的热烈,也有高跟鞋的妩媚,唇齿相依间,那种暖心与狂野的交织,唯有深情凝望,方可雕刻人心。

然而,这个世界,还会有谁如此在意,你的快乐呢?

迟暮的山尖,微醺残阳,一片安宁祥瑞的山河故里,蕴藏着白纸画卷的禅意,我想,我还是不得不再次登上它,为了,一个很久未曾谋面的.爱情故事。

山峰陡峭刺激,速度跟风欢天喜地,看着满眼交错的灯红酒绿,洒脱的我宁愿抛开触手可及的舒适,依然选择了自由自在的步行。

徒步的意义,如同享受苦难与辉煌的交融,有时候,人的愿望叠加了很多复杂的情愫,一念之间,便可重蹈覆辙。

或许,早已不成人型,可心底里还是住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或坐,或躺,或缠绵。

云雨和风尘,应该都有故事吧。

我和他,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峰顶,相知恨晚,相随如意,一场冰雪芳华的盛世,如同咀嚼情窦初开的文字,满眼都是一个人的好。

他说,你的舞里有一种干净的美,从不拖泥带水。

我便傻笑,不言不语。

飘摇的思绪,随着海拔的增高,越来越浓烈,呼吸也变得急促而动情,脚下的路,蜿蜒盘旋,崎岖而上,偶尔的平坦,犹如当年的一刹那矫情,画面感千真万确。

他牵着我的手,不顾一切地拽紧我,明明手心捏着汗水和羞涩,却要强装毫不在意。

他有一张清晰的轮廓,眉目里彰显着地地道道的淳朴,在渐渐模糊的夜里,显得格外有安全感。

那一刻,我耗尽了所有的矜持,大胆地跟着他一路未眠,心想,无论未来他是谁的天空,今晚,他就是我的英雄。

或许,这条路有太多的记忆来袭,四周的风吹草动,都能让我屏住呼吸,偶有休憩的石凳,稍作停留,顿觉脚下轻松了许多。

云海里飘着惬意,即便风餐露宿,也毫无畏惧。

这一世情缘,就像孤傲的冷风,钻到他的怀里肆无忌惮,而我依然是小鸟依人,贴着滚烫的胸口,做温柔的女人。

远山茫茫,仿若一眼就能看懂一生,我们向往的黎明,渐渐靠近。

他剥开我凌乱的发,笑着说,天亮了。

篇8:又到了读诗的好时节散文

又到了读诗的好时节散文

随着气温的回暖,沉寂了一冬的大地仿佛也受到了春的鼓舞,用随处可见的一派生气将自己装扮一新,枝头新出的绿芽,树梢渐绽的花蕾,所有的一切都如诗意一般令人沉醉。

这样的改变,固然源自于时令的更迭,但一档文化类节目的再次开播,也从中助力不少。早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全民读诗的热潮悄然掀起,古人的几言智慧被重新领会。而最近第三季的开播,读诗热也再度回归。

美人在骨不在皮

全新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一经回归,收视率就稳居不下,高质量的制作水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编排以及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设置,让这档看似小众的读诗节目如第一季般风采依旧。

在第一期中,一个选手的出现,想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席红裙的她笑靥灿烂,干练中又不失款款柔情,刚成为新娘子的她更是借着这份喜气,一路过关斩将,处变不惊,强大的诗词储备和精彩的对答如流更为她增添了不少的魅力。

屏幕前的我不禁一次次地感叹:好美啊,怎么有这么美的人。

同样美的,还有主持人董卿。

告别了春晚的舞台,这位懂得进退的智慧女人重返荧幕,带给了观众熟悉中又颇具惊喜的状态。印花长裙,精致妆容,美的那么恰到好处,那种浑身散发出来的优雅气质与亲和气场,着实迷人。

选手与主持人,精致的五官,姣好的身材,都是标致的美人,然而天下的美人众多,有着类似标准的群体也并非凤毛菱角,为何只有她们如此强烈地引起了人们的审美倾慕?

其中的原因,也许就在于诗歌赋予了她们另一种魅力。

无论是赛场上应对自如的选手,还是主持席上妙口解说的主持人,两个人姣好的脸庞下,智慧的气氛与博学的底蕴更将她们的美变得无可方物。正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真正让她们美得出众的,是那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韵,是经年的知识积累,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加分。

而这样的加分,也许还是真正的贵妇级面霜,限量版口红。

读诗,贵在全民参与

每个中国人对于古诗的最初印象,大概都是在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家中长辈让我们读诗背诗。一句“鹅,鹅,鹅”开启了无数中国人与古诗的文化缘分,而孩子背诗的数量似乎和他的聪明程度也直接挂钩,甚至每当亲戚朋友来家中做客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自豪地让自家孩子当面背诗,这种传承了若干代的自豪炫耀,可以说是每个中国家庭与古诗的最初溯源。

而到了读书时代,语文课本里的一首首古诗让我们更加系统也更加大量地接触到了这套中国古代智慧。不过这一次的难度瞬间加大,不仅要通篇背诵,还要全文默写,甚至还要将每字每句乃至背后的明指暗指、时代背景、诗人心境等诸多信息烂熟于心。

结束了学生时代以应付考试而进行的读诗任务之后,大多数人和古诗的缘分也就渐渐地画上了一个句号。步入社会中的人们,除了职业和兴趣与古诗相关的一少部分之外,绝大多数的生命中将和古诗鲜有交集。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全民读诗热潮,如何在千百年后再度回归,这也许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回答的问题,但新开播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也许给了人们些许提示。

在新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和上两季一样,除了博学的嘉宾和智慧的选手之外,舞台上百人团的存在同样引人注目。这一次节目组将百人团分成了四个阵列,分别是学龄前的少儿团,各大院校的青年团,各行各业的百行团,有着亲缘关系的家庭团,这样的分类,才真正体现了全民读诗的真谛。

如何在没有课业需要和职业压力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一份读诗的的热忱,这份答案,就藏在百人团的这四个阵列里:

还没有上学的小朋友,用稚嫩的童声将千百年前的古老智慧声声道来,对于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意境,也许年幼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如嘉宾蒙曼说的一句话:“你越长大,就越会发现它的美”,这般种子的力量,的确令人感动。

尚在校园的莘莘学子,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骄傲,灵动而坚定的眼神里也流淌着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自豪,“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让观众在享受诗词的同时,更看到了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希望。

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有终日与诗词打交道的诗词编辑,也有和诗词八竿子打不着的快递员,无论从事着什么工种,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保持着对古诗的一份热爱,也许这份热爱并不能给他们在经济上收入上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回馈,但对于心灵的滋养却难以估量,而正是这种滋养,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依旧可以保持一颗精彩的内心,拥有一份无形的财富。

互为亲人的家庭团中,血脉相承中,自有一味古诗。耳濡目染的代代相传里,浓厚的家庭氛围也悄然形成,相比很多观众见此后也纷纷暗自决定:我也要做这样的家长,我也要做这般的子女,我也要营造这样的家庭,我也要传承这样的家风。

这就是全民读诗的力量。去参与,去感受,时刻怀揣着一颗去功利化的诚心与一份重视内在滋养的热忱,那些在周遭苟且中积攒的负面情绪,都会在古人旷达辽远的意境里找到出口,那些在日常琐碎中横生的平淡庸常,都会在古诗言简意赅的智慧中开出花朵。

所以,愿诸君及时采撷,珍惜当下,参与并享受这个已经到来的读诗好时节。

清明又到了作文

秋,来到了作文

不知不觉近义词

不知不觉造句

秋姑娘又来了作文

妈妈又回到了我身边

又学到了新知识作文150字

又到了暑假时的作文

秋写景散文

秋的散文

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