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全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hui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的诗全集(共含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hu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维的诗全集

篇1:浅析王维与其诗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象鲁迅所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诗歌,读起来都会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更不用说唐诗了。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我们国内,在国外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到外国中文课的同学们可以顺口背上几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惊喜,因为那很有一种‘根’的感动。”①从小就喜欢读唐诗,虽然大半是读不出诗中的韵味,但每次读,都会觉得在情感得到了升华,特别是读王维的诗歌。我不是很开朗的人,甚至有时会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虽说唐诗有很多诗歌都能让人变得开明起来,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自信,但在这种自信中难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里,难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但难免有点悲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体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但读着会让人有点压抑,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开朗的人,如果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读杜甫的诗,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会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欢王维的那种内敛式的乐观,不轻狂、不自卑。

王维是盛唐诗歌的一个伟大诗人,按称号来称,他是“诗佛”,因为他的诗中包含很多禅宗思想,他的诗中多“空”字,包含许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曾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可见,虽然王维在诗歌的成就没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王维的诗歌涉及面很广。

一、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饱含深情、对友谊真诚中肯,在送别的时候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酒是离别的曲,在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来代替“我”的千叮万嘱。“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无故人”既是说朋友走了,没有了“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离别了,谁还能像我们理解彼此一样理解对方呢?所以学过这句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现了“我”和友人的共同点:心胸坦荡,志趣高雅,胸怀开阔。“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送别诗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职位都会对这些感人的诗歌大加称赞的。

二、旷逸豪放的边塞诗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送别诗都写出了诗人的豪气。确实,诗人是一个旷逸豪放的诗人。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的。

三、美如画卷的山水诗

最能代表王维风格的莫过于他的山水诗了,他的山水诗真的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隐不同,王维是个亦官亦隐的隐士,是心隐,在仕隐间只一步之遥,他信奉佛教,内心平和,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禅理,难怪被称为“诗佛”。隐士文化古来有之,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就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维虽然没有身隐,但却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显著标志是在于自觉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写作者归嵩山之所见所闻,充满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充分表现其归隐山林生涯的悠然,和不再与闻世事之悠然。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情思、明朗基调,不纤弱,不低沉、不颓废的。这点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相似之处。一阵新雨后,山上变得更加清明几净,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明亮,富有生命力。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耀在松林间,泉水从石头处缓缓流出,那些浣女、渔夫工作了一天,得到满足后快乐地哼着歌。最后才点明诗人的意思——归隐。这首诗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真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图画。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对统治者、官场失望,才有意于禅宗,想借以摆脱俗世的烦扰,不过这也倒没有使他消沉、颓废,而是以一种冲淡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王维还有很多山水诗,这里就不一一述说。

很多诗人描写山水诗。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是个身心俱隐的人,是真正的隐士,但有点消极避世的意味。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流露出儒家思想,但和王维冲淡不同的是,柳宗元“机心”未忘,并由此带来忧伤与悲愤,这是柳诗中常见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这是和王维的现实观点不同的。

好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胸襟。一个人感觉到空洞的时候,拿起诗歌读一读,会对我们的身心有莫大的好处,特别是王维的诗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篇2:王维诗

王维诗两首

古诗《送祢郎中》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古诗《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功德冠群英,弥纶有大名。轩皇用风后,傅说是星精。

就第优遗老,来朝诏不名。留侯常辟谷,何苦不长生。

谋猷为相国,翊戴奉宸舆。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齐侯疏土宇,汉室赖图书。僻处留田宅,仍才十顷馀。

旧里趋庭日,新年置酒辰。闻诗鸾渚客,献赋凤楼人。

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犹思御朱辂,不惜污车茵。

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谁言断车骑,空忆盛衣冠。

风日咸阳惨,笳箫渭水寒。无人当便阙,应罢太师官。

篇3:王维诗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

译文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注释

轻舸(gě):轻便的小船。吴楚江湘一带方言,称船为舸。上客。尊贵的客人。

芙蓉:此指荷花,即水芙蓉。

当轩。临窗。轷。有窗的长廊。樽(zūn):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夏日某一天,作者乘舟至湖心亭饮酒赏荷。景物清新可爱,赏心悦目,作者心生欢愉,于是写下这首诗作。

赏析

以摩诘之敏感与淡怀难得有此情趣盎然之作。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莲动”之意。然“竹喧”“莲动”是从他人着笔,而此诗则是自我抒怀。与“上客”挚友相约湖上一游,良辰、美景、高朋,人生之快哉莫过如此。诗中最为精彩处乃最后一句,此本为唐诗小绝句之惯例,喜以收束处点缀二三意象,以达言尽无穷之效。技法众人皆,唯如何遣词造句则有凡圣之异。“四面”显景色之开阔以见心境之敞亮。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轻松欢快之情韵传播于辞章,使小诗亦随之简明单纯,无甚深意揣摩,只以清新自然得一时之欢然欣悦。此类风调甚似孟襄阳之作,世以“王孟”并称,即多着意于此。襄阳思虑单纯,酣然以乐,无幽思而多甜美。心田得此滋润,无须深意仍能回味萦怀。稍有不同处,襄阳乐之欢畅,故而兴高而采烈。摩诘思虑深沉,难得有此闲淡。因此心性,而淡然以欢并无神采飞扬之色。襄阳亦是“开轩面场圃”,但末尾仍不忘叮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兴致之高昂。而摩诘只一“四面芙蓉开”,点到为止,幽喜意俱在无言之中。

篇4:王维诗

一、教学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共6课时:第1课时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王维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等知识,第2课时诵读吟咏《王维诗四首》,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第4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语言,第5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表达技艺,第6课时评价《王维诗四首》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

(预备铃响后,学生齐读《王维诗四首》,教师放映Powerpoint:《王维诗四首》形象篇。)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语)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映Powerpoint: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重温一下“温馨提示”,(放映Powerpoint:温馨提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放映Powerpoint,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今天,在前面已“入”的基础上“出”,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师:(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今天,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学习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明知识——诗歌形象概述,②懂方法——诗歌形象鉴赏解密,③考考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4:《辛夷坞》中的形象有:辛夷花,涧户。

生5:我认为只说“涧户”太简单了,应该有山花,春草,小溪。

师:富有想像力,象中有象,“涧户”中所包含的形象可还有不少啊。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6:《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的形象有: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船桨,春色,诗人,沈子福。

师:“诗人”和“沈子福”这两个形象由何处看出?

生7:我认为由“相思”和“君”看出。

生8:我认为也可由诗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看出。

师:思维敏捷。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9:《观猎》一诗中的形象有:风声、角弓声、将军、猎物、渭城、枯草、鹰、雪、马、新丰市、细柳营、射雕处、千里暮云。

学生10:我认为由标题《观猎》可知,还有诗人自己。

师:非常好,《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除《辛夷坞》一诗只有自然之景外,都包括自然之景、社会之物和人物。(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不过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深远、幽远、高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凄凉、迷离、朦胧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钥匙有两把,我们先拿起第一把——(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①诗人常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表“意”,特别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这样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都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善于把握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雁(形象)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基本特征)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感情意旨)——20xx年春季高考题。再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就来领悟领悟《王维诗四首》中的象中之“意”。(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3:在《辛夷坞》一诗中,诗人赋予辛夷花以人格化,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生14:我有不同意见,由课文注释可知,《辛夷坞》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而隐居辋川的诗人,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常常以“禅”入诗,表现空寂的境界,笔下的山水田园常被描写得宁静安祥、澹远空灵。因此,我认为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师:明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把此诗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5: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杨柳”“渡头”和已稀的“行客”组合,构成凄清的意境,渲染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8:无处不在的“春色”已幻化成“相思”情,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友人,随着友人一起归去,又见感情之深厚与蕴藉。

师:观点独到,《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通过深邃阔远的意境,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惜别的不舍浓情。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6:诗人在《观猎》一诗中,主要通过刻画将军的形象来抒情达意:首联“角弓鸣”(因风劲)状力度,颔联“鹰眼疾”(因草枯)“马蹄轻”(因雪尽)和颈联“忽见”“还归”状速度,由此将军矫健英姿、意气风发尽显,诗人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生17:“回看”“千里暮云”状将军之踌躇容与,诗人之欣赏赞美之情隐藏其间。

师:非常好,《观猎》一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塑造人物形象紧扣力度和速度,意境开阔,风格遒劲,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拿起第二把钥匙——(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形象。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可以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把自己想象为诗人“身临其境”:诗名满天下的朋友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扬州去,船已扬帆而去,而送行的自己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翘首凝望,目光所及,惟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由此感悟到作者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和心随飞翔的一片向往之情。下面我们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为例进行想象补充。(要求: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们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

生18:我认为应再加上一句,“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如此方能尽显诗人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非常好,“身临其境”感悟真切。至此我们已了解了诗歌形象的知识、把握了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拿到了两把钥匙),下面到“考考你”,(放映Powerpoint)考考你①:(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杜甫的江汉,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象中之‘意’”,方法步骤是(放映Powerpoint)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分析分析?

生19:“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组合,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生9:“落日”“秋风”虽意境凄凉但也雄壮、开阔,与“心犹壮”“病欲苏”结合在一起,应是体现作者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诗歌形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特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思想感情——“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看来我们的同学不简单哪!来点热烈的掌声如何?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考考你②(放映Powerpoint):(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然后回答问题。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

(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3:船夫睡在船上,说明“无人渡”,表现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

生20:“横一孤笛”,笛本来是船夫等渡客时吹的,可现在笛横着,人却睡着了,说明他已经吹了等了很长时间了,传神地表现了船夫长时间等待的寂寞。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摸着“诗歌形象鉴赏”的门道了?

生:(全班)是!

师:今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就学习到这里。如有对王维诗歌形象或古典诗歌形象感兴趣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可自选课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专题探究,(放映Powerpoint:专题探究!)以备在唐诗学习结束后的唐诗学习心得交流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下课!

篇5:王维诗

摘 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 诗 中和之美

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内容上则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此外,王维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符合道家界定的“中和”审美范畴。

二、王维诗的温柔敦厚

王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从小就受着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王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其诗中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平和中正。“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

(一)乐而不淫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欢乐却有节制。自古以来闺情诗最易写得沉溺于欢愉,流于浮靡。而王维的诗即便是涉及风情的,也不会过分艳冶。由于王维的发乎情、止乎礼,他的闺情诗显得委婉含蓄,如《早春行》:“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这首诗感情上的表露上比较内敛,美好却不艳丽。一般意义上的闺情诗往往比较凄美、香艳,而王维诗则显现出一种淡淡的美。

另外,游乐、宴饮的诗常常突出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极尽渲染游乐的欢乐气氛。然而在王维的这类诗中,诗人却似淡化了欢乐的情调,增添了淡雅和情致,这正是乐而不淫的表现。例如,《从歧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绳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这是诗人写与歧王李范在卫家山池宴饮的`诗。诗歌开篇写了场面的热闹、欢乐,但接着就将视野从宴会移至自然,用自然的清幽来淡化宴会的繁华。青翠的山和清凉的瀑布正好添加了冷寂的气氛。于是不过于欢乐,也不至于冷漠,而是恰到好处。

(二)哀而不伤

伤春悲秋、迟暮之感是种哀,友人远行亦有哀。哀之深自然会有所伤感。可是王维的诗写哀景哀情都会注意调和,不会过分伤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格调在《秋夜独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功名难成。清冷的秋雨中果实时有凋落,孤寂中,灯光、虫鸣都显凄清、愁苦。但他将这种情感压制了下去。佛的力量让他解脱,诗以平和的方式收了尾。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每次分别都难以重聚,所以送别诗最伤感。而且,分别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遭受贬谪,或者仕途不顺回家乡。这种情况的送别诗离情更凄惨。而王维在写送别诗时将情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理解,又进行劝慰,使气氛不至于过于悲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称綦毋潜是真正的英才,之所以不被采用,是时运不济。也让友人感受到有他这么一个知音,是他的精神支撑。诗在王维的笔下变得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类似的还有《送孙秀才》。“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间,不得意而归者。”诗中以“归期远复赊”相慰藉。“视予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其慰藉之意深矣。”王维这类送别诗,反映了诗人温厚宽广的胸怀以及对友人真挚的关怀。

(三)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诗教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怨而不怒,即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王维的生活前期,正值开元盛世,加之他也出生在仕宦之家,希望谋得功名一展才华抱负,也官至右拾遗。但张九龄罢相后政治趋黑暗,王维不愿与李林甫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之抗争。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诗人心中有所埋怨。但儒家的训教,要求委婉劝谏。诗人的这些怨愤与不满没有在他的诗中明显地显露出来,而是委婉地诉说,或借用一种自责、自嘲的方式表露出来,如《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守故篱。”明明是政治的黑暗让贤明的人才无处立身,诗人却说是自己没有才华;让人在他的谦虚中感受到他的苦衷,在他的自嘲中感受他的悲辛。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 不可者不适意。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苛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种通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使得王维能够放下官场的得失,享受自然。 (四)文质彬彬

王维诗在文辞内容上“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符合儒家“中和”“中庸”的审美理想。“文质彬彬”体现了中庸思想,也就是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是唐诗的主流审美形态,强调文质并重。王维诗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王维的诗旨趣高雅与他个人的高尚情操是密不可分的。诗文的高洁是源于内在的高洁。王维常以禅入诗,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崇佛,到了晚年更是一心向佛,已经具备了佛家的内在底蕴,所以禅韵体现在其诗作中是自然而然的。诗人在《辋川集》中表现的就是以禅境入诗,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禅韵。

另外王维诗歌洋溢着高洁之美,他的诗歌取材高雅,语言也清新脱俗。王维对高洁之美的追求,时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他的《西施咏》与《洛阳女儿行》,表面是闺情诗实则是寄寓着他对寒士不受重用的不平。另外王维的诗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常常在诗中写雨、雪等,创造了一种洁净的美。王维清雅的文人情趣,达到了文与质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三、王维诗的和谐意境

道家的“中和”着重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山水田园诗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而且诗人往往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王维尤为擅长山水诗,所以他的诗正和大多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创造了和谐的美。如《山居秋暝》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融为一体的画面,创造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之境。

道家的自然山水观强调“法自然”。佛家为排除杂虑,也希望远离尘世。王维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将佛理与山水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道家的自然观。

王维后期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没有尘世纷扰、争斗、冲突,只有勤劳、善良、友爱、和睦。“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在诗人‘和’的心态观照下的社会生活,似乎是人人都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作、和睦相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尔虞我诈和剥削压迫,真正是《桃源行》中所描绘的超越尘世的世界。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儒道两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社会生活图景,也是佛教七宝莲台琼楼莲花极乐世界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 张松茹.中国诗歌美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4] 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xx.

[5] 丁武.中和之美――王维诗的主旋律[J].美与时代,20xx(6).

[6]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7] 梁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xx.

篇6:王维诗

唐朝近三百年间诞生的大诗人如群星璀璨,若论盛唐诗人,排前三位的自然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如果单从人生履历而论,王维比起不得志而纵酒狂放的李白和颠沛流离一生的杜甫,无疑是幸福的。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二十一岁中进士,做过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左丞,这是正四品的官。年纪轻轻就在京城的郊外修了一处辋川别墅,公务之余和朋友在此诗酒流连。晚年入禅门,在此隐居和修道,过着仕隐两得的生活。

他年少成名,雅擅音乐,更兼绘画,作诗属文,一派的风流蕴藉,从来是王公贵族座上之宾。他代表着唐诗中雅的极致,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来不会在他的文字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

他写出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写出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唐诗最美的风华,都在王维的诗里了。

王维之前,早唐时节,气韵初开,萌荣稚气,恰得清新。是时正值文体转变:骈文雕琢迂晦,颓唐败落,唐诗渐出,方兴未艾。骆宾王、陈子昂之诗,律诗格律未全,风韵尚涩。

王维之后,先是盛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却隐隐然开到荼蘼滋味,这时李白的诗歌狂傲恣情浪漫,澎湃纠结的人物情感在时代洪流中辗转起伏,这矛盾追问都是时代转变的先声吧。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各路暗流汹涌,终于澎湃而出,搅得繁华散落、气数渐亡,却也正是踏着亢龙有悔的天道经纬,不用替古人担忧,过度惋伤。

总之,盛唐它完结了。杜甫等亲历亲证者沉郁顿挫地伤时怀古是难免的.了。韦庄之辈生于晚唐,无法怀想,乐得作些春水碧于天的浅见清新之语,大唐醇厚自然哀乐中道的气韵是悉数散尽了。而李煜早期绮靡浮艳之玉树后庭花,真真是回光返照自顾陶醉的可怖味道。

盛唐最美的光阴,都在王维的诗里了啊。他生于盛唐最好的那一段,河清海晏,繁弦急管。他的五言律诗如出水芙蓉,似梦里偶得。看他的诗,满心满眼的好处难以诉说。早年的他也年少豪情过,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时局混乱沆瀣一气而他不愿同流,于是,归隐。他没有愤世嫉俗感伤身世,而是温柔敦厚,禅寂超脱。他写闲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他写隐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写思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他写离别,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写独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写静静的秋天,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他的心是平静的,尽管略带失望,然而盛唐温和敦厚豁达的底子,却让他哀而不伤,而不是一味沉沦,或愤慨癫狂。骨子里有平安喜乐,遭际蕴着无奈堪伤,这才能酿出言浅意深、淡泊邈远的意象。

李白光焰万丈的激昂悲喜是盛唐精神之表,王维的不悲不喜的自然忘机即系盛唐情怀之里。一表一里,互为辉映,如此说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用来形容王维,也不为过吧。

王维诗歌精选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篇7:王维诗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终南山》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而据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置身山间,周遭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回望来路,云霭已融合为一团缥缈,继续探求,则早已踪隐形灭,不复存在了,真可谓一步一换形。此二句对照工整,“白云”与“青霭”相对,一“白”一“青”,色彩鲜明;“回望合”与“入看无”对照,一“合”一“无”,在这有无之间,写尽了云霭的变幻朦胧,“望”和“看”两个动词,俨然塑造了诗人移步观山的动态形象。写山中之景,而独写云霭,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写云霭而独绘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霭的典型特征。同是写终南之云,李诗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飘逸之美,王诗则是一种清丽朦胧之美,可谓各有千秋。这两句是细部描写,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之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幻想的空间。

细细品味颔联所绘之景,正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澹之境,且包蕴着“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语又皆含情,诗人化自己之心境为物境,达到了一种以景达情、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两句,是言终南之大。诗人登临“中峰”,纵目四顾,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沟万壑也因光线的强弱、有无而形态各异。“变”字以强烈的效果侧面写出了山之辽阔,而“阴晴”的明暗对比,又强烈地突出了“众壑”之“殊”。

尾联“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两句,乍读来,似与全诗不相称,且颇有人持此观点,但在我而言,初读就觉得其之不凡,再读更觉全诗皆因此二句而诗意顿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诗人此时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谓他已被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还未能尽兴,要次日再度游览,这也侧面体现了南山之使人流连忘返处。诗人为何要“隔水”而问?这说明将二人隔开的,是一条深险的山涧,而一个“隔”字,不免有距离产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说明了近处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高士,

或许干脆就是诗人自己。而“问”字一出,整个画面就有声有色了,或“樵夫”答诗人问,或诗人自问自答,问答之声在沟壑之间清响回荡,人之声与山之幽相互映衬,当真趣味无穷,玩味不尽。

就这两句的语言来说,可谓简洁自然、明白如话,但好的诗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胜,而且,这两句读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为全诗增添了无穷余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现,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为一体,形似与神似统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谓“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诗亦不无此共性。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王维的这些诗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诗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讲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真不愧于“诗佛”的称谓。

篇8:《王维诗》教案

《王维诗四首》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 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后迁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5 .鉴赏要点

① 2+2式结构: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

② “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 用典。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辎(zī)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 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 对比。“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 主旨 )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 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 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王维诗赏析

杂诗王维

王维的诗

王维的赠别诗

王维诗教学设计

王维的送别诗

王维咏鸡诗

王维诗鸟鸣涧

王维诗田园诗派吗

王维《送别》诗原文鉴赏

王维的诗全集(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维的诗全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