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过杭州故宫古诗翻译(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琼武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谢翱
【其一】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其二】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⑴杭州故宫:南宋灭亡后,都城杭州宫殿弃用,因称故宫。
⑵禾黍(shǔ):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守阍(hūn):看守宫门。阍,宫门。
⑶黯销魂: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⑷朝元阁:唐宫中阁名,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玄宗朝,改名降圣阁。此代指宋宫建筑。宋程大昌《雍录》卷四:“朝元阁。”自注:“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阁。”
⑸前头:当年,以前。《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此句化用朱庆余《宫中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句。
⑹紫云:旧说象征样瑞的云气。楼阁:泛指杭州故宫。燕:同“宴”。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泛指美酒。宋刘过《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赤壁,鹦鹉汀洲。”
⑺佛子家:佛寺。佛子,受佛戒者,佛门弟子。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
⑻雾散:喻消失净尽。晋陆云《盛德颂》:“三秦席卷,项籍灰分,逋虏雾散,遗寇云彻。”
⑼万年枝:即冬青树。袈裟(jiāshā):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
【其一】
遍地长满了禾黍,这故宫还有谁在为官家守门?在台殿旧址边,我看到落花飘洒,令我黯然销魂。那朝元阁下归来的燕子,再也见不到当年檐下学舌的鹦鹉,更别说后妃宫人!
【其二】
当年紫云楼阁的筵席上摆满流霞美酒,昔日的华丽宫殿如今已经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夕阳西下,花光雾散,山下那些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
过杭州故宫二首阅读答案:
试题: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答案:(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这首诗通过展现具体的形象来抒情,寓情于景。写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归来燕 鹦鹉”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过杭州故宫二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亡之后。南宋灭亡后,谢翱流落江湖,不肯与新朝合作,写了很多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诗篇。有一次,他到杭州,经过南宋故宫,见昔日朱楼翠殿,只剩蔓烟荒草,昔日皇宫楼阁,竟然沦为佛寺,不觉悲从中来,写下了这组绝句。
过杭州故宫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首句就以“禾黍”二字概括故宫的荒凉衰败。诗暗用《诗经·王风·黍离》写东周大夫看到西周镐京故宫长满禾黍而不胜悲悼的典故,伤悼南宋故宫蹈前人覆辙,寄咏国亡家破的沉重心情。由故宫长满禾黍荒草,诗人接着感叹,如今再也没有人在这里看守宫门了。诗用问句,加深荒凉的气氛,也进一步说明国亡已久,表示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次句换一个角度写故宫的荒凉,说自己徘徊在台殿故址,只见到落花飘坠。落花在这里是实景,也作为宋政权及这故宫的象征物。面对这样的凄惨场景,诗人自然地抚今追昔,伤心流泪,因此以“黯销魂”这个十分沉痛的语词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三、四句将自己的情感移到燕子身上。宫殿里昔日筑巢的燕子回来了,可见不到昔日的繁华景象,阁前学舌的鹦鹉也不见了。这两句下得很巧妙,包含深广。燕子回来,借鉴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加以变化,说燕子依旧飞来,但旧日筑巢之地已不是旧时模样,宫殿荒芜,人事已非,说明国家已亡。“不见前头鹦鹉言”句,以没有了鹦鹉,表示昔日宫中妃嫔如云的情况,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这两句意思仍然是叹故宫荒凉,但换了角度,加深了意境。
此外,唐崔橹《华清宫》诗云:“障掩金鸡蓄祸机,翠环西拂蜀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写朝元阁前的燕子归来,而宫中人已不见,这一构思,也许被谢翱所借用。作者在这里正是把自己比作燕子,亡国后见到一切都已改观,无家可居。
这首诗从多方面进行渲染,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作者的全部情感都渗入了所见的景物之中,所以显得特别哀婉感人。这一格调,也是谢翱诗的基本格调。
第二首诗,作者以当年红尘最胜地的一代皇宫与当下成为代表诸法皆空的佛寺相对照,写尽一代兴亡的感慨,也写尽了人事盛衰的悲凉,二十八字直是一篇《红楼梦》。
或云末句有所指,即南宋遗老冒死拾取龙骨事件。据载,南宋灭亡后,杨琏真伽在绍兴一带发掘南宋八位皇帝及诸皇后陵墓,盗取殉葬财宝,并以遗骨建镇南塔。他们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以纪念。这首诗提到冬青树,又提到袈裟,与此事难说没有关系。
这两首诗是谢翱借山水和废殿抒发故国之思的名篇。诗中选用路过杭州故宫所见的富有象征性的意象“落花”“归燕”“朝元阁”“紫云阁”“万年枝”来表现南宋灭亡后临安残败惨淡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钺持戟而守卫的宫阍,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只见台荒殿冷,落花满地。元军进入杭州后,昔日的华丽宫殿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紫云楼上的筵席终于结束,夕阳西下,花光雾散,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通过这寥寥数语的景物描写,仿佛看到诗人吞声潜行、凄凉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那浓重的感伤情绪,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怨恨。
个人资料: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翱所创作的组诗作品,是谢翱借山水和废殿抒发故国之思的名篇。
原文:
过杭州故宫二首
谢翱
【其一】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其二】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过杭州故宫二首字词解释:
⑴杭州故宫:南宋灭亡后,都城杭州宫殿弃用,因称故宫。
⑵禾黍(shǔ):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守阍(hūn):看守宫门。阍,宫门。
⑶黯销魂: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⑷朝元阁:唐宫中阁名,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玄宗朝,改名降圣阁。此代指宋宫建筑。宋程大昌《雍录》卷四:“朝元阁。”自注:“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阁。”
⑸前头:当年,以前。《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此句化用朱庆余《宫中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句。
⑹紫云:旧说象征样瑞的云气。楼阁:泛指杭州故宫。燕:同“宴”。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泛指美酒。宋刘过《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赤壁,鹦鹉汀洲。”
⑺佛子家:佛寺。佛子,受佛戒者,佛门弟子。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
⑻雾散:喻消失净尽。晋陆云《盛德颂》:“三秦席卷,项籍灰分,逋虏雾散,遗寇云彻。”
⑼万年枝:即冬青树。袈裟(jiāshā):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
【其一】
遍地长满了禾黍,这故宫还有谁在为官家守门?在台殿旧址边,我看到落花飘洒,令我黯然销魂。那朝元阁下归来的燕子,再也见不到当年檐下学舌的鹦鹉,更别说后妃宫人!
【其二】
当年紫云楼阁的筵席上摆满流霞美酒,昔日的华丽宫殿如今已经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夕阳西下,花光雾散,山下那些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
过杭州故宫二首阅读答案:
试题: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答案:(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这首诗通过展现具体的形象来抒情,寓情于景。写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归来燕 鹦鹉”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过杭州故宫二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亡之后。南宋灭亡后,谢翱流落江湖,不肯与新朝合作,写了很多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诗篇。有一次,他到杭州,经过南宋故宫,见昔日朱楼翠殿,只剩蔓烟荒草,昔日皇宫楼阁,竟然沦为佛寺,不觉悲从中来,写下了这组绝句。
第一首诗首句就以“禾黍”二字概括故宫的荒凉衰败。诗暗用《诗经・王风・黍离》写东周大夫看到西周镐京故宫长满禾黍而不胜悲悼的典故,伤悼南宋故宫蹈前人覆辙,寄咏国亡家破的沉重心情。由故宫长满禾黍荒草,诗人接着感叹,如今再也没有人在这里看守宫门了。诗用问句,加深荒凉的气氛,也进一步说明国亡已久,表示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次句换一个角度写故宫的荒凉,说自己徘徊在台殿故址,只见到落花飘坠。落花在这里是实景,也作为宋政权及这故宫的象征物。面对这样的凄惨场景,诗人自然地抚今追昔,伤心流泪,因此以“黯销魂”这个十分沉痛的语词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三、四句将自己的情感移到燕子身上。宫殿里昔日筑巢的燕子回来了,可见不到昔日的繁华景象,阁前学舌的鹦鹉也不见了。这两句下得很巧妙,包含深广。燕子回来,借鉴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加以变化,说燕子依旧飞来,但旧日筑巢之地已不是旧时模样,宫殿荒芜,人事已非,说明国家已亡。“不见前头鹦鹉言”句,以没有了鹦鹉,表示昔日宫中妃嫔如云的情况,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这两句意思仍然是叹故宫荒凉,但换了角度,加深了意境。
此外,唐崔橹《华清宫》诗云:“障掩金鸡蓄祸机,翠环西拂蜀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写朝元阁前的燕子归来,而宫中人已不见,这一构思,也许被谢翱所借用。作者在这里正是把自己比作燕子,亡国后见到一切都已改观,无家可居。
这首诗从多方面进行渲染,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作者的全部情感都渗入了所见的景物之中,所以显得特别哀婉感人。这一格调,也是谢翱诗的基本格调。
第二首诗,作者以当年红尘最胜地的一代皇宫与当下成为代表诸法皆空的佛寺相对照,写尽一代兴亡的感慨,也写尽了人事盛衰的悲凉,二十八字直是一篇《红楼梦》。
或云末句有所指,即南宋遗老冒死拾取龙骨事件。据载,南宋灭亡后,杨琏真伽在绍兴一带发掘南宋八位皇帝及诸皇后陵墓,盗取殉葬财宝,并以遗骨建镇南塔。他们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以纪念。这首诗提到冬青树,又提到袈裟,与此事难说没有关系。
这两首诗是谢翱借山水和废殿抒发故国之思的名篇。诗中选用路过杭州故宫所见的富有象征性的意象“落花”“归燕”“朝元阁”“紫云阁”“万年枝”来表现南宋灭亡后临安残败惨淡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钺持戟而守卫的宫阍,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只见台荒殿冷,落花满地。元军进入杭州后,昔日的华丽宫殿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紫云楼上的筵席终于结束,夕阳西下,花光雾散,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通过这寥寥数语的景物描写,仿佛看到诗人吞声潜行、凄凉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那浓重的感伤情绪,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怨恨。
个人资料: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发子,原籍长溪(今)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相关推荐: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游杭州圣果寺
《三月过行宫》古诗翻译赏析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前言】
《三月过行宫》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为作者过行宫的抒怀之作。前两句写行宫外的景色,后两句写宫女们的凄凉生活。全诗色泽明丽、词藻华美。诗人由御沟荭蒿的春景,联想到宫女的容颜,再联想到她们长锁深宫的生活遭遇,思绪由实而虚,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实景到概括的抒情,脱落常套,构思巧妙。
【注释】
⑴行宫:皇帝外出所住之处。此指东都洛阳行宫。
⑵渠水:沟渠中的水,此指御沟水。渠,即指御沟。唐杜牧《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诗:“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红:水荭,是一种水生植物。繁:曾益本作“蘩”。蘩(fán),白蒿,即艾蒿。边让赋云:“若绿蘩之垂干。” 吴正子注曰:“红繁,荷也。小叶,初生叶也。”
⑶风娇:谓风姿娇柔。娥妆:美女的'妆饰。宋晏几道《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词:“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
⑷垂帘: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南史·顾恺之传》:“ 觊之 御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
⑸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翻译】
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行宫里帘幕几次更换青春已经变衰老,宫门深锁宫女无尽的苦寂何日终了。
【赏析】
《三月过行宫》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经过行宫,时当阳春三月,看到的是一派春景:“渠水红繁拥御“墙”,诗起句写宫墙外侧,御沟之中,水荭茂盛,白蒿繁密。全诗中实写竹宫春景,仅此一句。接下“风娇小叶学娥妆”,始由眼前水荭生发联想,由实返虚。“风娇小叶”,指荭,红茎,叶片嫩绿,叶上有淡红色茸毛,摇曳风中,色状娇艳。作者忽然觉得,它多么像宫女新妆的红颊翠眉。两种事物,一般新艳,可谓神似。诗起二句,由景及人,辞美,意想亦美。而就全诗之文势而言,则是欲抑先扬,引起下文。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宫女虽曾有春天般的时光,虽曾有水荭新蒿般娇嫩柔美的容貌,但在寂寞深宫里,经不得春去冬来,几度垂帘,青春转瞬即逝,红颜须臾便老,这种千年长锁的生活实在不堪忍受。诗的后两句,作者用“几度”与“千年”对举,表现宫女们青春易去而寂寞长在的凄苦哀怨的不幸生活,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一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李贺诗在艺术上以奇丽为其特色,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点。李贺诗的奇,主要在取材和构想上离绝凡近,出人意表。而这首《三月过行宫》更体现出作者构想的奇妙。诗人由御沟荭蒿的春景,一下子便联想到宫女的容颜,然后再联想到她们长锁深宫的生活遭遇,思绪由实而虚,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实景到概括的抒情,脱落俗套,与一般宫怨诗的艺术构思不同。而色泽明丽、词藻华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及翻译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赏析
首联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 杭州春望翻译
★ 清明古诗翻译
★ 谷雨古诗翻译
★ 社日古诗翻译
★ 潼关古诗翻译
★ 画眉鸟古诗翻译
★ 出塞古诗翻译
★ 古诗劝学翻译
★ 石头城古诗翻译
★ 过故人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