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的寓意-空城计的意思(共含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cexing52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语】空城计
【拼音】kōng chéng jì
【简拼】kcj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成语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例子】◎ 奇怪的是镇里唱了空城计,不是双休日,办公室楼上楼下都空空如也。
【英文翻译】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成语故事】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这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 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然尘土冲天, 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 杀! 大开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 扮作百姓, 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可乱动, 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披鹤氅, 戴纶巾, 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手捧宝剑, 右面也有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头打扫, 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 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 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走, 必定走不远, 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巧用空城计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我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回到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样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我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貌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只是城门大开,有可能是个空城计。但你听这诸葛亮的琴声!弹拨自如,无丝毫紊乱,琴声充满自信,里面必有埋伏,他以为我不懂音律,诱我上当,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司马懿精通音律,他听到我琴声就会知难而退,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总结精选(2):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着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十分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但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期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务必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我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明白这是怎样回事。
应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明白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超多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总结精选(4):
新版“空城计”_小学作文
话说司马懿上次因为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失去了绝佳的攻击机会。二十世纪后,他的后代――司马丁决定,为父报仇,展现司马家族的威力。
司马丁率领十万大军来到城门脚下,与诸葛亮的后代――诸葛丁决一死战。这支大军是由美国“地狱”军校训练的`特种军。他们手持“战鹰”牌肩扛式小型炮筒,腰别“rst”型超声波联络器,个个虎背熊腰,强壮魁梧。
司马丁威风凛凛地大喝一声:“诸葛丁,出来受死!”声音震耳欲聋,差点儿把正在天上飞的“波音747”飞机震下来。可城内一点声音也没有。司马丁火冒三丈,用天文望远镜观看城内的情景:诸葛丁悠闲地喝着“雀巢”牌咖啡,吃着“高乐高”卷卷心,观看着摇滚乐团的精彩表演。司马丁肺都气炸了,大喊:“诸葛丁,别做缩头乌龟,赶快下来与我决斗!”诸葛丁懒洋洋地伸出头“嘿,伙计,别叫了!我正忙哪!”司马丁满脸通红,忍无可忍“兄弟们,抄家伙!”一声令下,十万大军“刷――”地一声给枪上好了枪膛。“开火!”刹那间,十万颗美国进口的“毒蛇”炮弹径直朝古城飞去。司马丁满以为会把诸葛丁炸得血肉横飞,不料炮弹却在中途一瞬间消失了。司马丁等人傻了眼:自己明明发的炮弹怎么不见了呢?诸葛丁哈哈大笑:“你真是个土包子,现在是信息战,不动一枪一炮。你的那批‘老古董’已经被送到太平洋去啦!”司马丁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高科技居然过时了。为了保住面子,他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等着,等我去‘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再来对决!”说罢,便急匆匆地逃走了。此时,诸葛丁不胜感叹:“多亏我那时学习认真哪……”
《空城计》
空城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 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 1、分析故事情节
?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十分机智,如果我能成为名著中的诸葛亮该多好啊!正想着,我便来到了蜀国,我也变成了诸葛亮的模样,而司马懿正要来了,我该怎么办呢?
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等人带着十五万大军即将来到了城门下,我的身边早已一员武将也没有了,只要一些文官,这可怎么办呀!但是着急是没有用的,只有冷静才能想出办法。终于,我心生一计。
我令其余的军士都扮作城中百姓,扫地、洒水,我则坐在城上,焚香弹琴,身后有两童子,从远处看,我仿佛仙人般。这时,司马懿等人已到来,我依旧镇定自若,司马懿看了,便急忙要回去,没过几分钟,就全部逃走了,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了。
我身边的大臣们都十分疑惑,便问我:“丞相,为什么他们一见到您就跑了呀?”我便说:“因为我平时谨慎,不敢冒险,而我今日如此镇定,他们怀疑有诈,于是便走了。”我的大臣们都对我佩服不已。
空城计后传-500字
话说司马懿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跑后,得知城内无兵,气得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报仇。
可巧,机会来了。诸葛亮又独守空城。司马懿带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去。
司马懿到了城门口,诸葛亮还像上次那样焚香操琴,怡然自得,说:“司马兄,别来无恙啊。”司马懿说:“哼!我是无恙,一会你就有恙了。”诸葛亮说:“哦?此话怎讲?”“今日我带十万大军来取你首级,怎样?怕了吧?”亮说:“我劝你还是退兵吧。”懿说:“为什么?又想拿空城计吓我?”亮说:“不是吓你,我城中有三万士兵,关兴、张苞各带一万军马在城外埋伏,魏延又向去后主请兵十五万,现在就到,共二十万。你自己看着办吧。”懿说:“哦?比我多一倍。哼,诸葛小儿,又想骗我?我今天不活捉你,我‘司马’就倒着写!攻城!”亮一边叹息一边说:“唉,不听劝就不听劝吧。”
司马懿刚带兵攻城就听到鼓声连天、炮火齐鸣。魏延带兵杀到,兴、苞二人也带兵杀到,大喊:“司马老贼,哪里跑!”不一会儿,司马懿就被活捉了。
司马懿被推推搡搡押上大殿。诸葛亮说:“我上次说了个大实话,你不信,这次我有说了个大实话,你又不信。唉,明日斩首。”
夜里,月亮透过窗户照进牢里,一个人跪在那里,地上有两个字,那是倒着写的“司马”。
空城计主要内容
空城计主要内容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 空城计课件
★ 空城计读后感
★ 空城计阅读答案
★ 空城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