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寇准简介(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a54646546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寇准
中文名称: 寇准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961—1023
相关人物: 宋真宗 辽圣宗
生平简介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寇准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有“寇莱公,柘枝颠”之称。诗多清新之句,著有《寇忠愍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寇恂
中文名称: 寇恂
又 名: 字子翼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生 卒 年: ?~36
相关人物: 刘秀
生平简介
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轻时任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败亡,更始新立,派遣使臣巡行郡国,声言:“先降者复爵位”(《后汉书·寇恂列传》)。耿况带领寇恂,到边界恭迎使臣,并按规定交上印绶。然而,使臣收取印绶后,过了一夜,仍然没有归还之意。寇恂大怒,勒兵入见使臣,请还印绶。使臣不给,并且说:“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寇恂说:“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 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 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 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后汉书·寇恂列传》)。使者不应,寇恂当即大声命令手下,以使臣名义召见耿况。耿况进见,寇恂抢步向前取回印绶交给他,使臣见事已如此,只好承制命耿况仍任原职。
后王郎在邯郸起事,派将领徇行上谷,逼迫耿况发兵响应。寇恂与门下掾闵业一起向耿况进言:“邯郸拔起,难可 信向。昔王莽时,所难独有刘伯升耳。今闻大司马刘公,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士 多归之,可攀附也。”耿况犹豫难决,说:“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寇恂回答:“今上谷完 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觿,邯郸不足图也”(《后汉书·寇恂列传》)。耿况采纳了他的主张,派他到渔阳,与彭宠结盟。寇恂由渔阳归来,到昌平,袭击邯郸使臣,杀死了他,夺其军,然后跟耿况之子耿弇到广阿去投奔刘秀。刘秀任命寇恂为偏将军,赐号承义侯。让他随军征战。寇恂在军中,多次与邓禹谈论军国大事。邓禹认为他有过人之才,于是杀牛把酒,结为好友。
刘秀南定河内。想命将留守。但考虑到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盛兵据洛阳,并州也未平定等因素,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去征询邓禹的意见。邓禹说:“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 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觿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后汉书·寇恂列传》)。于是,刘秀便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刘秀对寇恂推心置腹,殷殷嘱托:“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后汉书·寇恂列传》)。
不久,刘秀北伐燕、代(参见刘秀统一河北之战)。寇恂统领属县,讲兵肄射,砍掉淇园的竹林,造箭百万枝,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并把这些及时转运前线,以给军资。
朱鲔闻刘秀北征,河内势孤,便想乘虚而入,派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率兵三万,渡越巩河,进击温县(今河南温县西)。警报传来,寇恂立即整军而出,并通令下属各县发兵,到温县集合,迎击敌人。军吏皆谏说:“今洛阳兵度 河,前后不绝,宜待觿军毕集,乃可出也。”寇恂说:“温,郡之藩蔽,失温则郡不可守”(《后汉书·寇恂列传》)。下令部队直扑温县。第二天,两军战于温县城下。正好,偏将军冯异派来的援兵和各县兵马也已赶到。一时,汉军士马四集,旌旗蔽野。寇恂大张声势,派士兵登上城墙,擂鼓呐喊,齐说:“刘公兵到”(《后汉书·寇恂列传》)。
苏茂军闻之,阵脚移动。寇恂纵兵奔击,大败敌军,乘胜追杀,直到洛阳城下,斩杀苏茂副将贾疆。苏茂军士被俘上万人,投河溺死者无数。寇恂、冯异大获全胜,渡河而还。自此洛阳震恐,城门昼闭。当时,有消息传给刘秀,说朱鲔攻破河内,但不一会,寇恂报捷文书也来了。刘秀大喜,说:“吾知寇子翼可任也”(《后汉书·寇恂列传》)诸将闻此大捷,纷纷向刘秀祝贺,并劝刘秀即位称帝,刘秀从之,是为光武帝。
光武帝纵横征战,军粮不足。寇恂用辇车骊驾转运,前后不绝于路。光武帝屡次写信慰问寇恂。寇恂的同学董崇对他说:“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侯以此时据大郡,内得人 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人侧目怨祸之时也。昔萧何守关中,悟鲍生 之言而高祖悦。今君所将,皆宗族昆弟也,无乃当以前人为镜戒”(《后汉书·寇恂列传》)。寇恂认为他说得对,便自称有病。
光武帝攻洛阳(参见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之前,先回河内,寇恂请求随军出征。光武帝说:“河内未可离也”(《后汉书·寇恂列传》)。寇恂屡次请求,光武帝只是不同意。于是,寇恂便派侄儿寇张、外甥谷崇率精锐骑兵,做光武帝的先锋。光武帝很高兴,任命二人为偏将军。
建武二年(26年),寇恂因过失免官。这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众万余,与密县(今山东密县东南)人贾期连兵为寇。于是,寇恂被免几个月后,又被起用为颍川太守。寇恂和破奸将军侯进击杀贾期,平定颍川。光武帝封他为雍奴侯,食邑万户。
执金吾贾复驻军汝南(治所在今上蔡附近),其部将在颍川杀了人,寇恂把那将领逮捕并关押起来。当时,国家尚在草创阶段,军队中人犯了法,往往互相包容,搪塞了事。可寇恂却把这个人明正典刑,斩首示众。贾复深以此事为耻,常常叹息,且心怀怨恨。
后来,贾复回军,经过颍川,对手下人说:“吾与寇恂并列将帅, 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刺之”寇恂了解了贾复的想法,不想与贾复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寇恂却说:“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后汉书·寇恂列传》)于是命令下属各县盛陈食物、供应酒肴。贾复部队一经入界,一个人供应两个人的饮食。寇恂本人,则先到路上迎接,旋即称病退回。贾复想整兵追赶寇恂,无奈将士皆醉,只好过境而去。
寇恂派谷崇向光武帝汇报,光武帝当即召寇恂入朝。寇恂入京陛见,贾复正在殿中,当下起身躲避。光武帝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后汉书·寇恂列传》)。于是三人并坐极欢,贾复与寇恂遂共车同 出,结友而去。
寇恂归守颍川。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使者到寇恂的驻地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并派骠骑将军杜茂率兵协助寇恂讨伐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寇恂素好学,于是兴修乡校,教授生徒,并聘请研究《左氏春秋》的名师,自己亲从受学。
建武七年(31年),寇恂代替朱浮任执金吾,第二年,又随光武帝出兵攻打隗嚣。这时,颍川盗贼蜂起,光武帝率军撤回。途中,他对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知也。”寇恂说:“颍川剽轻,闻陛下远逾阻险,有事陇、蜀,故狂狡乘闲相诖误 耳。如闻乘舆南向,贼必惶怖归死,臣愿执锐前驱”(《后汉书·寇恂列传》)。光武帝即日命驾南征。寇恂跟随,直至颍川,盗贼见寇恂到来,全部投降,根本不用任寇恂为太守。光武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遮道请求,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汉书·寇恂列传》)。光武帝只好命寇恂暂驻长社县,镇抚吏民,受纳余降。
原来,隗嚣部将高峻,拥兵万人,据守高平第一城(今固原县),光武帝派马援招降高峻,从此,河西道开。中郎将来歙任命高峻为通路将军、封关内侯。此后,高峻隶属大司马吴汉,随军在冀县包围隗嚣。等到吴汉退兵,高峻逃回营地,又帮助隗嚣把守陇坻一带。隗嚣死后,高峻据住高平,害怕汉廷诛戮,坚守不降。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城一年,始终不能攻克(参见东汉平陇西之战)。
雅量原文
朋友买了一件衣料,绿色的底子带白色方格。当她拿蛤我们看时,一位对围棋十分感兴趣的同学说:啊,好像棋盘似的。
我看倒有点像稿纸。我说。
真像一块块绿豆糕。一位外号叫大食客的同学紧接着说。
我们不禁哄堂大笑,同样的一件衣料,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感觉。那位朋友连忙把衣料用纸包好,她觉得衣料就是衣料,不走棋盘,也不是稿纸,更不是绿豆糕。
人人的欣赏观点不尽相同,那和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有关。
如果经常逛布店的'话,便会发现很少有一匹布没有人选购过;换句话说,任何质地或花色的衣料,都有人欣赏它。一位鞋店的老板曾指着橱窗里一双式样毫不漂亮的鞋子说:无论怎么难看的样子,还是有人喜欢,所以不怕卖不出去。
就以人来说,又何尝不走如此?也许我们看某人不顺眼,但是在他的男友或女友心中,往往认为他如天仙或白马王子般地完美无缺。
人总会去寻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每个人的看法或观点不同,并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一一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与观点的雅量。
如果他能从这扇门望见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求他走向那扇窗聆听鸟鸣呢?你听你的鸟鸣,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会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与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那份雅量的缘故;因此,为了减少摩擦,增进和谐,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雅量。
1.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什么是雅量。
2.结合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思?
3.举一个有雅量的例子,简析这样做的好处;或者举一个没有雅量的例子,简析这样做的坏处。
1.雅量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容忍和耳重对方的看法与观点。
2.只要彼此都能得到等且的美的享受,就不要在乎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应该拥有那分雅量,能容得下别人的看法与观点,W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或是走别的途径。
3.李白性格外向,放荡不羁;杜甫性格内向,细心谨慎。但这两位大诗人仍然是好朋友,性格上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
他们能容忍和尊重对方的性格,这说明他们都有一分雅量,因此才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寇准读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寇准读书文言文翻译,一起阅读吧!
寇准读书文言文翻译
寇准读书
宋代:佚名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注释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郊:城外,野外。
闻:听说。
适:恰好。
自:从。
去:离开。
谕:明白。
徐:慢慢地。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有用(141)没用(19)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道理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等品质。
2、寇准宽厚
3、张咏足智多谋,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说话注意方式,不会正面指出其不妥之处,语气委婉得体。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作者: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郅人。有《巴东集》。《全宋词》收其词四首。宋太宗时进士,真宗时官至宰相。他的词留存到今天的有四首,都是伤时惜别之作,而且写得情致缠绵。
注释:
阑:残,尽。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赏析:
这首词即景写闺情,上片描绘暮春季节,微雨濛濛,寂寥无人的景象。下片写两地音书隔绝,闺中人倚楼远望,只见芳草连天,阴云蔽空,心中更觉忧郁愁苦。词风婉丽凄恻,清新典雅。
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也是依托之作。倚楼少妇比自己,所望密约者为朝廷。依本传所载,更以为罢知青州时所作。但无佐证,谨附此意供参考。
《唐宋词选注》:《四库提要》称寇凖的诗作“含思凄惋,绰有晚唐之致”。“含思凄惋”,亦可用来评他的词。
不学无术的意思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不学无术的典故寇准
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④,准严⑤供帐,大为具待⑥。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⑦曰:“《霍光传》⑧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⑨,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⑩,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不学无术指缺乏学问和本领。
【注释】 ① 初:当初。 ② 入相:当了宰相。 ③ 僚属:下属的官。 ④ 罢还:免去官职归来。 ⑤ 严:这里作尊敬解。寇准很恭敬地为张咏供设帷帐。 ⑥ 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⑦ 徐:慢慢地。 ⑧ 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霍光传》出自《汉书》。 ⑨ 莫谕:不明白。 ⑩ 不学无术:《霍光传》原为‘不学亡术’,“亡”通“无”。本指霍光不能学习古人,所行不合道术。后指没有学问,缺乏修养。此文中是指寇准“学术不足”,即学问还不够。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张公是这样说我的。”
【赏析】
此文摘选自《宋史·寇准传》。寇准是“奇材”,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无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扩展阅读: 1.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不学无术的造句
1、不会不学无术,我们追求知识。
2、「它可以把像你这种不学无术的傢伙踢出医学院。」教授回答。
3、庶子在明代的小说中的形象,常是卑鄙愚昧、不学无术,小说必定是反映著当时的社会评价。
4、学无术不?不学无术!这便是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5、大学教授们阅读本不值得阅读的论文,倾听本不值得倾听的议论,关心那些懒惰的,不学无术的,甚至粗鲁的学生,把你们大家给惯坏了。
6、我认为,我再自负,也只能自吹是敢于当女作家的最孤陋寡闻,最不学无术的女人。
7、但是,吉姆实在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的工作也老是不能按计划进行。
8、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
9、一对不学无术的学生——实际上是两个哈佛大学本科生,马克·扎克伯格与埃德华多·萨瓦林——他们为自己的网站想出个妙招并造出模型。
10、从他的言行,我知道他是个不学无术而喜欢吹牛皮的家伙。
11、他是个纨绔子弟,从来都是不学无术的。
12、大胆的骗子不学无术却养得肥头胖耳,好人因不会厚颜无耻却饥肠辘。
13、班纳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
14、他不学无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15、聚会上,和不学无术虚度光阴的张大宽及其女友于乐比起来,肖杨显得雏气十足而让人喜欢。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翻译:
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注释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郊:城外,野外。
闻:听说。
适:恰好。
自:从。
去:离开。
谕:明白。
徐:慢慢地。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寇准《江南春》词鉴赏(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 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 O①满汀洲人未归。
注①O: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今陕西渭南北) 人。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力主抵抗辽军进攻,后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谥忠愍。这首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在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寂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尾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江南的春已过完,离别的愁绪熬断人的柔肠。水中的水草长得茂盛,布满了整个小沙洲,可远去的人啊,还没有回来。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全词语言清丽,风格柔美,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
【小试牛刀】阅读寇准的《踏莎行春暮》,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1. 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2. 宋人胡仔称寇准“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请你说说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在暮春时节怀念久别远人孤寂伤感的闺中思妇的形象。
2.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
作者邮箱: minglong8866@sina.com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
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寇准文言文翻译答案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供帐:隆重设宴。
③具:准办酒食。
④《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1)闻 (2)谓 (3)适 (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1.(1)听说,听到 (2)对……说 (3)恰好 (4)明白
2.(1)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
(2)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具有自知之明。
寇谦之
中文名称: 寇谦之
又 名: 名谦 字辅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南北朝时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365~448
生平简介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少奉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于嵩山修道。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授其《录图真经》。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谦之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制订乐章,建立诵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亲至道场受,并建新天师道道场。太延六年(440年),谦之又称老子复降授太武帝太平真君称号,由是改元太平真君元年。三年,谦之被任为国师。寇谦之是道教史上的改革家,他革新道教,主张唯贤是授,儒道兼修,同时又引佛入道,宣扬六道轮回,创立道教斋戒符的典章制度,大大推动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 准爸爸讲故事
★ 准高三作文
★ 准初一作文
★ 准初三作文
★ 准初三的作文
★ 面试准备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