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IT技术人员的心理状态(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mnn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息产业的强劲发展造就了瑰丽动人信息时代,也造就了数量巨大的产业人群,这一群体中,比例最大的是信息技术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走出象牙塔后,立刻投身到信息产业公司或研究机构;他们中有程序员、测试员、系统分析员、技术主管,有的成为销售支持人员;除了少数有机会接触客户的技术人员以外,他们处于一个个封闭的技术团队中;迅速变化的行业带来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他们喜欢夜晚工作,经常加班,工作就是他们80%的生活;他们对技术有着无比的执着,他们对生活质量和内容却又漫不经心;他们工作的平台是电脑桌,工作的伴侣是机器,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和机器沟通的时间远远大于和人沟通的时间。因此,他们对机器的思考和关注远远超越了他们对人的关注。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人,他们需要被关心也需要关心别人,他们也需要沟通,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沟通将是怎样的场景?他们的沟通是否顺畅?他们是否也会为了沟通而苦恼,为了沟通而快乐?
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从一名技术人员到一名技术主管,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技术人员是淳朴可爱的,思维和言行的方式都是直接的。置身其中,了解技术人员的特性,也具备技术人员的特性,以往成功的沟通经历给了我一个心得:只要是坦诚的,那么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便是简单的、直接的、顺畅的。但,最近的一些经历却跳出来挑战我的心得,这时对《软件心理学》的学习开始激发我的思考:在技术团队内部的沟通是否有坦诚和直接即可?还有其他的什么要素?理论如何结合实践?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我所领导的团队中有一位编程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以下称他为T),T勤奋、吃苦耐劳,给别人讲解技术时耐心而又细致。然而沟通中却常常出现冲突,因为T是一个坚持主见的人,甚至有时会让合作伙伴觉得他固执,认为“T难以沟通”。
在一个项目中,T使用了一种扩展性很强的实现方式P1,但难度较大,耗时很多。基于对项目时限的考虑,我对他的实现方法提出质疑,T坚定的表示一定不会影响总体进度。在对其工作的常规检查中,我认为另一处实现方式P2有画蛇添足之嫌。而T坚持认为P2和P1类似,具备很强的扩展性。经过解释,比较,分析之后,我认为已经可以说服T放弃P2而使用我推荐的方式,但T仍然坚持,并说道:我现在暂时想不出其他使用P2的理由,但我觉得还是P2好。沟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失去了耐性,强令T使用P3。接下来的一周很糟糕,T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现P1,导致进度拖后总计划的1/5。为了了解其心理状态,我们又进行一次长谈,情况让我震惊:T认为在对P2的讨论中,我沟通结束后对他的一瞥中充满了厌恶,进而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未能受人认可,有很强的挫败感。我虽然知道自己一直在坦诚的就事论事,但我更清晰的认识到:沟通失败。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技术人员的工作特性导致了他们与社会的隔绝;与人相比,他们更愿意与机器打交道;机器的表现是可预知的,而人是难以琢磨,难以预测的;在人组成的复杂环境中,他们很少作自我调适。因此,当和人文环境不可调适时,他们通常选择回避,技术能力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公司的权利,这样的回避也就具备了现实的条件。因此,在技术人员的沟通和对生活的选择中,相对于其他自我状态而言,技术人员更多的表现出“孩童”的自我状态,一种追求自由、简单、直接、任性的状态,自由的儿童和顺从的儿童兼而有之,这种状态从案例中也可窥见,
其他的表现包括:
1. 遇到质疑时,下意识的防卫自己
2. 遇到可能的批评时,从客观环境和他人身上寻找问题
3. 自己的需要未得满足,会感到受伤和挫败
4. 人际交往中遇到挫败时,容易否定一切,包括否定自己和他人
诚然,作为一个社会人,技术人员的自我状态也符合“能量不变原则”,成人、父母、孩童状态交替或混合作用。作为开发人员的T和作为管理人员的我在沟通的时候,成人状态作用的时间会相对多一些,互补沟通的时间比例会大一些。同时,孩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在整个沟通中也会有所体现,因此就有可能出现交错沟通的情况,而其中,意图控制和教育的父母状态和自由的孩童状态产生的激烈冲突却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效果。就如同一部平和的战争电影给观众留下影响最深刻的是那一小段激烈的战斗场面。
一个技术管理者他本身也来自于一个技术人员,因此也具备技术人员的特殊的人格特点。工作的改变导致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沟通中会更多的趋于成人状态,但他又不可避免由于情绪的波动进入到其他的状态,这就对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挑战,如何调适自我状态去应对他人的自我状态去解决和避免冲突,实现良好沟通?
在技术团队的内部沟通中,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 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寻找肯定。主管应更多的具备艺术性的肯定他的技术人员。肯定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方法,一个想法,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2. 注意沟通时的语气,表情和动作。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捕捉到不同层面,会又不同理解。因此在沟通中,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自我状态,使用恰当的表情和动作,避免案例中出现的情况
3. 通过避免使用惩罚性的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提倡成人之间的沟通,主管通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用这种方法对待迟到的员工时,主管可能会说:“早晨好, Maria。你今早遇到什么麻烦了,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这样对话则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成人的问题解决型谈话(“我好——你好”),这将降低今后迟到的可能性。
家长心态会导致强制策略的使用,而孩童心态可能会缓和冲突或努力避免冲突。因为运用成人心态和正视策略,持“我好——你好”的立场的人更可能找到双赢的结果。同样,许多行为观点与行动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4. 注重沟通的方式
a) 正确选择媒介和渠道
b) 对传者的要求:⑴把自已置于受者的位置;⑵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媒介;⑶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⑷倾听反馈。
c) 对受者的要求:⑴对传来的信息要有足够的注意;⑵对不熟悉的言词要求甚解;⑶摆脱心理障碍,兼听则明。
来自:topic.csdn.net/u/1220/16/27ebbd35-cf4d-480f-85f6-f74ed360921d.html
心理的健康对一个人都非常重要的重要,身体健康并不能代表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在现在上文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回到身体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同时也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那么,怎么调节心理状态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内心的平和
很多人易怒,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人怀疑,经常把事情弄在内耗上,很多人人来疯,人越多越开心,但是曲终人散,自己就会内心空虚的不得了;也有很多人是内心世界细腻,然后老是有种无病呻吟,落花伤怀,残月愁眉的那种。
一个人感到幸福快乐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在外界寻找快乐,这样子自己会很快乐;另一个是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发自内心的平和,安详感,才是最终的内心变得强大的写照。因此,你去看慈祥的老人,和有智慧的长者,都具备这样“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
因为只有这样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外界的所有事情所干扰到,去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外界的所有无关信息,都会被你有意识的过滤掉。
控制自己的情绪
相信有很多人,很容易被外界的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左右这自己的情绪,随着外界开心,自己开心,外界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自己也会很愤怒以至于吃不好睡不好,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或者干脆打乱掉了自己的目标方向。
我个人的建议和经验总结:就是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哪些是老天的事情,别人这么做,是别人的事情,你自己控制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至于老天如何,那是老天的事情,他要刮风下雨,这是它的事情,不要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干扰自己的情绪。这样子会很弱的。为什么要让大家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的能量,精力,脑力,都是很有限的,不要为了这些对你目标毫无意义的事情去关注,去重视,去生气,反而最后没了心情去做自己的重要事情。因为消极情绪会消耗掉你90%的精神能量。
比如妈妈说:“都是因为你成绩不好,让妈妈很生气!”那么这位妈妈的情绪钥匙,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面,孩子的成绩要是不好,妈妈就会很生气。
比如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勃然大怒,然后骂对方,结果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因为你觉得这是别人的错,因为我的情绪是别人控制的,别人对我好了,我才会情绪好,别人影响我情绪了,我就要勃然大怒。
我在想:为什么要把自己内心情绪的控制钥匙,给别人呢?别人对你好了,你就会很开心,别人对你不好,你就会伤心一整天。你就想一个被控制的人一样,人家要你笑,你就会笑;人家要你哭你就哭。为什么,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错误,来影响我的情绪呢?
所以我看到过这样子一句话,一下子点拨到了我,很可惜原话我找不到了,只能说一下大致意思:你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你,而外在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投影。你内心世界和这个外在世界如何的互动,哪个外在世界就会和你如何的互动。所以凡事想开一点,又何必因为别人的关系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呢?
怎么调节心理状态呢?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心理。适当的紧张可以避免我们工作的失误,但是多度的紧张可能会对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别人对你丧失信心和信任,所以,一定要学会调节自己心理哦!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这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名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如下特征:
(l)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
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
“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
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访径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
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高考、中考将于6月举行。随着“考试月”的即将到来,学生心理问题引人关注。近日,《知心姐姐》杂志社的孙玉华教授在宁做以“从‘心’开始建立和谐美好人生”为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场报告会时指出,心理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一个心理状态好的高考考生成绩可以提高60至100分,反之则会降低50分左右。
孙玉华教授认为,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孩子心灵成长需要五大营养。
第一份营养:肯定
调查结果显示:口头上无意的否定使孩子无法树立自信,孩子在得不到表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将会逐渐变得平庸。不管别人怎么说,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最在乎的。
第二份营养:自由
专家建议: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四种自由。安排时间的自由,让孩子自己管理支配时间;零花钱的自由,尽早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读书的自由,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为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兴趣的自由,孩子的兴趣会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第三份营养:情感
培养孩子感动和善良的能力。父母们常常在无意间就冷漠了孩子们的爱心,只知道为孩子付出爱,而忘记了接受孩子给予的爱,孩子的心灵世界也慢慢变得冷漠了,而父母们却全然不知。
第四份营养:宽容
家长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同样的位置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伤心,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交流,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比打骂更容易获得孩子的谅解。
第五份营养: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在家长们的眼里也许很不现实,但是梦想是孩子的动力,作为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梦想。
水库移民心理状态浅析
对移民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做出客观的分析,从而具体地掌握移民心理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做好稳定移民心态的工作.这对于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执行,提高移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东晗 索晓波 尹钰衡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150080 刊 名:黑龙江水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年,卷(期): 29(4) 分类号:B845.61 关键词:水库移民 移民心态 特性分析考前的心理状态
笑是使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内心快乐的外部表现,笑和人的信心体验是一致的,和人的自信心相互促进,自信心使人充满微笑,微笑使人更加充满信心,两者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人在充满信心时往往春风满面,面带笑容,而人在丧失信心时往往愁眉苦脸、无精打采,面带愁容。因此,我建议学会微笑,经常微笑。学会发自内心的微笑,信心就会在心中滋长起来。
人外部的姿势和步伐是和人的内心体验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在充满信心时挺胸抬头,走起路来步伐坚强有力,速度也稍快。人在丧失信心时会低头哈腰,走起路来无精打采,步伐软绵,速度缓慢。
经常挺胸抬头,走路步伐坚强有力。速度稍快,有助于增强考试的信心。
据了解,不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生在护理考试前受到消极暗示较多,不利于自己信心的增强,
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在考试前后根据自己的搜集整理情况运用自我暗示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增强自己的信心。例如,心中默念,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这类的`语言暗示都能起到增强考生信心的作用。
很多考生搞疲劳战术,学习时间很长,特别是晚上搞到12点,甚至是一点、二点。这样使考生精疲力竭,使考生第二天无精打采,这种疲劳烦躁的心情会使人信心减弱。而考生安排好作息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既重视学习时间又重视学习效率,这样考生就有一种生物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就有利于增强信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备考的同时不要忘记与同行们交流考试心得,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源,开始不觉得,最后变成一种依赖,在备考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上去听听同行们的学习建议。
★ 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 技术人员口号
★ 技术人员辞职信
★ 技术人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