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学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共含7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深夜千帐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志愿综合定位
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选专业,这一问题需结合个人需求进行辩证分析,关键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为主;成绩没有明显优势但希望就读高水平院校,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选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院校或考虑偏冷门专业冲冲看;有明确专业取向或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所选高校各方面差不多时,可优先考虑专业。下面提供选择志愿的一些参考思路:
1、根据专业选报。若考生对专业有明确要求,可首先选择几个比较心仪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考生在初选专业时,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自己有兴趣、特长、优势的专业,然后看当下热点,以及就业率高的专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关于专业的介绍)。同时,要对专业的学习难易程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学科实力、考研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综合考虑选择拟报考的专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专业办学能力较强的学校。
2、根据学校选报。若考生比较看重学校、地域等因素,可首先选定几个目标院校,然后在院校内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在初选院校时,应详细了解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感兴趣又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可以通过浏览高校的网站、参加高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参加招生咨询会、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阅读《招生章程》等各种形式全面了解高校,包括:综合实力、学科优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升学就业、国际合作、学费标准、入校后转专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3、兼顾学校和专业。考生首先应对自身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大致位置,在全面了解心仪高校和专业的基础上,在院校和专业间找个平衡点,综合定位学校和专业。既考虑高校品牌,又考虑专业的合适性。
上述思路仅供参考,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和方法很多,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夺,无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就好。在专业(类)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相对充足,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专业”、一定数量的志愿用于“保学校”,不必墨守成规只采取一种思路选报志愿,多种思路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确保考生利益最大化。
优化高考志愿梯度
在平行志愿招生批次,要拉开适当的梯度,以增加录取几率。从“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梯度入手、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次筛选。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初步选择足量的“专业(类)+院校”志愿,分别放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个梯度备用。“冲”是冲刺一下的意思,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院校、专业放在冲的层次;“稳”是相对稳健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优势较大且比较喜欢的院校、专业放在稳的层次;“保”是录取几率大的志愿,一般将自己成绩有明显优势的志愿放在保的层次。
第二步,综合优化。从前面选定的批量志愿中,结合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录取可能性不大的`高校、专业删除,优化选择出拟报考的、可放在不同梯度的相对合适的高校、专业。
第三步,最终排序。结合本人实际和意向确定具体志愿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经筛选优化后的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最后要填一些录取希望比较大的专业及志愿,志愿的填报适当拉开梯度。如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时,可将自己成绩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0-30个,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30个,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6-36个。
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1、重视第一志愿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第一志愿。因为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就是第一志愿考生的电子档案。如果考生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放在了后面,当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人数足够的时候,招生院校就不会再要其他志愿的考生了。
2、不要忽视第二志愿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再重视第一志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二志愿。当考生的第一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被录取时,第二志愿就会成为考生的最佳选择。
很多考生都会认为第二志愿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其实每年因为第二志愿而被录取的考生也有一定的数量,所以考生还是要认真对待第二志愿。
1、线差法
线差法就是比较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来填报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线差是高考成绩与省控线的差值,院校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考生的线差超过院校的线差均值,则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
2、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
3、线差为主,位次为辅
线差法适合各个层次的考生,不管是重点批次,还是普通批次。排名法在层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适用,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考生,越往后面这种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所以应该以使用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筛选学校为主,以位次法为辅。
1、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和高校去年招生最低分数线确定自己可以冲的几所高校和比较稳的几所高校。这样就可以把考生可以报考的高校范围缩小了一大截。
2、在上述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高校筛选。比如考生及家长比较注重学校的地理位置,就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进行再一次筛选;如果考生及家长比较注重学校的地位,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排名进行进一步筛选。
3、在确定好的这些高校里面,如果孩子想上理工科院校,那么就在理工科院校中选择填报;如果孩子喜欢文科专业,就可以在文科院校中进行挑选。
首先,超过重点线100分左右的高分考生
对于超过重点线100分左右的高分考生,可考虑填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例如去年的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今年目标是北大中文系,666分的成绩超过重点线114分,应该可以顺利录取。“刘丁宁”们毕竟是少数,那么对于分数往往超出重点50至70分的考生们来说,考虑重点院校的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要比一味追求学校的名气更实际一些。
点击查看: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及填报指南
其次,重点以上30~50分的考生
考分在重点以上30~50分的考生,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中,可选综合实力棒、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一般成绩的考生考分基本上在本科线和重点线之间,报考时应先选好专业,不能人云亦云,应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
第三,成绩刚上二本录取线的考生
成绩刚上二本录取线的考生选报志愿时应首先考虑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选择偏“冷”的专业,以避开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录取。
第四,地域因素也要考虑
地域因素也要考虑,“求学”求的是“学”,只要学校适合、专业适合深造和发展就行,切忌固守本土或扎堆北上广。有的高校在本地招生人数特别多,因此报考的人数也会特别多,大家都以为这样安全。此时要特别提防人多扎堆儿“哄抬”录取分数线的情况发生。
第五,多收集资料
对于一些高校的招生计划人数不稳定,起伏很大的情况,考生要多收集资料来参考,综合分析该校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做出今年录取分数线的预判。
第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考生在报志愿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等因素来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意愿,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所特别要求的一些重要素质。
第七,适当的梯度,确保录取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志愿填报各个院校之间必须拉开适当的梯度,确保录取。例如一本A、B段的5个平行志愿之间一定要拉开档次,每个志愿之间分数差在10分左右,尤其是最后一个志愿一定要选择同批次录取分数低一些的学校。总之,考生应抱着宁可保守浪费分数也要避免报高志愿落档的可能。
第八,服从志愿
一般来说,学校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对按照录取规则不能满足选报专业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的考生,通常会做退档处理。而被退档的考生,将不再有二次投档的机会。因此,“服从志愿”是考生在某批次中最后的录取机会,建议考生在填报服从志愿时尽量选择服从,以免自己落到下一个批次里去。
高考学生志愿填报指南
当前,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的专业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对这些专业的综合与客观评判已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那么,这些专业到底办得如何?其招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就业情况又如何?不仅各所学校的院、系自己有一杆秤,社会、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也都有分布式的评判,特别是每年准备报考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更是有研究式的评判。然而,学校、考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办学同行等对专业的评判往往是站在各自不同的方位、视野、立场进行的,难以做到100%的客观、综合和确切。笔者以为,评判一个专业应该逻辑地从这个专业的连年招生情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过程、专业主线(核心思路)、专业学生(包括历届毕业生)的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专业的社会服务、专业历史的产学研情况和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等九个方面进行,因为这九个方面本质上可以反映一个专业的基本轮廓与状况,如果给以数据充实,评判效果会更好,这正是当下专业评价应该做的工作。
一是专业招生情况。
一个专业连年的招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的生命力、办学实力与就业前景,进口旺、出口畅的专业一定是一个社会口碑好的专业。因此,评价一个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专业的招生情况,要看这个专业每年实际报考第一志愿的总人数、录取比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专业招生计划)、实际报到率(专业实际报到人数/专业录取人数),这几个数据能够反映一个专业的招生强度与招生实效。总之,有人读、有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一定是比较优秀的专业。
二是专业办学条件。
一个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是决定该专业能否办好的基础条件。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一要素是专业负责人,其办学责任心、学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学科带头素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专业的办学走向与办学可能情况。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二要素是专业教学团队,它应该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具有双能素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包括满足教学要求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和一定比例的专兼职教师,还包括满足职业实训要求的一定比例的双师和一定比例的现代双能(能讲理论、同时能指导实习实训)教师。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三要素是实习实训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场地,且这些场地必须足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与操练的要求。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四要素是基本的教学设施,包括体育教育设施、素质教育设施、信息化教学设施等。专业办学的第五要素是专业核心(骨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校外教学资源。
专业办学的第六要素是课程开发与建设,包括国家级课程开发、省部级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建设情况等。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客观评判一个专业的核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包括评价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否满足教育部要求的五个对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是否做好办学的市场调研,是否调研市场需求容量,是否了解产业人才需求与要求,是否收集用人单位关于专业的改进性意见,是否收集毕业生对本专业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以及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否建立了足够的教学资源并应用这些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专业的办学主线(核心思路)。
办学主线(核心思路)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和核心,是一个专业长期办学的主心骨。评判一个专业的办学主线可以深入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核心轨迹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一个专业往往有多所学校同时举办,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在全国有超过300所以上的学校同时开办,如果一所学校在举办该专业时人云亦云,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就很难满足不同行业对同一专业的不同需求,因为像电网工程管理、市政工程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岗位,一定有其独特的行业要求,只有符合行业独特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能较好地满足相应行业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与要求。
五是专业学生(包括历届毕业生)的发展。
一个专业的学生成才与否与受该专业的教育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一个专业的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学生发展情况的评判,应该历史+现实地评判,要评判该专业在校学生德智体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更要评判该专业近3至5年的毕业生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情况,还要评判该专业历史的、一贯的毕业生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情况。那些同一专业、一门师徒、一脉相承的毕业生往往会打上该专业在校培养轨迹的烙印,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是综合地评价该专业的最有效与最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
六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入校经过培养后是否被社会广泛吸纳,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即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专业必要性、充分性的唯一试金石。因此,评价一个专业必须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对一个招生专业的评判,应该评判该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以上的一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自主创业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以及毕业生连续3年的月薪或年薪等。
七是专业的社会服务情况。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基本任务包括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培训、鉴定、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咨询),因此招生专业的社会服务情况是评判一个专业办学情况的必然选项。
评价招生专业的社会服务时,第一要评价该专业的社会培训资质及其培训开展情况,对社会开展培训项目数量及相应培训开班数、年培训人和天数;第二要评价技术鉴定、技能鉴定资质及开展情况,包括技术技能鉴定的项目种类、技术技能鉴定工种数量及实际开展鉴定情况(鉴定项目、工种及鉴定人次);第三要评价各种社会咨询服务(工程设计、财会、法律、设备等)资质及咨询服务开展情况。
八是专业的产学研情况。
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研的程度各有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其普遍的教育教学形式之一。因此评判一个专业的产学研情况,不仅要评价该专业的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数量、参与教师及学生的人数、科研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获得专利的情况、科研获奖情况等,还要评价该专业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项目情况,评价学生参与项目的类型、数量,学生参与人数及比例情况,教师与学生参与项目实际效果等。
九是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
一个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是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效果的综合显性体现。事实上,每一所院校都有其优势专业、王牌专业与品牌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同一专业在社会上有一个自然认可的非规则排序,排在前面的显然社会地位较高。通常支撑和评判一个专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学术、学科水平与成就)、专业负责人在教育教学与社会上的影响、专业拥有的教育教学大师、就业前景和就业后的待遇、杰出校友(成名成才毕业生)的社会贡献、用人单位历史的普遍评价(口碑)等。
[2017高考学生志愿填报指南]
一、专业优先
这种方法就是把专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适合对某一专业有浓厚兴趣和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明确规划的考生。
这种方法必须把第一志愿(A志愿)作为重点来考虑,如果填报得好的话,第一志愿就会被录取。
在填报第一志愿时,必须采取稳的方法,就是你的位次比要填报的学校的这一类专业近几年的录取的最低位次要高一些,这样被理想专业录取的机会就很大。
在专业选择时也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只要是一个学科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相差不是很大,比如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一个学科类别下有很多专业,但所学内容差别不大,所以在填报时只要是一个学科类别的都可以。
如果上大学后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满意,到考研时再重新确定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也是很容易的。
二、学校优先
学校优先就是以自己的成绩尽量能上一个层次更好的学校为原则,适合那些分数较高,对专业不是太挑剔的考生。
因为高分所对应的大学都是名校,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专业实力普遍较强,不管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都能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因此,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这种志愿的填报方法一般采取“冲”、“稳”、“保”的办法,可以选择两个甚至三个比自己分数高或者接近的学校作为“冲”的目标,然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稍低的学校,作为“稳”的目标,最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明显低一点作为保底。
高考填报志愿的技巧
1、选择哪个学校
在这提醒朋友们,填报的几个志愿中一定要注意梯度,尤其是分数正好卡线的朋友。不要一味的追求名校,把所有志愿选择同一层次的学校,更忌全部志愿扎堆名校。
2、选择什么专业
其实专业并无冷热之分,就算当时火热,谁也说不上等你毕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而且,大学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选择专业最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或者毕业后想从事的工作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比如想当医生,就得选择相对应的专业。
3、尽早了解填报的相关信息
不要高考完就一味的进入疯狂模式,要尽早的去了解学校和专业。很多名称看起来相似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禅意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压根不能当牙医,能当牙医的是口腔医学专业。所以不要等到该填报了,才想起来去了解。
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1、确立自己的未来方向。比如从事会计,计算机,外贸等专业领域的大学。
2、根据高考志愿的报考指南去选择几所符合自己心意和自己理想的大学。当然是根据自己的计划目标或者是大人的期望。
3、对比自己的高考分数,和自己所选的学校要求的分数的落差值。如果落差很大的话就不能选为首志愿。
4、选出和自己分数差不多的大学。如果有两三所符合的,你就要比对这几所学校的环境,师资力量,办学等方面。
5、学校分为公办和私立,相对私立收费会比较贵。如果家庭收入一般又比较支付不起的话,选公办学校会比较稳妥点。
6、根据自身情况去填报自愿,如果求稳妥的,就选保险一点的学校。还有城市也是选学校的一个指标,比如想离家近就选近点的学校。如果很容易水土不服的话,就不要选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等和自己呆的城市差太多的学校。
填报志愿的方法
1、低分高攀
一是填报提前批次院校。由于提前批次不单独划线,其录取分数完全取决于当年实际报考人数和成绩,往往可能使考生在考分不高的情况下被录取。
二是单设本科批次。国家实行贫困专项定向招生计划,这给全国832个国贫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考生提供了上“985”、“211”工程大学的机会。
由于提前批和单设本科批次实行顺序(梯度)志愿,因此,只要懂技巧,有经验,就能使过重点线的考生上一个更高档次的大学。
三是利用一些院校“降批录取”的机会。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第一批招生院校每年都会留出少数招生计划录取第二批本科分数线上的考生。
如有些比较冷门或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专业,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就采取降批录取的办法。又如一些在一批招生的院校,因与校本部不在同一城市,甚至跨省,在录取时有时会降一个批次。
2、充分注意文理兼招的专业
由于某些文理兼招的专业易为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考生所突破,所以填报这些专业可以圆一些考生的院校和专业梦。像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下边的绝大多数专业都能实行文理兼报。
3、交叉突破
就是文科考生报考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理科考生报考文史类院校的理科专业。这些年随着高校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来纯文史类或理工类院校都在朝着综合类院校的方向发展。
正是由于新开设的非传统类型的专业还不广为人知或虽知但还没有认同,因此,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使考生可以较低的分数被录取。
4、填报志愿要防止“剪刀差”
即:挑学校时看院校最低分,选专业时挑学校热门专业。考生要知道热(冷)门专业与分数直接相关,本人分数与拟选专业分数要求形成很大反差(称作“剪刀差”),其结果是虽被录取,但却被调剂到了很不满意的专业。
5、院校之间的分数差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高分考生的选择余地要大一些,批次省控线上边缘考生的选择余地小。
一般来说,梯度主要是由排序在第一的院校A志愿所制约,如果A志愿是冲高的院校或专业,其排序在后的B、C、D(E、F)志愿之间梯度可适当大一些;
如果A志愿是力保的理想院校或专业,其余各院校或专业之间的梯度就要小一些。
因此,填报志愿不仅要看上年院校最低分,更要看平均分,最好是看专业平均分。
★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