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陶权冰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共含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陶权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篇1:上海市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上海市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今天(31)公布的“上海市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显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观念对现代青年人仍有较大的影响。

男性希望对方“年轻貌美”女性希望对方“能干多金”

此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8—40岁的单身男女青年,共调查了1000多人。

调查显示,男性恋爱中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经济条件>能力潜力>生活习惯。

男人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外貌〉年龄;女性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为:性格〉经济条件〉生活习惯〉能力潜力〉外貌。

调查者分析,从以上对比图中不难发现,虽然性格合拍都是两性的婚恋首选,但男性重视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年龄,而女性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与能力潜力,这正是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差异。不论是从重视对方的年龄,还是从对外貌的要求的角度来看,男性更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物理人的属性,希望她是“年轻貌美”的;而女性更关注男性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希望他是“能干多金”的。

但同时调查显示,90.87%的人认为“三观不一致”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因素。恋情冲突的重要原因中,兴趣爱好不同和沟通出现问题也占到了22.55%和68.45%的比例。

这份调查还显示,对于年龄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与自己的年龄差不超过5岁,而半数以上的女性能接受5岁以上的差距。

近八成上海人希望找上海本地人

在调查中,77.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择偶过程中会考虑对方的出生地,并且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乡找老乡”的心理。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家乡在华东(除上海)、华南、西南、港澳台地区的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愿意找南方人,家乡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则更愿意找北方人。

职业会影响恋爱经历

此次调查发现,不同的职业背景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恋爱经历。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广,恋爱经历普遍比较丰富;而那些与工具技术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狭窄,恋爱经历普遍较少。

调查显示,技术/研发人员这一群体恋爱经历为1次及以下的.占60.83%,其中15.83%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而顾问/咨询这一群体中,80.96%的被调查这表示自己有2次以上的恋爱经历,其中有4次及以上恋爱经历的也占了14.29%。

近三成被访者18岁之前初恋

年轻人的初恋时间一代比一代早。问卷样本中,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初恋时间在18岁以下,可见中学时期的懵懂情愫已经萌芽。

在18岁至40岁年龄段的单身青年中,年纪越轻“18岁之前初恋”的比重越大。

“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近年来,“剩女”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各类话题、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本次调查最终得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根据今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至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那么,为什么社会热点会是“剩女”而非“剩男”呢?

调查者介绍,本次调查线上发布是全公开的,而线下渠道面对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但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只占29.96%,女性占70.04%,男女比例大致为3:7。调查者据此判断,男性对婚恋话题的关注远远低于女性,线下访问也同样表明,男性并不热衷于婚恋话题。

调查者分析,男女单身数量事实上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女性对婚恋话题更加关注,因而女性单身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是“剩女”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因之一。

这份调查报告由上海市妇女儿童指导服务中心(巾帼园)、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发布。

篇2:上海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上海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

今天(31)公布的“上海市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显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观念对现代青年人仍有较大的影响。

男性希望对方“年轻貌美”女性希望对方“能干多金”

此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8—40岁的单身男女青年,共调查了1000多人。

调查显示,男性恋爱中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经济条件>能力潜力>生活习惯。

男人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外貌〉年龄;女性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为:性格〉经济条件〉生活习惯〉能力潜力〉外貌。

调查者分析,从以上对比图中不难发现,虽然性格合拍都是两性的婚恋首选,但男性重视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年龄,而女性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与能力潜力,这正是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差异。不论是从重视对方的年龄,还是从对外貌的要求的角度来看,男性更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物理人的属性,希望她是“年轻貌美”的;而女性更关注男性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希望他是“能干多金”的。

但同时调查显示,90.87%的人认为“三观不一致”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因素。恋情冲突的重要原因中,兴趣爱好不同和沟通出现问题也占到了22.55%和68.45%的比例。

这份调查还显示,对于年龄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与自己的年龄差不超过5岁,而半数以上的女性能接受5岁以上的差距。

近八成上海人希望找上海本地人

在调查中,77.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择偶过程中会考虑对方的出生地,并且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乡找老乡”的心理。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家乡在华东(除上海)、华南、西南、港澳台地区的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愿意找南方人,家乡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则更愿意找北方人。

职业会影响恋爱经历

此次调查发现,不同的职业背景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恋爱经历。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广,恋爱经历普遍比较丰富;而那些与工具技术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狭窄,恋爱经历普遍较少。

调查显示,技术/研发人员这一群体恋爱经历为1次及以下的占60.83%,其中15.83%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而顾问/咨询这一群体中,80.96%的被调查这表示自己有2次以上的恋爱经历,其中有4次及以上恋爱经历的也占了14.29%。

近三成被访者18岁之前初恋

年轻人的初恋时间一代比一代早。问卷样本中,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初恋时间在18岁以下,可见中学时期的懵懂情愫已经萌芽。

在18岁至40岁年龄段的单身青年中,年纪越轻“18岁之前初恋”的比重越大。

“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近年来,“剩女”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各类话题、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本次调查最终得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根据今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至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那么,为什么社会热点会是“剩女”而非“剩男”呢?

调查者介绍,本次调查线上发布是全公开的,而线下渠道面对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但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只占29.96%,女性占70.04%,男女比例大致为3:7。调查者据此判断,男性对婚恋话题的关注远远低于女性,线下访问也同样表明,男性并不热衷于婚恋话题。

调查者分析,男女单身数量事实上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女性对婚恋话题更加关注,因而女性单身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是“剩女”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因之一。

这份调查报告由上海市妇女儿童指导服务中心(巾帼园)、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发布。

篇3: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日前,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对此作了调查,并发布《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调查从个人婚恋观念、婚恋家庭文化建设需求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对象是20岁—40岁的1000名市民,未婚占79.6%,已婚占19.4%,本市户口与非本市户口大致各半,男女大致各半。调查显示,住房问题成为广州青年“恐婚”的原因之首;此外,夫妻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也会让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

结婚压力

住房成“恐婚”的原因之首

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说“我爱你”容易,但想“拉埋天窗”就“压力山大”。根据调查,认为结婚压力来自“住房”的受访者占比75%,65.6%的受访者表示结婚还存在着“储蓄压力”。随后是“家庭认可”(42.5%)、“婚庆费用”(40.3%),“了解程度”只占29.5%。

调查还显示,本地居民的压力似乎更大一些。数据显示,广州户口居民在住房、储蓄压力、家庭认可、婚庆费用、了解程度、心理恐惧和机会成本等结婚压力方面的占比均高于非本市户口居民。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准备结婚的年轻人都是采取“父母付首付、夫妻供楼”的方式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租房也可以。”家在天河的刘女士表示,虽然自己对房子“无所谓”,但父母却将房子列为结婚的“硬性条件”。

结婚功能

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繁衍后代”

既然婚姻令不少人“恐惧”,那人为什么还要结婚呢?经调查记者发现,66.1%的受访者认为一旦两人领证了,则意味着拥有“法律保障”,62.6%的人认为可以“繁衍后代”、49.3%的人认为有了“情感陪护”。还有约三成的受访者认为结婚可以“分担家务”,近两成认为“节约生活成本”。

调查发现,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繁衍后代”,男性占62.9%,比女性高15个百分点。非本市居民更看重“情感陪护”,占56.6%,比本地居民高16个百分点。已婚者则比未婚者更看重“分担家务”,占41.2%,比未婚者高12个百分点。此外,在“保护两性权益”一项,已婚者比未婚者高14个百分点。

结婚条件

经济是基础 决定婚姻的质量

一旦过了“心理关”决定结婚,广州青年认为婚姻需满足什么条件?在众多受访者看来,经济是基础,决定着婚姻的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认为,结婚需要满足的条件中最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女性比男性更加看重这一点,比男性高近11个百分点。其次是“有感情基础”(占69.5%)和“家长认可”(占60.5%)。

相较于本地居民,非本市居民更看重“拥有住房”和“符合法规”,前一项比本市居民高14个百分点,后一项高8个百分点。“贫贱夫妻百事哀。”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与女朋友已经“长跑”5年,感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经济条件还未“及格”,“一旦结婚,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她更好的生活”。

记者发现,在“结婚需满足的条件”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低的一项为“经历试婚”。但男性选择该项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10.9%的男性认为结婚前需要有试婚的经历。

婚姻长度

经济差异过大 婚姻小船易翻

结婚后,影响婚姻长度的因素有哪些?仍是钱的问题。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婚姻稳定的因素是“经济差异”,这意味着夫妻之间的经济差异一旦过大,婚姻的小船容易“说翻就翻”。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二人之间的“感情基础”亦是能否天长地久的影响因素,随后是“性格差异”(65%)、“兴趣爱好”(59.3%)、“家庭背景”(54.6%)。值得关注的是,受访者认为“夫妻地位”、“性生活”对婚姻是否稳定的影响甚微,二者占比均为一成左右。

婚姻知识

女性爱同闺蜜商量讨教

有男同胞感慨,一对男女是否在一起、分手、结婚、离婚,几乎完全取决于女同胞的.“闺蜜团”。因此,不少恋爱攻略支招,想要搞掂一个女生,就要先搞掂这个女生周围的朋友。这样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此次调查中,对于获取婚姻知识的来源,虽然前三名分别是“互联网”(58.4%)、“学校教育”(43.2%)、“婚姻书籍”(36.4%),但在第四名的“朋辈学习”一项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有四成女性表示对于婚姻的相关疑惑,会向自己的闺蜜讨教、商量。

家庭文化

近半受访者“一知半解”

过半受访者对婚姻家庭文化“一知半解”,“十分了解”只占2.2%。女性对婚姻家庭文化的不了解程度高于男性。受访者最迫切需要了解婚姻家庭文化的内容中,前三位是“恋爱技巧”(占49.6%)、“沟通技巧”(47.8%)、“家庭教育”(39.7%),“法律法规”垫底,只占12.9%。此外,年龄越小,受访者对“法律法规”重视的程度越低。

对于如何进行婚姻家庭文化建设,受访者认为,婚前辅导课程(占55.2%)、婚姻文化节活动(占38%)、家庭文化影视(占33.6%)、社区婚恋讲座(占33.3%)、婚姻家庭读本(占31.9)是最有效的五种方式。根据调查,“婚姻家庭社工”这一方式受到本地居民认可,占35.5%。

婚姻一旦“亮红灯”,广州青年会选择向谁发出求助信号?逾八成受访者表示,会向朋友求助,近七成受访者选择亲属,求助互联网的占19%,年纪越大选择互联网的意向越低。非本市户口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寻求解决途径,本市居民更偏向于向社工机构、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篇4: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出炉,住房成“恐婚”最大因由“520”又来了,不少青年男女选择在这一天示爱、求婚,甚至“拉埋天窗”领证。有人甜蜜有人愁,不少年轻人成了“恐婚族”,“执子之手”可以,“与子偕老”却犹豫迟疑。究竟是什么让广州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影响婚姻稳定的又有哪些因素?

日前,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对此作了调查,并发布《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调查从个人婚恋观念、婚恋家庭文化建设需求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对象是20岁—40岁的1000名市民,未婚占79.6%,已婚占19.4%,本市户口与非本市户口大致各半,男女大致各半。调查显示,住房问题成为广州青年“恐婚”的原因之首;此外,夫妻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也会让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

结婚压力

住房成“恐婚”的原因之首

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说“我爱你”容易,但想“拉埋天窗”就“压力山大”。根据调查,认为结婚压力来自“住房”的受访者占比75%,65.6%的受访者表示结婚还存在着“储蓄压力”。随后是“家庭认可”(42.5%)、“婚庆费用”(40.3%),“了解程度”只占29.5%。

调查还显示,本地居民的压力似乎更大一些。数据显示,广州户口居民在住房、储蓄压力、家庭认可、婚庆费用、了解程度、心理恐惧和机会成本等结婚压力方面的占比均高于非本市户口居民。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准备结婚的年轻人都是采取“父母付首付、夫妻供楼”的方式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租房也可以。”家在天河的刘女士表示,虽然自己对房子“无所谓”,但父母却将房子列为结婚的“硬性条件”。

结婚功能

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繁衍后代”

既然婚姻令不少人“恐惧”,那人为什么还要结婚呢?经调查记者发现,66.1%的受访者认为一旦两人领证了,则意味着拥有“法律保障”,62.6%的人认为可以“繁衍后代”、49.3%的人认为有了“情感陪护”。还有约三成的受访者认为结婚可以“分担家务”,近两成认为“节约生活成本”。

调查发现,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繁衍后代”,男性占62.9%,比女性高15个百分点。非本市居民更看重“情感陪护”,占56.6%,比本地居民高16个百分点。已婚者则比未婚者更看重“分担家务”,占41.2%,比未婚者高12个百分点。此外,在“保护两性权益”一项,已婚者比未婚者高14个百分点。

结婚条件

经济是基础 决定婚姻的质量

一旦过了“心理关”决定结婚,广州青年认为婚姻需满足什么条件?在众多受访者看来,经济是基础,决定着婚姻的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认为,结婚需要满足的条件中最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女性比男性更加看重这一点,比男性高近11个百分点。其次是“有感情基础”(占69.5%)和“家长认可”(占60.5%)。

相较于本地居民,非本市居民更看重“拥有住房”和“符合法规”,前一项比本市居民高14个百分点,后一项高8个百分点。“贫贱夫妻百事哀。”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与女朋友已经“长跑”5年,感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经济条件还未“及格”,“一旦结婚,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她更好的生活”。

记者发现,在“结婚需满足的条件”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低的一项为“经历试婚”。但男性选择该项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10.9%的男性认为结婚前需要有试婚的经历。

婚姻长度

经济差异过大 婚姻小船易翻

结婚后,影响婚姻长度的因素有哪些?仍是钱的问题。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婚姻稳定的因素是“经济差异”,这意味着夫妻之间的经济差异一旦过大,婚姻的小船容易“说翻就翻”。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二人之间的“感情基础”亦是能否天长地久的影响因素,随后是“性格差异”(65%)、“兴趣爱好”(59.3%)、“家庭背景”(54.6%)。值得关注的是,受访者认为“夫妻地位”、“性生活”对婚姻是否稳定的影响甚微,二者占比均为一成左右。

婚姻知识

女性爱同闺蜜商量讨教

有男同胞感慨,一对男女是否在一起、分手、结婚、离婚,几乎完全取决于女同胞的`“闺蜜团”。因此,不少恋爱攻略支招,想要搞掂一个女生,就要先搞掂这个女生周围的朋友。这样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此次调查中,对于获取婚姻知识的来源,虽然前三名分别是“互联网”(58.4%)、“学校教育”(43.2%)、“婚姻书籍”(36.4%),但在第四名的“朋辈学习”一项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有四成女性表示对于婚姻的相关疑惑,会向自己的闺蜜讨教、商量。

家庭文化

近半受访者“一知半解”

过半受访者对婚姻家庭文化“一知半解”,“十分了解”只占2.2%。女性对婚姻家庭文化的不了解程度高于男性。受访者最迫切需要了解婚姻家庭文化的内容中,前三位是“恋爱技巧”(占49.6%)、“沟通技巧”(47.8%)、“家庭教育”(39.7%),“法律法规”垫底,只占12.9%。此外,年龄越小,受访者对“法律法规”重视的程度越低。

对于如何进行婚姻家庭文化建设,受访者认为,婚前辅导课程(占55.2%)、婚姻文化节活动(占38%)、家庭文化影视(占33.6%)、社区婚恋讲座(占33.3%)、婚姻家庭读本(占31.9)是最有效的五种方式。根据调查,“婚姻家庭社工”这一方式受到本地居民认可,占35.5%。

婚姻一旦“亮红灯”,广州青年会选择向谁发出求助信号?逾八成受访者表示,会向朋友求助,近七成受访者选择亲属,求助互联网的占19%,年纪越大选择互联网的意向越低。非本市户口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寻求解决途径,本市居民更偏向于向社工机构、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中山婚恋情况调查报告》公布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单身青年爱情运动会活动方案

户外单身青年联谊活动方案

青年职工的调查报告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详细解读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婚恋观教育体会

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集锦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