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an011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璠《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
维吾尔族服饰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饮酒风俗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历来为千家万户所重视。在举国欢庆过大年之时,各地都有怎样的过年习俗?本报记者采写了一些有趣的年俗活动,以飨读者。
广 东
年宵花市 桔言花语祝新年
金灿灿的年桔摆上街头的时候,也是春节到来的时候。
过年期间,广州的街边悄悄摆上了一盆盆金黄的年桔,小到可以放上桌面的小盆栽,大到需要一辆小货车才能运回家的二三米高的“巨盆”年桔,硕果累累、金光灿灿,青枝绿叶相扶,逗人喜爱。
没有买一盆黄澄澄的年桔,没有扛回去一棵粉嘟嘟的桃树,仿佛就没有过年气氛。每逢春节,家门里外摆上一盆年桔,是珠三角地区老百姓的传统习俗。
金桔的发音,在粤语里颇近“吉祥”,除夕夜把桔子放在家中,有“大吉大利、吉到运到”的寓意,新年里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这些“大吉大利”的盆栽被小心培植好几个月,就是为了在年宵花市上一展风采。
“十里长街花成海,春色满园关不住”,说的就是广东的年宵花市(见右图)。每年春节,主要街道就会搭建起牌楼、花棚,花农、商贩沿街设摊展卖,十里长廊,灯火辉煌、游人如织、鲜花如海。
“逛花街、行大运”的民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家家买年桔成为古今一景。据说是因为年桔成熟期正值春节,故得名“年桔”。
花市一般是在春节前3天举行,除夕夜是花市的高潮,祈求来年鸿运当头的愿景。大街小巷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各地花市搭起彩楼,支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直到正月初一凌晨,花市人潮才逐渐散去。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个习惯,使得年桔年花价格一夜之间可以充满起伏,除夕傍晚逛花街高峰时段只能买一枝百合花的钱,到了初一凌晨花市散场的时候,可以买上一大束。
与金桔一同上市的还有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多个品种;百合、水仙、康乃馨也是年宵花市上的抢手花卉;象征世代同堂的代代果,吉祥虔诚的佛手果,粉白靓丽的桃树,从寻常百姓家,到酒楼食肆,“一树桃花满庭春”,简直是岭南年节的“圣诞树”。
河 南
熬年守岁 举家围坐夜长明
河南延续中原根脉,过年颇有讲究。过腊月二十三就进了小年,民谣里唱词分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对联);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方天地里,岁岁年年遵循着这段章程,绵延无穷。
腊月底几天,主妇上阵,忙不过来时,男主人也得掌勺,和面蒸馍、包馅过油、杀鱼炖肉……个个不亦乐乎。面食,不同以往。花卷、油卷、枣花馍,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更有别致者,做成寿桃、刺猬等等,不一而足。
年三十儿除夕,年味儿最足。河南乡下管饺子叫扁食,扁食里兴包枚铜钱硬币,使之成为“幸运果”。这是传统的“抽奖”活动,谁吃到硬币,象征新的一年必有福气。河南人讲究守岁,又名“熬年儿”,大门外点灯,长明一夜,全家围坐,闲话一年。过了子时,鞭炮燃放既毕,依长幼为序祭祖跪拜,孩子们再向长辈叩头,讨取压岁钱。
河南俗语“三天戏,五天年”。唱大戏要三天整,年要过五天。大年初一正式过大年,既有乐趣,也颇多规矩,嘴上多说吉利话,忌触霉头。五天内不准吃面条,不搅面汤稀饭,吃馒头不准剩。新年开门头件事,放挂万字头鞭炮,爆竹声中驱邪迎新。随后,便要出门,逢人作揖拜年。
走亲戚是过年主要内容,规矩多,历时长,贯穿年节。一些地方讲“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晚辈带礼,要到长辈家“走亲戚”,长辈则要安排酒菜,等客到来。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还要吃饺子,取意捏住“小人嘴”。大年初六,生意便要开业了,这叫“初六大开市”。
除夕之前,叫做拜早年,正月十六之后,叫做拜晚年,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最后过完。(王汉超 张妍文)
安 徽
龙船起舞 祝福送到家门口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南北地区过年习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黄山人在小年夜的前一天深夜,有祭灶的习俗,也称“送灶”,目的是祈求和保佑平安。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在滁州市全椒县,则流行着“走太平”的传统民俗(见左图),并已延续了近。“走太平”时,全椒人都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群众自发地进行健身走、看花灯、放烟花、游县城、烧香烛等活动,以此祝福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节日的氛围非常浓厚。”王庆霞大姐说。
每到新春时节,在池州市许多山村和田间地头,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祭及表演。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村民们戴上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蕴有驱邪纳福之意。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舞龙船是宣城春节期间常见的民俗项目,又叫舞旱船。龙船用竹子做成船的形状,带有船盖,重量不重;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很漂亮。撑船人一般是皮肤白净的男生装扮成女生的模样,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化装成戏曲里的女旦一般。
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首先将锣鼓敲起来,龙船前面有一个人拿着弯弯的细竹,引导着龙船跟他转,锣鼓敲得越响,龙船就舞得越快,然后有人敲快板,众人跟着唱,歌词似皖南花鼓戏。一位廖姓的女士告诉记者,“在以前农村,舞船人在一家人门口唱完之后,主人家需要给一点儿钱,然后龙船再赶往下一家。”
吉林伊通
白山黑水 年息花枝满屋香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吉林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进入腊月,年味就一天天变浓,这样的歌谣又会被家里的老人反复念叨起来。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吉林省长春、四平、吉林和通化等地就有许多满族聚居的乡镇村落。
在吉林省伊通县,满族仍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伊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这些地方的春节习俗,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一到腊月初七,满族的姑娘们会上山撅“年息花”枝,回家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20多天后适逢过年,枝上的花苞正好开花,冰雪覆盖的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满屋飘香。
九台市刘家满族村满族农民关云德介绍说,“年息花”是杜鹃的一种,满族人还叫它“日吉纳花”,满语发音为“阿德布合”。满族姑娘们有时将花枝分扎成小把成束到市场去卖,很受欢迎。
传统的满族妇女在腊月里“忙年”,要淘黄米、磨黄面、做饽饽等,冻好放入大缸里,留着正月里吃。姑娘和老太太则开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人寿年丰等主题都可以通过剪纸表现出来,成为春节的传统习俗。关云德的满族剪纸是当地的著名品牌,他可以把满族传说中的300多位女神作为题材,用剪纸表现出来。
祭祖是满族人大年三十的重要活动。“在祭祀中,满族人用优美的神歌,惟妙惟肖的萨满舞蹈,表达对祖先的怀念。”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吕萍说。
满族人的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和族祭,特别是当家族中遇到金榜题名、续家谱等重大事项的年份,祭祖仪式会非常盛大隆重。
满族人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衍生品”。比如,为了准备祭祀,要杀年猪。如今,这在东北农村成了过年的普遍习俗。
年夜饭,满族人的饭桌上往往会多摆放一副碗筷,纪念“姑姑妈妈”。“姑姑妈妈’是满族传说中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传播医术救死扶伤,终身未嫁”,吕萍说。
而在大年初一煮饺子时,男主人还要吆喝:“起来了吗?”女主人回答:“起来了!”连续三遍。据说,满族人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反复吆喝只为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满族春节民俗非常重视祈福、讲究礼节,从大年三十的“抱柴火”、“踩芝麻秆”,到初一拜年的“碰肩礼”、“抱腰礼”等等,都透露出喜庆和对新年的期盼。春节,在“白山黑水”的满乡,处处都有浓浓的年味和传承已久的满族风情。(本报记者 祝大伟)
北京延庆
九曲灯阵 祈盼丰年好光景
“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懂行的人知道,这话说的是“九曲黄河灯”。据了解,灯阵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而得名。春节期间,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永宁镇,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
上磨村位于延庆的母亲河―妫水源头黄龙潭旁,灯阵从农历小年一直亮到正月十六,是延庆春节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
记者在上磨村看到,整个灯阵布灯形状类似一个大围棋盘,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灯阵外廊为正方形,循环摆放九个小阵,故又称“九宫八卦阵”。
阵形之间是1.5米的巷道,两边每隔3米一根灯杆,中央为高8米的天灯和地灯,灯杆上的灯数为365盏,寓意一年365天,象征降福增祥。如能不碰两旁灯杆、顺利走出由365盏灯组成的九曲十八弯迷宫,则象征“转九曲一年顺通”。
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刘满利对记者说,每年元宵佳节,九曲黄河灯阵中,人潮攒动,在皎皎明月照耀下,人流与九曲黄河灯阵中的365 盏明灯交相辉映,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象征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人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一些老年人也由儿女们搀扶着进入灯场,因为,按当地的风俗,“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青年人走阵,则意味着生活道路好似这九曲黄河阵,虽曲折蜿蜒,却一直向前。
除了体验“转九曲年年通顺,游灯会万事如意”民俗活动,春节来到延庆,还可以“花会踩街”。街头巷尾,人们舞起旱船,扭起秧歌,踩上高跷,通过这种喜庆的方式过大年,同时也是拜年。(本报记者 贺 勇)
陕西宝鸡
社火游演 新春正月大乐事
伴随喧天的锣鼓声响,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县城的大街小巷上,一队队画着脸谱、打扮成刘备、张飞、关云长等模样的社火表演者,挥舞着大刀、钢鞭、长枪穿行而过,每个人背上还绑着一个背架,上面“站”着一到两名小孩,同样穿着古装“戏服”进行表演。很快,人流之后又驶来一辆汽车,车体上用铁芯做成了支架,四五个小孩骑着纸马,凌空摆出了“大破天门阵”的造型……
社火表演,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陇县县城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而融技巧与惊险于一体的“背社火”、“高芯社火”,更是迎春游演中的压轴好戏。
听到“社火”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这其实是西北地区节日赛会时常见的杂戏杂耍,“社”是土地之神,“火”能驱难辟邪。社火源自于古时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贺年的娱乐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当地各乡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会自发装扮社火,从正月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
到了正月十五,更要集中在县城游演,来自全县的扮装团队多达几百支,游演者达四五千之众,往往能吸引数万观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鞭炮轰鸣,彩旗飘扬,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其实不为图个啥名次,就是为过年喜庆热闹”,很多来自农村、开着农用三轮车自费前来的社火表演者都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项深入人心的民俗活动,陇县群众将每年“赛社火”看做是新年正月里的最大乐事。
多年来,陇州社火已发展出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车社火等20多个种类,群众也希望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这个春节,不妨到陇县去现场体验一下社火表演所带来的原生态民俗的动人魅力。
四川巴中
新春登高 高山美景沐春风
在四川北部小城巴中,有着新年登高的习俗,据说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登高日,巴中人几乎倾城而出,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攀登当地的南龛山、西龛山和望王山等山脉,对他们而言,新春不登高,不算过完春节。
巴中的登高节可追溯至唐朝。据传,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居巴中,曾在巴中南龛山上劝课农桑。后来,很多当地人都上山听他讲说农事。从此,巴中百姓为了纪念李贤重农垦,恤民情,就有了新年登高的过年习俗。登高的人们都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意为长寿百岁、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在今天,登高节已成为巴中当地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登高日,从早上6时许,巴中本地人便陆续走出家门,向着城市周围的山脉前进,络绎不绝的登山人一个紧挨着一个,向山顶缓慢移动。各座山的大道小径都是比肩接踵的场面,大家谈天说地、嬉闹追逐,一座座原本寂静的山头变得热闹非凡。
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桌,席地成圈,围桌而坐,小孩子们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
登山节这天,山上的午餐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善于烹饪的巴中人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凉面等食物,在山上席地而坐时,一边怡然自得地沐浴着春风暖阳,一边享受着美味佳肴。餐后,人们或打牌,或躺卧,或漫步,或闲谈,欢乐祥和。
“登高望远时,你不但能感受到高山美景,而且心胸开阔,忘掉烦恼。”每年都参加登山的退休教师邹黎告诉记者,登高也是一种意志磨炼,体现着巴中人的奋斗精神。
[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
全国各地就地过年补贴
江苏省:多地现金补贴留苏员工,最高1000元/人
泰州市,给予留泰职工专项补贴。春节期间(2月11日至2月17日)外地员工留泰满7天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贴;留泰外地员工在此期间上岗工作的,再按每人每天100元标准给予补贴。
昆山市,免费开放全市主要公共文体场馆,开展喜马拉雅昆曲云拜年、云展演等系列有奖文化体验活动。面向外地留昆人员发放共计1500万元新春消费券,用于2月9日(至2月26日在全市住宿餐饮、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指定商户内使用。开展年货购活动,发动商超综合体让利促销,对留昆人员给予优惠。
苏州市相城区,2月11日至17日春节期间,企业安排外地员工留在相城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安排留在相城外地员工在岗工作的,按每人每天100元标准再给予企业补贴。春节期间,企业租用国有(集体)资产类集宿楼、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等用于安排外地员工住宿的,减免半月房租。
常州市溧阳市,规定以企业作为申报主体,按外来员工留溧过节的数量,以1000元/人的标准奖励给企业。
扬州市,企业安排外地员工留扬过春节的,按照每人 5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鼓励企业制定外地员工春节错避峰放假和留扬调休计划,春节期间安排留扬外地员工在岗工作的,在给予企业专项补贴的基础上,按每人每天 100元标准再给予加班补贴。企业租用国有 (集体 )资产类集宿楼、人才公寓等用于安排外地员工住宿的,减免半月房租。
南通海安曲塘镇,对留海过节的外来员工每人补贴500元。
广东省:消费券、口罩、免洗洗手液,保障过年生活
广州市总工会,组织职工参加“五个一”活动,即参加一场线上趣味体育赛、进行一次线上知识问答、观看一场电影《点点星光》(电影票通过广州工会APP线上赠送)、体验一次工会健身服务(健身券通过广州工会APP线上赠送)、领取一份慰问品。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西区产业园总工会春节期间将拿出5万元购买口罩、免洗洗手液送给留粤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总工会送门票免费游南沙,送电影票或网络视频会员。同时建议职工错峰出行,鼓励职工春节期间在南沙消费。
深圳市,支持各类用人单位采取错峰放假、增发节日津贴等鼓励性措施,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在深员工留深过年。
湛江市,工会会员可无门槛免费领取任意消费券,到指定线下核销方可获得专属商圈/商户指定产品折扣。工会会员参与新春拆福袋99%概率获得观影券或其他奖品,到指定线下核销可享受。工会会员领取优惠券参与年货采购、商品秒杀等活动。
佛山市顺德区,开展新春送暖慰问活动、举办线上顺德年货节、倡导年花年桔云销售、实行顺德景区免费游览、发放健身消费抵扣券、发放技能提升培训补贴、鼓励企业留住职工在顺过年、加强职工合法权益保障。
北京市:家政春保,每人奖励上限400元
北京市对留京保供的家政服务员及其所属家政服务企业给予奖励。奖励对象:由确定参与本次春保行动的企业派单上岗,并于202月4日至2月26日期间在岗服务超过18天(含)的家政服务人员。奖励标准:按每单不超过400元给予奖励。
天津市:7条举措稳定留津过年
天津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发布7条具体举措,支持企业外地员工春节期间留津稳定就业。一是按照每人3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每户企业最高30万元。
二是对春节期间在津参加就业见习的外省市户籍人员,按照每人300元标准再给予见习基地一次性留津见习生活费补贴。
三是对春节期间开班并完成职业技能培训的,均按照目录补贴标准的120%给予企业培训费补贴,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职工生活费补贴。
四是为外地员工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五是明确企业要依法支付加班费和安排轮休。六是积极化解劳资纠纷,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七是方便企业、精简要件、压缩时限,对外地员工留津情况采取承诺制审核。
上海市:留沪大礼包+生活困难补助对象一次性700元
上海市总工会将依托各级工会条线和会员服务卡、申工社微信平台、爱心企业,向留沪外来建设者赠送通讯费补贴、健康医疗补贴、3000份影音娱乐大礼包和5000份扶贫产品零食礼包。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于年“元旦、春节”期间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节日补助。一次性节日补助对象为上海市家庭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补助人数为登记失业人数的5%左右。每位补助对象一次性补助700元。
浙江省:消费券、免门票、租房补贴齐上阵
杭州市,给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红包,“一键直达”在杭外来务工人员银行账户。
宁波市奉化区,打造了四重“春节礼包”,将发放500元春节消费券、210元溪口景区免费门票。
台州市,鼓励企业给员工特别是留在台州过年的外来员工发放新春红包。台州市各级政府将重点给部分企业发放留台州过年外来员工新春红包予以支持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为380元/人和280元/人两个档次。
义乌市,2月1日至2月26日,留义过年人员可通过支付宝申领“新年红包”电子消费券500元/人,可于2月11日至2月26日在全市线下消费场所使用,同时每人可领取20G流量包,并倡导房东给予留义过年人员减免半个月以上租金或免费延长半个月以上租期。春节期间正常营业的餐饮、便利店、汽修店等,也可向主管部门申领元至10万元不等的补贴。
温州市,开展约福送福入企贺新春、云端微课系列、网红点打卡、“职工春节七天乐”暖心福利抽奖等活动,让职工在领略温州春节民俗风情的同时,感受节日的欢愉和家乡的温暖。
绍兴市,企业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经鉴定合格的,按照每人最高不超过6000元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开展项目制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按不超过相同或相近工种补贴标准的50%进行补贴;规上企业组织一线技术工人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2万元的岗位练兵补贴。
舟山市,对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的,按企业实际培训费用不超过95%的比例给予补贴,原则上每人每个项目实际补贴的培训费用不超过800元。为留舟过年的外来员工(手机号归属地为舟山)免费赠送10G可在春节期间(2月1日至2月28日)使用的本地流量。全市部分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体育场馆免费向驻舟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嘉兴市秀洲区,企业在2021年1月27日至2021年2月19日期间组织持续生产的,给予其留在秀洲的外来员工租房补贴,每人300元;2021年1月27日至2021年2月14日期间,企业外来员工留在秀洲且符合积分入学申请条件的,其在2021年新居民子女积分制入学时,在原积分结果基础上一次性加5分(父母双方可单独计分)。
丽水经济开发区,2月1日至28日期间,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员工,开发区将会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标准和2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加班员工加班补助和用餐保障补助。
湖州市吴兴区,对在建工地春节期间留吴员工发放每人1000元的红包。
安徽省:在岗补贴、大礼包、最高2000元津贴
合肥市经开区,对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户籍地在省外的员工,鼓励其春节期间留在合肥,并对在岗参与生产、培训的省外留肥的员工(留肥人员占全部省外人员比例不低于30%)给予一次性2000元津贴。
宣城市泾县,发放在岗补贴、开展“免费游泾县”活动等。春节期间(以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和调休天数为准),将对按照企业生产计划在岗上班的外来职工据实给予每人每天100元补贴。泾县内3A级以上国有景区、体育场馆、文化馆、博物馆、综合性广场向留在泾县的外来职工免费开放。
宣城市广德市,将为留在广德过年的园区企业外地员工送上“五个一”大礼包:一份春节红包,按每人200元标准发放春节红包;一张购物券,按每人100元标准,发放大型商超购物券;一张景区门票,每人发放一张太极洞风景区门票;一个防疫物资包,每人发放一个防疫物资包;一张“新年通讯卡”,免费领取一张包含200分钟通话,10G流量的新年通讯卡(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任选一家)。
福建省:平台补贴+工会补贴,优待困难和工地员工
福州市,预计将向企业发放总金额超过4亿元的“新春稳岗稳工大礼包”。对春节期间保持连续生产的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电子信息、城市交通运输、建筑、农业生产企业,均属奖补发放范围。一是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奖补,要求企业符合连续生产、员工超过30人、稳定用工等条件,奖补标准为人均3870元;二是一次性稳就业奖补,发给春节期间保持连续生产的重点企业,奖补标准为人均300元。
厦门市,对春节期间留厦在岗的全市防疫定点酒店非厦门市户籍员工,按照50元/天人发放补贴;对从事环卫、道路养护保洁(含公路及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公益性服务行业的春节期间在岗人员,按照50元/天发放补贴。
厦门市海沧区,1100万元的“大礼包”,设立500万专项资金,为留厦的非厦门籍工会会员赠送新春大礼包;设立200万慰问专项资金,针对困难职工,以及苦脏累险艰苦行业,交通运输、电力、环卫等岗位的职工,重大节假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等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设立100万专项资金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以“平台补贴+工会补贴”的形式发放职工优惠券;设立平安返厦车费补贴300万元,家不在厦门的职工能按期回来企业上班,就按相应规定给予一定的车费补贴。
厦门市思明区,安排360万元为春节期间在岗的重点企业、建设工程项目职工每人送上价值200元的爱心屋年夜饭套餐。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留厦的非厦门籍工会会员赠送新春大礼包活动。
漳州市,对春节当月连续生产建设的规上工业企业和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每家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 20万元。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泉州市,对留泉过年的非泉州籍企业工会会员,经审核确认后按每人200元标准网上申领新年红包;对留泉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的企业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1000元。
安溪市,对春节期间,留在安溪过年的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在建受监工程、县级在建重点项目的省外务工人员,给予每人节日补贴1000元,由企业统一向主管部门申请、发放。留安人员凭身份证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免收安溪县A级景区门票。
湖南省:手机流量+电子书+消费券+补贴
长沙市望城区,对留望过年的外省员工每人发放包括过年红包、生活补助和消费券在内的千元大礼包,并按照200元/人的标准,补贴支持企业为外省员工家人寄送一份新年礼物;同时赠送一张价值200元的一季度畅游望城消费卡、30G手机流量、200册电子书籍及防疫物资等。
陕西省:购物、文娱,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据《陕西日报》消息,陕西省省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开展一次温暖慰问、提供一批普惠服务、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积极为省外在陕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在线求职、婚恋交友、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开展“1元2元嗨购”“1元观影”“发放旅游一卡通”等示范性普惠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留陕过年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春节为什么会叫过年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各地关于元宵节由来的说法很多,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一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因为平息吕氏之乱是正月十五;二说,元宵节是人们为庆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而设,又称“上元节”;三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各省市元宵节习俗,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不太相同,大学网特别整理出关于中国各省市元宵节的习俗。
【北京元宵节的习俗】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元宵节的习俗】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元宵节的习俗】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元宵节的习俗】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禁忌
1、初一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
2、为祈求年年益寿,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
3、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孙〞;糖莲子表示〝连生贵子〞;糖莲藕寓意〝年年都有〞。
4、大年初一禁吃稀饭,传说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5、初一严禁洒扫与倒垃圾,否则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
6、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7、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饮食习俗
春节吃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 谐音) ;吃[蚶]与[胖]谐音 ,取其发福之意 ;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吃饺子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春节吃年糕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年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春贴、门对对子、桃符对联等,它以对偶、简洁、工整、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北海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北海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生活习俗
1、饮食 北海是美食的天堂,陆地三鸟、海产八珍、大鱼大肉尽在北海人一日三餐之中。 2、居室 北海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之首,难怪外地人羡慕北海的住房是天堂。 3、交通 北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化。 4、婚俗 北海旧的婚俗和?D家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并且还充满了迷信色彩,只能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婚嫁实行的是新人新风尚。还有 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饭过程中,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夏至~北海人习俗 都会买~荔枝跟狗肉来吃 北海每逢大的节日或庆功典,都有舞龙、舞狮、烧炮助兴及送红包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和讨个热闹。 交通 北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化。 婚俗 北海旧的婚俗和?D家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并且还充满了迷信色彩,只能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婚嫁实行的是新人新风尚。
传统习俗
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了红的对联,张灯结彩,鸣炮助庆。惯例初一不出街,可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红包钱的真是从头到尾都新了。“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街头巷尾摆满了赌档,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初二起,街上行人穿红戴绿,拥挤起来,煞有一片新气象。
新婚夫妇在初二、初四(双日)忙回娘家拜年,岳父请酒是免不了的。年十五,俗话叫做?年,又要拜祭一番,一连几天很热闹,各处都在休息状态。农民一年辛苦到头,新年稍有时间好好歇息。迷信习惯的空气也要浓厚些,如初七叫人日,众人生日的意思,直至初八、九以后新年的气息稍逊了,商号店铺又要择日开张。至于渔民的情形也是一样,在正月初七停止了生产,新年的忌讳至正月十五日。
每一个人的家乡过春节时都有不同的习俗,例如:放鞭炮、拜年、吃汤圆等,我也向大家介绍介绍我的家乡的习俗吧!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淳安县汾口镇,他们那里过年可热闹啦!过年前,大人们早早地就准备好了许多鞭炮,而孩子们就在不亦乐乎地玩着鞭炮。到除夕那天早上,大人们要清理房屋,贴对联,还要在门上贴门神。清理房屋时,要把不用的东西统统扔掉,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傍晚,要先去拜祭已逝的亲人,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这天晚上,除了一些比较小的孩子,其他人都要守岁,当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就要放烟花,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已经来到。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大家又要早早起来放鞭炮。吃过早餐,就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一般去别人家都是带两瓶酒。而主人就要拿出糖果、酒、小菜,和客人喝两杯。
到了初六初七,就会有戏班子来村里唱戏、舞竹马,精彩的很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的习俗,你呢?
★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 风俗习惯作文
★ 惊蛰节气风俗习惯
★ 藏族的风俗习惯
★ 傣族风俗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