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腊八节民间风俗习惯(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西凉河醋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腊八节的含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起源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民间风俗习惯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教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陕西地区不产大米,所用没有腊八粥,而是吃喇叭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
腊八节养生注意事项
在民间人们常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就是说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季的主气,易伤人体阳气,所以冬季养生注重扶阳补气。
在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同的地方放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都会选择糯米、红豆、桂圆、红枣、花生、薏米、红枣、枸杞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这些食材都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腊八粥中因为有含油量丰富的粗粮和豆类,所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具有保健的作用。所以,在腊八节喝一碗腊八粥,不仅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
由于冬季寒冷干燥,有的人嘴唇会出现干裂,严重者可发生口角炎、唇炎等,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维生素B2,故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2的食物。维生素B2亦称核黄素,它参与人体内生物氧化酶的催化过程。缺乏维生素B2会影响生物氧化,还会得舌炎、眼结膜炎、角膜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XX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f成臊子下面条,如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走进腊月,乡下就有了年的味儿。这味儿是从喷香的“腊八菜”、“腊八面”里溢出来,飘出来的。
【其他食俗】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风俗
吃腊八冰不肚疼
据说腊八这天老北京有吃“腊八冰”的风俗?此言还真不虚呢。每年到了腊八的前一两天,人们便会从南海、中海、北海等地运冰回家,盛放在陶瓷盆里,待到腊八这天早晨,将冰块磕出来全家一起吃。这事儿说来也奇,不知道从什么起“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的说法,就开始在民间遍传开了。
泡腊八蒜图喜庆
泡腊八蒜应该说是腊八的必备,但这究竟是何缘故呢?原来关于老北京用醋泡蒜的缘由,有这么一种说法,这还得从“蒜”的谐音“算”字说起。
旧时京城里的各家店铺有在腊月结账的习惯,店主们会查算下这一年的账目,一般是在腊八这天查算,所以旧京的腊八节也被称作“腊八算”。店主们算清债,往往会让手下带一小罐腊八蒜送给欠债人,欠债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因此,为了避免有人来索债,只好吃掉“腊八蒜”消除晦气了,这样也好喜庆过个年嘛~~
腊八是个好日子
过去在腊八这天还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当时人们认为腊月是大喜的好时节,大伙儿多选在腊八这天办喜事儿,以示吉庆。老北京的街巷里常常有吹拉弹唱的仪仗队伍穿行在人群中,孩子们边跳边唱着:“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所以说啊,腊八这天真是个好日子!
腊八节的风俗习惯
腊八粥
腊八这天我国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即是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
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民间风俗
1、祭祀
腊八节在我国民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据众多历史资料记载,古时候的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郑重的祭祀,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明清以后,敬神供佛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人们会在这一天品尝、赠送腊八粥来欢庆丰收,同时许多人会自此开始筹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2、用腊八粥喂枣树
在很久以前的腊八节,大部分人会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再腊八粥糊入斧痕中,这种行为叫喂枣树,这样第二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有一句民谚和这有关,叫“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3、冻冰冰
在中国有些地区,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为自家孩子“冻冰冰”,意思是在一碗清水里,用萝卜刻成各种花朵,并用香菜作绿叶,摆在室外等第二天结冰,而结冰了则预示了第二年农作物会丰收。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腊八粥
腊八粥不仅是一道美食,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腊八粥的用料一般是黑米、糯米、薏米、栗子、莲子、花生、桂圆、燕麦、红枣等,而腊八粥的做法也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山东的“孔府食制”中,“腊八粥”可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后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形状各异的水果,加以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的人们喝的。四川的腊八粥做法也五花八门,味道各异。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一般都很难习惯。天津人做腊八粥比较讲究,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仁、大麦仁、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来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山西的腊八粥亦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黄豆、绿豆、小枣,还有大米、江米等煮之。在山西的东南部,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等,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腊八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1、祭祀
腊八节最早就是为祭祀而产生的节日,不过现代社会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经很少了。虽然正儿八经的祭祀现在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但在这个日子缅怀一下逝去的人还是可以的。
2、吃腊八粥
腊八节最为风靡的习惯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用8种材料熬制的粥,不过根据地域不同,原料上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大米、糯米、花生、红枣和莲子是必不可少的。
3、吃腊八面
北方很多地区有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因为在腊八节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4、泡腊八蒜
在腊八节这一天,选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容器密封。腌制好的腊八蒜酸香辣结合,风味独特。
5、制腊八豆腐
安徽省黟县地区在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
6、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7、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传说
腊八节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传说二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传说三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传说四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怎么过
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农村人视喇叭为过年的前奏。从腊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花生、瓜子、腌肉,置办年货。民间有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过的说法。
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绵。在农村,腊八也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这一天,农村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常进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
古时腊八的习俗除祭神祀祖外,还有傩。傩是江西特有的文化,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史料记载,表演者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历史、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号,以驱逐厉鬼、疫病,也叫腊鼓驱疫,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腊八这天,农村人忌吃菜,如果这天吃了菜,庄稼地里就会生杂草。
腊八节在西宁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盐、姜、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苏人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甜的腊八粥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咸粥一般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 腊八节日记
★ 腊八节风俗
★ 腊八节顺口溜
★ 腊八节祝福语
★ 腊八节文案
★ 腊八节祝福语
★ 作文:腊八节
★ 腊八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