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习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阳春白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习题(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阳春白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语十二章习题

篇1:论语十二章习题

论语十二章习题

一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三  按原文填空:

1  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2 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4 从本文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答案:

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2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7 三人行 必有我师

8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 愉快    生气 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骆静

篇2:论语十二章课堂预习题

论语十二章课堂预习题第二部分

一、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二、简答题(20分)

1、“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3分)

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4分)

3、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3分)

4、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3分)

5、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4分)

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3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学而时习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124/359/678 B、1589/26/347

C、236/457/189 D、123/67/4589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所及(达到),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手下人),咸莫能出其理(办法)。冲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头等物)以载之,则较(比较)可知。太祖悦, 即施行焉。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0分)

①有若成人之智

②太祖欲知其斤重

③访之群下

④咸莫能出其理

⑤太祖悦

3、由文中人物可判断出故事发生在 时期。(3分)

4、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说明这一点的是哪一句?(4分)

篇3: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理解文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4.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5.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6.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7. 积累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题。

A.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不亦乎( ) 2.愠( ) 3.三省( ) 4.传不习乎( ) 5.五( ) 6.不逾矩( ) 7.罔( ) 8.怠( ) 9..箪( ) 10.不如好之者( ) 11.曲肱( ) ) 13. 论

语( ) 14.堪 ( )

C.古今异义

君子 古义( ). 今义( ) .可以 古义 今义

匹夫 古义( ). 今义( ) .罔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 今义( ) .朋 古义今义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杰出的 ______、______、教育家。 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用课文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上有那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道德修养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哪些,找出来解释一下。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例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1).___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下列句子中的“而”,表并列的有

D.学而不思则罔 E.择其善者而从之

5.注意下列句子和词语今天仍在使用,把他们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温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理解填空

①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②《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论语》中体现“贫贱不能移”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⑥《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⑦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⑧孔子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⑩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 , ?

(11)、课文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12).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3)

(1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第一文库网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四.研读探究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 会。

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您的看法。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颜回面对穷困清苦的生活,不改其乐,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6.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五.作业

(一)。选出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B.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

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高兴吗?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A.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

过呢?

B.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心,跟朋友交往而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C.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替别人传播知识是不是不习惯呢?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A.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肯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B.广泛学习而且时刻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C.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⑤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⑥。”

夫子曰:“小子⑦识⑧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檀弓》下

注释:① 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板,供乘车时手扶用,这里用作动词。②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③ 壹:的确,实在。④ 而:乃。⑤ 舅:指公公,丈夫的父亲。古以舅姑称公婆。⑥ 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⑦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⑧ 识(zhì志):记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孔子过泰山侧( ) ② 使子路问之( ) ③小子识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子式而听之 余闻而愈悲

B今吾子又死焉 今其室十无一焉

C苛政猛于虎也 余将告于莅事者

D使子路问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子”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的“子”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子之哭也

A夫子式而听之 B今吾子又死焉

过呢?

B.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心,跟朋友交往而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C.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替别人传播知识是不是不习惯呢?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A.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肯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B.广泛学习而且时刻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C.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⑤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⑥。”

夫子曰:“小子⑦识⑧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檀弓》下

注释:① 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板,供乘车时手扶用,这里用作动词。②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③ 壹:的确,实在。④ 而:乃。⑤ 舅:指公公,丈夫的父亲。古以舅姑称公婆。⑥ 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⑦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⑧ 识(zhì志):记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孔子过泰山侧( ) ② 使子路问之( ) ③小子识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子式而听之 余闻而愈悲

B今吾子又死焉 今其室十无一焉

C苛政猛于虎也 余将告于莅事者

D使子路问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子”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的“子”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子之哭也

A夫子式而听之 B今吾子又死焉

C愿借子杀之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5.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 ( )

A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以前舅舅死在老虎口中,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B本文记叙孔子过泰山侧的见闻,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表明孔子及弟子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C文章通过对一妇人家中的不幸遭遇的记叙,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苛政猛于虎”的中心。

D文章在记叙妇人诉说之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得出“苛政猛于虎也”的结论。

【赏读】

孔子提出“德治”,孟子提出施“仁政”,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小故事从妇人因“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的悲惨遭遇痛哭于亲人墓地,孔子问其“何为不去也?”妇人却作出“无苛政”的回答。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篇4: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习、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习但从未“时”习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习。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习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习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作文

篇5: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习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习、琢磨学习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习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平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平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平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篇6:《〈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m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分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殆”,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离经叛道。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意”,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独是。“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自亦有异文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闻”,教诲。“趋”,小步快走。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子曰:“小人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启发。“观”观察。“群”,合群。“怨”,讽怨。“迩”,近。此章孔子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很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指出《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翻译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先秦古诗之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习题(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语十二章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