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捕手》经典台词(共含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ell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天才捕手》经典台词
1、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交过朋友,直到遇见你。
2、因为世界需要诗歌,不然这些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3、不再惧怕太阳的暴晒,不再惧怕寒冬的严寒。
4、一石一叶一隐门。
5、他帮你实现了所有的梦想,他给了你一份工作一个新的生活。
6、为生存而战,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7、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不是虚构的!
8、裘德洛情感爆发石块,叶片,一处尚未寻到的门,在石块叶片门中,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面,谁曾知悉他的兄弟?
9、谁曾洞识过他的父亲的内心?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囚牢中?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10、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
11、一棵树不会因为顶端的枝丫被截断而失去生命,相反它的根只会越扎越深。
12、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
13、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
14、我认识你这么多年了,但是你的残酷,仍然会让我很震惊。
15、你有什么资格,你只不过是个懦夫。
《天才捕手》的经典台词
1、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
2、一棵树不会因为顶端的枝丫被截断而失去生命,相反它的根只会越扎越深。
3、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
4、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
5、我认识你这么多年了,但是你的残酷,仍然会让我很震惊
6、你有什么资格,你只不过是个懦夫
7、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交过朋友,直到遇见你
8、因为世界需要诗歌,不然这些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9、不再惧怕太阳的暴晒,不再惧怕寒冬的严寒。
10、一石一叶一隐门
11、他帮你实现了所有的梦想,他给了你一份工作一个新的生活
12、为生存而战,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13、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不是虚构的!
《天才捕手》:关于合作关系的最情深的诠释
好的电影一定是多元的。截取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司格特?伯格的著名传记《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传》一段改编而成的'电影《天才捕手》,我的朋友宁宁看到的是“我们做编辑的会为这件事失眠:我们真的有让书变得更好吗?还是只是改变了书的样貌”,我看的则是“我们埋入书堆,把一生献给文字”。原因简单,宁宁是出版人,而我,职业虽是报纸编辑,却愿意将业余时间全都奉献给码字,至今出版了三本书。
据说,这部在今年柏林电影节期间开始公映的电影,虽然网罗了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大腕明星组成了豪华阵容,却没有赢得如潮的好评。这样的结果,想必导演是有所预料的吧?出版业都已经式微的当下,还用一部电影去再现出版社编辑和作家之间如胶似膝又水火不容的关系,分明是在吟唱一曲行业挽歌。基调已经让人沮丧,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少,《天才捕手》呼应者寡,正常之极。
可是,所有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出版人和作家之间的恩怨故事而错过《天才捕手》的人,你们错过了最高级的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
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是出版史上不世出的杰出编辑,是他,在如过江之鲫的所谓作家中挖掘出了真正伟大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事过境迁以后,我们说铂金斯在茫茫人海中定位到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样伟大的作家,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事实是,这位英国绅士要从成堆的书稿中慧眼识珠,他得是一个读心人,惟其如此,才能让天赋过人而桀骜不驯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听命于他从而帮助他们将粗粝的初稿磨炼成文学作品中的钻石。知道电影《天才捕手》为什么选择的托马斯?沃尔夫吗?因为这位同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一样来自美国的梦比天大的男人,比海明威粗陋比菲茨杰拉德粗鄙,遇到英国绅士珀金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看过《天才捕手》的,一定不会忘记当珀金斯要删除沃尔夫原稿中他认为是多余的词、字、句乃至章节时,沃尔夫的反弹是多么不讲道理。这种反弹在他第一部作品《天使,望故乡》大获成功进入到第二部作品《时间和河流》的磨砺阶段,就更加让银幕外的我们觉得,铂金斯遇到的是无赖天才,“如果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写的,你就不会说这不好那不对。因为是我写的,所以你要说这里要删哪里要改”(大致如此),天呐,看着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面对沃尔夫排山倒海式的咆哮,居然当它是拂面的春风,直到复归理性的伍尔夫能够正确地理解他追随他的思路修改自己的作品。一个是负责出版书籍的编辑,职责是出版书出版好书出版能赚到钱的好书,一个是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出版社看中能被出版,珀金斯与伍尔夫的关系孰重孰轻清晰得一目了然,在出版界权重一时的珀金斯何以任由尚没有得到认可的作家伍尔夫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因为能读心的珀金斯读到了伍尔夫作为作家的天赋,为了让这位作家能够修得正果惠及天下文学爱好者,珀金斯宁愿委屈自己,引导伍尔夫和平处理与艾琳的关系,邀请伍尔夫去家里与自己亲人共度美好时光,放弃与家人一起外出度假的机会来陪伴伍尔夫修改书稿,随沃尔夫一起去酒吧听自己并不喜欢的爵士……在与伍尔夫的关系上,珀金斯哪里还只是伍尔夫作品的责任编辑?简直就是引领沃尔夫向前走的精神伴侣,于是,我听到电影中铂金斯在伍尔夫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后如此界定他与伍尔夫之间的关系: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狂欢一起泣血……(大致如此)
哪怕去掉编辑和作家的职业外饰,珀金斯和伍尔夫之间相扶相携的关系,难道不让人感叹这种君子之交渐渐已成往事?这种相知难道不应该用一部电影记录下来让我们惦记?瞧,社交媒体上凡是点赞《天才捕手》的,都动容于珀金斯与沃尔夫之间只比亲人少一个名分的关系。尽管宁宁和我表达的对《天才捕手》喜欢的角度不同,但我相信,我们都是被影片中那种渐成绝响的合作关系打动了。
《天才捕手》电视剧经典台词
1.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
2.一棵树不会因为顶端的枝丫被截断而失去生命,相反它的.根只会越扎越深。
3.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
4.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
5.我认识你这么多年了,但是你的残酷,仍然会让我很震惊
6.你有什么资格,你只不过是个懦夫
7.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交过朋友,直到遇见你
8.因为世界需要诗歌,不然这些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9.不再惧怕太阳的暴晒,不再惧怕寒冬的严寒。
10.一石一叶一隐门
11.他帮你实现了所有的梦想,他给了你一份工作一个新的生活
12.为生存而战,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13.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不是虚构的!
《天才捕手》观后感
在某段时光中,与心仪的作家碰面,聊一聊文学,酒喝得开心了,关系走得近了,顺便再聊一聊文坛、情感八卦,是不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就曾畅想了一把。
《天才捕手》由英国戏剧界翘楚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裘德・洛等出演。影片再现了传奇编辑珀金斯的职业生涯,以及天才作家沃尔夫的写作人生。迈克尔・格兰达格导演的《天才捕手》也有着这样的情节安排,只不过在《天才捕手》中出现的文学大师,比《午夜巴黎》要少一些,但能够看到托马斯・沃尔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这三位,对于喜欢他们的读者来说,也值得面带微笑去关注。我个人更期待菲茨杰拉德的戏份,《了不起的盖茨比》《美丽与毁灭》《人间天堂》都曾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沉湎在他营造的颓废文学氛围里。但在《天才捕手》中,菲茨杰拉德的饰演者并没有展现出十足的魅力,他与泽尔达在片里打了个酱油。毕竟是沃尔夫与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裘德・洛的'表现才是衡量这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片中,沃尔夫是个精力旺盛、热情四溢、略有点神经质的家伙,这样的人天生应该是个作家,因为才华的缘故,他的旁若无人、桀骜不驯,也变得可爱起来。“天才多少都有点魔鬼的面孔”。沃尔夫在成名之后,有段时间狂傲得不可一世,对给予过他巨大帮助的珀金斯,也有过不屑与背叛。跟沃尔夫不同,珀金斯则敦厚、和善得像位天使。科林・费斯非常棒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乃至于在他表演的时候,时常会让人感觉到珀金斯的背后有洁白的翅膀扇动。用中国影视剧当下流行的套路来看,沃尔夫与珀金斯无疑是一对“好基友”,他们各自的妻子对待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都抱有强烈的质疑和深深的嫉妒,沃尔夫的妻子甚至还闯到珀金斯的办公室,试图枪杀“情敌”……但格兰达格导演,压根没有渲染“基情”的意图,《天才捕手》的情感内里是正经的、严肃的。在第一个层面上,珀金斯对沃尔夫的欣赏,是商人式的。如同掘金家发现一个富矿,“一辈子只能得到一次”,这样的机会,珀金斯不会放过,他的专业精神,他对出版的热爱,以及他对公司盈利的追求等等,都不允许他错过沃尔夫,他们的合作,在商业上是天作之合。在第二个层面上,沃尔夫的超凡个性和精神气质,恰恰弥补了珀金斯所欠缺的一面。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男人,珀金斯喜欢并欣赏沃尔夫身上离经叛道的地方,但作为在家庭生活已经墨守成规的中老年男性,他在行为能力上,已经没法像沃尔夫那样酗酒、泡妞、我行我素,但在内心冲动中,珀金斯仍然渴望拥有沃尔夫那种永远属于小伙子般的叛逆与冲动,在一脚踹碎沃尔夫曾经租住的房屋窗户玻璃时,那是珀金斯与沃尔夫走得最近的一刻。但归根结底,珀金斯对沃尔夫的喜爱,是父亲对儿子的宽容甚至溺爱,他对沃尔夫的批评,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式的“恨铁不成钢”。
为了让观众明白这一点,导演有点儿刻意地突出了珀金斯有四个女儿、缺少一个儿子的遗憾,并含蓄表达了珀金斯身上的父性。就是这样,合作上的互相需要,性格上的互补,乃至于人性幽暗深处的契合,使得珀金斯与沃尔夫的组合,成为一个文坛传奇。影片花费了不少的篇幅,来表达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改稿过程。潦草的手书、古老的打字机、红色的删改笔、装帧精致的出版物,把20世纪30年代那种人人热爱文学的浪漫氛围,良好地呈现了出来。影片因此拥有了一股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审美,对应当下写作与阅读均快速数字化的环境,给予了观众一种微妙的观感――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怀旧情感,并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时代对比的冲动,得到故事之外的某种触动。
天才捕手该片由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汇集了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大腕。科林·费尔斯饰演编辑巨匠珀金斯,在他的帮助下,默默无闻的沃尔夫一炮而红,接连推出旷世之作,两人由此成为挚友,然而生活与家庭的重重矛盾也纷纷而至。
两大实力派男神同台飙戏,吸引了粉丝的目光。电影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英国戏剧的工整与考究,以及美国电影的工业高度和节奏感。曾在《单身男子》、《王牌特工》中有过出色表演的科林·费尔斯,这次依旧饰演的是儒雅绅士,却别有一番风味,在揣摩角色心理时,科林表示:“他是个谦逊的人,但也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人。”这份复杂给予了科林·费尔斯更多的发挥空间,把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曾为多部知名大片撰写过剧本的编剧约翰 洛根,此番为《天才捕手》操刀,完成质量值得期待。本片中,沃尔夫一席麂皮风衣,落魄贵族气息十足;珀金斯的黑色呢大衣,简约中彰显个性;伯恩斯坦夫人(妮可·基德曼饰)则貂皮革履,珠光宝气,打造了一出高规格的视觉盛宴。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 心灵捕手观后感
★ 心灵捕手影评
★ 天才名言
★ 天才议论文
★ 天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