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orgetanything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orgetanyth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篇1: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篇2:初中议论文阅读技巧

初中议论文阅读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文体之一是议论文,对议论文相关题型设置的熟悉能够助于学生在学习及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过程当中更有针对性。本文将针对初中议论文涉及的题型做一全面的梳理。希望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针对中心论点的.题型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对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要求较低,很多议论文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原句回答,只有很少一部分需学生自己概括。可参考如下步骤寻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先弄清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并明确作者对所谈问题的态度跟看法是什么。

2寻找文中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因此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并且概括性很强。这个句子可能在文章开头,中间与结尾,一部分情况下,文章题目即中心论点。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凭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判断的一步并不能。

3如果文章中没有可作论点的原句,则须自己概括。概括时可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能断章取义,所写句子需准确完整。

二、针对论据的题型

针对论据来出题,可有如下四种出题方式: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具体,也可概括。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篇3:初中阅读理解技巧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篇4: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之说明方法与作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作用: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3、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中国的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出石拱桥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觉。

作用: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6、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作用: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8、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注意: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作用: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用:从事物的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11、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二、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其实就是找规律、找方法。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列数字、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打比方、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分类别——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篇5: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一、阅读下面的古歌,回答问题: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晚唐郑谷评价此诗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落浪止、风息帆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弘阔大的江上夜景。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残旧二字交代了诗人行舟于岁暮,而日春二字又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D.尾联两句,写诗人客旅江南,思乡心切;于是便寄望于北归的大雁,能替自己捎去寄往洛阳的乡书。

E.青山、绿水、归雁,诗中的诸多意象都展示出浓浓的春意,美景衬悲情,眼前的美好景色深深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②这首唐诗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思乡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感情却有着明显差异。请就具体诗句,加以比较,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感情。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八、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十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十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孙郎:指三国时期被人称道为英雄的孙权。②冯唐:西汉大臣。当时魏尚守边有方,却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③天狼:星名,词中指在西部边境不断侵扰北宋王朝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①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引用了典故,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三、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深树黄鹂、春潮晚雨、这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2、最后一句中有一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3、就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作简要评析。(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

(一)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二)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

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

4、诗中的点睛之笔是:

5、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

6、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二十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十二、别

吴奔星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嬉戏,在交谈,在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感伤、哀怨B、欣喜、希冀C、悲壮、深沉D、激昂、高扬

6、这首诗押的是韵,主要采用修辞手法,多次向离别的友人抒怀,音韵和谐,形式整齐。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一.(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二.(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三.(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五.(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六.(1)苏诗着力描绘晴天和雨中景象,实写西湖之美。周诗说明月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西湖之景与别处不同,虚写西湖之美。(2)在比喻上,苏诗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周诗则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成明月,把湖心亭比成月宫中的广寒宫。

七.①B、E(B.潮平应指潮涨,风正应指风顺、风和,而非停息。E.本诗所绘春色并无浓浓之意,诗人有乡愁,但说悲情言辞太过;相反,本诗颈联恰恰表现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情。这正是该诗特点所在)(答对一项给1分,每多答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但王湾一改传统乡愁诗浓郁的悲凉气息,在诗歌中传达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波平浪静,风顺帆悬,诗人的视野和心情也因之而开朗、阔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取代严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理趣。比照《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便显得多了几分豁然。(答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给2分;结合具体诗句,至少举一例,作出合理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③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八.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九.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十一、(1)草色遥看近却无。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十二、①上片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下片用冯唐一事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②用典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联想.表达含蓄委婉而意味深长。

十三、1涧边幽草野渡横舟;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和闲适。

2横:写出了小舟悠然自得的横陈之态。3(略)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5.A6.ǐ反复

艺名

篇6:初中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

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

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

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篇7:初中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文首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2)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篇8:初中古诗文阅读鉴赏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初中古诗文阅读鉴赏技巧]

初中作文技巧

初中散文教学技巧

初中学习技巧总结

初中作文结构技巧

初中的学习技巧

初中作文辅导技巧

英语语法填空技巧初中

初中作文开头技巧

日子现代诗歌

感恩现代诗歌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现代诗歌阅读技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