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aibotv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ibotv”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

篇1: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

这样写,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后两句写所想,而含意深远。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也起了点题作用,更上一层楼;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这后半首诗,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这不是所谓“定格”,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极其浅显的语言,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既别翻新意。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篇2: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

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 “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篇3: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

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主要原因在于它有着激励人的作用,因此而常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黄河入海流”,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第四句“更上一层楼”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登鹳雀楼》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篇4:登鹳雀楼的古诗及诗意

登鹳雀楼的古诗及诗意

古诗原文:

古诗写意·登鹳雀楼

章校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诗意:

久远了,唐朝,千古风烟,凌空飞散。但是,却又近在眸子里,抿紧在嘴唇上。

一座楼,谓之鹳雀楼,耸立中国的版图,明亮。四檐三层,黑瓦朱楹,斗拱翻飞,直插云霄。薄雾,一袭蓝纱,裹住鹳雀的起早贪晚。

南眺,山影逶迤,苍龙横卧;北望,大河依旧,一泻千里;俯看,一派田园,尽收眼眶。走上去,再上去,风大了,眼阔了。屏住心跳,耳际都是鹳雀的鸣叫,还有那雀翅上唐风宋雨的`古筝轻弹。

唐朝真的很远、很远了。但王之涣就在眼前。风来了,尽管那是昨天的风,但一直被他踩得铮铮作响。雨依然,好似一杯满盈盈的酒,被他潇洒地泼洒于国土之上。

王之涣,王之涣,那二十字的歌《登鹳雀楼》,一直都是他在唐诗宋词里率先领唱,悠悠然,飘飞千古。那古老不衰,沧桑而又充满磁力的绝唱,在摇篮里吟诵,在学校里朗读。

太阳,如一个红彤彤的苹果被搁置在西山,它拐了一个弯,尽于山后,就抛下了时光的殷殷恋情和渴望;黄河,咆哮着,奔涌着,永无止息,它把万年的激情灌满大地的血管,又迫不及待地扑进大海里情深意长。

站得高,缩万里于咫尺;看得远呢?把咫尺放大于万里遐想,山对水,日对月,工整对仗出厚重的哲理芬芳。再把进取,做成一盏心灯,永远照亮探索者的苦旅远方。一杯风雨酒,自斟自饮;万里江山心,有欲也刚。遥望鹳雀楼,抑制不住的骄傲,从我心底萌发,漫过黄山黄河、长城长江。

光阴如水,生命有限;只争朝夕,追求不息。苍山如海,请惆怅走开;残阳如血,请立下军令状。迈开愚公的步子上楼,上一层,上一层,再上一层。执着那美景,那江山如画的美丽家园阳光,蓝天,村庄,田野,鸟儿自由飞翔,日子简简单单。

鹳雀楼,你就立在那里,在山西新的永济市,在一座古蒲州城的遗址上,鹳雀楼,你风风雨雨,亲亲切切,立在亿人朗诵的口中,立在有作有为的国人心坎里,光彩耀目。

太阳,朝升暮落;大河,奔腾远方。一步路,一层楼,迈出扎扎实实的步子,踩着千年不变的祷钟,写着攀登的新篇章。一代一代,生生息息,幸福安康,更上更上......

篇5:古诗登鹳雀楼的诗意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意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傍着青山缓缓落下和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的景象,气势磅礴,景观壮美,给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的感觉;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诗人由描写景物引发道理,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同样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也更为深入。全诗写景优美,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

篇6:登鹳雀楼古诗意思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古诗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古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古诗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古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古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登雀鹤楼的全部内容了,喜欢对大家有所帮助,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成绩,谢谢阅读!

扩展阅读:创造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篇7:《登鹳雀楼》诗意

《登鹳雀楼》诗意

诗的一、二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的注家认为“山”指的是中条山,黄河的流向则是自西向东,如李之光《古代诗歌选》将这两句解说为“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朝西望去,一轮红日慢慢沿着中条山落了下去;向东望去,奔腾的黄河正向大海奔流而去”。张燕瑾先生的《唐诗选析》也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写夕阳西坠,贴近了连绵的中条山,这是诗人亲眼所见,是写实”;“黄河入海流是写眼底是一泻千里的黄河,它奔涌流转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这里还包含了诗人的想象。”

这两种解说都由于地形不明造成对诗意的误解。

鹳雀楼的地理位置是:它的东北是蒲州城,东南是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的中条山,奔腾的黄河则从楼的西侧滚滚而过,流向则是由北向南,直到风陵渡才折向东。隔河相望,西面是八百里秦川,西南则是连绵不断的秦岭横亘在天地之间。由此可见,夕阳是无法落入位于东南的中条山中的,而且河水也不是向东,而是向南流去。有的选本也注意到了中条山的位置,但又无法搞清“依山尽”的山究竟何山,所以在注中干脆就不作确指。如郑孟彤先生的《唐宋诗词赏析》中就笼统解为“一轮白日正在西山头上慢慢地下沉着”。但也有的注家既明白中条山的位置,又认为“依山尽”中的山是中条山,于是就在“白日”和“尽”字上做文章。如马家楠先生在《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一文中就认为“白日”“不过是指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诗中描写的是晴朗的'自昼,白茫茫的天光日影,透过缥缈的烟岚云气,在山石间、草木上,灿烂地反射着,炫耀着。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向前伸展、伸展,一直到诗人目力的尽头”[6]。这样,“尽”指的就不是太阳落山,而是目力穷尽了。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很牵强的。因为“白日”一般都解释为太阳,只不过诗中写的是深秋或冬天的太阳,白晃晃的缺乏热力,带上高寒的特征。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自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就是明证,我们不能为着使“中条山”能解释得通,就把“白日依山尽”解释成另外一种含意。我认为这个“山”并不是中条山,而是秦岭东段的华山。华山位于蒲州的西南,北临渭河平原,是个东西走向的断层山,主峰太华峰高达米,距蒲州的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远眺,正好可见一轮夕阳傍着西南方的华山缓缓下沉。为什么夕阳向西南而不是向西落去呢?这是因为冬天的太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所以向西偏南落去,这与前面所提及的“白日”同样都带有很明显的季节特征。另外,再从整个画面的构图上来看,诗人登高远望,向西看见了一轮白日正在缓缓依山下坠;俯视楼下,滚滚的黄河正经过这里向南奔腾而去,这样远眺近俯,由西转向南四面眺望,既符合登高赏景的实际,又使画面显得很开阔。如果此山是中条,就与落日的方位不合,而与黄河的流向一致皆为东南。游人登楼专向南方远望,诗中专写一方之景,也似与常理不合。

既是如此,为什么一些注家老是在“中条山”上做文章,而投有注意到秦岭呢?我以为这与《梦溪笔谈》卷十五中“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记载有关。文中的“前瞻中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白日依山尽”。“下瞰大河”又很容易与“黄河入海流”联系起来;再加上没有经过实际考察,缺少感性印象,往往就只注意到中条山而忽视了隔河相望的秦岭。

关于诗的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家们大都没有疑义,一般都认为是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是诗人慷慨的情怀和阔大的胸襟的表现: “诗人并不以登上第二层为满足,还要向第三层(最高层)登攀。”有的注家进一步认为这两句诗还表现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襟怀阔大才能视野开阔的人生哲理。

我认为上面这些解释,从诗句的引申义,从虚写这个角度来生发是不错的,但如从诗句的本义诠释即实写的这一面来说,我却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以为这两句是诗人站在楼的最高层(第三层)所发出的感慨,而不是还要从第二层向最高层登攀时的感慨。理由很简单:要想对一件事有深切体会,对一个哲理有所领悟,往往要亲自做过之后,事情完成之后才能得到。诗人站在楼的最高层,向西望见了远远的华山落日,向南又望见了奔腾而去的黄河流水,这才领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登高才能望远,而要想登高又必须有勇气和胆略,于是写下了这个名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8:古诗《登鹳雀楼》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篇9:古诗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篇10:古诗《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解读】

太阳沿着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开阔,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鉴赏】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陽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 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登鹳雀楼 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古诗登鹳雀楼

古诗中班登鹳雀楼教案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古诗是什么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扇面画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的古诗原文

登鹳雀楼古诗教案反思

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登鹳雀楼古诗的诗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