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诗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快乐都定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诗歌(共含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快乐都定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月九诗歌

篇1:九月九诗歌

九月九,结伴游山,哪座山?

何人结伴,开不了的菊花思念

写几行歪歪扭扭的情诗

滴上火漆,寄给山顶的李四或张三

否则烧掉,寄给明天

九月九,从未赏过花

看见花,不是赏花

把母亲的话刻下

拿给父亲把时光打发

九月九,要做君子

抱一坛老酒,醉到不醒人事

东拉西扯,诉说情谊:

思乡情、思春情、思什么都行

为九月九写一首诗

嫉妒重逢的人和事

赞美亲人和朋友

坐在山顶回忆

前天晚上和谁一起

把今天的花瓣藏起

一本厚厚的诗集

隆起一片花瓣的故事

九月九,莫销魂

重阳佳节莫思亲

幻想一个故事,有关天伦

建一座房子,独自开心

篇2:九月九诗歌

(一)

九月是先属于雨

村外

枫叶一片片变红

夕阳外

农人牵牛走过

体温渐冷的土地

还在思念锄头的汗味

而村庄,村庄她不知道属于谁

她正因为受不起这突如其来的清凉

拉起了黑幕这块窗帘

熟睡了

(二)

九月是属于风的

这干瘦的东西

总在夜深人静时如期而来

而被惊醒的农人也是如期祈祷

“别吹走我的衣

别敲坏了我的瓦

我的窗”

而这都成多余了啦

风,风它只不过是在神圣的土地

以跪拜的方式

迎接秋季罢了

(三)

九月九月

究竟是何时属于城市的

没人知道啊

只是在等公交车上班的日子

我就闻到了秋天的味道

但是九月啊九月

还有九月以外

她都不曾属于一个游子

篇3:九月九的酒诗歌

九月九的酒诗歌

你不喜欢当兵

依然参加了珍宝岛战役

你扛过枪

却没上战场

我坚信

伙房

就是你的阵地

那口锅

也让你热血沸腾

手中的刀铲

更是杀敌的利器

当残酷的战火硝烟

遥远进历史

你烹制的饭香

香飘到现在

你爱着一位优雅美丽的女子

却为另一个她,穿上嫁衣

自此

一张从不施粉黛的'脸

笑着取悦你的坏脾气

一双没有诗情画意的眸

只装着你,装着儿女

还有那双有力的大脚

与你一起踏平生活的坎坷

相随走了半个世纪

你喜欢唱歌

可只唱红歌

你心中供奉一尊神

便是毛主席

让我们共饮一杯九月九的酒

今天属于你

也属于收获的日子

收获幸福的硕果

收获爱的琼浆

篇4:九月九是重阳诗歌

重阳

远望长空,

胸怀大地,

薄云澹雾苍茫。

万古青山,

千崖潇洒群芳。

适逢九月登高日,

正而今、

佳节重阳。

太行峦,

伟岸绵延,

耸立铿锵。

平生酷爱凌云笔,

赋心中浩气,

素绘沧桑。

凭借秋豪,

醉饮菊酒千觞。

昔时桓景青龙剑,

斩瘟魔,

匡众安康。

看今朝,

舒啸神情,

舞动诗狂。

篇5: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歌

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篇6:九月九是重阳优美诗歌

九月九是重阳优美诗歌

1.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唐] 赵彦昭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

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2.九日和韩魏公

[宋]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3.采桑子 九日

[清] 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4.九日置酒

[宋]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5.日寄秦觏

[宋] 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6.次韵李节惟九日登南山

[宋] 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7.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8.九日黄楼

[宋] 苏轼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 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篇7:九月九日重阳节优美诗歌

雄黄酒

曾经喝过九月九的酒

夹杂着谁家的桂花香

一直飘到一个没有烦恼的山头

曾经唱过九月九的聚首

带着往事随山风一起沉醉

然后再次分别,梦着遥远的佳期

和那被凝缩在一张地图上的车站

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

站在了另一个山头

没有烦恼,也没有忧愁

都说登高望远

而我却怎么也望不到

晚秋的边缘

也许它正以冬眠的形式

欢迎春天的到来

曾经喝过九月九的酒

曾经唱过九月九的聚首

等我醒来,我看见一张沉醉的地图

向着夕阳沉没的方向蔓延

在经过我心的车站的时候

发出一种缠绵的忧愁

我终于明白

为何我总望不到

晚秋的边缘?

我已在晚秋的边缘徘徊

像个落魄的枯叶

将要被现实的落叶掩埋

篇8: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歌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篇9: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优美诗歌

重阳节日

过了中秋、重阳

白天的时间会更短些

梦却因此更长

就象你娇羞的步子

水灵灵的眼神

迈得比我更快

亲爱的,这个时日

寒蝉已经消隐

雁翅的划痕

被风一阵阵吹散

落叶无计,凝露枝头

我是为数不多的,最坚持的

立在九月高处的等待

此刻,亲爱的

除了存在我的心空

你会最真实的在哪

如果你能再去一些细节

比如,矜持、一场冬雨

或雪的成分

那么我就可以从

认为是最佳的捷径切入

或者说,我从落秋的时刻

直接进入春天的门径

是时候了,亲爱的

空蒙的季节

请给我一些时间,我想

我真的愿意为你改变

存在的过往

篇10: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优美诗歌

九月登高

即使是一只蜗牛

九月初九这天

我也要选择一座山

然后一步踩碎一个思念

将汗水舞成绚丽的金菊

饮尽凄迷风雨爬到顶峰

因为,那里离天堂最近

即使是一只秋雁

九月初九这天

我也要停下南飞的翅膀

在山顶上插几棵茱艾萸

远方发如霜背如弓的背影

在遥寄的祝福中逐渐清晰

因为,这里离亲情最近

篇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鉴赏

【作品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是作者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直接以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语类辑略》卷八)。他鄙薄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但所赞赏“古人诗中有句”还是有道理的。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翻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写作背景】

诗人因离开家乡,去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评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中英对照翻译】

篇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鉴赏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Wang Wei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九月九重阳节祝福语

九月九重阳节祝福语

九月九登山作文

九月九重阳节随笔

九月九重阳节说说

九月九重阳节主持稿

九月九重阳节方案

九月九为什么是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祝福语

九月九重阳节朋友祝福语

九月九诗歌(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月九诗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