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简介(共含6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黑珍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98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心理学系,由彭飞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当时,心理系有教职员工20多名。此后,张厚粲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舒华教授、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1年,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朱智贤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生,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1983年,张厚粲教授率先开设认知心理学课程,并与彭聃龄老师等共同组成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课题组,从而开启了汉语认知研究的先河。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
1985年,在朱智贤教授的`倡议下,成立了儿童心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和申继亮教授。同年,朱智贤教授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被评为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张厚粲教授兼中心主任。
1987年,张厚粲教授申请得到我校心理学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汉语认知理解研究”。
1990年,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导师为冯忠良教授。
1991年,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迁入英东楼,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4年,心理系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我校心理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5月,在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市团市委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升级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为整合北师大心理学的研究力量,加强心理学的综合实力,1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宣告成立,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并建立心理学院分党委。第一任院长为车宏生教授,副院长有伍新春教授、邹泓教授和姚梅林教授。第二任院长为许燕教授,副院长有周仁来教授、姚梅林教授和刘儒德教授。分党委书记为申继亮教授,副书记为乔志宏老师。
目前,心理学院在职教职员工6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讲师13人。在校本科生297人,硕士生283人,博士生109人。我院已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整齐、发展潜力较大、结构优化合理、团结求实奋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为勤思考研特聘教授。,我院成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及项目资助。形成了认知与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等主要研究领域。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心理学院的心理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批准);建立了北京市级的“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批准);拥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批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年批准);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博士点,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在科研和学术发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批准);心理学院的发展心理研究所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批准);“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教育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批准)、“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年批准)等也以心理学院为学术依托。同时,我们还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的建设经费,建立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19批准)、“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2000年批准)、“人力资源实验室”(批准)、“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批准)等校级重点实验室,具备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成立于207月,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初,科技部批准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3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评估。1月,以3T磁共振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实验平台挂牌。205月,科技部对实验室验收合格,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创新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包括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影像数据处理、心理学、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该团队在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合作研究提供了人才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简介如下所示:
办学理念
教育浸润生命,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校况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举办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业务归属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是一所一贯制的实验性、创新型学校。目前学校教学班68个,在校生2200余人,教职员工3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设施
4个教学楼、3个实验室、1个办公楼、3个图书馆、5个专业阅读资源室、1个教师阅览室、2个心理咨询室、1个体育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2个户外塑胶运动场、1个游泳馆、4个学生宿舍楼、1个教师宿舍楼、4个餐厅、2个医务室、1个种植园以及各种专用教室(合唱排练厅、管乐排练厅、钢琴房、舞蹈厅、斯坦福英语、英语戏剧、航模、机器人、音乐、美术、科技等)。
学段建制
学前:幼小衔接班,全课程主题学习
小学:基础课程班与国际课程选修班
初中:基础课程班与国际课程选修班
校史沿革
199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前身――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商务部)职工子弟学校(小学部)开学。
1995年9月,初中部、高中部成立。
2001年3月,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学校举办者为北京师范大学。
203月,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为北京市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
208月,获得招收外籍学生资格;同年,开始招收走读生。
9月,初中部开设国际课程选修班。
9月,小学部开设国际课程选修班。
校训解读
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尚美里仁为美,以美启真,崇美于心,尚美于行
拓新敢为人先,勇于创造,当求真理,乐在拓新
育人目标
培养身心健康、智慧理性、具有生命情怀、艺术涵养和国际视野的好少年。
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雄厚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教育实力,通过精心挑选、重点培养、考核聘任、选拔深造等方式,学校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汇集了一批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
目前学校有专职教师160余人,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60%,外籍教师比例5%。近年学校培养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30人,校级学科带头人近50人。
办学特色
●构建“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深入研究课程资源整合与学科内涵建设
充分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构建以学习为中心,师生共同成长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开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坐落在绿树成荫、书声朗朗的北京师大校园内。该园建于1949年,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已是一所可容纳12个日托班、4个寄宿班、530多名2-6岁婴幼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
该园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优势。园长为学前教育学硕士,90%的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大专、本科学历。多年来形成了“团结、求实、奉献、创新”的良好园风,历年均有教师分别受到国家、市、区级表彰,被授与“三八”红旗手、市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陈帼眉教授60年代曾任该园园长,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曾在此任教。
几十年来,该园坚持“服务孩子、服务家长、服务教科研”的办园宗旨和“以教科研为龙头、创一流保教工作质量、促进幼儿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办园目标,认真对幼儿进行保育与教育,还积极承担为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教科研服务的'任务,每年接待大学生实习、见习、作论文和课题研究,成为未来教育家的摇篮。北师大教育系冯晓霞教授、刘焱教授在学生时代均多次在此见习、实习。
凭借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资源,该园多次参加由专家教授指导的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教师从中学习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教育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1990年至今,一批论文分别获市、区级一、二等奖,还有的在日本获奖,近三年,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60多篇。通过教科研,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自主、自信、自尊、自律、乐学、会学的幼苗。
该园以市质量的保教与教科研实力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交流,曾接待过20多个国家友好人士的访问。主办了中日幼儿教育研讨会,与日本柏学园结为姐妹园。派教师赴美学习,同时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同行来园讲学、交流。
地址: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院内园长:张澜电话:62208129
我有一表妹今年参加高考,文科,考的比较好,想填报北师大的这个专业。
就是不知道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有了解情况能谈谈吗?
一 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近代科学,是19 世纪后半期正式构建起来的,一般以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但是,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古代学者很早就开始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解释美的时候,认为人的美感产生于童年时代对第一个美的形体的回忆,以及这种回忆的扩大、联想、贯通。他还认为,这种回忆是对灵魂固有的一种理念的唤醒,因为灵魂在附着人体时把美的理念忘却了。柏拉图的这种说法,已经涉及人的心理现象的深潜之处,更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根基。与此相关,他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自于灵感,来自于一种失常的迷狂的理论,也是对艺术心理研究的重要贡献。
人类心理,而他在《诗学》中提出的“陶冶”(katharsis)学说,已直接抵达观众在接受悲剧体验时的心理奥秘。这种心理奥秘要经由“恐惧和怜悯”才能达到,既深刻又神奇,因此历代学者钻研不息,对“katharsis”的本义也众说纷纭。有说“净化”的,有说“洗涤”的,有说“宣泄”的,也有说“心理平衡”的,致使有的学者宁肯沿用音译,如中文所谓的“卡塔西斯”。
与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几乎生活在同时的中国先秦诸子也充分地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建筑在对人的心理常规的判断上的。以此开端,后来的儒门学人对“心”、“人心”的研究愈加细致。
最能表现中国古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是兵书。那一些高妙的兵法,几乎都是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心理分析来建立的。所谓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斗法。它们被世人推崇,证明兵法作者对于战争双方的心理分析是屡试不爽的,因此也进而证明了心理规律的存在。
从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心理研究可以分为学理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型。这个开端,远远地对应着现代心理学中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门类。
不管是学理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古代学者只要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人类心理,都是在寻常思维层次上的升级。
为什么说触及人类心理, 就是一种思维升级呢? 这是因为——
第一,世上种种学问,很容易自成逻辑,却往往割断了最根本的原始逻辑——人的逻辑。种种学问对应着种种事业,虽然都可以展现得十分宏大,其实都是由人的感知、记忆、情感、气质、性格、意志决定的,也就是说,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控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学者,至少已经突破了种种学问的外在逻辑,深入到了最真实的动力源。
第二,把人的心理活动当做世上种种学问最真实的动力源,这又随之确认了一个重大事实: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共性。不管地域、职业、性别、年龄、贵贱、尊卑,在进行心理分析时全都相通,几若同类。这是对人之为人的统一本性的确认,其意义已经远远高于心理学的范畴。
第三,在确认人类心理活动共性的同时,也确认了这种共性的稳定性。这在兵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兵法一代代让敌我双方都读,各代人即使已熟知其间诀窍也仍然遵从,可见彼此已相信存在着一种很难改易的心理规律。心理学敢于把心间曲奥陈之于世,正是出于对一种规律的确认,也即对人的一种天性的承认。
第四,确认不同方位、不同时间的人在心理活动上有共通天性,立即使得一切进入了心理分析层面的种种学问具有了“人人皆可体验”的真切性,因此,使它们在玄深的迷途上获得可控。人类文明,一旦成熟就容易走上嗜癖钻角的死路,也容易因炫示智能而蹈空凌虚,陷入另一条死路。心理分析的介入,至少在局部上给学术以检验机制和激活机制。
概括以上四项,心理研究的学理意义,是对于人类天性的承认。这种天性以规律的方式指挥着人类的精神和行为,因此是一种自然天性。
尊重和寻找人心底的自然天性,正是心理学的出发点。
二 接受美学与心理学相遇
心理研究如此重要,但因离不开人的直接经验,属于人们“司空见惯”的范畴,长期只被看成一种视角,而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使它走向了科学,但在首创之始,为了呈现自身的科学身份,积累自身的研究数据,不能不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实验上。他在《感官知觉理论》、《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大纲》等著作中都表明了“实验心理学”这个概念。
实验心理学虽然会不断涉及美和艺术的例证,却还无法直接通达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理应成为心理学和艺术学的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心理学和艺术学各自的研究方向差别太大,偶有成果也很难获得两方面的同时首肯。一般说来,除了弗希纳在1826 年用实验方法研究绘画创作、斯图姆夫在1883 年出版《音乐心理学》外,艺术心理学仍缺少重大建树。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在作不同角度的艺术心理分析,而更多的还处于描述状态。
艺术心理分析的第一层次,是对作品内角色的心理分析。有的学者把这样的心理分析称之为“角色心理学”。在这方面,弗兰克·卢卡契在1951 年出版的《文学与心理学》一书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试验。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一再的心理分析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在阐扬自身学理的时候,也喜欢对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如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剧作进行示范性解析,影响巨大。弗洛伊德和恩斯特·琼斯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和哈姆莱特的分析堪称此间经典。但是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心理分析中,艺术只是心理学的例证,而无法完整地呈现自身目的。
艺术心理分析的第二层次,是对创作心理的研究。在这里,艺术成了目的,但由于分析的是具体的创作心理,而每项创作又带有很大的独特性、罕见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必然会成为对单个艺术家的心理行为分析。要把单个艺术家的心理行为上升到普遍意义,往往立即变得一般化而失去了价值。只有少数创作心理的分析既有个别意义又有普遍意义,瑞恰兹在1924 年出版的《文学批评原理》在这方面作出了先人一步的贡献。他从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探讨艺术家的创作,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学者钱锺书先生挖掘出来的“通感”命题,不仅指出了中外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常例,而且论定它是心理上不同感知系统的互换互补,也称得上是一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总的说来,人们还没有系统地、有说服力地构建起创作心理学。
艺术心理分析的第三层次,是对接受心理的深入。对此,很多学者早就预感到重要性,却一直缺少深入的条件。因为一般认为,接受者(观众和读者)的心理虽然重要,毕竟已在创作之外、作品之外,不应成为艺术心理学的重点。而且,有很长时间,多数艺术家虽然在内心强烈地企盼“被接受”,却不愿公开承认这一点,以免受到诸如“迎合流俗”之讥。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展开,人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接受心理、观众心理、读者心理的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艺术实践家和艺术理论家一样迫切。
例如,直到20 世纪50 年代,美国戏剧家劳逊还在叹息:
在不同情况下观众将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材料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观众对戏的关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刺激所起的反应程度究竟如何?集体反应和个人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怎么样?情绪上的反应如何影响观众的行为和习惯?……这一切都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几乎还一无所知。
劳逊还指出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大部分有关戏剧艺术的理论都是一开始就肯定观众是决定因素,但肯定了这一真理以后,理论家往往就无法再谈下去了,因为他没有对观众进行过调查研究。
劳逊知道,“戏剧技巧也是为了使戏剧获得最大限度的反应”,探讨的终点应落在观众心理学上,但在眼下,那里还是一块荒凉的土地。
就在劳逊发出这样的叹息后不久,20 世纪60 年代,在德国,仍然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学者创立了接受美学学派,人称“康士坦茨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伊瑟尔(Wolf Iser)。
接受美学一形成就影响不小,当心理学遇上了它,很快就获得了展开接受心理研究的理论依据。观众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也就获得了学理基础。
……
《观众心理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当代美学的起点是“接受美学”,也就是审美心理美学。本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
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
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 心理学调查报告
★ 心理学语录
★ 心理学论文
★ 心理学个人简历
★ 心理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