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诗经:菀柳(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都市信天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注释:
1、菀:枝叶十分茂盛的样子。
2、尚:庶几。
3、蹈:动,指变动无常。
4、昵:亲近。
5、俾:使。靖:谋划。
6、极:诛,责罚。
7、愒:歇息,休息。
8、瘵:病,生病。
9、迈:行,指放逐。
10、傅:到达。
11、臻:至,到。
12、葛:为什么。
13、以:于。凶矜:凶险。
译文: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亲近。
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诛杀。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接近。
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放逐。
鸟儿展翅高高飞,一直向上飞到天。
那人内心摸不透,何处才是那止境。
为何让我谋国事,把我置于凶险地。
赏析:
兔死狗烹,是人们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就把曾经效劳出力的人抛开或杀掉,就像野兔死了之后,猎狗再也无用武之地,于是便被杀掉煮来吃肉。
这类悲剧从古至今不可胜数,不必我们—一列举。值得注意的倒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致被别人过河拆桥、被别人煮来吃肉?
翻脸不认人的小人和野心家大有人在,有时我们被他们蒙蔽完全可能。然而,一旦我们有所醒悟,就该认真想想出路的'问题。最可怕和不可救药的是,既已醒悟。还继续幼稚地抱有幻想,天真地以为小人野心家会良心发现、立地成佛。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那一天,连后悔都来不及及时醒悟,出路是有的。可以金蝉脱壳。力量不够强大时,翅膀尚未长硬时,不妨以阴谋付阴谋,以诡计对付诡计,巧妙地以走为上计。不等对方把刀子磨快,便逃之天天。把根留住,将会形成对方的心腹之患,便之坐卧不安。
可以激流勇退。事成之后,知道结果不妙,主动引退,不存啡份之念,可以正大光明地、体面地享受已获得的成果。这样做也需要技巧,使对方无法以任何理由举起刀来。也可以将计就计。当力量强大到足以同对方抗衡之时,一旦觉察到阴谋,便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趁对方刀子没有磨好时将其除掉,不发慈悲,不存幻想,不留后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人和野心家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如果还会有免死狗烹的悲用发生,只能怪我们自己太麻木,太幼稚,太仁慈,太软弱。
菀柳,菀柳诗经,菀柳的意思,菀柳赏析 -诗词大全
菀柳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匝桑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诗经《小雅·菀柳》原文鉴赏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
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尽力往高飞,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注释
⑴菀(yù):树木茂盛。
⑵尚:庶几。
⑶蹈:动,变化无常。
⑷昵(nì):亲近。
⑸靖:谋。
⑹极:同“殛”,惩罚。
⑺愒(qì):休息。
⑻瘵(zhài):病。
⑼迈:行,指放逐。
⑽傅:至。
⑾矜:危。
鉴赏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唯刺幽王说无据,历来争讼不已。魏源以诗证诗,以为此为刺厉王之诗,“试质诸《大雅》刺历王幽王之诗则了然矣。历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历王诗皆欲其收辑人心;刺幽王诗皆欲其辩佞远色”,“征以历王诸诗,一则曰‘上帝板板’,再则曰‘荡荡上帝’。与此《菀柳》篇上帝甚神(蹈),皆监谤时不敢斥言托讽之同文也”。(《诗古微》)可备一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
原文: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注释:
1、菀(遇yù):《毛传》:“菀,茂木也。” 《传疏》:“菀然之柳木,人可以休息之。兴者,以喻王者之朝,诸侯愿往之。”
2、暱(逆nì):病。《毛传》:“蹈,动也。暱,近也。”《通释》:“动者,言其喜怒变动无常。”
3、靖:谋划。极:放逐。《毛传》:“靖,治。极,至也。”《郑笺》:“俾,使。极,诛也……后反诛放我。”
4、愒(器qì):同“憩”,休息。
5、瘵(债zhài):病。《郑笺》:“瘵,接也。”
6、迈:《郑笺》:“迈,行也,行亦放也。”
7、傅、臻:《郑笺》:“傅、臻,皆至也。鸟之高飞,极至于天耳,幽王之心,于何所至乎?言其心转侧无常,人不知其所届。”
8、矜:危境。《毛传》:“矜,危也。”《郑笺》:“居我以凶危之地,谓四裔也。”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尽力往高飞,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鉴赏: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唯刺幽王说无据,历来争讼不已。魏源以诗证诗,以为此为刺厉王之诗,“试质诸《大雅》刺历王幽王之诗则了然矣。历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历王诗皆欲其收辑人心;刺幽王诗皆欲其辩佞远色”,“征以历王诸诗,一则曰‘上帝板板’,再则曰‘荡荡上帝’。与此《菀柳》篇上帝甚神(蹈),皆监谤时不敢斥言托讽之同文也”。(《诗古微》)可备一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菀柳》原文及赏析
菀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尽力往高飞,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注释
⑴菀(yù):树木茂盛。
⑵尚:庶几。
⑶蹈:动,变化无常。
⑷昵(nì):亲近。
⑸靖:谋。
⑹极:同“殛”,惩罚。
⑺愒(qì):休息。
⑻瘵(zhài):病。
⑼迈:行,指放逐。
⑽傅:至。
⑾矜:危。
鉴赏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唯刺幽王说无据,历来争讼不已。魏源以诗证诗,以为此为刺厉王之诗,“试质诸《大雅》刺历王幽王之诗则了然矣。历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历王诗皆欲其收辑人心;刺幽王诗皆欲其辩佞远色”,“征以历王诸诗,一则曰‘上帝板板’,再则曰‘荡荡上帝’。与此《菀柳》篇上帝甚神(蹈),皆监谤时不敢斥言托讽之同文也”。(《诗古微》)可备一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菀柳原文及赏析
原文:
菀柳
[先秦]佚名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即使飞得高,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注释
菀(yù):树木茂盛。
尚:庶几。
蹈:动,变化无常。
昵(nì):亲近。
俾(bǐ):使。靖:谋。
极:同“殛(jí)”,惩罚。
愒(qì):休息。
瘵(zhài):病。
迈:行,指放逐。
傅:至。
曷(hé):为什么。
矜(jīn):危。
赏析:
《小雅·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唿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唿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诗经》中“柳”的意象
一、《诗经》中“柳”的意象
“柳,茂木也……杨柳,蒲柳也。”关于“杨柳”,有三种说法,其一,“杨”即为“柳”,“杨柳”实指柳树。《战国策西周策》记:“楚有养由基,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此乃“百步穿杨”的出处,说明古人也称“柳”为“杨”。其二,“杨”通“扬”,“杨柳”即为上扬摆动之柳。杨柳依依,姿态优美。其三“杨柳”,今人一般理解为杨树与柳树两种植机《诗经》中也有这种用法,如《陈风东门》“东门之杨,其叶群群。”杨与柳本为一科两属,故《说文》曰:“杨,蒲柳也。”又:“柳,小杨也。”段注:“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但“杨柳”在《诗经》中合成一词时,与今人的理解有别。如《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毛传》“杨柳,蒲柳也。”惟“杨柳,蒲柳,合二字为一木,若祀柳之为柜柳也。”杨柳又叫垂柳、垂杨柳,落叶乔木,枝细下垂,婀娜多姿,故成就了“柳”之美好意向。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对“柳”的描绘层出不穷,且意象多样。在价诗经》中,共有四篇诗歌描绘或涉及“柳”的意象,以下对重要意向作具体解析。
其一,《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中有“一系列的战争诗,这些诗歌有对遭受敌人侵略表达愤恨的,或歌颂天子诸侯勇敢的,或由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作品中流露出限表情的。《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正是这类诗,表达了戍边士卒返乡途中悲苦的心声,抒发了战士们思念家乡与保家卫国的错综心理。其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作为名句广为流传。战争虽己结束,但萦绕在心头的痛苦仍久久不曾散去,霏霏雨雪的天气太过凝重,使得回乡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心情更加悲苦。前方的家乡越来越近,近乡情更切,战士们面对眼前霏霏的雨雪,不禁想起了出征时还是宜人烂漫的春季,杨柳依依,一片新绿,亲人为自己送行,殷殷切切,万分不舍。想到这里,战士们本就悲苦的心更生波澜,焦躁不安。此四句写景对比,寓情于景。朱熹在《诗集传》中训释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朱熹指出了“柳”与“雪”的意象对比,表明了战士们出征与返乡的时令“柳”生命力强、柔美、嫩绿的特征代表了万物复苏、暖意融融、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春”;而“雪”是冬季特有的景物,代表着冬的到来,寒冷、肃杀。在杨柳依依、柔美盎然的春天出征,在雨雪霏霏、凄清寒冷的冬天返乡,历时时间之长、所受辛劳之甚,是不言而喻的。在“柳”与“雪”的意象对比中,生命的盎然蓬勃与肃杀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了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训释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若其防守,尤加警戒,脸犹之难,非可忽也!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响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怀耳。玉润的评点不仅交代了战士们戍边的艰苦与凶险,也道出了战士们在返乡途中的复杂心情。余冠英《诗经》“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在此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亲人们为自己送别,所以“依依”不舍,还有恋恋之意,如《韩诗外传》二有“其民依依,其行迟迟”之句。憔韵有影:“柳,聚也。”正是此意。因此“柳”的意象正是送别的象征“杨柳依依”表面上是写离别时的景色,实则暗喻了出征的时令,也映射了征夫与亲人们彼此“依依”不舍的情怀。古人们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三车甫黄图》说: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折柳是留客的意思。”柳生命力顽强,折柳送别暗示着情谊不断、绵绵相思,也寄语了离别之人与亲人们再度相逢团聚的美好愿望。“柳”的意象也成为离别之人与亲人间的精神桥梁,承载着征夫的依依不舍与亲人们的殷殷期盼,是征夫远在他乡的心灵支柱与悲苦戍边生活的慰藉。于是“柳”的意象自此开始成为离别的诗语,并被后世广泛效仿。如《文选》中用“柳”之句:“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安仁《金谷集作诗》),即用“杨柳依依”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陈复兴先生评曰:此一联“是历来备受称赞的名句,妙处在于出之‘自然’,不求工而自工。这才是艺术的极致”。“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谢玄晖《始出尚书省》)。李周翰注:“衰柳,自喻也。沉沉,茂盛也。泥泥,濡也。尚为君王所顾,犹为茂盛恩泽沾濡也”。
其二,《小雅桑启之什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暖焉。傅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苑者柳,不尚惕焉。上帝甚蹈,无自擦焉。傅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易予靖之,居以凶矜。
毛诗渤:《苑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又朱熹《诗集榭:“王者暴虐,诸侯不朝而作此诗。”周振甫指出,《诗集榭,《诗经原始》等文献中未言王者为谁。《毛诗序》所说“刺幽王”,不知何据。也有观点认为此诗为刺厉王,然所刺王者为谁己不可考,但其揭露统治者暴虐无度的主题是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苑柳”之“苑”有两读,“苑”有两种解释:1、茂盛。清陈负撰《毛诗传》苑然之柳木,人可以体息之。兴者,比喻王者之朝,诸侯愿往之。2、枯稿(读若渊)。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读郁者为茂木,读于阮反则训如萎葱之葱。《诗》盖以枯柳之不可止息,兴王朝之不可依倚也。”笔者认为,此诗中的苑柳,当为枯稿之柳。全诗分三章,以不敢欲朝、流放边疆的臣子口吻,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第一章,先以“苑柳”起兴,引出全文,道出了柳树己枯稿,不能在它下面体息、乘凉了;紧接着在下文指出,君王变化无常,就如这枯稿的柳树一样,盛景不再,使人不敢亲近。如何变化无常呢?君王使“我”谋国事,却无端对“我”用刑罚。第二章用重复、排比的方法反复咏叹,依然以枯稿的柳树起兴,层层递进,感动读者。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淀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以高飞的“鸟儿”作为起兴意象,也以“鸟儿”自比。直上苍弯的鸟儿也需要依附高无“我”作为大王的臣子,却不能辅佐大王谋政,流放边疆,怀才不欲,何其悲愤!诗歌的讽谏暴君主题得到了质的升华,发人肺腑,震撼人心。在《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中,诗人多次运用“兴”的手法来引起下文,这在《诗经》中是常见的。《诗经》之“兴”通常可分为三类:第一,朱熹言:“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此类兴词主要有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兴词与内容往往无必然关联。第二,钟嵘言:“兴,文己尽而意有余”。此类兴词对正文而言,有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兴词能够起到“文己尽而意有余”的艺术效果。第三,毛亨、郑玄言“托物起兴”、“兴寓美刺”。此类兴有一定的比喻作用,起兴的形象跟下文所咏之辞之间在意义上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喻、象征作用。笔者认为《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为第三种“兴”,即比而兴。既然是刺暴君,为何先以“柳”的意象起兴呢?且所述不能在柳树下乘凉的情况与臣子不能与君主亲近的情况如出一辙。所以有理由相信,作为“先言他物”的“柳”意象与其引起的“所咏之辞”暴君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柳”为柔木,枝条下垂,随风摆动。树下的阔地正是供人们乘凉、体息的好去处,好比贤德的君王为臣子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贤臣有所依靠。可诗中的“柳”枯稿萧索,让人望而却步,好比统治者荒淫无度、不思政事,而把贤德之臣远远放逐,使得国家一片枯稿。这枯稿之“柳”,又有哪位贤臣敢于靠近呢?这种写法是带有隐喻色彩的。所谓隐喻,是将两者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以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等。全诗因“柳”的隐喻而被渲染了气氛,增强了美感,升华了主题。
其三《小雅小是之什小弃》:
苑彼柳斯,鸣绸嗒嗒。有催者渊,蓬苇漂漂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逞假寐。
《小弃》的主题一直颇受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小弃》为放子逐臣之诗。余冠英《诗经选》:“这是被父放逐,抒写忧愤之作。旧说或以为幽王放逐太子宜臼,宜臼的师傅作此诗;或以为宣王时尹吉甫惑于后妻,放逐前妻之子伯奇,伯奇作此诗。”《小弃》为弃妇之诗。以闻一多先生为最早:“《小弃》篇本妻不见答之诗。”无论《小弃》主题的本事为何,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放子逐臣与君主、父亲,还是弃妇与丈夫,这之间微妙的关系、哀怨的情感都是可通的。屈原就在《离骚》中以美人自比:“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此宣泄对楚王不重用自己的悲愤之情。所以,无论是哪种主题《小弃》悲愤哀怨的感情基调是毋庸置疑的`。全诗多处起兴,引出主题“苑彼柳斯,鸣绸”,以茂盛的柳树和动人的鸣蝉来起兴,引出下文,自之忧矣,不逞假寐”的哀愁。如果这是放子逐臣之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君主、父亲,动人的鸣蝉就好比那放子逐臣,多么想依附于君王、父亲的怀抱啊!如果这是弃妇之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妇人威壮的夫君,动人的鸣蝉就好比哀怨的弃妇,离开了夫君的庇佑,叫声凄切,让人怜惜。可谓比兴并重、情景交融,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达到了情感的高度共鸣。
其四,《国风齐风东方未明》末章: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笔者认为,此诗取“柳”本意。柳条柔韧,适宜编樊圃,是为本义。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二“柳”意象在后代文学作品中的流传
(一)祭祀意象
古人是信神的,对神灵充满了畏惧与崇拜。凡有大事,必先祭祀以祈福。祭祀神灵与先祖己经成为了我国古人约定俗成的生活、文化特征《诗经》中多次出现描绘祭祀的诗歌,如保卿 ,《青庙》等。古人崇尚神灵,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了灵性,植物当然也不例外。
“寒食插柳”成为寒食节特定的习俗,柳也成为了寒食节象征之物。寒食节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后也流传为祭祖之情。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载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之习俗,民俗作为文化底蕴,入诗更是理所应当的。如韩栩寒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再如宋之问的。途中寒都“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抓,“柳”生命力顽强,预示美好之意蕴,寄语了古人对家族长长久久、兴盛繁荣的美好愿望。在文学创作中,柳与寒食己融为一体,代表着诗人拜扫祭祖之情。
(二)精神意象
其一,“柳”所代表的美好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柳”的描绘常常与美好的景物、安适的心情相关联。如韦应物东交阶“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和煦的春风荡漾着柔美的杨柳,青翠的远山澄净了诗人的思虑。正是这份美好与恬淡,才驱散了诗人的愁怨,荡涤了诗人的心灵。再如温庭箱的州南澎“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波光粼粼的江水倒映着夕阳的余晖,弯曲绵延的岛岸承接着苍茫的翠微山。眼前的人马己乘小舟远去,人们在柳树边歇息等待小舟归来。这些对美好意象的描绘、恬淡心情的暗示正是承传于《诗经》“杨柳依依”的意象的。
其二,“柳”是“春天”以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很多对“春”的描写,都以“柳”的发芽、青绿为主要特征。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不仅在诗歌中吟出了“柳”婀娜多姿的体态、惟妙惟肖的柔美,还道出了“柳迎春”的时令气息,表现了咏叹绿意融融、清新脱俗的“柳”之柔美,实则歌颂这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柳”的意象把蓬勃向上的意念与诗歌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以折柳表送别习俗。如梁元帝萧绎“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再如李白的夜洛城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柳”意象来表达送别与不舍之情,也是承传于《诗经》的。随风摆动的杨柳好似亲人、友人以及离别之人不舍的情思,于是古人折柳送别,以表不舍的情思和对重逢的美好期盼。
其四,指哀怨的古曲惭杨柳》。古曲惭杨柳》曲调悲惋凄切,所赋之诗词也常常与离别、思乡相关,成为文人们常用的意象,以此表达自己哀怨的愁苦与殷殷的相思。如李顽的《听安万善吹臀勤:“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其五,“五柳”意象所代表的隐逸、淡泊色彩。其典出于耳熟能详的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因此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柳”也因此被蒙上了隐逸、淡泊的色彩“五柳”的典故也在后世广为传颂。如王维很多诗歌都以“五柳”为典故,来表达自身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之意。再如钱钟书先生在《容安室体沐杂咏》里说:“袅袅鹅黄己可攀,梢头月上足盘桓。垂杨合是君家树,并作先生五柳看。”
(三)人物意象
其一,以“柳叶、柳条”来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如白居易《长恨景卿:“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为明喻,直言“柳如眉”,让读者立刻对眉毛的形状了然于心。再如敦煌词《南歌):“翠柳眉间绿,桃花脸上红”。此为暗喻,不仅道出了眉毛的形状,还描绘出了眉毛如翠柳叶般之美。李清照《蝶恋花》:“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己觉春心动”,是以柳叶来比喻女子的眼睛。再如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娜:“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则是以柳条随风轻摆来比喻女子柔弱的腰肢。以柳来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真可谓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以“柳”柔美的特质来做美人意象。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和“柳”为柔木,柳条纤细,随风摇曳,姿态婀娜,用以做美人意象再合适不过。
其二,以“柳”意象喻小人形象。柳条轻盈,不似松枝那般硬朗,好比意志不坚定的世人形象,柳条依靠风而起势,好比小人依附权贵而猖狂无度。如曾巩《咏和》“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四)生活意象
以“柳絮”漫天纷飞的特质来做雪的意象。如黄庭坚《踏莎行》:“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己没行人路。”此为用柳絮暗喻雪之飞舞,读者眼前仿佛己弥漫着这漫天飞舞的大雪,雪之形态与盛大不言而喻。
在诗文中出现的“柳”的意象数不胜数《诗经》的《小雅鹿鸣之什采薇》以“柳”的意象来表达时令、美好的景色、安适的心情、离别的不舍;《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以“柳”的意象来隐喻统治者的无度。正如康德所言,审美意象即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呈现“柳”的意象赋予了文人与读者不断的创造与联想,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升华了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言志、言情的审美效果。
《诗经》中“柳”的意象及流传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中关于柳的意象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诗经》中“柳”的意象
“柳,茂木也……杨柳,蒲柳也。”关于“杨柳”,有三种说法,其一,“杨”即为“柳”,“杨柳”实指柳树。《战国策西周策》记:“楚有养由基,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此乃“百步穿杨”的出处,说明古人也称“柳”为“杨”。其二,“杨”通“扬”,“杨柳”即为上扬摆动之柳。杨柳依依,姿态优美。其三“杨柳”,今人一般理解为杨树与柳树两种植机《诗经》中也有这种用法,如《陈风东门》“东门之杨,其叶群群。”杨与柳本为一科两属,故《说文》曰:“杨,蒲柳也。”又:“柳,小杨也。”段注:“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但“杨柳”在《诗经》中合成一词时,与今人的理解有别。如《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毛传》“杨柳,蒲柳也。”惟“杨柳,蒲柳,合二字为一木,若祀柳之为柜柳也。”杨柳又叫垂柳、垂杨柳,落叶乔木,枝细下垂,婀娜多姿,故成就了“柳”之美好意向。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对“柳”的描绘层出不穷,且意象多样。在价诗经》中,共有四篇诗歌描绘或涉及“柳”的意象,以下对重要意向作具体解析。
其一,《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中有“一系列的战争诗,这些诗歌有对遭受敌人侵略表达愤恨的,或歌颂天子诸侯勇敢的,或由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作品中流露出限表情的。《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正是这类诗,表达了戍边士卒返乡途中悲苦的心声,抒发了战士们思念家乡与保家卫国的错综心理。其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作为名句广为流传。战争虽己结束,但萦绕在心头的痛苦仍久久不曾散去,霏霏雨雪的天气太过凝重,使得回乡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心情更加悲苦。前方的家乡越来越近,近乡情更切,战士们面对眼前霏霏的雨雪,不禁想起了出征时还是宜人烂漫的春季,杨柳依依,一片新绿,亲人为自己送行,殷殷切切,万分不舍。想到这里,战士们本就悲苦的心更生波澜,焦躁不安。此四句写景对比,寓情于景。朱熹在《诗集传》中训释道:“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朱熹指出了“柳”与“雪”的意象对比,表明了战士们出征与返乡的时令“柳”生命力强、柔美、嫩绿的特征代表了万物复苏、暖意融融、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春”;而“雪”是冬季特有的景物,代表着冬的到来,寒冷、肃杀。在杨柳依依、柔美盎然的春天出征,在雨雪霏霏、凄清寒冷的冬天返乡,历时时间之长、所受辛劳之甚,是不言而喻的。在“柳”与“雪”的意象对比中,生命的盎然蓬勃与肃杀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了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训释道:“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战必三捷耳。若其防守,尤加警戒,脸犹之难,非可忽也!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响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怀耳。玉润的评点不仅交代了战士们戍边的艰苦与凶险,也道出了战士们在返乡途中的复杂心情。余冠英《诗经》“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在此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亲人们为自己送别,所以“依依”不舍,还有恋恋之意,如《韩诗外传》二有“其民依依,其行迟迟”之句。憔韵有影:“柳,聚也。”正是此意。因此“柳”的意象正是送别的象征“杨柳依依”表面上是写离别时的景色,实则暗喻了出征的时令,也映射了征夫与亲人们彼此“依依”不舍的情怀。古人们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三车甫黄图》说: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折柳是留客的意思。”柳生命力顽强,折柳送别暗示着情谊不断、绵绵相思,也寄语了离别之人与亲人们再度相逢团聚的美好愿望。“柳”的意象也成为离别之人与亲人间的精神桥梁,承载着征夫的依依不舍与亲人们的殷殷期盼,是征夫远在他乡的心灵支柱与悲苦戍边生活的慰藉。于是“柳”的意象自此开始成为离别的诗语,并被后世广泛效仿。如《文选》中用“柳”之句:“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安仁《金谷集作诗》),即用“杨柳依依”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陈复兴先生评曰:此一联“是历来备受称赞的名句,妙处在于出之‘自然’,不求工而自工。这才是艺术的极致”。“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谢玄晖《始出尚书省》)。李周翰注:“衰柳,自喻也。沉沉,茂盛也。泥泥,濡也。尚为君王所顾,犹为茂盛恩泽沾濡也”。
其二,《小雅桑启之什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暖焉。傅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苑者柳,不尚惕焉。上帝甚蹈,无自擦焉。傅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易予靖之,居以凶矜。
毛诗渤:《苑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又朱熹《诗集榭:“王者暴虐,诸侯不朝而作此诗。”周振甫指出,《诗集榭,《诗经原始》等文献中未言王者为谁。《毛诗序》所说“刺幽王”,不知何据。也有观点认为此诗为刺厉王,然所刺王者为谁己不可考,但其揭露统治者暴虐无度的主题是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苑柳”之“苑”有两读,“苑”有两种解释:1、茂盛。清陈负撰《毛诗传》苑然之柳木,人可以体息之。兴者,比喻王者之朝,诸侯愿往之。2、枯稿(读若渊)。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读郁者为茂木,读于阮反则训如萎葱之葱。《诗》盖以枯柳之不可止息,兴王朝之不可依倚也。”笔者认为,此诗中的苑柳,当为枯稿之柳。全诗分三章,以不敢欲朝、流放边疆的臣子口吻,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第一章,先以“苑柳”起兴,引出全文,道出了柳树己枯稿,不能在它下面体息、乘凉了;紧接着在下文指出,君王变化无常,就如这枯稿的柳树一样,盛景不再,使人不敢亲近。如何变化无常呢?君王使“我”谋国事,却无端对“我”用刑罚。第二章用重复、排比的方法反复咏叹,依然以枯稿的柳树起兴,层层递进,感动读者。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淀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以高飞的“鸟儿”作为起兴意象,也以“鸟儿”自比。直上苍弯的鸟儿也需要依附高无“我”作为大王的臣子,却不能辅佐大王谋政,流放边疆,怀才不欲,何其悲愤!诗歌的讽谏暴君主题得到了质的升华,发人肺腑,震撼人心。在《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中,诗人多次运用“兴”的手法来引起下文,这在《诗经》中是常见的。《诗经》之“兴”通常可分为三类:第一,朱熹言:“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此类兴词主要有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兴词与内容往往无必然关联。第二,钟嵘言:“兴,文己尽而意有余”。此类兴词对正文而言,有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兴词能够起到“文己尽而意有余”的艺术效果。第三,毛亨、郑玄言“托物起兴”、“兴寓美刺”。此类兴有一定的比喻作用,起兴的形象跟下文所咏之辞之间在意义上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喻、象征作用。笔者认为《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为第三种“兴”,即比而兴。既然是刺暴君,为何先以“柳”的意象起兴呢?且所述不能在柳树下乘凉的情况与臣子不能与君主亲近的情况如出一辙。所以有理由相信,作为“先言他物”的“柳”意象与其引起的“所咏之辞”暴君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柳”为柔木,枝条下垂,随风摆动。树下的阔地正是供人们乘凉、体息的好去处,好比贤德的君王为臣子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贤臣有所依靠。可诗中的“柳”枯稿萧索,让人望而却步,好比统治者荒淫无度、不思政事,而把贤德之臣远远放逐,使得国家一片枯稿。这枯稿之“柳”,又有哪位贤臣敢于靠近呢?这种写法是带有隐喻色彩的。所谓隐喻,是将两者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以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等。全诗因“柳”的隐喻而被渲染了气氛,增强了美感,升华了主题。
其三《小雅小是之什小弃》:
苑彼柳斯,鸣绸嗒嗒。有催者渊,蓬苇漂漂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逞假寐。
《小弃》的主题一直颇受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小弃》为放子逐臣之诗。余冠英《诗经选》:“这是被父放逐,抒写忧愤之作。旧说或以为幽王放逐太子宜臼,宜臼的师傅作此诗;或以为宣王时尹吉甫惑于后妻,放逐前妻之子伯奇,伯奇作此诗。”《小弃》为弃妇之诗。以闻一多先生为最早:“《小弃》篇本妻不见答之诗。”无论《小弃》主题的本事为何,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放子逐臣与君主、父亲,还是弃妇与丈夫,这之间微妙的关系、哀怨的情感都是可通的。屈原就在《离骚》中以美人自比:“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此宣泄对楚王不重用自己的悲愤之情。所以,无论是哪种主题《小弃》悲愤哀怨的感情基调是毋庸置疑的。全诗多处起兴,引出主题“苑彼柳斯,鸣绸”,以茂盛的柳树和动人的鸣蝉来起兴,引出下文,自之忧矣,不逞假寐”的哀愁。如果这是放子逐臣之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君主、父亲,动人的鸣蝉就好比那放子逐臣,多么想依附于君王、父亲的怀抱啊!如果这是弃妇之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妇人威壮的夫君,动人的鸣蝉就好比哀怨的弃妇,离开了夫君的庇佑,叫声凄切,让人怜惜。可谓比兴并重、情景交融,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达到了情感的高度共鸣。
其四,《国风齐风东方未明》末章: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笔者认为,此诗取“柳”本意。柳条柔韧,适宜编樊圃,是为本义。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二“柳”意象在后代文学作品中的流传
(一)祭祀意象
古人是信神的,对神灵充满了畏惧与崇拜。凡有大事,必先祭祀以祈福。祭祀神灵与先祖己经成为了我国古人约定俗成的生活、文化特征《诗经》中多次出现描绘祭祀的诗歌,如保卿 ,《青庙》等。古人崇尚神灵,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了灵性,植物当然也不例外。
“寒食插柳”成为寒食节特定的习俗,柳也成为了寒食节象征之物。寒食节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后也流传为祭祖之情。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载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之习俗,民俗作为文化底蕴,入诗更是理所应当的。如韩栩寒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再如宋之问的。途中寒都“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抓,“柳”生命力顽强,预示美好之意蕴,寄语了古人对家族长长久久、兴盛繁荣的美好愿望。在文学创作中,柳与寒食己融为一体,代表着诗人拜扫祭祖之情。
(二)精神意象
其一,“柳”所代表的美好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柳”的描绘常常与美好的景物、安适的心情相关联。如韦应物东交阶“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和煦的春风荡漾着柔美的杨柳,青翠的远山澄净了诗人的思虑。正是这份美好与恬淡,才驱散了诗人的愁怨,荡涤了诗人的心灵。再如温庭箱的州南澎“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波光粼粼的江水倒映着夕阳的余晖,弯曲绵延的岛岸承接着苍茫的翠微山。眼前的人马己乘小舟远去,人们在柳树边歇息等待小舟归来。这些对美好意象的描绘、恬淡心情的暗示正是承传于《诗经》“杨柳依依”的意象的。
其二,“柳”是“春天”以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很多对“春”的描写,都以“柳”的发芽、青绿为主要特征。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不仅在诗歌中吟出了“柳”婀娜多姿的体态、惟妙惟肖的'柔美,还道出了“柳迎春”的时令气息,表现了咏叹绿意融融、清新脱俗的“柳”之柔美,实则歌颂这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柳”的意象把蓬勃向上的意念与诗歌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以折柳表送别习俗。如梁元帝萧绎“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再如李白的夜洛城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柳”意象来表达送别与不舍之情,也是承传于《诗经》的。随风摆动的杨柳好似亲人、友人以及离别之人不舍的情思,于是古人折柳送别,以表不舍的情思和对重逢的美好期盼。
其四,指哀怨的古曲惭杨柳》。古曲惭杨柳》曲调悲惋凄切,所赋之诗词也常常与离别、思乡相关,成为文人们常用的意象,以此表达自己哀怨的愁苦与殷殷的相思。如李顽的《听安万善吹臀勤:“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其五,“五柳”意象所代表的隐逸、淡泊色彩。其典出于耳熟能详的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因此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柳”也因此被蒙上了隐逸、淡泊的色彩“五柳”的典故也在后世广为传颂。如王维很多诗歌都以“五柳”为典故,来表达自身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之意。再如钱钟书先生在《容安室体沐杂咏》里说:“袅袅鹅黄己可攀,梢头月上足盘桓。垂杨合是君家树,并作先生五柳看。”
(三)人物意象
其一,以“柳叶、柳条”来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如白居易《长恨景卿:“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为明喻,直言“柳如眉”,让读者立刻对眉毛的形状了然于心。再如敦煌词《南歌):“翠柳眉间绿,桃花脸上红”。此为暗喻,不仅道出了眉毛的形状,还描绘出了眉毛如翠柳叶般之美。李清照《蝶恋花》:“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己觉春心动”,是以柳叶来比喻女子的眼睛。再如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娜:“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则是以柳条随风轻摆来比喻女子柔弱的腰肢。以柳来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真可谓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以“柳”柔美的特质来做美人意象。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和“柳”为柔木,柳条纤细,随风摇曳,姿态婀娜,用以做美人意象再合适不过。
其二,以“柳”意象喻小人形象。柳条轻盈,不似松枝那般硬朗,好比意志不坚定的世人形象,柳条依靠风而起势,好比小人依附权贵而猖狂无度。如曾巩《咏和》“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四)生活意象
以“柳絮”漫天纷飞的特质来做雪的意象。如黄庭坚《踏莎行》:“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己没行人路。”此为用柳絮暗喻雪之飞舞,读者眼前仿佛己弥漫着这漫天飞舞的大雪,雪之形态与盛大不言而喻。
在诗文中出现的“柳”的意象数不胜数《诗经》的《小雅鹿鸣之什采薇》以“柳”的意象来表达时令、美好的景色、安适的心情、离别的不舍;《小雅桑启之什苑柳》以“柳”的意象来隐喻统治者的无度。正如康德所言,审美意象即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呈现“柳”的意象赋予了文人与读者不断的创造与联想,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升华了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言志、言情的审美效果。
★ 诗经
★ 诗经感悟
★ 诗经蓼莪
★ 诗经有感
★ 诗经两首
★ 诗经《木瓜》
★ 诗经 小雅
★ 诗经 思无邪
★ 诗经格言
★ 诗经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