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古韵的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格式时尚网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城古韵的散文(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格式时尚网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城古韵的散文

篇1: 山城古韵的散文

山城古韵的散文

四月十五日,我和同事老张去北枕黄山,群山环抱,自古享有小桃源之美誉的古城黟县开会。

偏偏天公不作美,如丝的零星小雨,淅淅沥沥,时大时小地下个没完,一直陪我们到黟县。在汽车站,我们问的士到中城山庄(开会的地点)怎么走,有多远,的士说东岳山上,两公里,十元钱。天还在下着,我们也没多想,便乘的士到了中城山庄。

我们在中城山庄办完报到手续后,已是下午一时,饥肠辘辘,填饱肚皮是第一要务,于是又马不停蹄地顶着碎雨来到街上。老张顺便在摊铺上买了一把雨伞,天蓝色的,撑起来还蛮好看的,我们共伞在雨中。好不容易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已经打烊的排档,在我们好说歹说下,才为我们平息了肚皮的抗议。

会议在明天,下午没有什么事情了,老张说回去好好睡一觉,我说:“古黟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开会的时候是没有时间出来的,还是逛逛吧”。

街上没有什么行人车辆,可数的几幢现代建筑立在街面上,商家店面虽然你挨我,我挤你,但都很小巧,倒像是家庭门前养家糊口的店面。街的前面是条汤汤的小河,对面是些稀疏清褐的房屋静卧在山谷里。我怀疑这不是主街,再望前面,却分明又没有什么其他的去处。

拐角的地方,一条狭长的巷子与刚才走过的街道几乎是平行的,躲在街的背面,有些摊铺和人影,老张说我们进去看看吧。巷子很深,宽仅米许,地面青石条铺就,高低不平,有的甚至已经破损断裂,但在泥泞中依稀散发着幽微的光泽。幽长的巷子把灰白的天光逼着从墙缝间、飞檐处洒下来,阴阴的。虽然早已过了卖菜的时间,但巷子里仍有三两卖小菜的,大多是穿着蓝色或黑色粗布衣服的中老年妇女。她们不吆喝,只是蹲在那里,等候买菜的.光顾,偶尔与周围同行搭讪几句我们并不能听懂的话。本就狭窄的巷子,更不堪了。伞是无法撑起了,只能光着头在巷子里走S形,因为还要不时避让那些买卖小菜的和迎面过来的行人。

好不容易走到一块稍宽的旮旯,抬眼一看,我们已站在一幢饱经风霜老屋面前。地上的湿气使下面一米左右的墙壁,长满了墨绿的青苔,甚至裸露出青色的墙的肌肤。面墙很高,壁上经风雨剥蚀的石灰呈灰褐色,斑斑点点,有的地方已脱落不堪;门楼是两层翘檐,青石装饰,上面的砖雕刻画或圆或方,虽阅无数风雨,却依稀可辨出梅兰竹菊的图案。再往上看,马头墙左右对称,整齐大方地翘在天外,与周围的兄弟们参差地排列着,格外精神。左右一望,虽看不见两边的尽头,但整个巷子的建筑同宗同族,一色的青砖马头墙。

从巷子里出来,转过一条街,怎么又转回到了刚才的街上,我正在纳闷,黟县实在太小了,与集镇差不多。再往哪儿走,老张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黟县虽小,你却不能小看,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知道“徽商”遍布全国,无论红顶还是其他,“徽文化”就不用说了,始终是安徽文化的代表,据说徽州方言还被列入国家级方言,正在挖掘研究。“小是小,不过像刚才的深巷,民居却是少见的,山城里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巷子”。我接着说。

河里的水哗哗地流淌着,我们溯流而上,走不多远,已是郊外的农田,只好回返,过一家幼儿园,旁边又一条巷子。老张开玩笑地说:“我们来到了巷子县,索性再去看看这条巷子吧”。走进小巷,本就灰白的天光跑到这样的深巷里,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巷不宽却很高,和刚才的高墙深院一样,老屋排排,马头叠叠,我们极尽目力也看不到尽头,只是没有了卖菜的人。如果夜晚独自走在巷子里,即使有微弱的灯光,我想也是有些怕人的。这里有的墙壁,虽也是青砖累砌到顶,却有新近维护的痕迹,这又在斑驳陆离里,呈现些稀薄的新鲜感。每家每户的门楼边挂了盏节能灯,从偶尔开着的门里看去,地面虽是青砖,却有了露天的院子,巷子里的青条石湿漉漉的。也许是情境的感染,我忽然有种走进戴望舒《雨巷》里的感觉,不过不是“独自”而已。

我知道,巷子一般是有名称的,但我不知道这里的巷子叫什么,也不知道住了些什么人家,但青石铺就的深巷两边浸染岁月的老屋,告诉我,这里住着的可能是安土重迁,安分守己的人家,抑或有过曾经的煊赫,或者即使是寻常人家,也是几十年,甚至世世代代住在这里,随遇而安,他们守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破家值万贯”的坚定的信念,不愿意挪窝,哪怕已经破烂不堪的老屋,过着简朴的日子。巷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巷子是一种积淀。老张说我们走进了历史,我说走进了文化,皖南的巷子文化。

雨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说笑声里,变成了牛毛、细丝。我们又站在东岳山的中城山庄门前,这里是一个山坡,鸟瞰餮逃炅罩着的沿河而建,靠山而筑的黟县城,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远远望去,一条溪河宛如暗白的玉带,把古镇一分为二,零星的现代建筑点缀在两岸的片片青瓦里;细如花针的雨溅在跟着山势起伏的青瓦上,仿佛笼着一层层薄薄的轻烟;错落有致而各具特色的马头墙,高脊飞檐,像是层层灰白的雾岚里奔腾的野马,又像是鼓满风帆的航船,乘风破浪;隐约的层楼叠院,深巷里弄,恰又抑扬顿挫地传递着古朴的山城独有的韵味。

山亦空蒙,城亦空蒙,雨亦空蒙,我被眼前这迷人的烟雨图深深地吸引了,居然忘记了说话,也忘记了挪步,静静地站在门前,任凭凉凉的和着轻烟细雨的风,拂遍我的全身。我不禁想起余秋雨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散发着千年古韵的老城,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承载着悠悠的古老文明,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与闪耀的现代文明无缝地契合着,在祥和的清风里。

篇2:山城云海散文

山城云海散文

永安是闽中山城,多山,多树,多溪流。绿色瑰丽的南国风情,常常被我们这些怱怱忙忙的上班族忽视了。其实,燕城除了有众多的著名风景点和名胜古迹外,最令我兴致盎然的要数燕城的“云海” 了。每到四五六月间,雨雾里,飘然变幻的白色云海,在经意或不经意间,都能让人感受和触摸到湿漉漉的水灵和清透。也很具特色。给本来就水墨含情的山城,凭添几份神密和倩丽风彩。

又是五月,雨线连珠敲打着旺盛生长的万物和远处黛色的群山。云雾便在这经意或不经意间悄然生成,且变化万端,时而象害羞的少女,在沟壑或树群间闪露一下身影,瞬间便又与别处飘过来的云雾联成了一气,一副磅礴饕餮之势!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将整个山垄,甚至群山遮得严严实实的泛白一遍,直挂苍穹。更有甚者,雨气重时,周边所有的大小山脉村落全被云雾连天遮隐,翻腾的云雾背后可以让人想象无限!“白云深处有人家” 的 诗句在这里是最好的写照。独自站立在自家阳台上的我,仿佛身处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景之中。

民谚有言:“有雨山戴冒,无雨山无腰”, 经我观察,永安的云雾确是如此。雨下久了,偶有停歇,那群山腰间一定是白云飘带,仙姿卓越,给原本巍峨素慕的群山带来几份飘逸鲜活的灵动。晴天的清晨更具特色,薄薄淡淡的迷雾,给所有眼睛能见到的景物都披上了或浓或淡的轻幔,让人看到的'所有景致,都是那么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但又都能看到一个大至的情形——隐约含情。淡淡的轻雾从眼前阵阵飘过,伴着金黄的晨旭,很有几份人间仙境的幻感。待日光渐强,轻幔遁尽,只剩下远山腰间的白色飘带,偶尔散漫开来,将整个山腰以下的实体虚幻,那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有雨的清晨,风景最可人,遮天蔽日十天半月的景致,这时,依然濛濛胧胧淅淅沥沥,更加清凉纯净,一尘不染,借着晨光,远近风光尽收眼底。最抢眼的正是那远山的“云帽”,山是黛色的,云帽是雪白的,一团团“戴” 在峰顶,天是灰色的,在“景天一色”间,这种纯白显得特别高贵迷人,且飘怱向上,令人向往!随着雨雾的扩散,常常同远处飘过来的白云连成一遍,令晨光晨景更加可人醉人。

其实,“朦胧”永远是生活中的最美景致。燕城这种多山带水的地方风情,造就了南国山城的特有云雾飘逸,我爱山城,更喜山城的雨,山城迷人变幻的云海美景!

篇3:山城游记散文

山城游记散文

山城顾名思义就是依山而建的城市或城镇,而我所在的这座小县城四面环山,可算是名副其实了。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管脚下的山城没有太多的矿产资源或者珍奇之物,但是也有它不同于别处的独特魅力。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憨厚朴实的风土人情,都值得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足以令天南海北的客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三贤”——春秋时期的燕伋,赴鲁从师孔丘,归里设教,育化桑梓;西汉丞相司直郭钦,执法不避权贵,闻名于世;唐将段秀实,奋击叛贼,以死报国,朝野上下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燕伋,他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二十多岁前往鲁国拜孔子为师,学成之后返回故乡创办私塾,在山城开启了教育的先河,传扬孔孟之道近二十年。由于相距千里,燕伋日益思念自己的老师,于是每日清晨用衣襟装一捧黄土到开阔地带垫在脚下遥望鲁国,日久年深形成了高约十几米的土台,后人尊称“望鲁台”,因其距今已两千四百多年,亦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它地处山城的西北角,背靠大山,目浴大河,可以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如今修缮一新的望鲁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从东边进入山城,顺着横贯东西的一条省道,不足十分钟车程就会来到燕伋望鲁台的牌楼前,路北的正前方立着一块功德碑,铭记着一些历史的印记,大理石的路面上深深地刻着“念师、尊师……”等等用来表现燕伋高尚品质的文字。再往北行走十几步就是高高挺立的大理石牌楼,两边静卧着巨大的石狮镇守门户,威武之气浩然冲天,使人由此开始便产生了几分敬畏的情愫。走过牌楼向西转弯二十多米就能够看见开阔平坦的燕伋望鲁台广场,广场两侧则竖立着一排排迎风招展的彩旗,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座上镌刻着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名讳、生辰等资料,从微小之处彰显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广场正北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燕伋雕像,古朴的服饰,长长的胡须,双眼炯炯有神,双手持一卷竹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从春秋一下子传到了今朝,让人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腔“行千里路,破万卷书”的豪气。

雕像身后由下至上延伸着三层近百级的台阶大道,拾级而上到第一层平台之后往东行进,路过一排老屋便会看见最古老的燕伋望鲁台入口。沿着一条两米左右宽的石阶缓缓地爬坡,台阶的顶层正对着“燕伋塾坛”遗址,简朴的门楼上是双层的雕梁画栋,透过门缝仿佛可以听见从院子里飘出来的朗朗读书声,那抑扬顿挫的音调如天籁一般令人陶醉。推开两扇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陈旧但却整洁的窑洞,它们分别为思师亭、尊师祠、启文坛、燕伋望鲁石刻图、民俗宫等人文景观,内部陈设或记录着燕伋求学、育人、尊师的物品和故事,院子西边的竹林旁边立着一块六棱碑,上书“木铎千秋”,其蕴意相当深远。一边用心汲取着浓郁的儒家思想精华,一边出门转向东边走过一段陡坡台阶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宏大的古建筑,踏进红色的铜钉大门迎面又是一尊较之前小一些的燕伋塑像,唯一不同的是他手中的竹简是展开的,虽然个头小但气势没有一丁点减弱,一个用来祭奠的石鼎装满了香灰。大院正北方,二十四根粗壮的红色柱子支撑起最宏大的“燕伋祠”,抬腿轻轻地步入大殿,一缕不知从何而来的清风犹如醍醐灌顶,使人瞬间变得神清气爽,心境也豁然开朗。大殿前方是一尊泰然而坐的燕伋铜像,此像更加栩栩如生,面含微笑,慈眉善目,右手持一卷书简,左手则轻轻放在三卷书简之上,身后从右往左摘录着数行《论语》,好像他一刻都不能离开书籍似的,那勤奋好学,严以致学的风范更是力穿古今。迈出“燕伋祠”的大门,在它的正背面便是最神秘也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望鲁台”,“中华尊师第一台”几个中国繁体书法苍劲浑厚,金字塔式的土台四周绿草盈盈,疾步登上台顶放眼望去,山城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使人们更加对燕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筑台望鲁的尊师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山城还有碧波荡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千湖、休闲胜地——莲花山狩猎场等优美的自然风光,虽然比不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也是山水依依、鸟语花香的清新秀丽之地。

这些自然景致中最受都市人喜欢的莫过于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了,它的水域面积达八千五百多亩,既是一个植物园,也是一个动物园,更是一座大型的'天然氧吧。千湖公园由西往东全程七千多米,可以驾车也可以选择步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步行应该是上佳之选,这样一来就可以仔细欣赏沿途的美景、呼吸干净的空气。步入公园的门户区迎接人们的是两行金黄色的旗子,可以让人感受到古时皇家的贵气,在它的尽头往北行至湖边就会踏上隐藏于茂密杨树林里的木栈道,弯弯曲曲的木质走廊别具一格,恍如穿越了时光。木栈道上不对称地布置着几座长亭,设有长长的椅子,悬挂着珍禽、鱼类等等的介绍,供游人休息和了解千湖。每到盛夏时节,杨树厚厚的叶子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的长亭便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偶尔也有羞涩的情侣相依而坐,诉说着甜蜜的情话,畅想着幸福的未来。而到了中秋时节,树叶相继变色,大片大片的金黄气势壮观之极,在一阵阵秋风里木栈道上时不时会飘落几枚枯黄,令游人能零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从萧瑟的秋景中悟出几许处世的道理。

走出木栈道不远就是观鸟台,在这里可以观赏湿地公园里的大天鹅、白鹭、绿翅鸭、豆雁等一百多种珍禽,当然不能一次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鸟类,到底能够目睹多少芳颜,那就要看运气如何了。由此再往湿地公园深处行走,有秦风民俗园、亲水湾景区、纸坊湾风景区等等建设风格不同、娱乐项目众多的景区……最不能遗忘的是漫漫黄沙、层层碧水,这是自然中的自然,没有半点人为的雕琢,如若遇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日子,脚踩着绵软的沙粒,用手触摸着平静的湖水,吸一口潮湿的空气,那心旷神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如果遭遇雨丝纷飞、风浪拍岸的天气,撑一把雨伞观赏烟云密布的湖面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盛景,倾听滚滚浪花此起彼伏弹奏“十面埋伏”的佳音,都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等待游玩结束之后,一定要去公园内的农家乐品尝一下风味独特的饭菜,要是大酒店具有大家闺秀的瑰丽和大气,那么农家乐就独有小家碧玉的柔美和精致。热情好客的农家乐主人从来不按饭菜算账,只按人头收费,每人二十到三十元之间,苜蓿芽、荠菜、豆芽、凉皮、凉粉等各种各样的野菜和小吃,还有味道鲜美的千湖鱼,汇聚在一起散发着让人垂涎的浓浓香味,食之难忘,流连忘返,着实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城的魅力几天几夜也说不尽,唯有到此一游,唯有来此一尝,方能领会这美景、美食的悠悠神韵,方能体会这一方水土醉人的风土人情。

篇4:山城过年散文

山城过年散文

为了更好地照看宝贝,我和爱人没有回老家过年,与去年一样,还留在山城。

在山城过年,让我体味了别样的年味。

二月,初春似酒,东风骀荡。

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儿子和儿媳去靖州走亲戚。我和爱人在家无聊,决定带小孙子去迎丰公园,享受悠闲时光。我骑电动车头前走,爱人推着宝贝后边跟,约好在赏红梅的地方见。

虽然是大年初一,迎丰公园内依然游人如织,异常热闹。公园呈马蹄形,青山环绕,中间平坦。山上多松柏翠竹,杂树丛生,生机勃勃。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高不过五六十米,可对我一个有腿疾的人来说,还是望而生畏的。再看着山上游人的身影,又激发了我爬上去的勇气。我想,不能上到山顶,哪怕到半山腰也好,疼点可以忍,不能辜负了春光。

拾级而上,不时遇到下山的游人拎着干柴而过。路上隔几米会有一个固定的凳子,为了节约用腿,只好走一段,坐下来歇一歇,不大会功夫,就来到了半山腰。

山上树林里,许多人在一心一意地捡干柴棒,有人还折树上的干树枝。捡好的干柴捆成两捆,小木棍当担子,就如樵夫挑柴的微缩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一家人全出动。大家都在为柴忙,兴致高涨,乐此不疲。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北方人,哪里见过这阵势,我实在猜不出来大家为何这么做,好奇心驱使我走向附近的一对母女。她们身边放着一小担柴,那是她们的收获。

“过年好!请问捡这些柴干什么用的?”

“捡柴,就是寓意捡财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有美好的寓意在其中。大年初一登高捡柴,就是图个平安财气,讨个好彩头。

大年初一“登高捡柴”的习俗,在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不少地方都盛行,由来已久。爬山登高,取步步登高之意;捡拾干柴,取抱财归家之意。

下山与爱人会合。但见两山之间,一片粉红色的花海灿若云霞,仿佛人间仙境。馨香缕缕袭来,沁人心扉。

正出神间,花海里传来女声悠扬的歌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美丽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是一位女游客在放声歌唱,歌声如一泓清泉,缓缓流进人的心田。

才入得花海,歌声又飘入耳际:“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这是一首我熟悉的《红梅赞》,颂扬了那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唱者动情,听者动容。

待我走近才看清楚,原来是几个五十来岁的女游客在赏梅、拍照,兴之所至,率性而歌,用歌声表达此时的心境。

红梅花与桃花极其相像,单从花瓣看上,并无异样。红梅乃“岁寒三友”之一,开于早春,而桃花开放时间要晚一些。梅花开放时无叶,而桃花开放时伴随叶片同生;再者,梅花的枝干较粗糙,而桃花的枝干则光滑。

赶赴一场花事,却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红梅枝头,花开嫣然,像施了粉黛的少女,散发着自然之美。簇簇红梅,游蜂时舞,春意正闹。徜徉在花海之中,人纯粹得纤尘不染。

梅,向来为文人雅士所题诵、泼墨,元朝画家、诗人王冕就是代表性的一个。隐居会稽九里山期间,王冕种梅千株,筑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诗人一生爱梅、种梅、咏梅,又擅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存世画作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王冕的诗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了梅花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高洁品质,蕴含着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染人间,岁月流香。

初一赏梅,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

我国各地过年风俗尽管有所不同,但年味都包涵着亲人团聚、祈福求财、欢乐吉祥。如今,年味渗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

篇5:爱在山城散文

爱在山城散文

备受新闻媒体关注的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富兴堡残疾女子易红,近日又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自己和女儿易良权(学名赵蔼琪)今年在三明过了一个最快乐、最难忘、最感动的春节。她要感谢的人很多,想借助本报表达她的谢意。

易红原本是一位健全人,那时她带着女儿从四川到三明做小生意,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后来通过热心人的介绍,与三元区一肢体残疾的赵氏男子结了婚,婚后不久,易红不幸中风成了一名残疾人。本来组合的家庭是互补性的,没想到现在两个人都成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瓦解了,易红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离异后的易红一时租不到房子住,她所在的富文社区了解情况后,帮她联系到一套民房暂时居住。去年底,在民政政部门和居委会的`帮助下,易红申请了廉租房,并幸运的拿到了房票,过不了多久,她就可以搬到三元区绿景花园50多平方的新家去住了。

5.12四川大地震后,三明人除了给灾区捐款捐物外,也没忘关心三明居住的四川人。一些单位和个人经常给易红送衣送物,问寒问暖。春节期间,三明市政府、残联、三明稽征处,社区的工作人员到她家慰问,并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三明市疾控中心的肖国勇还给她女儿易良权100元的红包和几套衣服。三明市十二中初一三班的刘老师和黄老师,得知赵蔼琪的情况后,利用休息天,叫赵蔼琪到老师家免费补课……

拿到低保和廉租房的易红,一直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她虽然行动不便,但也不想一直待在家里依靠政府和她人帮助,只要身体稍好一点,易红就到街上摆摊,试着去卖一些小饰品来补贴家用。一时找不到摊位,城关崇荣路的君安药店的老板同情她,叫易红把东西摆在她药店的外面的阶梯上卖,三元城管一中队和二中队的工作人员,也同情易红,叫她在潘氏面包店门口卖。每天易红拖着沉重的箱子来回坐车,司机们也认识了她,富兴堡五路一姓代的司机只要看到易红,就将车子停下来,帮忙易红搬东西。有一次下晚班,代师傅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在路上看到易红,他又特意送了她一程。代师傅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和车号,叫易红需要帮忙时尽管找他。在代师傅的代动下,五路公交车的其他好几位师傅也纷纷向易红伸出了援助之手,那些与易红一起摆摊的小商贩们,也经常对易红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在山城的易红,感受着来自大家的关爱,她倍感温暖和幸福!

篇6:山城花信散文

山城花信散文

刚入三月,山城花事一波接着一波,花事纷繁,挑逗人的眼睛。

于我而言,赏花不必远足。从腊月的蜡梅,正月的红梅、山茶花,及至眼下的海棠、桃花、紫荆花,在小区还有就近的市委、政府都可以观赏到。市委、政府有大面积的花圃,能满足我寻春的愿望。

政府花圃的玉兰花盛开了,状若莲花,高洁芬芳,清新可人,充满禅意,唤起心底的敬畏和热爱。明·睦石《玉兰》诗中赞美玉兰:“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轻轻走过玉兰,再穿过一条静谧的小径,迎面棚架上悬挂着一串串紫色的花朵,犹如一道道紫色的瀑布,壮丽迷人,浓香溢远。前来休闲赏花的市民,有人叫它“槐花”,还有人叫它“葛花”,其实它就叫“紫藤花”。

记得家乡的小河边也开着紫藤花。儿时,我与玩伴常抓住坚硬的藤蔓攀援上去,荡秋千、捉迷藏,尽情玩耍。摘的'紫藤花,母亲拌上鸡蛋一起炒了,抑或蒸食,沥上芝麻油,清香味美,绿色天然。今天想起来仍口舌生津。紫藤花,温馨了童年时光。

花圃幽深处,一片蓝色的鸢尾花映入我的眼帘,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蓝色蝴蝶,生机和谐,自然律动。鸢尾花怎么提前开放了呢?我有些惊奇。转念一想,它们的身影出现在大江南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地域差异使然。在我家乡豫东大平原,鸢尾花此时还在春风里沉睡,一直要等到五月份才会醒来。彼时,它才会大放异彩,让人眼前一亮。

据说鸢尾花形如鸢尾而得名,鸢是鹰科的一种鸟,《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鸢尾花三枚花瓣,三瓣萼片。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花形优美,有着如绢的质感。梵高曾画过一幅《鸢尾花》,画面上的鸢尾花,蓝紫色花瓣丰硕,长叶如剑,花蕊星点。鸢尾花能入梵高的法眼,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报春少不了樱花。玉兰开放的时候,樱花也不甘落后,异军突起,惊艳山城。樱花在山城随处可见,市委大门前一排高大的樱花树,更是一树繁花生暖香。远远地望去,你会以为树冠落了雪。这些樱花树大花盛,香气直透心扉,令人叹为观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樱花、玉兰虽好,总会有谢幕之时。紧跟着海棠花和紫荆花粉墨登场。

宗璞说,“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市委大院一角,紫荆花盛开了,紫红一片,繁花满树。紫荆花修长的枝条上,密集地挤满了簇簇花儿,一簇数朵,别有风韵,格外迷人,有“满条红”的美称,是故园亲情的代表植物。

我在花下盘桓许久,美丽的紫荆花让人沉迷。路过的一位老太太见了,眯着眼说了一句,“男士也爱花啊?!”说完,慢悠悠走了。或许在老太太心目中,春天的色彩只属于女人吧。花儿妩媚了春天,也妩媚了女人。

篮球场右侧,几十株垂丝海棠正在怒放,柔蔓迎风,垂英袅袅,气势壮观,用“花团锦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往日,竟然没有发现海棠的存在,倒是旁边花圃里的茶花,每每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应该是茶花花期长的缘故吧。

一拨赏海棠花的女士,还没进来就兴奋地喊着“桃花,桃花”,急切举起相机拍照。看来,她们张冠李戴了。一些花长得十分相似,不认真观察是很难分辨的。之前的许多年间,虽说与海棠多次谋面,我也叫不出她的芳名。昨天,一个在杂项方面颇有研究的文友告诉我,那些是“垂丝海棠”。“垂丝海棠”,好听,富有诗意。

小区楼下也有几株海棠,她们身姿娇小,比起市委那边的,只能称作“小家碧玉”了。海棠刚打花苞时,我就开始注意她的一举一动,玫瑰色的花苞,恋在枝条,迟迟不肯开放,大约仍在酝酿花事,羞羞答答的模样,如养在深闺的少女。海棠性格温柔,不像樱花热烈。樱花常常一夜之间,一树粉白,芬芳满天涯。

海棠最终是耐不住寂寞的,不愿意错过明媚的春光。先一朵两朵徐徐开,继尔竞相绽放,积蓄了一季的力量破春而出。那些垂下的粉红色花朵,又似喝了酒的少妇,一笑醉颜酡,娇弱无力,撩拨人心,其姿色、媚态,更胜桃、李,俗眼莫相轻。

唐高宗当年用“海棠春睡”来形容杨贵妃的醉颜。大文豪苏东坡的《海棠》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装。”照的就是海棠。

张爱玲女士曾提过人生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没完。”足见海棠在作家心中的位置。当然,海棠无香亦是缺憾,世事本来就没有圆满。

篇7: 桃花古韵散文

桃花古韵散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的,从鸭的脚蹼上,首先感受到了春的来临,但,那毕竟是属于鸭们的情趣。倒是那“竹外”的“三两枝”桃花,让人看到了春天的脚步。透过桃花,双眼前便是大好的春光;透过桃花,肺腑里满是古韵的芬芳。

《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时就将桃花的情态与姿色与美女联系起来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动人画面,曾经定格在多少人萌动的心田。那如桃花般娇嫩粉红的笑脸,勾起过多少风流雅士的遐思,只是到头来多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空叹罢了。桃花作为春日里最为显眼的花儿之一,可以说也是一面生活的多棱镜阿!不是吗――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代袁枚面对桃树充满了对“流年”的感叹,那“初开”的一朵,是何等的生机与活力呀!只可惜都将成为“残红”而凋零,剩下的也就只有叹息的份儿了,这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相比,格调虽显消沉,但内涵却要实在得多。

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从田园风光的角度,还原了桃花作为大自然景观的形象。这里,桃红柳绿,宿雨春烟,使得画面朦胧而清晰,素淡而芬芳。作为景物的桃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和“流水”相连,不知是雅致多些还是慨叹多些!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虽其意不在桃花而在“鳜鱼”,但那“桃花流水”的情致,与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不亦有同样的韵味吗?那些捕捞“鳜鱼”的人,感受恐怕也不亚于晏殊的“小园香径独徘徊”吧!面对桃花,杜甫言“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谢枋说“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李白叹“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明代无名氏也道“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桃花流水,写景也好,抒情也罢,在这里都有一种零落的美,一种消逝的美!

至于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则从另一角度阐明了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时入初夏,大林寺的桃花才盛开,那不是迟来的春天,那是大自然要把春天留住,让她“转入此中来”的,这样,自然万物(包括桃花)都显得多情多义,何况人乎?以自然变化作为描写对象,杜甫的“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贾至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也将杨花、青草、李花等为陪衬,描绘出一幅春花烂漫的图画。

风景也好,美人也好,将桃花的境界拔弄到最高境界的',当然数陶翁了。那“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鲜美呀!陶翁看来,倘若沉醉于桃花的艳丽芬芳,那就是俗不可耐的事情。在桃花的深处,就是陶翁朝思暮想而寻之不到的“桃源”了。陶翁的桃源,虽属不着边际的遐想,但那种境界,那份情愫,却成为许多后人逃避现实时的精神寄托。难怪陆游感叹“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谢枋也说“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春天来了,桃花又开了。现代人关于桃花的歌儿又飘进了思绪――“桃花美,桃花艳,开在那三月间,桃花儿红,女儿娇,梦儿飞满天”;“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把那花儿采,桃花朵朵开”……看来,这美妙的桃花与永恒的爱情,自从“桃之夭夭”时被连在了一起,就不能再分开了,直到海枯石烂;而这春天的韵味呀,也将因桃花而多彩多姿!

走进春天,走进桃林,感受桃花中的悠悠古韵,聆听春风里的绵绵情歌,眼前出现的,恐怕不止是那与桃花“相映红”的人面吧!

篇8:孤岛山城,后会无期散文

孤岛山城,后会无期散文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出了门就是起伏的山峦,每当风起时,层层林海涌起了绿色的波涛。屋子周围很静,除了夏夜的虫鸣,偶尔也会有飞鸟从头顶掠过,留下了清脆的鸣动在檐下回响。在后来的岁月里,几经成长与波折,我辗转到了海岛开始新的历程。虽然距离遥远,但我还是会在浪花拍岸的季节,在四下无人的时刻独自坐在长椅上,回想起山城里的日子,浅别往日时光。

身处大山,梦里有座挥之不去的海岛;身处海岛,心里又有一片难以忘却的大山。

海上起了风,山里会下着雨吗?雨点又会不会溅落在窗前的书桌上,浸湿那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伴着雨水扩散在纸面,却渗透进了提笔的心中。不知是谁又碰倒了桌上的杯子,破碎的海上起了风,山里会下着雨吗?雨点又会不会溅落在窗前的书桌上,浸湿那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伴着雨水扩散在纸面,却渗透进了提笔的心中。不知是谁又碰倒了桌上的杯子,破碎的情感四下流淌,滴落桌边,却又无处安放。四下流淌,滴落桌边,却又无处安放。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会听同一首曲子,曲子临近尾声,总想起曲终人散,可是从头到尾也只有我一个人,又何散之有呢?

似乎很安详,心如一潭死水,甚至像那种连微风都不能掀起涟漪的宁静湖面。但我知道,看似平静的表面不过是为了掩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句普普通通的道别,仿佛永远也说不出口;山城到海岛的距离,也似乎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走完。我不敢停下脚步,怕跟不上前进的速度,尽管我知道我是被遗弃的那一个,但我也从没有放弃追逐。

我愿化身麋鹿,穿山过水,只愿在荆棘丛中将你追寻;我愿变成海鸥,远渡重洋,只愿在惊涛骇浪里与你相伴;我甚至甘愿化作一株紫蔷薇,守候在路边,只为看见你从这里走过,雨淋日晒,哪怕奉献生命也在所不惜。可是我知道,往昔不再,无论多么坚定的承诺都抵不过早已决定的离去。

我曾无数次在梦里回到故地,回到那片波涛起伏的林海,可等我真正回到熟悉的老屋前,却又迟迟不敢推开那扇曾经被推开过无数次的大门。我害怕着离去,同时又更加恐惧着失去,那些该拥有的从未得到,该抛弃的却早已丧失。

孤岛的海是山城的'雨,山城的冬是孤岛的寒。

漫步在孤岛的海滩,等着潮水退去,捡拾一两片搁浅的贝壳,抖落了层层覆盖的沙子,却抖不掉深埋在心头的回忆,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深深浅浅、清晰可见。每当浪花消散,岩石凹凸不平的表面便会留下一串串晶莹透亮的水珠,美丽却又短暂。风吹浪涌,在短暂的绽放中水珠迸裂,我不知道海风中破灭的是这些无关痛痒的泡沫,还是如泡沫般无关痛痒的事实。不知道下次涨潮的时候,潮水能不能将这些一并冲刷:咸腥的呼吸、苦涩的回忆以及虚幻的愿望……

行走在山城的公园,沿着过去的轨迹,淡然释怀也好,难以忘却也罢,也只是少了些欢声笑语,多了一分独行的孤寂。虽没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但闭上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拂面飞舞的花瓣,凉飕飕的,却又很自在,像是耳畔的喁喁私语。仰起头,灰蒙蒙的天不知又飘落了谁的行走在山城的公园,沿着过去的轨迹,淡然释怀也好,难以忘却也罢,也只是少了些欢声笑语,多了一分独行的孤寂。虽没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但闭上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拂面飞舞的花瓣,凉飕飕的,却又很自在,像是耳畔的喁喁私语。仰起头,灰蒙蒙的天不知又飘落了谁的思念,冷冰冰的打在脸上,从脸颊缓缓流到了唇间,用力一抿,不知为何却是咸的。,冷冰冰的打在脸上,从脸颊缓缓流到了唇间,用力一抿,不知为何却是咸的。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故事,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故事,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

古风古韵散文组诗

古韵悠悠花草乡散文

山城随感

古韵随笔

山城春色抒情散文

古韵遗风语录

海蓝诗词古韵

古韵唯美句子

悲伤古韵诗词

古韵的句子

山城古韵的散文(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城古韵的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