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味都去哪了调查报告(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娇民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年味都去哪了调查报告
万马奔腾春节到,贴窗花、点花灯、写春联、守岁、拜年、放鞭炮……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着春节特有的温情。然而,这个春节你坚持了哪些过年传统?最近,新华社发的一幅漫画“绕”引起了网上的热议。春节过大年,大人麻将小孩电脑,不是围着麻将绕就是围着电脑绕,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虽多种多样,但随着科技发展,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文化内涵大打折扣,年味儿越来越淡。让优秀传统年俗融入现代春节将是势之所趋。
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合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年味儿去哪儿了?
外来务工青年工作是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工作,是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工作。近年来,一大批外来务工青年参与了上海纺织的创业,他们立足本职,勤奋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在各级党政领导共同关心和重视的前提下,共青团组织作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有必要研究好、策划好、部署好、落实好这项工作。本文立意于以先前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为基础,对华申集团公司范围内的外来务工青年队伍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感性的或理性的剖析,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已付诸实施的工作措施及具体做法,同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针对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提供哪些创业扶持这一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资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税费减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创业青年期待对公益创业制定单独的政策措施。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春节的专属记忆。在70后莫阿姨的脑海里,过年就是爸爸写春联。大笔一挥,“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再加上横批“新春大吉”,真是一气呵成;在80后黄哥哥的脑海中,过年就是奶奶贴窗花、上香祈福。除夕一到心灵手巧的奶奶就会买来彩纸,剪出“春”“福”等字样或窗花。只是时到今日,过年再没见奶奶剪过窗花,倒是初五全家人去当地“仙女石”祈福的传统一直未变。在调查中,82岁的张大爷告诉我们,他见证了花灯由纸质到绸缎,由点小油灯到灯泡、节能灯的转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不再点花灯。如今过年,大人麻将,小孩电脑,传统年俗渐渐不见踪影,年味儿越来越淡
二、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虽然饭店比不上那种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外企需要很高的文聘,但在招聘的时候也是很小心谨慎,对来应聘的人员也是有很多要求的。饭店主要招聘的有以下职位:经理,收银员,服务员,接待员,厨师长,厨师,传菜员,采购人员。对这些职位的共同要求是人品与工作态度。因为这些职位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下一个人的工作,甚至会导致整个工作链瘫痪掉,进而影响到整个饭店的运营状况。
现在的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消费虽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许多习俗,现在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
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也正在逐日冲淡年味。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衣新鞋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但是年货制作愈趋的社会化、商品化。在城市里,年夜饭在酒店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我们石鼓镇路口村这样的小村庄里,都开始有2%的居民去饭馆吃年夜饭,极大的冲淡了传统年味。
2、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
传统的贺卡,电话祝福,走亲访友的`祝福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浓浓情谊,再有趣味的短信读起来也味同嚼蜡了。
3、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传统春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
拿湘潭红色旅游景点——韶山来说,有不少人选择在春节黄金周中来韶山旅游,。调查显示,从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韶山共接待游客xx万人次,较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xx%。韶山景区门票收入达139万元,较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xx%。同时,不少人自己开车回家过年,在路口村里,熊叔叔就是驾私家车从广东回乡,像熊叔叔这样的自驾回乡的人明显增多,同时,也掀起了一种过年时尚——自驾游。
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
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出资。由地方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品位年味更难的原因还有很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而且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无论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
三、年俗走进现代春节。
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为“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年”,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民俗专家认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坚持以前的繁文缛节,但是必要的礼节还是要坚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传统年俗应该与时俱进,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用现代化的手段包装起来,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年俗。
在此, 我想借这篇报告呼吁广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简单却无处不透露着温馨甜美的感觉。
年味都去哪了作文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母亲一起过年,自己总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出去玩耍,买一堆的鞭炮回来放,闪闪烁烁,火树银花,好像过年总有放不完的鞭炮,吃不完的糖果。春晚也是一家人守在一起看电视,看小品,欢乐不尽,作业考试等不愉快的事情也全都抛到了脑后;后来的过年,自己仿佛被命令要长大,反应迟钝地走在时光机里面,一不小心还要被机器扇个巴掌。不再有人陪着我一起放炮竹,春晚也不再有人陪着看,看完几个小品自己也就该睡觉了。我是反对放那些山一样的鞭炮的,噪杂、污染。但我从不拒绝适当燃放一点,图的就是那份喜气,那份念想。不用驱除邪气,但愿可以在炸响中清醒一下,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忘记什么,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是在过年,过人的年,人的年是要有人情味的,是要有人间温暖的',年味里就有。今年春节期间,城里烟花爆竹禁放,多了一份宁静和空气清新,爆竹禁放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满足人们寻年味的期待。很多人在城里过年,总会趁着休假日带家人逛逛,习惯于在城里找找年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眼界的提升,每年对于春节民俗的消费,也会有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趁着春节七天长假,请朋友们自觉放下手机,给父母与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是无情的,它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年味”都去哪儿了?“年味”去哪不取决于时间,而取决于时代,取决于时代中的人;“年味”可以走去,也可以回来。“年味”可以淡,也可以更浓;一切就在过年的人。“年味”都去哪儿了?不要再问了,其实“年味”是一种心,也是一种是情,浓浓的“年味”是人间烟火熏出来的。但愿我们即将迎来的猴年春节的“年味”过得更加浓郁一点吧!
年味都去哪了作文
回想起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而现在,过年不那么让人期待了。
小时候大年三十,爸爸会准备一桌子饭菜,我和妈妈包水饺。到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嗑瓜子,一边欣赏春晚,时不时的还评论几句。有时还会模仿一下。在欢笑中不知不觉的就到了零点,家家户户都要放炮,那“噼里啪啦”的`声响就像一曲曲赞歌,在诉说着浓浓的年味。孩子们总是兴奋地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又起来跟着大人们去拜年。
可是现在,春晚没人看了,都去摇红包了。家里没人做饭了,都三三两两的去饭店了,味道虽然好了,但是却再也没吃出过高兴地味道。晚上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却是你拿着手机,我抱着电脑,他看着paid,把那可怜的春晚冷落到一边。被冷落的仅仅是春晚吗?不,还有我们的亲情。
年,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令所有人期待的日子,因为期待所以年味才更加浓厚,可现在我却找不到一丁点的年味,禁不住问道:年味啊,你这调皮的孩子去哪玩了啊?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母亲一起过年,自己总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出去玩耍,买一堆的鞭炮回来放,闪闪烁烁,火树银花,好像过年总有放不完的鞭炮,吃不完的糖果。春晚也是一家人守在一起看电视,看小品,欢乐不尽,作业考试等不愉快的事情也全都抛到了脑后;后来的过年,自己仿佛被命令要长大,反应迟钝地走在时光机里面,一不小心还要被机器扇个巴掌。不再有人陪着我一起放炮竹,春晚也不再有人陪着看,看完几个小品自己也就该睡觉了。我是反对放那些山一样的鞭炮的,噪杂、污染。但我从不拒绝适当燃放一点,图的就是那份喜气,那份念想。不用驱除邪气,但愿可以在炸响中清醒一下,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忘记什么,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是在过年,过人的年,人的年是要有人情味的,是要有人间温暖的,年味里就有。今年春节期间,城里烟花爆竹禁放,多了一份宁静和空气清新,爆竹禁放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满足人们寻年味的期待。很多人在城里过年,总会趁着休假日带家人逛逛,习惯于在城里找找年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眼界的提升,每年对于春节民俗的消费,也会有更多的期待,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有一个引导,并开发出更多有新意的寻找年味的新去处。
现在的孩子都是国际化视野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时髦的光棍节,他们都很喜欢,而以前最隆重的春节就显得“年味”变淡了。 如今邻里间过门串门少了。在城里生活了足足二十年的我,如今明显地感觉到,都市里甚至是郊区,“年味”淡了很多。对于年味变淡的感受颇深。小时候过年,虽然吃得远不如现在,但邻居们过年期间都会串门拜年,孩子们可以串门到别人家吃好吃的,现在,串门拜年甚至在亲属间都少了许多。互联网时代交给我们一个如此方便快捷的时代,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享受这一切,心安理得。没有人会抱怨互联网太快,人们只会抱怨网速有点慢,看视频更是有点卡。过年的`电话,原创短信也越来越少,一堆又一堆的群发短信,群发微信信息等等祝福的语言充满了整个界面,似乎总有那么多人在牵挂着你,也似乎被许多的朋友关心着。我们看似越来越近,其实是越来越远了,我们不再写信道思念,不再电话里絮叨身旁事,许多的话没有再说出口,许多的故事不再告诉彼此。如今交集越来越少,值得共享的人却好像越来越多。年夜饭下馆子,没了一家人忙活的快乐。
众所周知,时代在变,生活水平随着提高了,“年味”也在变。如今,短信、电话、、微博、微信等新方式拜年,不用自己再上门拜年;以前只有春节晚会可以看,现在电脑、互联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中意的电视节目进行欣赏;以前,过年才能吃好的,现在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大都可以到饭馆里面吃年夜饭。这些变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年轻的孩子来说,年味里包含的传统文化和亲情维系不能丢失。下馆子吃年夜饭很方便,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忙活一餐年夜饭的辛劳和快乐也就无法体验了。家长们要从自己做起,春节带着孩子去看长辈,和孩子一起重拾老年俗,将美好的传统延续下去。除此之外,别让“抢红包”淹没传统年味。去年2月24日,支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后,全国共有一亿多人参与支付宝红包游戏。其中,90后的年轻人占到了50%以上,成为发红包主力。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了红包。不少网友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并感慨: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趁着春节七天长假,请朋友们自觉放下手机,给父母与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是无情的,它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年味”都去哪儿了?“年味”去哪不取决于时间,而取决于时代,取决于时代中的人;“年味”可以走去,也可以回来。“年味”可以淡,也可以更浓;一切就在过年的人。“年味”都去哪儿了?不要再问了,其实“年味”是一种心,也是一种是情,浓浓的“年味”是人间烟火熏出来的。但愿我们即将迎来的猴年春节的“年味”过得更加浓郁一点吧!
回想起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而现在,过年不那么让人期待了。
小时候大年三十,爸爸会准备一桌子饭菜,我和妈妈包水饺。到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嗑瓜子,一边欣赏春晚,时不时的还评论几句。有时还会模仿一下。在欢笑中不知不觉的就到了零点,家家户户都要放炮,那“噼里啪啦”的声响就像一曲曲赞歌,在诉说着浓浓的年味。孩子们总是兴奋地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又起来跟着大人们去拜年。
可是现在,春晚没人看了,都去摇红包了。家里没人做饭了,都三三两两的去饭店了,味道虽然好了,但是却再也没吃出过高兴地味道。晚上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却是你拿着手机,我抱着电脑,他看着paid,把那可怜的春晚冷落到一边。被冷落的仅仅是春晚吗?不,还有我们的亲情。
年,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令所有人期待的日子,因为期待所以年味才更加浓厚,可现在我却找不到一丁点的年味,禁不住问道:年味啊,你这调皮的孩子去哪玩了啊?
年味儿都去哪了作文
我愈发觉得时光健步如飞,从先前乳臭未干到如今思绪沉稳,不知为何,年味在鼻尖一点点变淡变薄,盼年恋年的心境竟也渐而消失。
童年时分,我对年的期待那样强烈。记忆中,美丽的新年是五彩缤纷的,有爷爷的军绿色大衣,叔叔的酷帅黑皮袄,还有“过年了给你点压岁钱!”就是这句话一直跟到我去年十八岁……现在回想起来过年是多少小孩收钱的时刻呀!那时也不讲究什么红包不红包的,而现在则不一样了,所谓的红包里面不再是单纯的压岁钱的含义,正是因为人们在这种变奏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无尽的诱惑充斥着,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也少了那清新自然的淳朴却多了那似是而非的含糊,现在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小孩喜欢过年而大人却慢慢惧怕过年”这一句话。不仅是岁月的催促,还有那事态的发展……不过还好人们的.这种过年意识还没有消散,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也就意味着新年的庆祝也接近尾声,而对于我们来说每年最高兴的也莫过于这些日子了,可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小假,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
晚饭过后一个人走在四处都有高楼环绕的大街,看着无数的车辆慢慢的将年味儿替换成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气体,我深吸一口气,彷徨了……也许现如今的我们已很少用口头拜年了吧,可能电话的沟通都变成一种奢侈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网上拜年,我问自己何处是我要的年味儿?或许这个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就是在过年时我们应抛开一切的外物,把一个最真实、最自然、不添加任何商业性催化剂的我们带回自己的家中,带到属于我们的新一年里……
我愈发觉得时光健步如飞,从先前乳臭未干到如今思绪沉稳,不知为何,年味在鼻尖一点点变淡变薄,盼年恋年的心境竟也渐而消失。
童年时分,我对年的期待那样强烈。记忆中,美丽的新年是五彩缤纷的,有爷爷的军绿色大衣,叔叔的酷帅黑皮袄,还有更多鲜红鲜红的色彩,那是神一样的存在。彼时总洋溢满满的幸福气息,也不怕寒风侵入,即使小脸通红也迎风而上,去追逐,去寻得。
二零一六到来并非仅仅为历史,而后,标注日期时新颖笔迹跃然纸上,便是生活,是前行。如今,科技便利了我们,却并非充实了世界。当全家人团坐在圆桌前,正面代表妈妈一番付出的年夜饭,却有多半人成了手机的奴隶,于是,便有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许,这便是年味消退的原因之一。
先前,一切都那样芬芳。妈妈赠予我的花衣裳,捧在怀中久久不舍放下。电视节目也那样精彩,总挑不出一点不足之处。而今,都变了,我却怎样也说不出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年味,随我长大而消退,它去哪儿了?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诚信都去哪了美文
★ 时间都去哪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