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英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共含5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英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篇1: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在李雄在成都称王的同一年(公元3),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也反晋独立,自称汉王。

自从西汉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相处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认为上代多次跟汉朝和亲,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皇帝的姓——刘。曹操统一北方后,把匈奴三万个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都设部帅,匈奴贵族刘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帅。

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力气大,武艺高,能够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刘豹死后,刘渊继承他父亲的职位。后来,在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一)部下当将军,留在邺城,专管五部匈奴军队。

八王混战开始后,匈奴部落里一些贵族们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开会商量。有个老年贵族说:“我们匈奴从汉朝开始跟汉人结为兄弟。经过魏、晋两个朝代,匈奴单于后代虽然有封号,却没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晋朝发生内乱,自相残杀。这正是我们匈奴人恢复地位的好时机啊!”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对,叫谁来带头呢?大家一议论,认为刘渊有才能,威望高,推他当单于挺合适。

贵族们派个使者到邺城,把大伙儿的意思告诉刘渊,请他回来。刘渊很高兴,就借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亲,向司马颖请假。司马颖不同意,刘渊只好让使者先回去,并且要五部匈奴集结兵力,向南移动。

后来,晋朝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将军王浚联络鲜卑贵族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失败了,逃往洛阳。刘渊向司马颖要求回去带匈奴兵马来助战,司马颖才让他走了。

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大伙儿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五万人马,亲自率领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把晋朝灭掉,反倒去帮助晋军呢?

刘渊说:“要灭掉晋朝,还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向着我们。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中影响大。我们的上代又是汉朝皇室的兄弟。现在汉朝亡了,我们用继承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民心。”

大家听了,觉得是一个好主意。刘渊就宣布自己是汉王。

刘渊称汉王后,很快攻下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几个郡,势力越来越大。一些势力比较小的各族反晋力量也都来归附刘渊。

公元3,刘渊称汉帝。第二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集中兵力进攻洛阳。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腐朽的西晋王朝,但是也不愿受匈奴贵族的统治。所以刘渊两次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时候,八王中最后的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还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杀。晋朝留下的一点点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后来刘渊死去,他儿子刘聪接替做汉国皇帝,又派大将刘曜、石勒进攻洛阳。洛阳的军民奋勇抵抗,但是毕竟寡不敌众。公元3,洛阳城终于被攻陷,晋怀帝做了俘虏。

刘聪进洛阳后,杀了大批晋朝的官员和百姓,有一次,刘聪举行宴会,让晋怀帝穿着奴仆穿的青衣给大家斟酒。一些晋朝的遗臣看了,禁不住失声痛哭。刘聪看晋朝遗臣还对怀帝这样有感情,一发狠,就把怀帝杀了。

晋怀帝死后,在长安的晋国官员拥立怀帝的侄儿司马邺继承皇位,这就是晋愍(音mǐn)帝。

公元3,刘聪攻下长安。晋愍帝也遭到了怀帝同样的命运,在受尽侮辱后被杀。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他们中间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像李雄、刘渊一样建立政权,前前后后一共出现十六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旧称五胡十六国,胡是古时候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篇2: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记载,刘渊乃是“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冒顿单于就是那个曾经“鸣髇血污”杀了自己亲生父亲,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差点活捉刘邦,给吕后写信求爱的匈奴帝国建立者。那么,他的后人怎么改姓刘,并且建立的政权以“汉”为国号呢?

《晋书》中解释了刘渊姓刘的原因——“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冒顿单于本姓挛鞮氏,在白登之围后,刘邦首次采取了和亲的措施,那位宗室女与冒顿的后代,便以刘为姓。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迁居中国。

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南匈奴单于曾经出兵辅助平定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时,他们又入寇太原、河东等地,继续向中原地区挺进。

挺着挺着,他们就和汉人的区别越来越小了。

史书记载,刘渊自幼学习汉族文化,《毛诗》、《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史书什么的全都涉猎,成为文武全才。

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进入“八王之乱”的混战时期,刘渊也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

他的部下劝他摆脱没有希望的西晋的控制,毕竟“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

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意思是咱匈奴有精兵,打晋朝如摧枯拉朽,运气好了,可以像汉高祖一样统一天下,即便运气不好,也能像曹魏一样称霸一方。

并且因为汉朝立国四百年,现在亡国不久,现在这种天下混战的局面,更让人思念稳定的大汉,所以我们应该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收买人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称汉王之后,果然“远人归附者数万”,他更是高举“反晋复汉”的旗帜,向全天下宣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并且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追封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正儿八经地以大汉继承者自居。

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天下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对招徕百姓,稳定政局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3:汉元帝历史典故记载

汉元帝人物简介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继位初时,以宫女王嫱(王昭君)配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巩固汉、匈友好关系。后宠信宦官石显,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前33年,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

汉元帝历史记载

汉元帝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汉元帝主要成就

改革陵制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汉匈和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最后形成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北匈奴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扶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甘延寿、陈汤对北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南匈奴降汉

北匈奴郅支被汉朝诛杀之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三次入长安朝觐汉天子,并表示愿归附汉朝娶汉女为阏氏。元帝遂将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篇4:曹丕废汉称帝历史典故

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

曹 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植听到叫自己做诗,反而不害怕了,抬起头说:“好,就请王兄出题吧。”

曹丕说:“我们俩是兄弟,你就以此为题做诗,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否则的话,我是不会饶过你的。”曹植听到“兄弟”二字,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他低头稍加思索,悲愤地吟道: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站在一旁的侍臣连七步都未数完。

曹植在诗中把同胞兄弟比作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既形象又贴切。豆萁无情地燃烧着,豆子在锅中被煮得“咕咕”作响,仿佛人在哭泣一般。这一拟人手法把曹丕步步紧逼、变相迫害的事实准确而不露痕迹地描写了出来。曹丕听了之后,想想自己对兄弟也逼得太过分,惭愧地低下了头,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xīn)率领文武百官 ,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篇5:曹丕废汉称帝的历史典故

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残杀,赶紧替曹植求情。曹丕无法违抗母命,就另想办法刁难曹植。

曹植知道曹丕一向对自己有敌意,现在曹丕继承了王位,更不知会出什么花招来整治自己。因此他被带进宫后,始终低着头,一语不发,心里七上八下的。

曹丕居高临下地说:“父王生前一直夸奖你做诗做得又快又好,我还从来没当面领教过。今天我就限你在殿上走七步的时间里做一首出来。”

曹植听到叫自己做诗,反而不害怕了,抬起头说:“好,就请王兄出题吧。”

曹丕说:“我们俩是兄弟,你就以此为题做诗,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否则的话,我是不会饶过你的。”曹植听到“兄弟”二字,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他低头稍加思索,悲愤地吟道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站在一旁的侍臣连七步都未数完。

曹植在诗中把同胞兄弟比作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既形象又贴切。豆萁无情地燃烧着,豆子在锅中被煮得“咕咕”作响,仿佛人在哭泣一般。这一拟人手法把曹丕步步紧逼、变相迫害的事实准确而不露痕迹地描写了出来。曹丕听了之后,想想自己对兄弟也逼得太过分,惭愧地低下了头,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xīn)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于公元220年受禅称帝,为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也称帝,国号吴,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东汉王朝正式宣告结束。

历史典故:鹏程万里

历史典故:磨杵成针

闭门羹历史典故

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鸦雀无声

一诺千金历史典故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老骥伏枥

历史典故:夸父逐日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