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银苗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ngsigg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银苗随笔(共含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ngsig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银银苗随笔

篇1:银银苗随笔

银银苗随笔

礼拜天,随父母去地种花生,新翻过的土地,松松软软。地两边墨绿的小麦正在拔节,散发着无尽的春意。帮父亲把耧弄好,父亲开始用手扶车播种,我和母亲每人拿把镰刀去挖黄黄苗(蒲公英)。我们两个沿着水泥路边走边聊,黄黄苗不多,银银苗倒不少,母亲顺手拽了银银苗往篮子里放,我急忙阻止:“妈,咱家不喂猪了,要银银苗干啥?”母亲顿了顿说:“给云(母亲家对门的女人)家羊捎点,羊爱吃银银苗。”我诧异极了,迷惑地望着满头白发的'母亲。母亲悠悠地说:“云可好了,每次我和你爹来地干活,回去晚了,云总让咱名名(小侄女)放学后在她家吃饭玩耍。你说人家对咱这么好,咱也没啥东西给人家,我来地要是有空,就给人家的羊捎一篮银银苗回去。”我更吃惊了。从小我就知道,母亲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三个。今天知道母亲用这种方式回报别人,还是深深震撼了我。我把母亲递给我的银银苗放进篮子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篮子啊,烂的要扔掉了,母亲用废弃的衣服包住,一针一针缝好,继续用。母亲嘱咐我:“银银苗放一边,黄黄苗放一边,这样不乱。”

我和母亲边聊天边挖黄黄苗,遇到隐匿在荆棘丛中难挖的黄黄苗,母亲总会拿着镰刀自告奋勇:“让我来挖。”每次母亲用镰刀麻利地挖出荆棘丛中的黄黄苗,脸上都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无尽的喜悦。我也开始帮母亲拽银银苗,很快篮子就满了,当然大多是银银苗。当我把一篮子银银苗弄到手扶车上时,母亲很舒心的笑了。微微春风中,母亲的满头白发和纯净的笑再次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篇2:苗人与银杂文随笔

苗人与银杂文随笔

去了凤凰古城三次,前两次尽是走马观花,眼里只有沱江汤汤的流水,古色古香的景致和条条巷子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色小商品,而这一次在大巴车上碰到的一个免费导游,令我大开眼界。

据她讲,凤凰古城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占据了60%,而苗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能力极强,当初被汉族部落驱赶至贫瘠荒芜、环境恶劣的湘西一带,眼见此地不宜生存,也就没有继续赶尽杀绝,让他们在此自生自灭。谁知,他们中的一部分竟然就地安家落户,逐渐克服了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一步步安营扎寨,一代代繁衍生息下来。而让他们得以存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银这种金属。

苗族人爱银,几乎人尽皆知,他们吃银,穿银,戴银,就连他们嫁娶时的彩礼也是以银论斤给。在外人看来,他们对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或许,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拜金行为。然而,非也,如果你知道了银与苗族人的生存渊源,就会发现这种想法错得多么离谱了。

苗族的祖先是蚩尤部落,汉人的祖先是炎黄部落,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联合,大败蚩尤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从此占据了黄河流域宜于生存的广大地区。自此,苗人便开始了他们的迁徙与流亡生涯。这也是为什么苗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祖先是蚩尤——那个战败身死的部落首领。在苗族的神话里,蚩尤是正义的化身——虽然他战败了,而炎帝和黄帝则扮演了反面角色,与我们汉族的神话正好相反。这些是是非非时隔久远,也不是能说得清的,我们不必寻根究底。

苗族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大迁徙,从炎黄二帝大败蚩尤开始,苗族便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向西迁徙,途中不断有部落留下,其他部落便继续迁徙,甚至有一部分迁徙至东南亚一带乃至远渡海外,由此导致了苗人的大分散。在此期间,苗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着。

据导游讲,当初的南方(比如湘西)是一片蛮荒之地,除了强禽猛兽,还遍布毒虫毒草,苗人历经艰辛,战胜了种种磨难,才逐渐生存下来。而在此过程中,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当做货币的金属,一次又一次救了苗人的生命,并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如今的人几乎都知道,银是重金属,直接食用会导致中毒,然而,银的一种重要功能便是验毒。第三次大迁徙后,一部分苗人在湘西一带生存下来,且日益壮大,引起了汉族部落的警惕。除了战场上的交锋,汉族部落还派人一次次往河里下毒,污染他们的水源,试图将他们驱赶向更偏远的地带。因此,苗人便用银来验毒。这便形成了苗族人“吃银”的习惯。

所谓的“吃银”并不是真的“吃”,而是在食用食物之前要取出银器来验毒,以保证食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他们还将银器放入水中煮沸,或者泡茶时使用银器或放入银器,用以杀毒。这种方法便是银离子杀毒法。银离子可以杀死650多种细菌,即便在当下,也是最有效的杀毒方法。中国的苗族人最先使用了这种杀毒方法,但发明专利却在德国。

所以,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银,银仿佛成了他们民族的信仰与图腾。他们将银打造成首饰或者装饰性的物件随身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取用。苗人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银,逐渐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到的景象:头上的银冠、银簪,服饰上精美的银饰,耳朵上沉重的银耳环,脖子上大朵大朵的银项链、银项圈,手腕上成排的银镯子,居家使用的银器(比如银壶、银碗、银盘等)……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苗族人,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觉得他们土里土气,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与信念,也是他们曾经那些荆天棘地的生存历史的烙印。

从没有一个民族,像苗人这样热爱和崇拜银,只因他们的'生存生涯中曾遍布毒害。那些流徙岁月中所经历的种种,如今已无人知晓,唯有像伤疤一样烙印在他们生命中对银的热爱,让我们得以对他们的过去窥见一斑。

导游说,我们如今能吃饱饭,最应该感谢的不是袁隆平,而是苗族人,因为苗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如果没有苗人将水稻种植带到这个世界,又何来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呢?

苗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稻种植、巫医(中医的前身)和金属冶炼,其中金属冶炼以银的拉丝工艺最为独特突出。食物,医药和饰物,从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到审美的精神追求,这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史与发展史,他们把自己在艰苦卓绝的生存历程中锻造出来的生存本领,全部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贡献给了这个世界。

导游讲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宋祖英,“她是我们苗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唱家,大家知道她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吗?不是礼服,不是汉服,不是旗袍,而是我们的苗族服装,这套集心血与工艺于一身的服装由七位苗族大师共同打造,将拉丝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这套服装被美国以350万元的价格拍走,保存在了他们的博物馆里。”导游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骄傲。

如今已不再是原始社会,没有部落之间的战争,汉人和苗人之间也不再针锋相对,我们也不必争论有关历史的孰是孰非,毕竟,过去的一切早已烟消云散。

我看着导游手上叮叮当当乱撞的银镯子,心里有些暖意,就为了这一刻我能坐在这辆大巴车上听她讲这些,我也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就像人生到最后,我们能留下的实际上都是生命中点滴幸福的记忆,而非痛苦与仇恨,历史亦是如此。历史发展的终极意义,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活着。

篇3:水车悠悠翻雪银随笔

水车悠悠翻雪银随笔

水车不像犁,往肩上一挂,扛着就走;也不像轧车,轱辘、坐凳分开,挑着就走。它的名字里虽然有个“车”字,却连一个车轮都没有。它不但不能载货,想要请动它,你还得驮着它。这是不是有些太娇宠了?你如果这样说,父亲就会跳出来抢白你:田干得喊人,它能给稻子清水。我不宠着它,宠你,你行吗?

水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不可或缺的农具。包产到户那会儿,全队只有六架水车,家家都想要,这也不够分啊。抓阄!父亲是会计,发扬风格,让大家先抓。等到他打开阄,上面竟歪歪斜斜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好事砸上头,大水也冲不走。而他却把水车让给了小东。母亲知道后,不知唠叨了多少回,他呢,只是笑笑。

父亲不在意,老天却并不给他面子。那年大旱,水田成了白地,稻叶都卷了起来。家家忙着运水,到哪里找水车呢?正是稻穗扬花灌浆的时节,这下把他急得——一天跑田里两三趟,就是找不到办法。最后,他拖着我们到水塘里去挑水。三亩多田,挑水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他牙齿咬得嘎嘣响,救一棵是一棵。幸好,雨在三四天之后就下了起来。要不然,我都要被他拖死——被扁担磨得冒血的肩头,像撒了盐,火辣辣的痛。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做架水车。这次,父亲真的急了,不停地嘟囔着。

第二年开春,父亲把藏在阁楼里的刺槐搬下了楼,请来老师傅张建军做水车。一看用刺槐做水车,张师傅不干了——刺槐太结实,做起来费工费时。在父亲的软磨硬泡下,加了工钱,他才开了斧。张师傅做农具确实是把好手。你别看刺槐笨重,但是到了他的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水车做的修长秀气,看着就养眼。水车做好了,父亲又给它打了底子,刷了三遍桐油。收拾好的水车,放在阴暗的地方,发出油亮金黄的光泽。父亲望着它,脸上漾出舒心的`笑意。

从此,这架水车就被父亲驮在肩上,从一个田垅奔向另一个田垅。“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了水车吱嘎吱嘎的浅吟低唱,稻花香了,棉花白了,玉米黄了……

车水是一件耗体力的活儿,我从来不敢一个人车,而父亲喜欢一个人拉着两个把手车,嘴里还哼着黄梅小调儿,显得悠闲自在。休息时,他喜欢空口喝点小酒,说是消暑解乏。望着水快乐地跑进田里,他紧皱的眉头跳起舞来。

“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轧轧终夜鸣。”印象最深的一次车水是1984年的“双抢”。抢收抢种,节令耽误不得。为了把一块塝田(即高处的田)抢插下去,我们半夜里去抢水。那时,家家都在插田,哪里有多少水存在水沟里呢?我和母亲顶着月亮,踏着夜露跑到水沟边,却发现早就有人在了,不过他是在忙着插田。

我们架好水车,把水沟里的水刮到底档的田里。还没有车两个小时,水就干了,我们又把水车搬到底档田往上抽。一块田,搬了三次水,才把水送到了田里。等我们车完水,太阳老高了。虽然被折腾了六个多小时,但奇怪的是我却并不感到累。父亲说是忙忘了,母亲却说是我长大了,懂得担当了。

也许母亲的话是真的,经过了那次磨炼,之后我也能像父亲一样一个人车水了。

随着抽水机的使用,水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父亲把它擦洗干净,郑重地收在了老屋的阁楼上。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爬上去看一看它,摸一摸它,闻一闻它,那往日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篇4:水车悠悠翻雪银生活随笔

水车悠悠翻雪银生活随笔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民俗中祭灶的日子,这天许多地方的人家都要吃灶糖。

其实,灶糖是用糯米和麦芽糖为原料做成的。我的老家过去就做灶糖,听说当年曾经在京城受到过皇帝的亲口夸奖。我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吃过家里人自己做的灶糖,那种酥脆而香甜的味道如今想起来还让人想流口水。

记忆中,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一到年底,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动手做灶糖。其实,做灶糖的过程非常复杂和繁琐,然而就是在这种忙碌和辛苦中,才有了收获和品味的快乐,才有了浓郁的过年的氛围。

一进入腊月,家里就买来了糯米,浸泡上几天,放到笼屉里面蒸半天,蒸熟后摊到苇子编织的席子上,放在阳光下晒。

那时,我很喜欢站在阳光里看那些亮晶晶、油光光的糯米,它们浸润在灿烂的阳光里,似乎很安静,像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

几天后,把晒干的糯米放到石碾上,让老牛拉着石碾细致地碾着。村头的碾房到了这时总是非常热闹,笑语不断,朝夕之中,在“吱扭吱扭”的石碾声里,糯米的芬芳四处弥漫。碾过一番之后,糯米成了扁平的形状,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闪烁着玉的莹润光彩,接着,把碾过的糯米再继续放到阳光下去晒,晒过两天,把糯米放到大铁锅里炒。木柴的小火不紧不慢地烧,用木制的铲子来回翻动着锅里的糯米,慢慢的,糯米变成了雪白色,体积也大了许多,挡不住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炒好糯米后,把用麦芽熬制成的糖稀融化了,倒入炒好的'糯米中,拌匀,有时候为了增加甜味,可以适当放一些白糖。拌好后,撒一些芝麻,放进木质的模子里压实,然后用刀切割开来,灶糖就做成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村子里的人都在喜滋滋地品尝着自己家做的灶糖,老人们会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是过去的皇帝吃过的好东西,在以前是很稀罕的哩……”

如今,乡下老家已经不做灶糖了,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也不大喜欢吃那些买来的灶糖了。可是,每当年节到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童年时在老家吃灶糖的情景,想起那时乡亲们做灶糖的那种忙碌而快乐的气氛。

忽然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在乡下老家品味灶糖真的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享受。

银时语录

银星作文

银汤匙读后感

银魂语录

分银绕口令

银汤匙读后感500字

银行行庆范文

银球大战作文

银魂的语录

工银国企改革净值

银银苗随笔(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银银苗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