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能没有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共含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能没有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

篇1:《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

晚天长,秋水苍。

山腰落日,雁背斜阳。

壁月词①,朱唇唱。

犹记当年兰舟上,洒洒风泪湿罗裳。

钗分凤凰,杯斟鹦鹉②,人拆鸳鸯。

注释

①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

②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译文

黄昏的天空多么迥广,一片秋水闪着深色的波光。

落日沉下了半山,余晖在大雁的背上灿灿发亮。

美人唱起了艳情的歌曲,使我回忆起在当年的画船上,同心爱的女子离别,泪水在秋风中洒满了衣裳。

我同她各分一半金钗作为纪念,在鹦鹉螺杯中,斟满饯行的酒浆。

就这样情人活活拆散,天各一方。

赏析:

元人散曲写景,常使人想起白描山水的版画。古人的这种版画不外两种风格,一种是大肆铺排,罗列群物,以“象”争雄;一种是用笔寥寥,明洁洗练,以“神”取胜。该篇的写景显然属于后者。首四句两两对仗,仅点列天、水、山、日诸物,却将秋江黄昏的风神鲜明地呈示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对于晚日的加写,情景如绘,大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的韵味。江天寥廓,落日衔山,为人物开展思想活动,预设了富于抒情性的外部环境。

“璧月词,朱唇唱”,是由“秋江”向“忆别”的过渡。这里既添出了江上的佳人,她唱的又是有关男女之情的艳歌,自然激起了作者对分别的女友的怀念和忆想。“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就是首先跃上脑海、磨灭不去的镜头。这两句虽是昔日实情的记录,却同时也是在巧妙地化用李清照《一剪梅》的`名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同样是在萧飒的秋天分手“独上兰舟”,而曲中的女友却抑制不住感情而“泪湿罗裳”,哀怨的情状就更为感人了。作者随即用了一组鼎足对细绘了分别的情形:“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两人先是将凤钗一分为二各执一半为纪念,又斟满鹦鹉螺杯互相饯行话别,最后是无奈地接受了恩爱情侣天各一方的冷酷现实。“凤凰”、“鹦鹉”、“鸳鸯”俱是鸟名,在曲中却各自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是元散曲在对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语词锻炼而不露形迹,相反,通过这些华美错综的辞采,更使人感受到作者怅惘的失落感。可以说,“秋江忆别”的伤意,不在于“泪湿罗裳”的直叙,而恰恰是从结尾的这种空灵骚雅中体现出来。

篇2:《普天乐·秋江忆别》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赵善庆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译文

黄昏的天空宽广悠长,秋天的江水多么苍茫。山腰上夕阳落下,大雁的孤影映照着夕阳。粉红的唇齿间淌出香艳的歌曲,我还记得在当年游船上的往事。那时的我在秋风中落下泪水,那泪水沾湿了衣裳。我们把金钗分开作纪念,鹦鹉螺杯里斟满了酒浆。我们却像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注释

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

晚:傍晚。长:指秋江水长。

璧月词:艳歌。南朝陈后主曾为张贵妃、孔贵嫔作歌,有“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

鹦鹉:指用鹦鹉螺(一种海螺)螺壳制作的酒杯。

创作背景

此曲是作者在一次秋行江畔中,回忆起于此情境相同的一次别离,有所感触,于是写下了这支小令。

赏析

首先“晚天长,秋水苍”一句,既有远景——广阔的天空,也有近景——苍茫的江水。全曲一开始就将镜头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斜暮江景图画。接着“山腰落日,雁背斜阳”,这是中景,夕阳西下,落至半山腰上,斜阳落在低翔的大雁的背上。

接下来诗人由景生情:“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秋江”之景过渡到了“忆别”的思绪。“犹记当年兰舟上”一句巧妙地化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词裳,独上兰舟”一句。“洒西风,泪湿词裳”,伴着飒飒的西风和哀怨的曲子,相别恋人,不住满心伤感的恋人双双潸然泪下,浸透衣衫。

最后,诗人用排比手法来描写恋人分手时的情景:“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凤凰钗,一分为二,斟满鹦鹉杯相互践行,诗人和恋人终于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恩爱情侣不得不天各一方。“凤凰”“鹦鹉”“鸳鸯”都是鸟类,并且在自然界都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当然在这里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种排比,更是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读来令人哀婉、叹息。

诗人在回忆中追叙离别的场面,那“壁月词,朱唇唱”和“洒西风,泪湿词裳”的实景,“杯斟鹦鹉,人拆鸳鸯”的落空心境,虚虚实实,都深深刻在诗人的脑海,而结尾处表达的明明相爱的恋人却被迫分开的无奈与怨恨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篇3: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⑵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⑶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⑷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⑸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篇4: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普天乐·浙江秋

浙江秋,吴愁夜。

愁随潮去,恨与愁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愁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愁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愁:愁名,也叫胥愁,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鉴赏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篇5:《普天乐·浙江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普天乐·浙江秋

浙江秋,吴愁夜。

愁随潮去,恨与愁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愁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愁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愁:愁名,也叫胥愁,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鉴赏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篇6:赵善庆《普天乐.江头秋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善庆《普天乐.江头秋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元】 赵善庆

稻粱①肥,蒹葭秀②。黄添篱落③,绿淡汀洲④。木叶空,山容瘦。沙鸟⑤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⑥。

【注释】

①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②蒹葭秀:蒹葭(jiān jiā):芦苇。秀:开花吐穗。③篱落:人聚居之处。④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⑤沙鸟:指海鸥、沙鸥。⑥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危:高耸的'样子。

【译文】

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开花吐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江上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阅读训练】

(1)诗歌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特征写出了“秋行”所见。

(肥 秀 添 淡)

(2)“木叶空,山容瘦”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

(树林中叶子凋残、飘零了,青山因为草树枯萎而显得消瘦。)

(3)“沉秋”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深秋)

(4)“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在写作上有怎样的特色?

(用数量词从“半”到“几”,逐层推进,运用典型景物渲染了秋色、秋景。)

(5)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3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1分。)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瘦”字。(3分)

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

赏析: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篇7:宋词忆王孙·秋江送别辛弃疾赏析

宋词忆王孙·秋江送别辛弃疾赏析

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第三句强携酸泪一醉酩酊,承二句来。“江山犹是昔人非。”(苏轼《陌上花》)“昔人非”扣送别。末为与初唐四杰接的李峤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汾阴行》)时空无际。

爬梳五处所引用原诗,可见所集非支离破碎的句意,而是远超出符码信号信息以上的丰厚民族文化传统。疑问和悲哀如屈原《天问》般触及宇宙时空本体,无法回答,故首句“登山临水”,第三句却说“不用登临怨落晖”,看似矛盾,其实表现了人在时空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句意十分深邃沉重。词中山水景观,甚至秋雁落晖,都是纯中国式的,打上民族人文传统的烙印。所以读来颇耐咀嚼,回味绵长。

篇8:《永遇乐·长忆别时》苏轼翻译赏析

《永遇乐·长忆别时》苏轼翻译赏析

《永遇乐·长忆别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前言】

《永遇乐·长忆别时》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在江南一段快乐浪漫的生活,虽然是回忆,却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绘,一位春衫舞风、春风得意的“年少”,立马在横斜水面的桥头,英姿飒爽,风流自赏,引起满楼的'“红袖”为之倾倒。

【注释】

⑴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润州,今江苏镇江。楚州,今江苏淮安。

⑵据序云,孙洙于八月十五坐别景疏楼,苏轼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此楼作词以寄,恰经三月,故云“三度”,“孤光又满”。

⑶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⑷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翻译】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一般认为写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篇9:《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原文赏析

辛弃疾 宋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注释】

①不仅有《踏莎行》(“进退存亡”)集经句体,亦有此集诗句体,足见辛词体式多姿。首写秋江送别场景,用赋法。次写别后思念,融情入景,幽怨凄婉。

②“登山”句:《楚辞·九辩》:“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③“悲莫”句:《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④“不用”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⑤昔人非:苏轼《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⑥“惟有”句: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古人句子而成的诗词。它们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意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诗,始于晋代傅咸的《毛诗诗 》,它是集《诗经》句子而成。后继者不乏其人。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诗,有达百韵者。文天祥以集杜诗著称 ,达二百首。集句词始于王安石。而后苏轼有《南乡子·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诗句的原作者。由于词是长短句,诗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诗多。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之时。

本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 ,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 乐莫乐兮新相知 ”。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 ”,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这里“登临 ”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 ,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

“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 》“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 。“江山犹是 ”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 ”,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

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张可久《普天乐秋怀》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普天乐·咏世原文

柳宗元《江雪》翻译赏析

忆秋作文

清平乐秋词翻译赏析

《别严士元》翻译赏析

柳宗元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柳宗元

江雪赏析

范云《别诗》全诗翻译赏析

《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