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推送文章素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ork1234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至推送文章素材(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rk123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冬至推送文章素材

篇1:冬至推送文章素材

过去,人们最重视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农历十一月的冬至了。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人便认为阴气弥漫到了顶点,而逐渐衰竭的阳气在走向寂灭的同时却又迎来了新生。所谓“一阳来复”,冬至过后,春天的消息也就渐渐近了。

冬至祭祀

从汉代开始,“天人感应”就成了确认皇权合法性的重要逻辑之一。为此,祭祀“昊天上帝”被视为政权的重要典仪之一,而祭天的时间自宋代开始便规定在冬至这一天。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冬至前一天,礼部尚书亲自奏请祭祀,祭祀队伍以银甲铁马的骑兵为前导,后随七头披着华美锦缎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莲花宝座,象头装饰着金丝、金辔,骑象人亦靓妆锦服,远远望去有如神仙乘象下凡。跟随在象队后面的仪仗,分别持高旗、大扇,画戟、长矛,旗面绘有龙虎、山河,长兵饰以豹尾、彩带,仪仗队身着五彩甲胄,远望如祥云一片飘忽而来。其后又有众多勇士背斧扛盾、带剑持棒,身着青、皂、红、赭诸色服饰,护卫圣驾及公卿百官前往太庙。场面可谓千乘万骑、车马如龙。至夜三更,皇帝换上青衮龙服,头戴缀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宝冠,足踏朱鞋,由两位内侍扶至祭坛之前。坛高三层,共七十二级台阶,坛顶方圆三丈,坐北朝南设“昊天上帝”黄褥,一侧设“太祖皇帝”黄褥,将祭天与祭祖并置。坛下道士云集,礼乐歌舞络绎不绝,坛外百姓数十万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所有人都在这场仪式中获得了自我认同。

冬至祭天被视为国家大典,但皇帝有时也会因为出征在外、身体有恙等特殊情由无法亲自参与典礼,这时便会委派最受信任的皇子或大臣代劳。康熙年间,从冬至祭天的代祭事宜上,也能看出“九子夺嫡”此起彼伏的玄机。

根据刘潞的研究,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五年间,清圣祖玄烨曾四次委派其亲自培养的政权接班人皇太子允礽代行祭天礼。然而随着父子二人交恶,康熙四十七年玄烨下令废除允礽的太子之位,并予以监禁。然而“自有废皇太子一事,朕无日不流涕”,康熙四十七年冬,玄烨委派一等公、镶黄旗满洲都统阿灵阿代为祭天,并在其祭天后召集众臣,商议立储一事。其实玄烨已经在向外传递复立允礽的信号,但没想到阿灵阿公然提议立皇八子允禩为储君,并得到其他大臣附议,导致夺嫡之争陷入白热化。康熙五十八年以后,玄烨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此时允礽已经二度被废多年,皇位继承人的争夺实际上只在后来居上的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以及允禩扶植的皇十四子允禵之间展开。康熙五十八年,被委派的是允祉,到了康熙六十年和六十一年,连续两次得到委派的却是胤禛!从冬至祭天代祭者的选择上,已经可以看出玄烨晚年心允的继承人正是后来的清世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是冬至,十一月九日胤禛已经被派往天坛斋戒,谁料十三日晚间玄烨病危,胤禛被紧急召回畅春园,次日,清世宗胤禛即位。

冬至长假

宋代官方规定冬至、初一和清明休假七天。事实上,冬至长假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汉代。《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白虎通义》曾解释冬至休假的原因是这一天阳气微弱,为君者需顺应天道,与民休息。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冬至节仪的重视程度已经仅次于元旦(大年初一)了,《宋书》记载:“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唐、宋、明、清,历朝统治者都保持着对于冬至节仪的重视。

既然有悠长假期,老百姓们自然也会在冬至前后热闹地过个节。《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首都的节庆风俗往往会引起其他城市的效仿,《梦粱录》就曾说南宋都城杭州的冬至节俗被各地学习效仿。

一提到过节,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节令美食——冬至的节令美食是馄饨。《燕京岁时记》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古人认为宇宙最初的模样就像鸡蛋,内里浑沌一片,直到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如今的世界。因为冬至日要祭天,所以选择状如鸡蛋的馄饨来当祭品。当然,馄饨并非实际上的祭天之物,这种说法大约只是为了冬至吃馄饨寻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而已。除了馄饨以外,民间还有食用冬至糕团的习俗。《清嘉录》记录冬至时苏州百姓以糖、肉、豆沙、菜丝为馅,用糯米粉包裹起来作为祭品,献祭后就分赠食用。如今北方冬至这天还要吃饺子,而岭南地区则会在冬至大摆筵席,合家团聚。过去有“冬肥年瘦”的说法,说是冬至时家家户户都有粮有肉,所以吃得好,而到了过年前后反不如冬至时那么丰盛了。

冬至这天上至士大夫家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贺。徐士鋐曾写到:“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说到拜贺尊长,《太平御览》还记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舅姑是丈夫的父母,这种习俗大体是要强调子女的孝顺与家庭的和睦,同时也有检验女红,提醒老人防寒保暖等多重用意。有些地区在冬至日还有拜贺老师的节俗,感谢老师一年来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九九消寒

黎明到来前恰是一天最冷的时候,“一阳来复”的冬至前后也是一年最冷的时节。旧时人们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九八十一天以历严寒的传统。《九九歌》唱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可以看出从冬至开始的前二十八天是最冷的时候,其后每过九天,天气都更加晴暖。敦煌文书中亦有一件《九九诗》,也是用歌唱的方式述说数九寒冬的景状,其中大约以“二九”、“三九”为极寒,唱到:“二九严凌彻骨寒,探人乡友觉衣单……三九飕流寒正交,朔风为箭雪难消。”

清宣宗旻宁御笔题写了“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题名“管城春满”。

除了《九九歌》、《九九诗》,《九九消寒图》在民间也很流行。《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里记载的是墨染梅花式的消寒图。道光年间,清宣宗旻宁御笔题写了“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交由臣子用双钩法摹成空心字幅,并装裱悬挂,题名“管城春满”。“管城”是毛笔的代称,“管城春满”的意思是用笔填写九九八十一画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日填一画,九字填满就已经春满人间。

清代文人之间亦流行举办消寒会,从冬至开始,每逢“九”日一聚,每聚或鉴赏古玩,或分韵赋诗,太平风雅,流播甚广。例如清中期著名争臣洪亮吉以收藏古镜为乐,他曾收到一枚南朝铜镜,背铭“天上见长,心思君王”,可能是宫中姬妾逝世后的陪葬品,铭文凄婉哀怨。在消寒会上,他便以这八个字为韵分与众人赋诗。清代各地文人在消寒会上所作诗歌,留存至今已经成为了清代节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严梦琴在消寒会上所做咏梅诗,风流蕴藉,可备一观,诗曰:“梁园旧迹已湮沦,别为癯仙筑水滨。百仞风寒吹缟袂,九华雪冷堕香尘。谁登白玉寻高士,合置黄金召美人。好似吾家垂钓处,一竿烟月一江春。”

篇2:冬至推送文章素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却是21日。这是为什么,天文专家给予了解释。

据了解,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因此每个节气在公历年中的时间段平均约为15.25天,其起始日期大体上也是固定的。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并不均匀,而且历年的长度也不同,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就会有微小的变化。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

以冬至为例,就有12月21日、12月22日和12月23日这三种情况。据统计,1841年至21这260年中,这三种情况出现的年数分别是75次、168次和17次。

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21日为冬至上一次发生在,再下一次则发生在。

天文专家提醒说,作为我国权威的天文测算部门,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实施我国的日历编算和发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上的一些年历在冬至的具体时间上可能会有不同,公众应以紫金山天文台的发布为准。

篇3:冬至推送文章素材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民间素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大如年”等一系列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冬至的重要地位以及象征意义,并形成了冬至吃饺子、馄饨,填描“九九消寒图”等一系列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应,大致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记者采访时表示,冬至后即开始“数九”,意味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在农耕社会,人们开始‘猫冬’”。

对于该节气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高巍解释,过去认为“阴极阳生”,冬至之后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阳气在悄然滋生,故有此说。

中国古代则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还认为,自冬至起,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古代官方还要举行“贺冬”仪式。

具体到全国各地,过冬至的习俗则略有不同。就饮食来讲,各地在冬至时有着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到来后,填“九九消寒图”在民间十分流行。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填图从‘一九’第一天开始,等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消寒图便大功告成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表示,这也是过去比较有趣的娱乐活动了。

篇4:冬至微信推送文章

1、注意防寒保暖

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损害健康。

2、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篇5:冬至微信推送文章

冬至节气定义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地理意义昼夜极值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保健养身 针灸通穴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 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冬至节气好兆头,热热闹闹吃饺子,快快乐乐暖肚子,吉祥如意美日子,祝你健康好身子,平平安安一辈子。

篇6:冬至微信推送文章

1、手套护手

除了外出戴手套保暖外,在家洗碗洗衣服时最好也能戴上橡胶手套,冬天易手发凉的朋友也不妨多做做“干洗手”的动作,即双手对搓,摩擦生热,促进血液循环而防寒。

2、吃含铁、钙的食物

怕冷可能与缺少钙、铁有关。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篇7:关于冬至的微信推送文章

1、晚上泡泡脚

正所谓“寒从足下生”,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如果头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温脉养血。

2、预防感冒小知识

冬天除了用饮食预防感冒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保护身体。比如将麝香虎骨膏贴于涌泉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另外将食用的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签蘸取擦鼻孔,每3小时一次。用茶壶或者茶杯一个,倒入开水后使鼻孔对着冒出的蒸汽呼吸,距离以能忍受为宜,直至水不冒气为止,每日5次,对预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处。

3、冬至导引术—升嘶降嘿式

冬至是一年中“阴极生阳”一阳出生的节气,古诀中“升则嘶嘶,降则嘿嘿,开合一如,结丹在兹”。冬至导引术以嘶字诀和嘿字诀的内景炼法配合冬至一阳生的外景,一次来达到炼气结丹,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目的。

4、伸展功练习(摇头摆尾式、旋腰式、双角式、腰跨式、展腿式、左顾右盼式)

篇8:关于冬至的微信推送文章

1、天麻蒸鲤鱼

原料:天麻30g,川芎、茯苓各10g,鲜鲤鱼1条(1500g),清汤、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鲜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再将天麻放人泡过川芎、茯苓等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将天麻片放人鱼头和鱼腹部内,置盘中,然后放人葱、生姜,加入适当清水后,上笼蒸约30分钟,蒸好后,拣去葱和生姜;另用水淀粉、清汤、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

功效:降压去湿,祛风强肾。适于高血压患者。

2、莲蔫猪脊冀汤

原料:连骨猪脊髓500g,莲藕250g,葱段、姜片、料酒、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莲藕洗净,切成厚片;猪脊髓洗净,入沸水中氽烫后捞出,沥干水分。将猪脊髓与藕片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放入葱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慢炖约150分钟至熟,捞去葱段、姜片加入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补髓。适用于陈旧性腰肌劳损所导致的腰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症的辅助食疗。

3、牛肉红枣汤

原料:牛肉250g,红枣20g,精盐、料酒、姜片、味精各适量。

做法:牛肉洗净切小块;红枣洗净。将牛肉块,红枣同人砂锅,加清水适量,放人料酒、姜片,炖至牛肉熟烂,加入精盐和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

4、银耳罗汉果煲鸡汤

原料:银耳40g,鸡1只,罗汉果4个,南杏少许,红萝卜200g,姜2片,盐适量。

做法:将银耳洗净,用清水浸透;鸡剥好,去内脏,焯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红萝卜去皮,切厚块。加适量清水人汤煲煲开后,放入鸡、罗汉果、南杏、银耳、红萝卜及姜,煲开后,改用慢火继续煲约3小时左右,加入调味料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5、羊肉炖萝卜

原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冬至微信文章素材

万圣节微信推送文章

白色情人节微信文章推送

情人节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

冬至作文素材150字

文章:冬至习俗之互赠棉衣

冬至主题小学生作文素材

爱心捐款倡议书文章素材

母亲节文章素材500字范文

征文比赛推送结尾

冬至推送文章素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冬至推送文章素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