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嘎嘎熊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嘎嘎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1:《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要求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崩识凉攀,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材说明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可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10个生字,“静”“床”“光”“望”“乡”是后鼻音,要读准。“静、夜、望、故”笔画较多,字形复杂,让学生多读读,多认认。要结合“夜、故”的认记,认识“亠、攵”这两个偏旁。

2毙醋

“目、耳、头、米”是要求写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是怎样摆放的。“头、米”的最后两笔是“”和“”(或“丶”),写时,要注意这两个笔画的呼应。

(三)朗读

要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诗的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五言诗,每句都有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在学生对诗意大概有所了解后,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最后达到能够背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四)词句

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就行,不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

(五)实践活动

课后安排了一项“我会说”的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学完这首诗,可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观察以后,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

对学生的发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吸取长处,丰富说话的内容。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释题

“思”,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三)细读古诗

1被ハ嘟涣鳎读懂了哪些词句。如,说说自己见过的“霜”,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等。

2迸淅掷识痢毒惨顾肌贰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

1庇蒙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毖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六)练习写字

(七)布置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当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难言,在政治上也未能展翅凌云。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2:《静夜思》综合资料之二佚名(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静夜思》综合资料之二佚名(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3:《草》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这首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4个生字,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小草,了解有谁种它,长得怎么样。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荒原野草图。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原、岁、吹”的音,记住“原”的里面由“白”“小”组成,不能写成“泉”;“吹”右边第二笔是“乛”,下面是“人”,不能写成“乂”。

2.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要引导学生整体识记生字的间架结构,注意重点笔画的写法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岁”字上部的“山”与下部的“夕”的比例是上短下长,不能写得一样长;“吹”字左边的“口”稍窄些,右边的“欠”稍宽些;“又”字的下部基本平齐,撇、捺相交在中线上。

(三)词句教学

古诗中的词语不要求学生全都准确理解,学生只要熟读背诵大概了解诗意就行了。本课中个别词与学生日常用语有所差别,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如:“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指“年”;“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四)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一是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读出节奏、韵脚,五字一句的诗一般都是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中按词语稍有停顿,句末的字要读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学时要通过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掌握读法。注意诗中的两个“一”读音不同,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区分平翘舌音的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选正确后,再读一读古诗,达到把每个字读正确。

第四题为的是复习巩固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练习前可先背一背课文;填写时要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填写后同座可交换看一看,检查一下填对了没有。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出课题,范读课文。

1.提问:在花、草、鱼、鸟中,你们最喜欢什么?

2.揭示课题,简介课文:诗人白居易赞美草的古诗。

3.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解释“离离”“岁”“荣”。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填空练习。

五、参考资料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远芳侵古道,

一岁一枯荣。晴翠接荒城。

野火烧不尽,又送王孙去,

春风吹又生。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来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和友情的深厚。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大诗人。陕西渭南县人。出身比较贫寒,29岁中进士。经历了安史之乱时期,使他对当时社会的激烈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许多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荒淫腐朽的本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成为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

[《草》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4:《静夜思》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静夜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课前准备

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中说美妙的夜空。

a.小组交流。

b.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

c.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出示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感知课文)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a.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

b.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a.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b.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注意“床、光、望、乡”及“静”的读音。)

c.游戏:“运西瓜”。(课件演示或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每个西瓜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西瓜搬上车,运到城里去吧!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a.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配乐朗读。

c.师生共同背诵。

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背诵时也要注意节奏)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可以做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戴上头饰)其他学生评点 。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a.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b.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c.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古诗。

教学小结:

《静夜思》这是一首大家都会背的古诗。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我做了李白的头饰让生扮演李白并配上动作读。此时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在书写“目”有个别学生要把“目”写成“日”,对于个别学生课后还要再强调。

[《静夜思》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5:古诗《静夜思》教学研究(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研究原因: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又是完成这个目标的保证。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古诗的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基于这个原因,我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二、释诗题,明背景

三、读诗句,明诗意

四、想意境,悟诗情

五、诵读诗,熏陶美

六、迁移背,拓展诗

我的反思: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这个环节做得不好,主要是一年级学生人小,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我班有的家长本身自己素质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个学情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

二、在读诗句,明诗意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老师的提问: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班外地学生比较多,离开老家好久,不仅他们思念亲人,他们老家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他们)根据这个学情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古诗《静夜思》教学研究(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6:《静夜思》教学反思之三(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静夜思》清新朴素,明白如画,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首先考虑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古诗教学的必要目标。并且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我本堂课的重点。在初读完诗句后我们就进入了识字。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再让孩子来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引导同学组词。在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汉字。在引导孩子认识“举”时,出示了奥运会举重的图标,孩子们一看图就记住了它,在记忆“望”时,编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在认识“夜”时,通过拆字,分部件的方法记住了它。孩子还在课堂上编了一个谜语让同学猜“一个大妈妈,她很爱漂亮,出门就要戴上两朵花”,孩子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头”字。

然后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实现去拼音读生字的目的。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止。

在写字教学中,教学生写了本课中出现的“头”字。幻灯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出示了“头”的笔顺,孩子直观地看见了汉字的书写,了解了生字的笔顺。

但是在本堂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识字教学时节奏太慢,影响了整节课的目标的完成。如果在小老师教生字、组词的环节压缩点时间,更有效地调控课堂,就有更多的时间落实诵读古诗、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学习中,学生大面积的集体活动不够。本节课,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场景较多,虽然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锻炼,但不利于老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及时的了解。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等能让大部分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处入课堂,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尤其关键。不仅要把孩子组织起来,还要进一步让孩子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班的孩子聪明、活泼,上课很活跃,就显得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不够好。

[《静夜思》教学反思之三(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7:《静夜思》教学实录之二(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一、复习旧课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表示日,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三、给诗谱曲

师:我国诗人很了不起,他们写诗非常注重押韵,每一首好诗,都可以谱成一首歌。现在请大家听老师唱给大家听。

(师自己谱曲演唱)

师:好听吗?(好听)你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歌曲的旋律给这首歌谱上曲,然后把它唱出来。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们用《黄鹂鸟》给它谱曲(生唱)

生2:我们用《刘三姐》旋律给诗编歌。

生3:我们用《中国功夫》来唱这首诗特别好听。

生4:我们可以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生5:我们用《采草莓》这首歌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

四、背诵课文

1、齐背、分组背、指名背。

2、课后找李白诗。

五、总结(略)

【评议】:

1、字理教学不光运用在识字教学,也能运用在阅读教学,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文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突出了字理教学。

2、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最主要是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文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如学习课文时注重运用存疑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三、四行诗时,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3、有创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静夜思》教学实录之二(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惊爆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 教案设计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古诗

静夜思赏析

李白 静夜思

静夜思 古诗

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