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案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三岁三岁三三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夜思》教学案例(共含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岁三岁三三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静夜思》教学案例

篇1:《静夜思》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教学反思】

“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有能力扮演这一角色”。这是我上完《静夜思》一课所发出的感叹。在课文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收集李白的其它古诗并摘记一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我原来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只要能收集到一点点资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我在此布置这个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时,我根本就不抱多大希望,以为学生能背出一两首古诗就非常不容易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收集的资料竟然会如此丰富。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能把李白的诗背上 7、8首之多,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说: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

篇2:静夜思

阳台洒月光,

我倚窗前赏。

没吟李白诗,

却在想姑娘。

举头望明月,

嫦娥好夸张。

算了回床上,

还是梦中香。

篇3:静夜思

始终觉得,我是属于黑暗世界里的人。因为在黑夜到来的时候,我总是会莫名的兴奋。睁开眼,想要在黑暗中看到点什么,比如星光,比如希望。听着耳麦在绵延的音乐中静静的睡去。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舒适。

我的口袋里,随时都放着那本懒人日记。跟了我好多年不离不弃。里面记录着我的高中生活,比如学校里的那棵据说有几百年的树,从它繁华的春天到落寞的冬季,比如那天破天荒的逃课去那个像平民窟的地方很满足的吃一碗面回来之后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的严罚重骂,比如看见了那个在冷风中乞讨的大学生以及当时自己乱七糟八没重点的思想偶尔时候的彷徨。穿旧旧的牛仔裤,走在路上低着头,偶尔抬头看看天空思想蔓延,眼神依然空洞,400度的近视看东西永远没有焦距。总之很低调的一个人。有过的迷惘,有过的希望,在这个四季变换里,有微苦的甜蜜。

静静飞夜,我在安静中寻找独一无二的温柔,以及漂泊很久的灵魂。

微黄的灯光灰色头像,消失在网络星空月亮之上。

流星划破夜空,便纵有千古风情更与何人说。

他们说,学文的,就是一个身体两个灵魂。一正一负正好综合。

说白了,就是有点癫,有点狂,有点沧桑。

滚动着鼠标,看着别人的心情,熟悉的陌生的,忍不住的会想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发生的事情。

每个人的一天,都不一样吧。

正如我,忙中带闲,很颓却不放弃的坚持着一件事。

世界大的很有限,

会有很多人一起失眠。

已经很旧的网线,才发现已经事过境迁。

莫文蔚的阴天,一遍又一遍。

仍旧不能忘的那段时间,一天又一天反复出现的画面,有点苦,有点甜。

错过了多少年,

留下现在的亏欠。

当年走过的林荫大道,

已经不能让我停止思考。

已经触及不到你的心思,

已经不能让我心生眷恋。

曾经对着流星许下的心愿,

是否随着黄叶一起埋葬进秋天。

灰色的海岸边,河堤早已变迁。

那些刻痕的字迹,跟着河水牵着线,慢慢褪去就像白纸的一面。

我站在秋天,是否还能赶上遇见你的那个时间。

闭上眼,闭上眼,一起失眠。

这是我曾经一个人在黑暗里写的几句话,12点宿舍的灯就自己灭了,而我独自对着屏幕坐到了2点,均匀的呼吸声,外面突然下起的密密细雨,千丝万缕的思绪在大脑里蠢蠢欲动。好像是一个世界的覆灭,又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这让我想起曾经写的一个心情日记“突然就好难过,好难过。呼吸都要困难的难过。突然就想到了死,这个貌似多么遥远的字。死亡,是毒药,还是解药?一念之间,我似乎对死有更深的体会,而不是肤浅的字眼。闭上眼睛,也许就到天国了,但是真的死了呢?会么?可能还有地狱的吧。。。。。。”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仅仅是因为那段时间作业太多,人总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遇到让自己郁闷的事。那一晚让我安心,因为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还拥有生命,拥有无数个可能,

一个人的身子两个人的背影,寂寞的飘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静静的带着歌,接受那些肆无忌惮的摧残。这是我自己写的最喜欢的话之一。带着青春,带着无奈,一步一步的走向未来。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呵呵~人生不过这样子。有起点,有终点,我们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原点。

每天晚上我总是做各种各样不同的梦,有时候还说莫名其妙的梦话,梦见过很多人,很多场景。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新奇,亢奋,有像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也有世界末日毁灭般的无能为力。而我,总是最后到醒来就忘记。然后每天晚上又继续。我开始想象我的生活。

什么时候,我可以那么自然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

什么时候,我开始不再胆怯自己会走错路,不再要人提醒,不再依赖和迁就?

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上平淡生活,做梦都是蓝天白云香樟树?

记得以前坐车的我是从不会自己记站牌记地点的,因为即使还剩下一秒总会有人替我想到办法的。

记得以前,我那么的害怕孤单,于是就拼命的讲话即使是全世界最垃圾的话总是有人听的,总是有人说我们都一样的。

记得以前,我的身边总是有一些人,不哭不闹,奋不顾身的走在时代的前沿顶着乌黑密云还那么天真的笑。我们都高傲的不屑的存在最黑暗的角落,用那些梦想,那些心伤,为我们的青葱岁月画上句号。

可是,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当我一个人从教室的一端穿过另一端的时候,当我看到他们都是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我是不是清醒了,然后就哭了。。。。当我可以一个人坐公交出现在这个甚至连地名都不清楚的地方的时候,当我一个人排着队看着夕阳西下的时候,当我给一个陌生人让座看到她美丽的笑心里痛了一下的时候,当我因为看到窗外的落叶飘了好久都不肯掉下去而黯然伤神的时候,是不是自己长大了,还是真的远离城堡了?

那天,我开始数站牌开始小心翼翼的记那些陌生的符号了,装着很沉稳的样子带着眼镜无视任何人的存在,然后很不确定的下车结果还是对了。

那天,想哭的时候我却不哭了。安静的坐着安静的听歌,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思,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天。我开始了从来没有的开始。。。

那天,是哪一天呢?

有一句话,它教会我成长,

它教会我爱,

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已离开。

它,

是时间的毒药么?

有人说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花冢、埋藏那比滂沱更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我对着黑夜,对着白墙,对着旋律轻轻地哼唱……

一盏黄黄旧旧的灯

时间在旁闷不吭声

寂寞下手毫无分寸

不懂得轻重之分

沉默支撑跃过陌生

静静看着凌晨黄昏

……

(完)

篇4:静夜思

比起中秋夜晚围坐一团热热闹闹地吃着月饼看着电视,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看一看神秘的星空。因为这时的我总能透过那轮明月感受到父母时时的抚慰,缕缕的温情。或许这就是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觉吧。

今天晚上,又是中秋。看着大圆桌上坐满了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人,就是缺了两位,我的爸爸妈妈。我心里有意思惆怅,已经多久没见到他们了?有四年了吧。

夜深人静,大家睡得正香甜,可我却怎么也合不上眼,任思绪飘向远方。微风吹来,夹砸着丝丝桂花香。我干脆起身披上衣裳,搬了张椅子,来到阳台,仰望天上的明月星辰。月亮披着神秘的面纱,显得格外朦胧而美丽,夜空如黑丝绒一般,一轮金黄的圆月镶嵌在上面,周围,有星星眨着孩子似的眼睛,若隐若现,忽明忽暗。银色的月光从天空直泻下来,洒满大地。阳台上的月光似会流动,还真有苏轼“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境。

这已经是我回到家乡读书的第四个中秋节了,爸妈一直没能回家。以前,我也经常抱怨,渐渐地,我长大了,思想也越来越成熟。我告诉自己不要总去羡慕那些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不要遇到事情就落泪,应该再坚强一些。不能总想着去依靠父母,要让他们放心。有了这份信心,我也开始学会去发现生活的美了。

人越长越大,烦恼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压力,同学的矛盾。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全新的环境使我不适应,我又茫然了。不知不觉中,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沐浴在月光中,竟是如此温暖,犹如母亲的呢喃,父亲的轻抚。渐渐地,我释怀了,因为我知道,爸妈始终是爱我的。

为了我们这个家,他们远离故乡;为了这个家,他们不辞辛劳,拼命干活;为了这个家,他们不知操了多少心,白了多少根头发。虽然我们不能经常见面,但是我却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爱和对家的怀恋。

今夜的月亮又大又圆。月下,我对你们深深思念。任思绪飘荡,无法收回。爸妈,远在千里之外的你们,是否能感受到女儿的思念呢?

我的双眼渐渐合拢,梦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你们时时的抚慰,缕缕的温情。

篇5: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 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 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 “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 “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篇6:静夜思

夜色已深,星光已繁,

你那里可是新月一弯?

枕畔,

可有一个故事相伴?

或是一串美妙的梦幻?

窗外,

听风诉说着过往的时光,

用心细数着如歌的岁月。

心灵,

将不再是一坐孤岛,

而是珍藏满布的宝矿。

清晨,

披着最后一滴朝露的芬芳,

你将去迎接第一缕的霞光!

篇7: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正文:

夜静寂了,我独自坐在窗前,仰望着那一颗颗金光闪闪的小星星。小星星虽然没有太阳那样灿烂,也没有那月亮那样完美,但这小精灵还是惹人喜爱的。

我在想:如果我能变成一颗小星星,在银河系里自由地飞翔,伴随着那清光如水的月儿,为夜途里的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不高兴的时候,又可以躲进屏风似的云里,将白云当成我的被褥,把弯弯的月儿当成我的安乐椅;其他闪烁着的'星星,也成了我的好同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和游戏,那该多好啊!

我时常幻想我变成了一颗小星星,摆脱了人世间的不快与烦恼,和我的同伴一起在浩瀚广阔的太空中永恒地闪烁,用我最灿烂的光辉照耀人间,照耀那五彩缤纷的大地,让可怕的黑暗在宇宙间消失,让和平、快乐(源于论文先生网www.lwsir.com)和火光永不熄灭,永不消失……

篇8:静夜思

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暑假,我和奶奶去合肥看望在那里居住的大姑妈,顺便玩几天。到了合肥,逛大街,串门子,忙碌的一天一眨眼就过去了。

夜深了,我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合不了眼,隔壁奶奶已经睡熟了。我坐了起来,忽然发现阳台上有一层白茫茫的东西,难道是下霜了吗?我好奇地披上衣服走到阳台。啊,原来是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铺在阳台上。我慢慢地抬起头。皎洁的月光安静地看着我,我看着月光不由得想起了远在阜阳的爸爸、妈妈,这是他们是否和我一样辗转反侧,挂念着远方的'孩子呢?亲爱的妈妈为了我的成长操碎了心,乌黑的头发上已隐约有了银丝,辛劳的爸爸又消瘦了许多。想到这里,我真想长出一双翅膀飞回熟悉的家,扑进他们那温暖的怀抱,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办事处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 赵小娴

指导老师:曹文红

篇9:静夜思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篇10: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暑假,我和奶奶去合肥看望在那里居住的大姑妈,顺便玩几天。到了合肥,逛大街,串门子,忙碌的`一天一眨眼就过去了。

夜深了,我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覆去,怎么也合不了眼,隔壁奶奶已经睡熟了。我坐了起来,忽然发现阳台上有一层白茫茫的东西,难道是下霜了吗?我好奇地披上衣服走到阳台。啊,原来是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铺在阳台上。我慢慢地抬起头。皎洁的月光安静地看着我,我看着月光不由得想起了远在阜阳的爸爸、妈妈,这是他们是否和我一样辗转反侧,挂念着远方的孩子呢?亲爱的妈妈为了我的成长操碎了心,乌黑的头发上已隐约有了银丝,辛劳的爸爸又消瘦了许多。想到这里,我真想长出一双翅膀飞回熟悉的家,扑进他们那温暖的怀抱,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办事处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 赵小娴

指导老师:曹文红

篇11: 静夜思

夜,无声无息地来了,静悄悄的,把我内心的凄凉与孤寂给唤醒了。我辗转难眠,放眼望着窗外的夜色……

路上一片灰暗,只有夜幕上那稀稀零零的星斗将点点光芒挥洒大地。那边的山头,月亮似害羞的小姑娘,捧着一面轻纱,将美丽的脸庞遮挡,只露出少许朦胧的光芒。路上行人匆匆而过,清晰的脚步声由近到远,直至消失,只留下些杂碎的声响。

望着夜空,孤月上那微黑的地方,是吴刚在砍那永远砍不到的桂花树吗?还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正抱着雪白的玉兔含泪眺望人间,思念天各一方的丈夫?我的脑海中不禁想起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来。是啊,要不是嫦娥独吞仙丹,与后羿分离,怎会独守广寒宫,常年与玉兔与孤独作伴呢?但相隔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董永和七仙女,他们的故事都感天动地,为何结局也是如此凄惨?顿时,我觉得月亮好冷漠,夜空好阴暗,让人心里不禁感到阵阵寒意。

正当我入神时,只觉得眼前光亮了许多,我寻着光的痕迹探去,原来,月亮已现出了她的“庐山真面目”,正向我展现她柔美皎洁的身姿。真美!我的心也随之变得自在起来,变得敞亮起来了。

飘飘然的,我来到了幽蓝的夜空中,把手一挥,霎时一条七色彩虹桥架立在银河之上,我要让牛郎织女从此一家团聚,不再忍受离别之苦。接着,我骑着麒麟星座飞出银河,来到天宫,救出七仙女,让他与董永携手一生。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我要把妈妈买给我的新棉鞋送给她,还要摘下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天狼星串成项链,送给她,告诉她光明和希望将永远伴随她。

……

月光透过窗纱照在我的床上,如水一般清澈,如霜一般洁白,如秋风一般清凉,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

篇12:《静夜思》教学反思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篇13:《静夜思》教学反思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每个学生就应差不多都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一堂课下来,我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立刻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能够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情绪,明白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到达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篇14:静夜思 教学设计

课题: 8 静夜思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第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直接导入课文。

1.简介李白。

(李白 (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2.指导看课文插图--秋夜李白望月图。

(1)提问: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师:李白好久没回家了。当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的床前,白白的,就好像深秋的地面上结了霜一样。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圆的月亮,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着自己遥远的家乡。他多想与家人团聚呀!于是,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

4.释题:

[静夜思]静:寂静。夜:夜晚。思:思念。题目之意: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标出认读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识记生字。

(1)出示认读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注意“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

①这些生字中哪些有我们学过的偏旁,请你找一找。(广字旁、单立人)

②认读生字:夜、低

③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2)学习新偏旁:反文(攵)

找出带这=个新偏旁的生字认读,并说说识记方法。

(3)其它的字,你认识吗?怎样记住?

(4)去掉拼音认读。

4.生字组词巩固。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

三、初读课文。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齐读,师纠正字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

4.请小老师带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目、耳、头、米。认读、组词。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示范写,边写边指导。

“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

“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4.念笔画、笔顺。

5.描红。(教师要提示学生按笔顺书写)

6.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8  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课题: 8 静夜思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课时:第 4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齐读古诗

二、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理解诗句。

(1)自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

[床前明月光,]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疑:好比,好像。诗句之意:

[疑是地上霜。]李白看着床前一片银白色的月光,觉得好像是地上的秋霜。

[举头望明月,]举头:抬起头。思:思念。诗句之意:他抬起头来望着高

[低头思故乡。]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2.读悟诗句。

师:《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1)李白是什么情景下思念家乡的?(明月高悬,李白夜半醒来,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思念家乡。)

(2)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季节?从哪个字看出?(深秋;霜)

(3)诗人把什么当成了“秋霜”?

(4)议:李白为什么到窗前去望明月呢?为什么望着明月就思念起故乡来?

(5)出示比较:

①举头望明月--抬头看明月

②低头思故乡--低头想故乡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第①句:“举”是举重的举,有“沉重”的意思;“望”,往远处看,“看”,瞅、瞧。第②句:“思”,思念,想念。)

师:第三行写目之所见,第四行述心中所想。所以“举”“思”读得要重些。

三、吟诵古诗,音乐激情

1.看着明月,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不由得思念故乡。如果你是李白,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师:《静夜思》这首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深情吟诵古诗,把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3.多好的诗呀!直到现在,每到月圆之时,远在 他乡的人们都会含者眼泪吟诵它。人们还把这首诗谱了曲唱了出来。

播放音乐《静夜思》,一起唱。

4.背诵。

五、布置作业

吟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静夜思 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15篇

《静夜思》音乐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之二

静夜思教学反思简短

一年级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案例(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静夜思》教学案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