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想飞的鱼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飞的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篇1: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因此,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朗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是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常见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且朗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篇2: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夫、盖、且、若夫、至若)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2.有些古今异义词(于是、可以、以为、妻子、中间)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根据语言顺序,分析结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4.需要着重强调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先抓动词,把和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起落,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如:行拂/乱其所为),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篇3:关于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1.形象感受的运用

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象”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

2.逻辑感受的运用

在朗读时,应会将作品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

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

3.内在语的运用

内在语是为朗读目的服务的,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不断滚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根据、以生命。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儿。

作品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并不服从其直接含义或表面意思。用“恳求”的语气来命令,用“命令”的语气来劝告;“亲爱的”一词也可以表达“恨”,“你真坏”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4、语气的运用

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运用于朗读,语气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份量(也称“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又称“形”)。所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话语”的“神”与“形”的结合体。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当然,感情的引发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着朗读目的和语言环境制约的。

五、各种文体的朗读

1.诗歌的朗读(讲语调时再一块讲)

2.小说的朗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般的说,在朗读时要尽量把小说中作者叙述的语言和人物交际的语言区分开来。朗读故事内容时声音可略低一些,朗读人物语言时声音可略高一些,并且注意既要使二者有别,又要使二者自然的衔接起来。

要读好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间接形象”,各个人说的话,同各个人的身份、思想、性格以及在当时情节发展中的态度有密切关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每个人物的个性,要处理好人物对话间的衔接,能够从这个人物很快转到另一个人物,把不同人物逼真的显现出来。

但是,朗读毕竟不同于演戏。朗读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强调人物说了些什么,而不是强调人物是怎样说的。我们处理人物的对话,要挖掘语句的实质和目的,以我们自己的语言为基础,表达出话语的内容,不必改变声音去扮演人物。

3.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总要给人以启迪。记叙文的朗读,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其次,还要看记叙文的立意。

朗读记叙文还要注意朗读技巧。叙述的语气要自然、平淡,使文章实实在在的呈现在听众面前,不能去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方言土语。叙事时,如果是层层推进,朗读速度可一层比一层快;如果说是穿插曲折,就要运用高低快慢、强弱等,读得波澜起伏,如果有倒叙或插叙,就要用明显的停顿把起点和止点交待清楚,衔接自然。尤其要处理好叙述的重点或矛盾的高潮;朗读结尾不能嘎然而止,应该暗示听者深入理解主题。

4.议论文的朗读

议论文要说明、论证某个道理、某个观点,所以论点、论据、论证是很重要的。议论文的朗读,必须透辟地“有的放矢”的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推理融会贯通,明确内涵、作用,并以切身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用具有逻辑“钳力”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态度要明朗。在议论文的朗读中,态度必须鲜明,是非曲直要求直露;态度明朗,就是要肯定、果断、从容、大度,还要讲究分寸、火候。

重音要坚实。论点也好,论据也好,语气要肯定,朗读者的态度要庄重。重音的表达要扎实确切,一般不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延长音节。有时,为了表示语气的深沉,还会同时并用低、重、长的方法表达重音。

引用语要注意。在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经常引用别人的话,或为经典警语,或为名人名言,抑或是某种错误言论,可统称为引语。一般情况下,引语要用平稳的语气、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出来。正面引语的表达,要郑重、较慢,份量要与上下文有区别,引语前后要稍有停顿;反面引语的表达,要注意抓准反义性重音,较快,与上下文相关联。

5.说明文的朗读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性质、特点及规律的文章,朗读说明文应注意说明的方法(如分类、定义、举例、比较、数字、比喻、图表等)和说明的种类(如阐述性、记叙述、介绍性、文艺性、实用性说明文等),以便有根据和有针对性地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具体方法。

篇4: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篇5:文言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技巧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语文文言文实际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如何读懂语文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篇6:学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作者写诗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的事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蕴含在相关的事实之中的。读者从作品中能解读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远和这相伴随的事实有关。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忆”一般都作“想”“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内涵,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了解和总结一些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完全消化,其实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怎么去读,如何进行内容归纳,如何答题,如何翻译等等。

就拿翻译来举例吧,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文言文原文翻译一定是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其中的方法就有五种,分别是“换、留、删、补、调”。

句子翻译得对不对,一般老师在给分的时候都是从三个方面考量的——

第一个方面,需要看你对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的翻译是不是完全弄明白了。

第二个方面需要看你对句式的把控有没有偏差。比如这个句子是一个被动句,还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省略句,还是一个倒装句。这些都是可以根据你的翻译内容,呈现出来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需要看你句子的语气拿捏得对不对。比如,这个句子是一个疑问句还是一个感叹句,是一个祈使句还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又或者是一个转折还是因果的关系。

湖心亭看雪朗读划分

辩论赛技巧与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演讲的技巧与方法

学习语言技巧与方法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演讲比赛的技巧与方法

面试自我介绍方法与技巧

学习技巧与方法作文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