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黄鹤楼(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m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川自贡)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2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字词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字_____,号________。
2、我国唐代的`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从体裁上,这是一首______。
3、诗中的“故人”指_____,诗中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
4、古诗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是_____,“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_____。
5、这首诗前两句是叙______,后两句是_____,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了对老朋友_____的深情。
6、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错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谐的诗。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钦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同情感,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朗读之后,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进行总结,并顺势引出本课: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导入之后,板书本课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大意及情感意图,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所以此处我重点强调“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本首诗的大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对本首诗的大意做出如下总结: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环节作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品析诗歌的细节来理解整首诗歌,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先看诗歌的前三句,并设置问题: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此时,学生会再次朗读诗歌,并在自己的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我会找小组代表发言,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总结之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总结之后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总结之后板书音乐美。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词、句的分析,学生在体会情感时就不那么难了。经过思考,他们会给出答案: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此时,我会板书吊古伤今和思乡之愁。
通过以上问题,我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活动为:配上一段贴合本诗意境的轻音乐,让学生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停顿、气势、意蕴,以及情感。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游黄鹤楼六年级作文
早就听说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今年暑假,我终于有幸一睹它的风采。
一下出租车,我就看到了一辆辆缆车在向山中开进。我对爸爸说:“老爸,我们坐缆车吧?”可是一想,最近新闻网上出现了很多缆车事故的信息,还是不做了为好,于是我和老爸选择爬山进发。
我们一边爬一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色。这里的植物好像都知道我的来意:小草就像一个个箭头,指引我那看不到终点的路的方向。小草啊,你是怕我找不到黄鹤楼吗?风儿轻轻地推着我,是想我快点到达黄鹤楼吗?大树的树叶“沙沙”地响,是在唱歌欢迎我的到来吗?
太阳用炽热的光线射得我满身是汗,早知道如此辛苦我都有些后悔爬山了。可一想起周围热情的景物,我的心又添了一丝凉爽。我又坚持下去。爬了许久都没到顶,我问老爸:“老爸,这什么时候到顶阿?”老爸笑着,似答非答地对我竖起了两根手指,让我自己猜。“两公里,对不对?老爸?”老爸对我点点头。
果然,两公里后,我们就看到了黄鹤楼,进到里面,一幅幅金碧辉煌的画映入眼帘。啊!黄鹤楼,你就如一个图画收藏馆,收藏一幅幅最美丽的画!到了二楼,上面有许多的装饰品。啊!黄鹤楼,你就如一个艺术收藏馆,有着世界上最美的饰品!上到三楼,上面全是文人墨客在黄鹤楼写得诗词。看着这些诗,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诗人怀着悲伤的心情,含泪分别的情景;我又仿佛看到了诗人被黄鹤楼气势所折服,挥笔写下的一首首好诗的场面……
到了四楼,我看到一个个黄鹤楼的`小模型,我心想怎么有这么多个黄鹤楼呢?带着疑惑察看了半天,才探究明白:这几个黄鹤楼模型,是各个时代的黄鹤楼实景造型。我不禁感慨万分:黄鹤楼,你就如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孤独地穿过了几千年的时光!时代在改变,你的容貌也在改变,可是,不管斗转星移,你依然伫立在这里,你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永远深深地印在世人的心里。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名楼,坐着火车回家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猜猜这句诗描写的是哪儿?对了,就是黄鹤楼。前年春天,妈妈就带我登上过黄鹤楼。
据资料记载,黄鹤楼原本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军事t望台,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我们搭车隔老远就能隐隐约约看到黄鹤楼了,它就像一位非常雄伟的巨人耸立在蛇山上。妈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吗?想起课本上学过一些黄鹤楼的诗句,我回答说:大概是跟它的历史有关吧!妈妈笑着说:等我们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黄鹤楼脚下。天啊,好漂亮!我惊讶地说出了声。只见一层层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共有5层,每一层屋檐都有好多的翘角,每个翘角就像古代的鞋尖一样像外翘着,非常好看。我围着数了一圈,每层有12个翘角,算算5层共有60个呢。妈妈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1。4米,屋顶由十万多片黄色琉璃瓦覆盖着,它的旁边还有一些建筑,宝塔,牌坊,亭阁等,更加烘托出了黄鹤楼的壮丽。
我迫不及待地进入一层大厅,发现里面的装饰更为精美,不仅墙壁上有一些巨幅的壁画,而且屋顶上都是色彩鲜艳的图案。其中一幅壁画我记得很清楚:画的是黄鹤楼前面有一群人,他们都抬头看着天上,而天上有一只大仙鹤,仙鹤上面有一位老人。妈妈告诉我这是黄鹤楼得名的传说。在大厅里有许多老红色的大柱子,据说5层共有72根大小不同的柱子,由它们支持着整个楼体。
顺着楼梯向上走,我们来到了很窄的木质楼梯,我一口气上了三楼,三楼四周都是展厅,摆放着各种工艺品,有烟斗、梳子、镜子、项链、手串等等。我和妈妈欣赏了一会后又顺着楼梯向上走,一直上到顶层。为了保护文物,这上面几层的中间都被封闭起来了。我们只能站在外面的走廊向外眺望,视野非常开阔,这时我看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妈妈出了几个硬币让我看了望远镜,我通过望远镜还看到了桥上的行人,似乎就在眼前了,真有趣,正看得带劲时,时间到了,望远镜自动关闭,我意犹未尽的将望远镜让给其他小朋友。
站在这高高的黄鹤楼上,看着远处那灰白的长江,又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往今来,长江水奔流不息,迎来送往了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在此留下了著名的篇章,我想这就是黄鹤楼闻名中外的原因吧。
黄鹤楼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修建的,为古代名楼,面对起伏的龟山,濒临浩瀚的长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有壮美的景色。黄鹤楼与颧雀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登上黄鹤楼的顶层,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隔江的对岸是汉阳的龟山,龟山好比一只神龟,趴在江边。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山下人潮涌动,熙熙攘攘。长江大桥就像一条绳索,把龟山蛇山紧紧连在一起。江水翻腾,滚滚向东,大大小小的货船和客轮在江面上悠闲行驶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让我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心生敬意。
黄鹤楼有精美绝伦的亭台楼阁。黄鹤楼高五层,总高度为五十一点四米,相当于十一层楼房的高度;建筑面积为三千二百二十九平方米,相当于八个篮球场那么大。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牌坊、亭阁等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熠熠生辉。黄鹤楼周围还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美轮美奂。白云阁是一间两层的小亭子,枣红的大门,乌黑的青瓦,檐角欲飞,铜铃摇曳,像一个正气凛然的卫士守护着黄鹤楼。象宝塔下半截宽大,像一个大
水缸,上半截苗条,像一顶圆锥形的帽子。整座宝塔,就像一个打坐的人坐在那儿,给黄鹤楼增加了庄严神秘之感。还有那碑廊,古朴的文字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还有那山门,千百年来敞开胸怀,笑迎天下宾客。整个建筑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宽大的门廊环抱主楼,其它楼从四面气势磅礴地将主楼包围起来。黄鹤楼,让我对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心生敬意!
黄鹤楼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人文。黄鹤楼在三国时期只是军事楼,但随着江城的不断发展,黄鹤楼逐步变为了观赏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钟灵毓秀的山川风景,神奇灵异的传说故事,让无数名人在此留连忘返。崔颢就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李白也多次来到这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佳作。毛主席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也让黄鹤楼更加有名了。“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黄鹤楼如一位智者,见证了江城武汉的发展,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腾飞。黄鹤楼,你浓厚的历史积淀,使我心生敬意!
黄鹤楼,这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这诗化与美意的结晶,你历经沧桑,魅力永恒,让我怎能不为你倾倒呢?让我怎能不为你留恋呢?让我怎能不为你心生敬意呢?
“昔人已乘黄鹤楼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瞧!这句诗里不仅让人知道了黄鹤楼的神话,还让我想起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腾王阁齐名,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今天我在这里先介绍黄鹤楼吧!在以后的续集里继续介绍另外的两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鸪矶上。对了!你可别小看这个遗址,它大约距今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回想起黄鹤楼,它是多么的雄伟。走进它你会发现屋顶上的红瓦,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红色显得格外的红。黄鹤楼一共有五层,每一层都有它的历史、珍贵物品。比如:一楼有黄鹤楼从古至今的变化设计图;关于黄鹤楼的历史故事;二楼有航鹤路雕像……哈哈!这里还有望远镜大家知道在几楼吗?这个答案我就不告诉你,待你自己走进它去探寻答案吧!
对了!最有意义的就是黄鹤楼前的耸立的大雕像,它自己独自站立在那里。“我和大鹤一起合影留念吧!”我跟妈妈说道,伴随着“咔嚓”一声,一家人在黄鹤楼前合影留念。
“好香呀!……”“那里呢?”我惊讶地问妈妈,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去,梅花开花了。我高兴得蹦了起来,第一次看见梅花有些激动不已。让我想起一首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花的盛开给黄鹤楼增添了几分色彩,游人们纷纷走近它并与梅花合影留恋。
大家知道此时什么季节了吗?对是冬季。这又让我对春天有所期盼,一想到春天的百花齐放,走在花丛当中,想想就美!夏天在茂密的树荫底下乘凉;秋天来观看落叶、在竹林里悠闲自由自在地漫步着……
我还沉浸在回想当中,被妈妈拍了一下我醒了。原来我坐在书桌前呢!妈妈看出我有一丝不高兴,就对我说:“想黄鹤楼了?还想去吗?等有空咱们再去吧!”我点了点头,真心期待这一天能早点来到!黄鹤楼还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去回忆的,在此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它走进了我的心里深处;它让我无法忘记;它为武汉增添光彩;为湖北画上灿烂的笑脸;为祖国带来色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湖北武昌的蛇山之巅有着这样一座千古名楼,它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士所赞叹。
今年国庆,我与家人一同去游览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黄鹤楼。
缓缓移步到楼前,阵阵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那民族风格浓郁的牌楼挺拔兀立,气宇轩昂。那错落有致的亭台轩榭古色古香,精巧玲珑。
主楼迎面一幅对联: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流来眼底;登斯楼说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字是刘海粟大师九十高龄所书,苍劲雄浑而不失隽秀,透出豪爽之气,溢出由衷之情。
步入一楼大厅,立刻被那浓郁热烈的气氛深深吸引。高悬的六方巨型宫灯,透出温馨的橙黄色光晕,如置身真龙天子的殿堂;四周屏风嶂幔,彩绘藻井,更衬出中间那别具韵味的巨幅壁画。画上烟雾弥漫,白云袅袅,云雾之中的黄鹤引颈展翅,神形飘逸。乘鹤而去的那位老人皓发白髯,吹着长笛,那份恬然那份悠然那份飘然,竟使你能听到他的长衫在微风中轻轻抖动,竟使你能听到那清幽婉转的笛声缓缓萦绕……
我迫不及待“欲穷千里目”,顾不得三四两层,直奔顶楼而去。哦,眼前,不就是盼望已久登高远眺的那一幕景致吗?不就是想象过许多次的云雾迷离、水天一色的绝美画卷吗?滚滚长江,波光激池。一个声音自耳边响起,那是谁在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此刻的心境全无李白当年那番怅然愁情。看长江大桥的雄姿,看龟山电视塔的倩影,看江水悠悠、帆影点点,看川流不息的车辆,沸腾奔忙的人流。怎不叫人激动?怎不叫人心醉?哦,如果让这位绝代“诗仙”站在今日之黄鹤楼上,望着眼前这一派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他又会怎样激情四溢,发出由衷赞美的感叹呢?凝神遐思,我已深深融入这巨幅画卷之中。多么巍峨的一座楼!加之周围小亭回廊,绿树芳草,整个群体错落跌宕而又浑然一体,显出无比雄浑而飘逸的风姿。这仅仅是一座楼吗?那每一根红柱,每一角飞檐,每一块石砌,分明在说:不!那深印在人们心中的,分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
多少人凭栏四顾,怀古感今,发出声言赞叹;多少人举目远眺,心驰神往,激起阵阵豪情。还有那只黄鹤,其实从来没有飞走过,一直在人们心中,化作一种永恒的追索与憧憬,对绵亘的历史,对美好的未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提起这首诗,我就想起了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全家游黄鹤楼的快乐经历。
进入黄鹤楼公园,我们随着熙攘的人流向前走去。小路的两侧种植了几十株不同品种的梅花,在蓝天丽日下争奇斗艳。游人们仿佛置身花海,在明媚的早春中尽情欢笑。不一会儿,我们远远地看到了雄踞在蛇山山巅的黄鹤楼。只见黄鹤楼楼高五层,层层翘角飞檐,每层檐顶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灼灼生辉。继续随着如织的人流向前走,我们终于来到了黄鹤楼下。抬头仰望,我看见了高悬在五层楼顶的匾额上书写了四个大字——楚天极目,笔锋苍遒有劲。走近,只见一层的楼檐上也悬挂着一幅匾额——帘卷乾坤,四个大红灯笼高挂在进楼的入口两侧。
跟随拥挤的人流,我们走进黄鹤楼。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陶瓷壁画,画上有一只黄鹤站在黄鹤楼顶上,背上还背了一位老爷爷。据说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黄鹤山上开了一个酒馆,有一位道士每天都来喝酒。有一天,道士在酒馆吃完饭后,顺手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一吹笛子,仙鹤就翩翩起舞。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前往观看,因此酒馆的生意特别火。过了几天,道士又来了,他二话不说,吹了吹长笛,墙壁上画的仙鹤竟然飞了出来,背着道士远去,一去不返。后来,那个开酒馆的人就建下了这座黄鹤楼。
登上黄鹤楼,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层分别都是观赏武汉景色的地方。在第三层,我看到黄鹤楼公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之下;在第四层,我看到远处的高楼鳞次栉比,近处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登上第五层,我看到雄伟的长江大桥横跨长江两岸,壮美的长江像一条金龙穿过长江大桥。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来来往往,江水滚滚东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我流连忘返于黄鹤楼、龟蛇二山与滚滚长江共同书写的风景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我转身望向夕阳余辉下的黄鹤楼,挥挥手,依依不舍地跟着家人离开了,但是雄伟壮丽的黄鹤楼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 李白黄鹤楼
★ 黄鹤楼导游词
★ 黄鹤楼赏析
★ 黄鹤楼古诗
★ 《黄鹤楼送别》
★ 孟浩然黄鹤楼
★ 李白黄鹤楼古诗
★ 黄鹤楼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