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心的基本修持方法(1):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虔裕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近在与一些朋友的交流中,发现很多朋友虽然对于佛道修行的理论已经比较了解,但对于如何修持一法、一门深入,尚缺少坚实的实践,而如果只是理论上有所了解,那么就无法实际改变我们的心继而改变我们的生命。
有鉴于此,特写此文供朋友们参考。
一、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
1、专修与散修结合
专修: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专注于观心修行,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后续定力增强了之后,可以延长到2小时。每天最好早晚各专修一次,效果会更好。
散修:即在工作、生活中观心,不要求像专修那样专注,但需要尽可能地多利用时间观心,在各种场景里记起观心,而不是专修时知道观心,平时就全忘记了,这样修效果很慢。
专修与散修的关系相当于,专修是不断地加火升温,散修是注意和加强保温。不加火会凉,不保温也会凉。只有持续不断地加温,然后保温,然后再加温,然后再保温,这样持续坚持下去,修行才会快速进步。
2、定修与慧修结合
定修:定,即心力专注于观修的对象,定在观修的对象上。在不同的阶段,定的具体对象会有所不同,但都以一心专注、不动不摇为本质特征。定力的形成有个过程,刚开始其实是[止],就像有波浪的水面一样,要先让波浪静止下来,当波浪变成波纹,再从波纹恢复到平静的水面,这个过程即是[止]的修行,当平静的水面一直保持这种平静,不再起波纹,或波纹很细,即使稍有波动也很快又恢复平静,然后安住于平静,这就是[定]的修行。
慧修:慧,即对观修对象空性本质的直接透视、毫无疑义。在不同的阶段,慧的具体观修对象也会有所不同,但同样的,都是以直接、明了地“看见”观修对象的空性本质为本质特征。慧的发生,是[观]的自然结果,是[定]的状态下[观]的自然结果。[观],与思考、思维没有任何关系,且在实际修[观]的时候,是要避免使用大脑进行思考、思维的。
定修与慧修的关系相当于,定为集中,慧为深入,修行的力量如果不集中,那么就无法深入,而修行的力量集中后,如果不深入,也无法获得新的体悟。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以[止]的修行为主,[观]的修行为辅。如果性格本来就比较喜欢安静,很容易静下来,那么也可以以[观]为主,然后在[观]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止],直到[止]变成[定],[定]的程度再逐渐地提升。
随着[止]的修行提升,定力逐渐形成,这时需要逐渐加强[观],观,有觉知、觉察、体察、观照之意,也是逐渐提升其层次。
关于[观]的提升步骤,在观心修行参考步骤 一文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细说。
这里要强调的是,[定]与[慧],或者[止]与[观],应该如何去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度呢?
这个需要每个人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调整。
总体原则是,[观]的强度不能干扰了[止]、[定],如果太过刻意地观,就会生起诸多念头,这时就说明[观]过度了,另一方面,[观]的强度不能过低,以致于虽然内心很平静,甚至很空寂,但出现了昏沉,忘记了观照,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观]太弱了或者忘记了观。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止]、[定]是基础,定力越强也好,越深越好,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生起观之觉察、观照。
心不静时,修止、定为主,心静了、定了之后,再强化观照,然后找到最佳平衡点。
3、观心修行核心要诀:静、净、清、明
之前在感悟[中]之德性 一文中,对守[中]修行提炼了十二个字:静、净、清、明、安、宁、祥、和、平、常、朴、素。
可以将这十二个字分成三个部分,即可以作为观心修行的三个阶段:静净清明、安宁祥和、平常朴素。
而[静、净、清、明]即是观心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要诀,这主要是指专修时的要求,散修时也应尽可能进行保持,但不要强求,循序渐进即可。
静、净:是止、定修行时的要诀。
静:不攀缘外在的一切事物,专注于内在(专注于身心整体亦可)。
净:不攀缘内在的念头、情绪、情感,让这些内心的乌云慢慢消散,让心灵恢复本有的清净,然后专注于心灵本有的清净。
清、明:是观、慧修行时的要诀。
清:清清楚楚,清清爽爽,在宁静、清净中保持着清醒的觉知,不昏沉。
明:明明朗朗,明明白白,在清明的观照下,直接清晰地看到观照对象的空性本质。明,即是在观照中深入地体察、体会、体悟,一透到底,明明白白。
4、放下大脑的思考
本来没打算写这一点,但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发现,让大家放下分别心,放下思考,放下思维,放下理论......真的是太难了。但这一点却又是观心修行的必然要求,所以特别提出来,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在理论学习阶段,尽可以发挥你的思考能力,但是实修阶段,却必须放下你的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观心实修上就难以真正入门。
你的大脑思维,你的思考,你的所有理论,都是观心修行必须放下的,否则这将成为实修的最大障碍。
(待续)
观心第三步:观察的重点不再是念头本身,而是放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白处。
如果能够在专修中自然达到没有杂念的状态,那就深入地观察无念的状态。
如果还有少量杂念,那么可以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进行这一步的实修。
比如念诵一句咒语、偈语、佛号、古诗等都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偈语即可。
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可以四个字一起念,然后深入观察中间停顿处的“空白”,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然后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空白”。
念诵的时候建议用心默念,口唇不动,一边念,一边深入观察。
1、体会字在心里的生起和消失;
2、体会字消失之后的空白;
3、慢慢延长字与字之间的空白;
4、深入地感受那空白处的宁静;
5、深入地感受那空白处的清净;
6、深入地安住于空白处的宁静中(这时不用再继续念诵);
7、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8、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会消失吗?有生灭吗?
9、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会变化吗?会动摇吗?
10、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的边界在哪里?
11、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内外之分吗?
12、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善恶之分吗?
13、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垢净之分吗?
14、深入地体会,当字生起的时候,这空白的宁静作为背景依然存在
15、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吗?
16、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无有实质、当体性空的本质
17、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虽然没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当体性空,但却一直都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善无恶,无垢无净.........
18、深入地体会,念头和空白的宁静,哪种才是我们内心的基本状态呢?
19、深入地体会,空白的宁静为体,念头为用,用从体生,还归于体,念似有生,其实无生的本质
20、深深地安住于宁静之中,深深地感受宁静中的安详,就这样静静地安住于宁静与安详中,同时保持觉知清明——深深地记住这个状态,发现心离开了这个状态,就再次回到这个状态,在生活中也同样尽可能回到这个状态......
完成了这二十个方面,观心第三步即算合格。
观心第四步,安住于空白的宁静中,反观“观”本身
反观“观”本身:
1、观,从哪里生起?
2、观,在哪里消失?
3、观,本体在哪里?
4、观,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吗?
5、观,有善恶之分吗?
6、观,有垢净之分吗?
7、观,会有断续吗?
8、深入地体会,观,无有实质当体性空的本质;
9、深入地体会,观,虽无实体但觉性不灭的本质;(这里需要注意觉与觉性的差别,觉是觉性的具体作用,觉的作用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但觉性是能觉的本性,觉性为体,觉观为用)
10、深入地体会,觉性,同时圆满具足性空与性明的特征(亦可说为,同时圆满具足空性与明性的特征);
完成了这十个方面,观心第四步,即算合格。
观心第五步,将第三步的体悟与第四步的体悟融合为一
空白的宁静,本体为心,观之本体亦为心,心,当体即空,当体即明,空而明,明而空,一体无分。
完成了第四步之后,第五步很容易即可以完成,甚至不需要特别去完成,基本上会自然完成。
观心第六步,观照“我是谁”
一边自问[我是谁],一边按照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的方法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这个[我是谁],观照这个心里生起的这个[我],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观照清晰地看到这个所谓的我,仅仅是被我们所坚固执着的一个念头而已。
那么在第二步观照念头时,可不可以直接观照[我是谁]呢?也可以的。
观心第七步,安住于明空之心,深入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
像观察念头一样,去观察所有一切现象的生灭性,去观察一切现象的性空本质,去观察一切现象的意义离不开心灵的特性,去观察一切现象皆如梦如幻的本质。
观心第八步,安住于明空之心,去观察烦恼与痛苦之因
安住于明空之心,深入观察自己修行前后的变化,深入观察自己曾经的烦恼和痛苦,深入体悟这些烦恼和痛苦产生原因,深入体悟这些烦恼和痛苦的另一面的正面的意义。
观心第九步,安住于明空之心,观察从烦恼与痛苦中解脱之道
每个人自己的实修之路,其实就是解脱之道的一种。
深入体会人们内心的各种执着,看清了执着的根源,也就看到了解脱之道。
暂时放下执着的方法与彻底放下执着的方法相结合,对症下药,就可以从烦恼痛苦中解脱。
以上所说的这些步骤和具体内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如果能够省去这些繁杂的步骤,当下直接明见自心本性,那就更好了。
(待续)
三、观心专修法之[静坐观心]
找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环境安静,空气清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共修都可以。
为了避免受风寒,推荐室内静坐,身体很好、经常锻炼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室外合适的环境静坐。
将手机静音或关机,静坐期间最好免除一切打扰。
坐的时候,腿的姿势推荐使用单盘或双盘的坐姿,能双盘更好,不能双盘,单盘也很好。
臀部要稍微垫高一些,可以坐在坐垫上,坐垫厚度10-15厘米左右,舒适即可。
背部自然挺直,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整背部,深深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背部即可随着呼吸调整到自然挺直的状态。静坐观心的中间,如果发现背部不直了,可以通过深呼吸再次调整回来。
手的姿势,可以按个人喜好,结自己感到舒适的手印,且能长时间保持即可。佛教静坐的禅定手印也很好,比较常用。
静坐时,不要戴眼镜,最好也不要戴首饰。双目垂帘,可以闭上,也可以不闭上,哪种更容易入静就用哪种,如果闭上眼睛容易昏沉,那就稍留一丝缝隙。
头部自然居中,双唇闭合,舌头自然地抵住上颚,面部放松,面带微笑。
然后先深呼吸几次,让背部自然挺直,然后全身从头到脚自然放松,自然地呼吸。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
自然地吸气,然后自然地呼气。肺部随着呼吸自然地起伏。能进行腹式呼吸的可以采用腹式呼吸,即呼吸的时候,腹部也随着呼吸自然地起伏。
然后觉知着自己的呼吸,专注地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呼吸。
在觉知自己的呼吸中,更加深沉地静下来。
如果一直观呼吸的话,那就是[观息法]了,对于观心修行来说,观息法相当于[静、净]的修行,即[止、定]的修行。
观呼吸在佛道两家的实修方法中,都是一种基础的入静修法,即止息对外在事物的攀缘,专心于自己的呼吸,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入更深的静境,直到进入定境,并不断地加深定境。
但既然是[观心]法,那么如何来修[观]呢?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知道”自己在吸气,“知道”自己在呼气,这里的“知道”也是“觉知、觉察”,即是最基础的“观”。
在这一步,观的注意力既要集中在呼吸上,又要放轻松,只是静静地觉知着自己的呼吸即可,不需要刻意地去调整呼吸。(如果您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进入更深的宁静,那么也可以的。当进入更深的宁静之后,再静静地观照着自己的呼吸亦可。)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要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有没有离开呼吸,这里的知道,即是进一步的觉知、觉察,即是进一步的观。
在这一步,观的觉察力被强化了,如果注意力离开了呼吸,那么就及时地觉察到,然后注意力再重新回到呼吸上。
以上这两个角度的观,是[观呼吸]、[观息]所共通的要求,当通过训练能够进入较为稳定的宁静之后,正式进入[观心]阶段。
观心第一步: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要同时知道自己是不是生起了念头,这个“知道”即是[观心]之“观”。
当发现自己生起了念头,并能够清楚地看到念头的生起和消失,这一步的[观]就算合格了。
如果你能够做到不跟随念头,而只是静静地看着念头来,看着念头去,那么就进入了下一步的观。
如果你发现这样做有点困难,那么没关系,那就将注意力再回到呼吸上。
但不管如何,你都不能被念头给带跑了。
假如带跑了怎么办?
那就要及时提起觉察到自己的心被念头带跑了,然后重新回到呼吸上。
也就是说[观呼吸]和[观心]有一个交接处,定力好就继续,定力还差一点就继续打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你发现,你可以看着念头来看着念头走的时候,那么观心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进入下一步的观心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去观呼吸了,除非你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心,念头太多,那么也可以继续观呼吸,等念头很少了之后再继续观心。
观心第二步:在观察念头生起、消失的时候,要去进一步观察念头从哪里生起?在哪里消失?等等。
这一步是以“念头”为观察对象,深入观察念头的本质特征。
这一步的观察内容包括这个几个方面,在实修种可以逐个方面进行观察:
1、念头从哪里生起?
2、念头在哪里消失?
3、单个念头能持续多久?
4、念头是否有可以把握的实质?
5、念头是否有不变的本质?
6、深入体会念头当下生起当下寂灭的本性
7、深入考察念头生起的因缘条件
8、深入体悟念头因缘而生的本质
9、深入体悟念头[现象有而本性空]的本质
10、深入体悟念头其[当体性空]的本质
11、深入体悟念头[念不异空,空不异念,念即是空,空即是念]的本质
12、念起即觉,觉念即空,不假思索,当下验证
完成了这十二个方面,观心第二步即算合格。
二、观心专修法总述
观心专修的方法有很多,静坐、诵经、持咒、念佛、参话头、反闻闻性、反观观性、观照我在、背诵古诗观心法、直观自心.....乃至儒家的守中、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基督教的祈祷、祷告、忏悔等,都可以作为观心的入手处,都可以拿来作为[观心]的[道具]。
这里准备就常见的几种修法进行一下阐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皆是[观心]实修,所涉及的具体形式,如静坐、念佛、持咒等,仅仅是[观心]这种修法的入手处,而非将静坐、念佛、持咒等修法等同于观心,也非将观心等同于这些修法。
也就是说,观心实修,是采取了其他修法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填入了观心修行的内容。
如果您说,我不修观心法,我就喜欢念佛,那您就继续念佛好了。
所以如果您在其他的书中看到对某一修法的要求是不同的,然后因此而产生疑问,那么就实在是误解了这里所说。
比如念佛法门,讲究一心不乱,一念代万念,只管念佛,莫管其他,或一日,或七日,佛号不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临终必得阿弥陀佛现身接引往生极乐。这是念佛的修法。
后面也会说到念佛观心法,方法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请朋友们务必清晰地了知,在[观心的基本修持方法]系列文章中,所谈的所有方法皆为[观心]的方法,而非其他方法。
如果有朋友问,为什么一直这么强调观心呢?不观心不行吗?
其实不观心也是可以的,比如念佛,一心念佛即可,您自己喜欢就可以。
之所以特别强调[观心],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彻底了悟。
当然,喜欢其它方法的朋友可以略过,或者您觉得什么地方有问题,直接拍砖即可,不必犹豫。
(待续)
《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见]
上一章结尾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这一章讲的内容即是[中]。老子一边[守中]一边向我们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空而能应为谷,你对着山谷呐喊,山谷中会回响着你的呐喊。神,即无形而鲜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虽然是无形的,却拥有无穷的创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应同时无形而鲜活],其实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即[鲜活的空]。[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来],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爷],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绪,当我们彻底地放下自己,仅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内心,让内心静下来,当心灵的虚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鲜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体会这[鲜活的空],看看祂会生灭吗?会间断吗?有形体吗?有边际吗?有内外吗?有善恶吗?有垢净吗?有任何语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吗?你能定义祂是什么吗?你能说祂是一种实在的有吗?你又能说祂是绝对的虚无吗?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吗?甚至你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抛弃祂,看看能抛弃的掉吗?祂是那样的空,空到了极致,祂是那样的广,与祂相比,138亿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试试看,你如何才能[杀死]这[鲜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闪电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样,没有任何事物能杀死这[鲜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难道你没发现,所谓的[死神],不过就是这[鲜活的空]戴上了另一个面具而已。当你和死神都同时脱掉所有的伪装,摘下所有的面具,你们就都恢复了本来的“真身”——鲜活的空。不要说你们无法杀死对方,连自杀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不仅是一位得道高人,还是一位诗人!他一边守中,一边诗意大发,啊,无生无灭的鲜活的空啊,真是一个伟大而玄妙的子宫!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孕育着天地诞生的种子!当这种子逐渐长大,生根发芽,天地就从这玄妙的子宫中喷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天地万物如何地纷繁复杂,可是其根源时时刻刻未曾离开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而正是通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和营养,天地才会这么清明,日月才会这样光明,树木才会这么青葱,花朵才会这么鲜艳。而我们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这美丽的星球上不断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瑰丽的梦想。
绵绵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从伟大而玄妙的子宫里一直在向天地万物传送着,传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传送到我们所看见的每一处风景中,绵绵不绝,但我们却看不到它,似有若无。这[鲜活的空]太过精微,无有其形却活力满满。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虚极,守静笃”,那么就很难见到祂。
用之不堇。[鲜活的空],所蕴含的能量是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是永远也无法用尽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将自己融入[鲜活的空],而总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的话,那么你就可能会像一个进了赌场的赌徒一样,快速地输掉所有的一切,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虚幻,连自己也彻底放下,向着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见到祂、融于祂、成为祂。当你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一样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会枯竭了。
《道德经》第六章[见]之总结:
1)[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鲜活的空],无生无灭,无形无相,蕴含着无穷的鲜活的能量;
3)[鲜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现一切,是天地万物之根源;
4)[鲜活的空],至为精微,若存若无,绵绵不绝,用之不竭;
2、[修]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续,具体的修法与上一章相同,即:
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说的[中]呢?
可以用这一章的内容去检验,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这一章对[中]的描述。
符合就对了,不符合就调整,直到符合为止。
找对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时时守,分分守,秒秒守,就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时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内容,就是行的内容,修行一体。
专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无事守中。
宇宙间最浪漫的事
莫过于与心爱的人一起守中
就这样一直相守着
哪管它
海枯石烂
地老天荒
......
★ 观《失心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