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恢复高考30周年征文选登:些许遗憾 更多欣慰(共含3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rac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恢复高考30周年征文选登:些许遗憾 更多欣慰
说起高考,我仍然难以平复紧张而激动的心:就在去年6月,我参加了高考,并在9月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成为北京工商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回想一路走来,不禁有许多感触。因此提笔写下,以纪念这难忘的经历。
我来自宁夏银川,在当地一所知名的高中就读。我是文科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排在前几名,根据往年的形势分析,差不多能考上外地的一流大学。老师和父母也对我抱着很大希望,而我自己也渴望通过努力进入理想的大学,一切梦想都在不远的前方。
高三的日子匆匆如流水,有欢笑有烦躁,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一次次大考小考,有厚厚的复习资料,有同学间的争高论低,还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我努力着、拼搏着,时间一点点接近6月……
在阳光灿烂的6月,我走进了考场。与平常不同的是爸爸亲自接送,邻居的议论“这孩子今年高考”,还有自己心中的沉甸甸。接下来便是公布成绩,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我的考分仅高出重点线40分,不过报考一个重点院校还很有希望。经过和家人分析商量,最后填报了中国政法大学。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当年反常的志愿填报使我变成了高分落档,我最初向往却不敢报的
北京师范大学竟然空缺3个招生名额!我感到了落差,在报志愿的游戏中被命运开了个大玩笑。9月,我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北京,这里有我所期待的'机会和发展。带着些许遗憾,我走进了北京工商大学。我逐渐了解到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后来在入学选拔考试中我成功考入了文科实验班,在这里有外聘名师,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有和我一样落档的天南地北的朋友,有竞争和淘汰,还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我为能到北京上大学而感到更多欣慰。
高考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大学生活使我重新审视自我,我认识到学习、考试、就业不仅是个人的事,还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关。大学生在哪儿学习不重要,怎样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更值得思考。上不上大学没关系,只要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有志于报效祖国,终会成就一番事业。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想想昔日多少大学生,如今已是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时值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出心里话:“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属于我们,高考更是机遇,把握高考,成就亮丽的人生!
(北京工商大学 李 瑞)
邮件请寄:E-mail:zongbianshi@bjeea.cn
gaokao30years@vip.sina.com
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北京考试报总编室收
邮编 100083
邮件或信封上请注明“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征文”字样
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王春阁
上大学一直是我少年时代的梦。但1974年我高中毕业时,几乎已经忘却了“高考”这个词汇。
高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两年后进工厂当了工人。经过几次折腾,我对上大学已几近绝望。
1977年夏天回家探亲时,有消息说可能要恢复高考了,遗憾的是当时我根本不相信,没有立即着手复习备考。
10月份,国家下发了关于恢复高考的通知。可当年报名要经过组织批准,还要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不过这两道关口,是进不了考场的。我报名也经历了一些周折,但还算顺利。
报名后,我即翻出了多年不看的初、高中课本。当时除了这些课本外,根本找不到其他复习资料,更不用说什么高考辅导班之类的了。报名离考试只有1个多月时间,复习完所有课程根本来不及,因此多数人都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
公布高考成绩时已到了1978年初,我的分数刚过最低录取线1.5分,未被录取。1978年春节过后,我即着手复习以备再战。
幸运的是,1978年已有简单的复习资料出版发行,我买到了历史、地理、数学三本复习资料,虽不够系统和正规,但基本不用像去年那样盲目地复习了。政治、语文仍没有复习资料,只有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应试了。
1978年7月7日至9日,恢复招生后的第二次高考,也是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如期举行。
虽在考前给自己放了三个晚上的假,看了刚刚解禁的《刘巧儿》和《红楼梦》两场电影,试图使自己放松下来,但开考前一天的晚上,仍然紧张得难以入眠,一夜只睡了三四个小时,起床后脑袋昏昏沉沉,再加考试当天烈日炎炎,树上的知了没完没了地齐声干叫,使人更加烦躁不安。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拼搏。
考试科目共5门,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总分为500分。外语为选考科目,不计入总分,供大学录取时参考,听说不加试外语重点大学不录取,所以我加试了英语。
当年高考,不像现在出了考场就有标准答案,供你进行比对估分,考得怎么样,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揣度。除了考政治时因借来的手表于当日11时停摆,导致最后一道论述题没答完外,其他科目基本都发挥出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
那时分数线的划定也与现在有很大区别,重点院校分数线是由教育部统一划定的,北大、清华也与其他院校同时录取。进校后听招生老师讲,当年录取工作还不太正规,上了分数线的考生全部投档,由招生院校挑选,学校的自主权较大,高分考生未见得必须录取,因政审不合格刷下来的不在少数。因此一些专科院校往往聚集了很多高分考生。
高考结束一个多月后,第一批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就发下来了,我被吉林大学政法系录取(进校后改名为法律学系)。政审很严格,且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招生,竞争必定异常激烈,因此我没敢报考该专业。能够被政法专业录取,是我的幸运。
1977、1978、1979年三届高考,是文革期间积压了的人才一并迸发,争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竞争甚为惨烈。而1977、1978级两届加起来才招收30多万人,其中本科院校招生不过10来万人。据说,当年我所在的省份理科110人才能考上一个,文科则是130多人一个。
1977、1978级两届新生的年龄结构也是空前绝后的,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同年上大学的现象并不罕见。我所在班级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17岁,二人是师生关系,老的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小的是其学生。
虽然大家所经历的高考不尽相同,但对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珍贵经历,值得回忆。
1977年上半年,有关高考即将恢复的传闻充溢着城市的大街小巷,而我在听过之后却无动于衷。其实,类似的传闻早在我初中毕业那年(1973年)就已经不绝于耳了,但却无果而终。因此,我更多地相信这次有关高考的传闻只是人们美好的夙愿。汽车修理厂的工作很繁忙,白天紧张工作一天后,下班时已经相当困倦了,躺在被窝里看几页书,伏在写字台上写几百字的日记,也就成了那个单一色调的年代里相当不错的调剂。高考于我而言,似乎还只存在于小道消息或传闻的范畴里,并没有更多特别的涵义。
转眼间到了天高地远的初秋时节。一天,邀一位高中同学到厂子里玩时,这位同学问我听说高考消息了没有,当我说“不大可能考时”,这位同学告诉我:与我一届的不少同窗,已经在重拾课本、厉兵秣马、跃跃欲试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开始搜寻有关高考的复习资料与信息。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工厂大喇叭里传出新华社发的消息:高考将在年内举行。我利用手头尚未拼凑够数的教材,匆匆开始了为期1个多月的复习。
我选择了报考文科。因为自己毕竟离开校园已有两年,而眼下复习时间又来得仓促,理科内容系统,这点时间一下也捡不起来。考理科究竟胜算几成很是难说。而且近年来自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名著、向报刊投稿,对文科喜爱有加,学文科应该有些把握,理当成为自己的首选。就这样,带着对写作、对文学的美好憧憬,我终于坐在了梦寐已久的高考文科考场上。
头一门考的是语文。拿到作文题目“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时,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了。一年多的风雨坎坷、酸甜苦辣仿佛也一股脑地浮现在眼前。于是,带着一股油然而生的激情,我提起笔来,思路便如喷泉奔涌,发挥得酣畅淋漓,不知不觉中已将整个试卷写满。在作文中,我以较大篇幅描写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风雨无阻地去 ★ 感恩祖国征文选登 ★ 读书征文题目选登 ★ 高考心语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