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爱国的诗有哪些(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me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爱国的诗有哪些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注释:
①金陵:今南京。
②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③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④丹青手:画师,画工。丹青,图画。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金错刀行》
宋代: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译文:
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
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注释:
⑴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⑵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⑶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⑸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⑹意气:豪情气概。
⑺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⑻史策:即史册、史书。
⑼丹心:赤诚的心。
⑽尔来:近来。
⑾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
⑿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⒀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小学背的陆游爱国诗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扩展:
陆游在朝中也是主张抗金一派,却受到排挤,甚至是贬职流配,在多次免职和调配后,陆游看遍了百姓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人民因为战乱而苦不堪言的场面,自己也常常受到牵连,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家人过上稳定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陆游觉得悲愤,然后所以在陆游的大多数爱国诗里,不仅有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还有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甚至也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驰骋沙场的渴望,其中以《书愤》为最!
《书愤》最后两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然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陆游对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上战场为国效力的愤慨,也有对诸葛亮爱国之心的赞许,表示自己的爱国之心也当如孔明,赤城的爱国之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这两首,还有一首是陆游在病中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两句“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了即使在睡梦中,他依旧心心念念着国家,由此可见陆游的爱国之心是多么的迫切。
无题陆游写的`是什么
陆游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一直流传下来他的古诗一共有将近一万首,然后因为受到家族的熏陶,关于民族统一这件事也是他一直坚持着的。生活在战乱时代,别说普通百姓,就连陆游这种世代为官的大家族都深受其害。然后放弃仕途之后的陆游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而《无题》陆游这其中有着一种杜甫和李白的结合感。
爱国(诗)
(一)
人无家之国,亦无国之家
国,乃立足之根本,
家,乃乘凉之场所。
国家一词,来源于此。
人不为家,何以为国?
人不为国,何以为家?
家,国生生相惜,相互依存,
舍其一,则唇亡齿寒!
爱国,亦为爱家,亦为爱人民。
古有屈原投江为报国:
一片江海,一叶扁舟
一方肝胆,一身报国
一树春风,一曲离愁
一缕青丝,一帘幽梦
一纸离骚,一腔热血
一傅众咻,一座坟头。
人已逝,爱国情仍尚在
流传百世显有名!
此情融于血,融于生命
此乃华夏之神,华夏之意:
欺我,犯我,忍则过
辱国,骂国,拳脚加
走过,留名一句:
凡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虽强必征,虽弱必欺!
(二)
今蛮人下江,意在鱼岛,
一隅之岛,怎欺大国?
夷人相助,布局深算,
泱泱华夏,怎能入谋!
蛮人欲来,戚军何在?
夷人深算,诸葛何求?
华夏,可辱?可欺?
断,断,断,将断!
怒,怒,怒,怎办?
意欲开战?
宁可大陆不长草,
也要收复钓鱼岛。
民心所向,
剑锋所指!
国民之国,家人之家
公惬之所,共眠之榻,
怎能忍痛赠鱼岛!
(三)
蛮人图岛,“理”占先言
侃侃之词,夸夸之谈
字字珠玑,为之惭愧
夷人布局,图谋甚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坐山观虎,奸险狡诈
出头之鸟,九州之劫
蛮夷之乱,华夏犹疑:
谁是狼,谁是羊?
谁布局,谁入局?
怎能逞一时之勇
不顾大局
怎能忍一时之气
任其蚕食
体国,谅国,铸就强国
团结,一心,怎敢来欺?
——闻钓鱼岛事件,愤慨而书!
屈原(战国)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诗
1、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5、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9、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1、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立春日感怀》
1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1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9、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2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3、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2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文天祥爱国诗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王昌龄爱国诗
1、《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2、《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3、《从军行二首·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结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也太细了,太细
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达随着时空的不同有所变化.在此,我们能体悟到诗人内心多元情感的交织、冲撞乃至矛盾及其形成的痛苦.爱中国是诗人无法割舍的情结,也因此成为诗歌表达的一个“结”;在诗里,这个“结”由一系列对立的意象构成,意象的选取同诗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也同本土的爱国原型有关.本文试从微观的角度揭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海外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诗人余光中50多年创作不辍,在他已收集的600多首诗歌里,凸显出一个异常鲜明的特点,即很多诗里流溢着念国怀乡的'民族情感.“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粗粗算来,涉及这种题材的诗歌就有近百首.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所占诗作比重看,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已成为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因而,我们称其爱国诗.诗人曾说:“中国对于我,几乎像一个情人的名字.”[2](p273)爱中国,对余光中来说,并不是抽象的、空幻的、神秘的,而更偏向具体、平等,也更亲近、更久长,这爱是炽热的、倾心的、纯洁的.诗人的爱国情感不移,但对中国情怀的表述却随着时空的变幻有所不同;我们于此能发现诗人内心的冲突、矛盾乃至痛苦.爱中国是诗人无法割舍的情结,系着他的旧梦新愁,1990年出版的诗集《梦与地理》中说:“我的中国情结仍然是若解未解,反而在海峡形势渐趋和缓之际,似乎愈结愈绸缪了,……中国情结更甚于台北情结,并不是回大陆就能解得了的.”在诗里,这个“结”有时表现为不谐的心绪,有时表现为矛盾的思想,这些都通过对立的意象来完成,“中国结”成为余光中爱国诗的中心,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顺着这一条线索探讨余光中的诗歌,或许能揭示这个有代表性的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其状况.
陆游爱国诗
1.《示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3.《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4.《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6.《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7.《秋夜将晓》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辛弃疾爱国的诗
★ 关于爱国的诗
★ 陆游的爱国诗
★ 于爱国的诗
★ 于陆游的爱国诗
★ 爱国的诗词长一点
★ 把爱国炼成诗作文
★ 陆游爱国诗和解释
★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