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回忆_过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人与自然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两个基本点,并且认为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必然影响到周边环境.建立整体性思维是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国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问题包括:(1)为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配套的工程建设将要遇到的工程地质及环境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3)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4)水土流失与我国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及城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问题等等.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三峡库区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地质建设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作 者:刘海燕 伍法权 李淑进 LIU Hai-yan WU Fa-quan LI Shu-jin 作者单位:刘海燕,伍法权,LIU Hai-yan,WU Fa-qua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李淑进,LI Shu-jin(微山金源煤矿,山东,济宁,277600)
刊 名:地球与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33(z1) 分类号:X141 关键词:工程地质建设 环境 协调发展 整体性思维 三峡工程 可持续发展摘要:鉴于我国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全国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也兴建了大量小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固然能够造福一方,但是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通过将两者相协调,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从而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借鉴价值的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众多的工业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但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值得人们注意。我们要知道,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二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周围环境的保护。只有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重视前期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如果要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前对环境进行考察是必要的。了解一个水利工程所施工位置的地理环境,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也是必要的。例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把长江流域水资源抽调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沿途经过多少条河流,地理环境状况不一,通过前期规划调查,才能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造成的先天优势,然后避开地理环境的脆弱面,从而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协调发展是宗旨。
2.2注意敏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所流经区域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而水利工程建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为此,更应该注重水利工程实施现场的地理环境保护。例如,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种植植被,扩大植被面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该处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注意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保护,保护该区域植被,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对生态环境的不规范行为,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为,减少或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要求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建设工作,一旦发现违规建设立即进行处理。对已存在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破坏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或者勒令停工。与此同时,强化相应机制,加强处罚力度,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加之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我国北方和西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是我国为了协调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一切努力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3:36-37+40.
[2]李珍.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S3:46.
[3]李刚.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192-193.
矛盾定理告诉我们,凡事皆有两方面,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只有衡量利弊,确定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制定计划付之实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着眼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并将两者相联系。显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1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方面
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由于东西方、南北方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东西、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例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工程,用以改善地理环境水资源差异。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结合地理环境,利用现状优势制定调水线路等,有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1.2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方面
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则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占用居民耕种用地、破坏当地植被分配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伤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工程在必须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有些工程改用水利涵管、暗河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二是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同时像坚硬的岩石层等客观原因,造成开发困难,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客观问题而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和实施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使得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从而使得有些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按方案实施,无法按期完工。
交通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工程建设形成的`人工斜坡的坡面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人工斜坡设计不合理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软岩坡面在物理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剥落,产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预防环境地质问题,保护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 者:张青锁 张军杰 刘占时 作者单位:张青锁,刘占时(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郑州,450016)张军杰(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 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 21(8) 分类号:P66 关键词:交通工程 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 对策西南生态脆弱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西南岩溶山区是举世公认的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一.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视野下,不仅要对长期以来遭受破坏的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而且要发挥潜在的资源富集优势,消除贫困,把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西南岩溶山区生态、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马贤惠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 资源 开发 利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诱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策
该文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引起或遇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和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作 者:刘慧林 周蕾 成湘伟 刘志尧 刘敬勇 LIU Hui-lin ZHOU Lei CHENG Xiang-wei LIU Zhi-yao LIU Jing-yong 作者单位:刘慧林,周蕾,成湘伟,刘志尧,LIU Hui-lin,ZHOU Lei,CHENG Xiang-wei,LIU Zhi-yao(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长沙,410007)刘敬勇,LIU Jing-yong(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刊 名: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英文刊名: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X14 关键词:地下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 预防措施 城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变革正在全方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网络在线学习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系列不同网络化教育方式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如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些正在教育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迅速蔓延开来,尤其是MOOC给全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如此。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或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5.牢牢把握MOOC建设机遇,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平稳顺利对接。
作者:罗运阔 陈文波 周亮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地质工程实习报告
★ 协调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