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和父母亲的故事随笔:粽香悠悠(共含4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最后的晚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下午五点多,我给最后一本作文画下句号。放下了一身负累,我迎着夕阳的余晖驱车回家。
厅堂里静悄悄的,四顾无人,但有淡淡香气氤氲。我的目光落在餐桌上。一口大肚蒸锅安然端坐桌上。锅子是铝制的,两个塑料扶手像两只招风大耳竖起,外壳的斑驳痕迹里藏着丰富的阅历,看来有些年头了。一缕缕淡淡热气锅沿的起翘处钻出。我猛然醒悟,锅就是香气之源。
这口锅是我的老朋友,不属我的小家——它的属地在老家,是父母两人常用的趁手家什儿。年迈双亲赋予它运输工具的特殊身份,专门负责运送热气腾腾的好东西,像酥烂可口的焖制黄豆猪蹄,或令人垂涎的扁尖老鸭煲,也可能是香气扑鼻的小鸡炖蘑菇。凡是父母的拿手菜肴,都是它的作业范围。从老家来的美味,都得先经了这锅的肚子,才会进我的肚子。
锅里藏着什么?粽子?一定是粽子!电光石火间,我想起明天是端午节——锅里应该是父母亲手做的粽子。我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去,一伸手握住锅盖的褐色圆帽儿,缓缓拎起一侧,一股热浪捧着清香迎面扑来。香气息抚过我脸上的每一个毛孔,随后调皮地四散飞奔,很快占领整个厅堂。浓浓水汽迷糊了眼镜片儿,我的眼前白茫茫一片。就像儿时猜灯语,总有一张白纸不理会我的渴望,大模大样挡在眼前。谜底就躲在下面,与我捉迷藏。我摘下眼镜定睛瞧去,满满一锅粽子。锅里热气袅袅腾起,清香熏人欲醉!
母亲是炮制美味的好手,但负责送来的应该是父亲。这会儿,他可能已在回程的公交车上了吧。扫过挂钟,时针和分针即将成为一条笔直的竖线。我比往常晚回家许久。也许他已等了一会儿,没等到人就先回去了。
剥开一个热腾腾的粽子,小巧的角锥形出现眼前。橙黄色的糯米晶莹剔透,宛如以整块黄玉雕成。里头裹着一大块火腿肉。那肉微露一角,宛如生出墙外的红杏,预告着内里的满园春色。香气在鼻端缠绕。我食欲大动,就着糯米尖尖轻咬一口。粽子柔糯香滑,质地细腻,唇齿留芳。我忍不住又咬上两大口,这下吃到了粽肉,嚼来咸淡适宜,回味无穷。
粽子的醇香袅袅钻进我的心里,与深藏的记忆重合。这味道一路伴我成长,早就刻在心底。
每年端午前夕,父亲就开始张罗。他跑去归城街上,找肉庄买来上好的五花肉,压在一个专用的坛子里先行腌制。遇上好年成,他还会备些火腿肉。有时父亲也会弄来些红枣或赤豆,那都是甜粽的馅料。父亲就着老井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温水浸泡,沥干。一切就绪,母亲开始裹粽子。她先选三两张箬叶略做搭配,右手执根部一挽,箬叶底部就围成一个倒圆锥形。她舀起少许糯米填进圆锥底,大约不到一半的高度。再舀一块肉馅及少许汤汁置于其上,之后抓一把糯米盖实。母亲将箬叶折叠几下,紧紧裹住填充的食物,一转眼,一个小巧的三角粽出现在她手中。
父亲递上一根棕绳。母亲用嘴咬住绳子一头,手执另一头缠绕、固定、打结,一个粽子问世。母亲的动作轻快而有节奏,像优雅的舞蹈家在表演拿手绝活。一阵眼花缭乱,粽子裹好,一旁的父亲迅速接过粽子摆进篮里。两人配合默契,不久竹篮里就堆满了粽子,像一座青青的小山。我瞪大眼睛紧盯篮子,脑子里飘满粽香,混不知口水滴溜下来老长。
粽子裹完。父亲施展出火头工的看家本事煮粽子。著粽子可是一门学问,前后共要蒸煮三次,每次的火候与时长都有不同。木柴的旺火与稻草的文火交替,大铁锅里热水滚滚,木质锅盖上方雾气缭绕。父亲仔细熬煮粽子,一直忙活到深夜。第二天早上,我就能吃到喷香的粽子。不管是蘸着白糖吃白粽和更香的豆粽,还是直接吃枣泥粽或肉粽,都是满满的幸福。
我想起母亲之前做的几道拿手菜,都是由父亲坐车送来。说是坐车,其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足够的体力带重物过来可不容易,这个任务一般都交给老而弥坚的父亲。一大锅子热棕,就算是父亲送来也不会是件轻松事儿。
其实,孩提时代的我对父亲的印象很淡。他在遥远的城里给一家国营企业当临时工,每天早出晚归,和我的作息时间几乎没有交集。早晨他出发时,我还在梦里。晚上他回来时,我差不多已进入梦乡。当然也有印象深刻的事儿,比如坐车。那会儿,家里就一辆自行车,永久牌的,产地是上海,当年算是大牌。父亲步行好几天到上海去,买好自行车再骑回来。它是家里的大件,不像现在,大件都得往奢侈品上靠。那个年代的三大件,就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自行车上只有一个座位,它属于驾驶员父亲,后面的书包架是母亲的专座,我只能侧坐在前边的上管。乡间小路崎岖又颠簸,坐上管是件遭罪的事,那可恶的管子常把我的小屁股颠到散架。
我抗议车子虐童。父亲做了个木质小坐垫,固定在上管中央。我的屁股找到了车上的家,不再遭罪。屁股解放了,眼睛也跟着解放。坐上专车,我很享受飞驰的感觉,心里满满的得意与自豪,得意地观赏飞速向后倒退的庄稼,以及自豪自己正乘坐名牌自行车。
小时候我坐父亲的自行车,长大些就坐他的摩托车。我在外地读书,回家得先找父亲。老家偏僻,没有交通工具直达。父亲离开粮库,下海当了小包工头,但基本还在市区做事。下了长途汽车,我先去父亲的工地,然后搭车回家。他有时也会掉链子,到了工地,我找不到他的人影。我只能选择坐本人专属的公交——据说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大家都称它“11路公交”,也就是靠双腿走回家。这一走就是半天!说远不远,走完大几十里路,到家基本是星星点灯时分。
这个阶段是父亲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他读书不多,但心算一流,能跟计算器比比高低。父亲还有一股子狠劲,肯学习,肯思考,工地上最难的事儿到他手里就不再是难事。工作忙的时候,他甚至不顾病体支离,发着高烧钉在工地上寸步不离,黄疸肝炎就是这么累出来的。他的管理粗中有细,总有办法将工人们拧成一股绳。连着为公司建了好几个优良工程,他成了明星包工头。大概是在市粮库蹉跎了些岁月,父亲格外珍惜眼下的机会。他常常忙得顾不上家,至于顾不上儿子的回家大业实属寻常。我理解父亲的执着,没有足够的付出,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权当锻炼身体吧,我随走随看,有沿途风物相伴,倒也不觉无聊。晚回的父亲见我在家,一愣神才明白忘了我的归期,高兴之余也会表示歉意。
意气风发的日子不长,很快父亲就闲下来,不是主动让贤,而是无奈的激流涌退。建筑行业最怕遇上的事故找上他,公司把赔偿的大头一脚踢给父亲。父亲把所有资金都填进了窟窿,带着一身债务离开公司,告别了这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行业。那年端午,家里虽没让粽子缺席节日宴,但一家人喝的是苦酒。酒入愁肠,父亲酩酊大醉。他似乎一下就老了十岁,眉间沟壑深刻,两鬓秋霜尽染。
离开了建筑业,他蹬着小三轮去送煤气罐。只是他时运不济,被偷走两辆三轮,其中一辆还满载着煤气罐,损失得用血汗钱补上。他还干过古建木工,和壮小伙们一起爬上爬下,天天在户外风吹日晒,肤色赛过非洲黑人。他也曾客串老本行,跟着民间小作头走东窜西,漂泊不定,凭手艺挣人工维持家用……现在父亲已年近古稀,但一路艰辛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倒是锻炼出一副好身体。就像煮粽子,只有在文武火反复熬炼后,粽子才能满室生香。
一个粽子下肚,一股暖意升起。漫漫岁月苦旅中,一家人相扶相搀一同走过。如今已然拨云见日,我们有何理由不为自己欢庆?端午节后紧随而来的是父亲节。我三两口把粽子送下肚里,心说,就选在6月21日吧,我要带上老婆孩子,一起去老家团聚!
本文作者:毕胜(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青春徐徐散场,没有收音机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毕业了,还记得收音机里每年播出的毕业纪念册,校园民谣篇,爱情篇,离别篇,你喜欢听的歌篇,无主题篇等等,老狼、高晓松、Beyond、小虎队、张学友、王杰、水木年华、羽泉…,伴随了四年,如今所有同学将伴随着这浓浓的离愁别绪各奔东西,山高路远,从此一别,也许再无相见,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每年毕业季时,收音机里都会听到那些熟悉的歌声,而总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每年夏天,心底里总会难免翻腾,总会莫名地低落,总会想起收音机陪伴的青春岁月……
慢慢地因着各种忙碌而丧失了听收音机的习惯,如今它早已慢慢陪伴父母,它在身边的日子比儿女还要多,它无时不在不离不弃,已成了父母另一个“儿女”了,我们做儿女的不能常伴左右,真是万分的惭愧……
东西总有寿命的,难免会坏的,新买的德生收音机,这几天也该到了吧,没有收音机听的日子,爸爸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是否会不适应不习惯呢,也许他不在乎收音机里放的是什么内容,只要有点声音,就如同有个人陪他说说话一样。感谢收音机,感谢评书,陪伴了我们的少年、青年,还有终将到来的中年、老年,还有父母的青年、中年和老年,还有陪伴了多少开车族旅途的寂寞,一台收音机提醒了我们疏远的亲情和未尽的孝心,给了父母无限的寄托,唤醒了我们心底里的青春记忆,青春无悔,年华易老,对父母有太多的亏欠,何时才能报答完,骨肉亲情,总能打动我们心肠最柔软的地方。收音机,我要感谢你,感谢你给父母、我们、大家带来的温暖和欢乐;我要抚摸你,抚摸你冰凉的身躯却内心滚烫传递出感动人心的力量;我要望着你,望着你无比亲切,如同亲人般的亲切,望着你带去远方的思念和挂牵……
收音机,千言万语,道不尽你的好。虽你已不能像七八十年代听刘兰芳先生《岳飞传》评书万人空巷那样的轰动和热闹,但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多么便利,你的作用永远无可替代,你已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份子。听收音机,是一种情怀,一种寄托,无论你已经老去,即将老去,还是正在年轻,无论你是男是女,是少是长,是富是贵,是贫是穷,收音机不会嫌贫爱富,嫌弃任何人,它是所有人的朋友,有着上善若水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般包容一切的美德,朋友们,多听听收音机吧,无论你用何种方式,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看电视,看手机,会费眼睛会近视,还从没听说,听收音机会把耳朵听坏的呢,有时边做事边听收音机,还能提高效率,两不耽误呢……
夜晚的学生宿舍里,曾经插着耳机听《刑警803》的广播剧,对主题歌印象深刻,还曾记录下它的歌词反复吟唱,就用它做结尾吧,忽然觉得这首主题歌和收音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晨星,是你机敏的眼睛,在每一个角落里闪烁;晚风,是你匆匆的身影,在每一条小巷里飘过;茫茫人世,悲欢交错,有了你,才有幸福的生活;光荣的刑警,忠诚的803,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一曲橄榄色的歌…”
是啊,收音机——有了你,才有幸福的生活,你用千言万语,各种形式和频率,为百姓编织一曲五彩缤纷的歌!永远赞美你!
本文作者:刘海雷(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前几日,妈妈在电话里说,爸爸的收音机坏了,不能听了,你再给他买一个吧,我说好的。当天晚上在网上买了一个直接快递到家,这几天应该到了吧。妈妈的话让我心生愧意,为对他们的关心不够而愧疚,不是妈妈的提醒,压根就不知道原来收音机在他们眼里有那么重要,一天不听收音机似乎就少了点什么,不知在收音机坏了好几天听不到广播的日子里,爸爸该是怎样的落寞……
自从十多年前父母结婚那年买的“三转一响”那台硕大的半导体收音机再也出不了声儿之后,日子在他们的生活里黯淡了许多。每天清晨他们总要在六点半播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前起床,一边听广播,一边生火做饭。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听着那个黑匣子里传出的声音,格外神秘与好奇,常常纳闷,里面又没住着人,怎么会有人说话呢,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利用了信号传播,有电台和发射设备等等,小时候对什么都好奇,喜欢东打听西打听,却又不知其所以然。小时候是贪睡的,还曾埋怨他们大清早开收音机吵醒了我们睡懒觉的美梦,他们从不曾生气,直说我们懒惰,小小孩儿那么懒怎么行呢,勤快才是持家之本啊,我们装作没听见,也顾不上汗颜,翻个身又蒙头大睡了,直到饭做好了,他们再来喊我们起床并佯作掀被子时,我们才不情愿地姗姗起床,等我们洗漱完毕,他们已伴随着收音机的广播吃完了早饭,准备出门下地干活了……
后来去了县城上中学,也只有在周末和寒暑假回到家里又听到了熟悉的广播声,原来爸爸不甘心那么大个半导体收音机那么轻易地就坏了,请人修了一下,居然又能坚持听了大半年,后来彻底坏了,家里突然感觉少了些热闹,父母也好像沉默了许多。收音机,对他们来说,是可以唠唠嗑,解解闷儿的“好邻居”啊,只是这个“好邻居”自己不能乱跑,但是特别能说话,还能又说又唱呢,真是不错……
再后来,去了更远的城市上大学,给爸爸买了一个德生牌收音机,小小的,一只手就能拿在手里,怕他舍不得用电池,给他同时买了一个电源适配器和一打五号电池,于是无论早晚,刮风下雨,阴晴圆缺,在家还是下地干活,收音机和他形影不离,成了他不离不弃的陪伴,因为小巧,方便携带,随便口袋里都能装得下。在庭院里,在农田里,摘花生、掰玉米、拾棉花、刨地瓜、割麦子、编马扎儿、腌咸鸭蛋、腌咸菜、串辣椒、削高粱、剥黄豆、收白菜、拾掇农具等,都会看到他边忙碌边听收音机的身影,那台小小的收音机总会被他放在不碍事的安静的角落里,或窗台上或墙角里,既能听到声音又不影响走动而碰倒的地方,声音清晰而响亮,在院落里飘荡,而他总能准确地换台换到有放评书的频道,我和姐姐也一起干活,耳朵总被收音机里的声音吸引过去,而放慢了干活的节奏,爸爸从不训斥和责怪我们,只是母亲偶尔会说几句,你们要学会即使听着东西,但手里的活儿丝毫不受影响才行啊……
爸爸最爱听的就是评书了,我们那儿方言土话叫“说书”,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张少佐等说书先生,他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声音、代表作了如指掌。从单田芳先生那沙哑而独特的嗓音里,从《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乱世枭雄》《说岳后传》《铁伞怪侠》等传统评书中体味忠孝节义英雄气概和评书表演的魅力,对单先生超凡的记忆力和出神入化的口才表演功力深深折服,从刘兰芳先生《呼家将》《杨家将》《岳飞传》里感受忠良被害奸臣当道昏君无德而善恶有报终有尽的封建轮回,从张少佐先生《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感受李寻欢浪子情怀刀光剑影乱世儿女侠骨柔肠江湖信义……受爸爸的影响,他听我也听,所以也知道了很多,从中也学会了很多诸如“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龙行有雨虎行有风”等等俏皮话,还有“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忠臣孝子人人敬,佞臣奸贼留骂名”等等教化人心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的道理,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取向和善恶向背,在我国广大而深厚的民间文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还曾模仿评书艺术家,给小伙伴们表演,从收音机里学来的评书段子,拿块破木头橛子当惊堂木,装模作样“啪——”地一声,清清嗓子,嗯嗯今儿我给大家表演一段,背一段评书的开场词“家衬黄金堆满楼/不如友谊在心头/心中有宝人难借/晚上睡觉不怕偷/不种麦子吃白面/不种芝麻吃香油/扇子好似千顷地/醒木就是镰刀头/山西丰收山西去/山东丰收山东游/山西山东都不收/河北保定度春秋/万般不如说书好/可是这遭罪的日子在后头”,居然获得满堂彩,引来好几天小伙伴们崇拜的目光,心中难免无比地窃喜,给童年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在一段段半小时的评书里,融合了太多的故事,精彩演绎,喜怒哀乐,它陪伴了多少亿万听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父辈祖辈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和温暖,给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驱赶了多少寂寞,也对当今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提出了考验,收音机可谓功莫大焉,它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灵活方便快捷迅速喜闻乐见,尽管现在手机、网络日新月异,它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不能小觑……
曾经读大学的日子里,收音机曾陪伴了我们多少个平凡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那数不清的老歌,那嗓音好听的DJ,那每一个孤单寂寞沙洲冷的夜晚,给了多少青春萌动的男女同学夜晚的温暖和感动,是否还记得那个“老式汽车”的音乐节目,是否记得那个叫“玩多拉”的主持人,是否后悔为这个主持人的突然离去而联合各大高校去电台请愿而引起舆论关注,是否曾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而努力过,还记得那些著名的播音员如方明、陆洋、夏青、乔榛、丁建华、孙道临等老师各具特色的声音,还有聆听和模仿他们诗朗诵的节目,在校晚会上大放异彩,只为引起那位喜欢的美丽的姑娘的注意……
“校园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学校广播电台曾经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竞争激烈青春飞扬的地方,曾记否,那中午十二点,下午五点准时回响在校园上空的声音,那和搭档珠联璧合策划的一期期节目,那擦出的爱情火花和风闻传播的绯闻,还有那精心准备的歌曲多次修改的播音稿,还有一档叫做“同学点歌”送祝福的节目,成了同学们表达爱意的阵地,也是尽显同学诗歌才华的战场,还记得,那青涩的面庞,青涩却又故意学老播音员声音的装腔作势的囧样,还记得那些青涩幼稚的诗歌“真想为你寒冷遮挡/筑一道燃烧的温墙/散发爱的暖阳/氤氲你手脚的冰凉/打开美丽的豁亮/舞蹈无上的荣光/让幸福的嘴角上扬/炫烨华美的乐章/笑煜青春的畅想/我就是披着铁衣的族狼/高昂着粗犷的皮囊/只为伊人闪耀/那个叫家的地方……”,很多诗歌播出后,都会引起同学们的议论,那首是谁写的,写给谁的,写的挺好,比我厉害,嗨那首写的那叫什么玩意儿啊……
窈窕古香,悠悠我心杂文随笔
我时常想,千年前的时空与现今是有着一根长长的线牵连着的,每当闻着丝丝缕缕的紫檀香与茶香时,总感到一阵莫名难言的窈窕古香,攀上我的心房,悠悠我心。
那些年,有千年古木立于苍老的院墙旁,流转季时的花影斑驳于时光的旧墙之上。一米阳光惊扰陌上,琴声悠悠穿过回廊,回廊深处有一伊人,立于梨花桌椅前书着光阴几笺,再与陈酒共同深埋于茉莉花根下,待时间酿成醇厚有故事的女儿红一坛,等有心人发掘这深闺女儿心事重重。
庭院深深,清音丝竹,花落又花开,那伊人于纸灯笼与交错枝桠氤氲的暖意里,水袖轻甩折扇,皓月而歌,迎风吟词,读诗经那蒹葭苍苍的河湄,礁石上卷起的千堆雪浪和芭蕉含泪滴锈的朱门;听傲迎风雪飘飘扬扬的梅花落与辽阔草原哀婉凄迷的琵琶声声;闻明月透窗如梦如烟下的宣纸味;品灰瓦檐下飘出隐隐苦涩香的龙井茶……看那伊人于雕花香木檀镜里描眉抹胭脂,羞了百花醉了年华落下一地清华。
趁孤云出頔,我见过那伊人逐过清风越过万岱,沧桑行走,一再跌落川泽,有流霜轻吻过她的眉廓,透过绿林穷尽深水念的`是于深闺里的安然寂静。于是在夕阳余晖里,她看过旧时古庭院,路过屋檐那朵朵攀爬的梅,她撑着纸伞在绵绵春雨里摇曳,轻轻踏在青石板上敲摄着静夜的笙歌。在黄昏阁楼投下斑驳光影时,于听风轩里梳林抚琴,石凳清幽,红唇轻嘬悠悠清茶,满画卷令人惊羡的恬静安然。
在婆娑的烟波中,伊人在此四海游走,在江芜之中踩下了碎声,不知为谁而求。只在三两入夜后梦中还见伊人不知何处去的身影,桥下却见乌蓬船灯影里茶浸白菊香婷婷复袅袅。说书的先生早已离场,红漆桌上还剩一裹桂花糕证明方才喧嚣有来过。说过的故事由甜转苦续续知多少,人生苦味甜味不过反复轮转。只是那伊人,静然默然,尝尽人生苦楚,却依旧心怀淡泊与致远,无畏人间纷纷扰扰,沐浴千年古香,安静浅然。
也许庭院里的那坛陈旧如今该是醇厚无比了,晚风也在提醒着伊人该归家了,回到旧时古庭院,品着那悠悠古香。那伊人于我,不过是古时的梦,是线连着那头的梦。梦醒了,却依然清晰的觉得有那股窈窕古香,悠悠我心!
★ 粽香飘扬端午作文
★ 又到端午粽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