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如此努力,是想对人生多一点控制力(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悠里悠闲自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们如此努力,是想对人生多一点控制力
文/陶妍妍
1
公司里曾有个妹子,是个健身狂人。我刚来公司上班时,没来得及配椅子,她就把自己的椅子让给我坐,然后从桌肚底下滚出一只粉红色的瑜伽球,气定神闲地坐在上面。
我下巴快掉下来,她潇洒地摆摆手,“没事,坐这个有利于锻炼腰腹肌力量,但坐姿一定要正确。”
有一天,大家排队热饭,她一言不合把腿翘到半人高的水吧台上,现场表演一字马。
天气不错时,她中午会把瑜伽垫背到楼顶的平台,然后平板撑看电子书……
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自己刚生完孩子时,体型也是惊世骇俗。出了哺乳期,跟老公打赌,看自己一个月能不能减掉10斤肉。结果,没减掉,“赌资”被老公拿走。她虽然肉疼,但那一个月把健身的好习惯培养了起来,从此爱上了健身。
有一天午休,她在办公室教我一些简单易学的健身动作。先发了两个小巧的哑铃,我拿着划拉两圈,简单嘛。她仿佛看穿我的心思,“你就一边看综艺一边划圈,十个一组,每次做十组,坚持一个月,蝴蝶袖肯定有改观。”
然后她自己跑到墙根,顺墙往下溜,扎了个靠墙马步,端起一本书,气定神闲看起来。我凑上前学她,没数到十秒,直接腿一软蹲倒在地。
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健身习惯要逐步养成,渐渐你对身体的控制力就会一步一步加强。原本很多做不出来的动作,突然有一天都可以做了,能控制身体的感觉特别好,这比减了多少斤肉、有没有马甲线还让人开心,这就是健身的魔力。”
是她告诉我:通过不懈努力,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定控制力,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2
我有个作家朋友,他三十年的人生,足以写本小说。现在算得上一线散文家,却只是初中毕业。
他说因为家境贫寒,14岁就扛着一床被子去工地做小工,推不动翻斗车,先从搬砖开始做。看着楼缝间洒下的阳光,心里觉得这不应该是他的人生。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他坐上去夜市的三轮车,买了一套四大名着,外加一本新华字典。
每天下工,别人嗑瓜子、斗地主、看广场舞,他就窝在工棚,在老布帐子里点一盏灯,一点点啃那些厚书,看不懂的字和词,就去查字典。
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觉得捧上书的时候好快乐;也不知道要怎样长大,但坚信自己不会停留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他漂泊过十几座城市,一直没丢的,是那本新华字典。
他读过的书很多,从囫囵吞枣,到建立体系;从模仿名家写作,到调和好自己的气息,在文字上独成一派,用了时间――10年后,他保持着一年出两本书的节奏。
有次我们聊天,他说:“我最讨厌一些人,明明写不出什么东西,非怪这个时代没人欣赏;过得清贫,非嘴硬喜欢岁月静好。真正的好东西,怎么可能没人欣赏?而且,岁月哪是你想静好就能静好的。过日子像舟行水上,只有十分努力,才有能力控制方向,这时想喧嚣还是静好,才是一种选择。”
是啊,静气的人生,其实外面有一层名叫“实力”的保护罩。虽透明,却是一层金刚罩呢。
3
上次去北京出差,拜访的公司在长安街上,晚上约饭的地点在羊房胡同。提前滴车,看定位还挺近,结果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一会儿让我去东门,一会儿让我奔南门,折腾了一二十分钟,特恼火。
电话那头的滴滴司机是个北京小伙,有点口吃,不停道歉,搞得人搓火也发不出来。
终于来了。看我脸色不好,他一直想聊天缓和气氛。直到聊到音乐,话匣才算打开。
他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在交响乐团吹长号,他打小被送去学钢琴。“你不知道有多变态,就跟训练奥运冠军似的,规定我每天放学必须练3小时琴。”
他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看一集完整的《花仙子》,但那样会耽误练琴。他爸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是摸电视机,如果电视机屁股是热的,接下来稳准狠一顿胖揍。
我来了兴趣,追问他,“那怎么办”?他看看我,“有些梦想只能是梦想,我打小就认清了现实。不就是考10级嘛,我小学毕业前就考过去了,自此,再也不碰琴!想对生活说‘不’,要有实力的。”
我对这位小哥有点崇拜了,又有点不甘心,“那么多年琴就白学了?”
“音乐还是很爱的,现在我听美国民谣,也在家做电子乐,喜欢音乐不一定非整交响乐。音乐就是让人快乐的,没有形式上的高低贵贱。”
小哥现在做的是和音乐毫无关系的进出口贸易,工作压力大时,就出门拉活和人聊天。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平凡的人总给他很多正能量。
在北京巨堵的周五傍晚,他花了一个半小时把我运到胡同口。车后,各种自行车三轮车催促,他摇下窗户对我扯嗓子喊,“记得给我五星好评啊!”
4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有几句话,我很喜欢。
“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她说:“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她还说:“你如果是一辈子都快乐无忧的人,那你一定是个肤浅的人。”
我和她一样,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绝对的快乐,就像我不相信有时间带不走的悲伤一样。
人生由酸甜苦辣组成。小时候以为人生只要按部就班,就会一帆风顺。长大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的礼物,只是有些人会唠叨给你听,而有些人会埋在心底。
难的路,就可以不走吗?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啊。
唯有,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放松努力生活,一点点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面对人生的风浪时,才可以多一点点的控制力。
人生的路线需要规划,但无需过度规划。
别人拿不走你的――是日益增强的力量、卓越的见识、强大的心力,以及遇过事的淡定。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还看不见梦想的目标,大不了,再多走两步。
我们如此努力,是想对人生多一点控制力
我们如此努力,是想对人生多一点控制力
1
公司里曾有个妹子,是个健身狂人。我刚来公司上班时,没来得及配椅子,她就把自己的椅子让给我坐,然后从桌肚底下滚出一只粉红色的瑜伽球,气定神闲地坐在上面。
我下巴快掉下来,她潇洒地摆摆手,“没事,坐这个有利于锻炼腰腹肌力量,但坐姿一定要正确。”
有一天,大家排队热饭,她一言不合把腿翘到半人高的水吧台上,现场表演一字马。
天气不错时,她中午会把瑜伽垫背到楼顶的平台,然后平板撑看电子书……
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自己刚生完孩子时,体型也是惊世骇俗。出了哺乳期,跟老公打赌,看自己一个月能不能减掉10斤肉。结果,没减掉,“赌资”被老公拿走。她虽然肉疼,但那一个月把健身的好习惯培养了起来,从此爱上了健身。
有一天午休,她在办公室教我一些简单易学的健身动作。先发了两个小巧的哑铃,我拿着划拉两圈,简单嘛。她仿佛看穿我的心思,“你就一边看综艺一边划圈,十个一组,每次做十组,坚持一个月,蝴蝶袖肯定有改观。”
然后她自己跑到墙根,顺墙往下溜,扎了个靠墙马步,端起一本书,气定神闲看起来。我凑上前学她,没数到十秒,直接腿一软蹲倒在地。
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健身习惯要逐步养成,渐渐你对身体的控制力就会一步一步加强。原本很多做不出来的动作,突然有一天都可以做了,能控制身体的感觉特别好,这比减了多少斤肉、有没有马甲线还让人开心,这就是健身的魔力。”
是她告诉我:通过不懈努力,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定控制力,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2
我有个作家朋友,他三十年的人生,足以写本小说。现在算得上一线散文家,却只是初中毕业。
他说因为家境贫寒,14岁就扛着一床被子去工地做小工,推不动翻斗车,先从搬砖开始做。看着楼缝间洒下的阳光,心里觉得这不应该是他的人生。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他坐上去夜市的三轮车,买了一套四大名着,外加一本新华字典。
每天下工,别人嗑瓜子、斗地主、看广场舞,他就窝在工棚,在老布帐子里点一盏灯,一点点啃那些厚书,看不懂的字和词,就去查字典。
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觉得捧上书的时候好快乐;也不知道要怎样长大,但坚信自己不会停留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他漂泊过十几座城市,一直没丢的,是那本新华字典。
他读过的书很多,从囫囵吞枣,到建立体系;从模仿名家写作,到调和好自己的气息,在文字上独成一派,用了10年时间——10年后,他保持着一年出两本书的节奏。
有次我们聊天,他说:“我最讨厌一些人,明明写不出什么东西,非怪这个时代没人欣赏;过得清贫,非嘴硬喜欢岁月静好。真正的好东西,怎么可能没人欣赏?而且,岁月哪是你想静好就能静好的。过日子像舟行水上,只有十分努力,才有能力控制方向,这时想喧嚣还是静好,才是一种选择。”
是啊,静气的人生,其实外面有一层名叫“实力”的保护罩。虽透明,却是一层金刚罩呢。
3
上次去北京出差,拜访的公司在长安街上,晚上约饭的地点在羊房胡同。提前滴车,看定位还挺近,结果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一会儿让我去东门,一会儿让我奔南门,折腾了一二十分钟,特恼火。
电话那头的滴滴司机是个北京小伙,有点口吃,不停道歉,搞得人搓火也发不出来。
终于来了。看我脸色不好,他一直想聊天缓和气氛。直到聊到音乐,话匣才算打开。
他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在交响乐团吹长号,他打小被送去学钢琴。“你不知道有多变态,就跟训练奥运冠军似的,规定我每天放学必须练3小时琴。”
他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看一集完整的《花仙子》,但那样会耽误练琴。他爸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是摸电视机,如果电视机屁股是热的,接下来稳准狠一顿胖揍。
我来了兴趣,追问他,“那怎么办”?他看看我,“有些梦想只能是梦想,我打小就认清了现实。不就是考10级嘛,我小学毕业前就考过去了,自此,再也不碰琴!想对生活说‘不’,要有实力的。”
我对这位小哥有点崇拜了,又有点不甘心,“那么多年琴就白学了?”
“音乐还是很爱的,现在我听美国民谣,也在家做电子乐,喜欢音乐不一定非整交响乐。音乐就是让人快乐的,没有形式上的高低贵贱。”
小哥现在做的是和音乐毫无关系的进出口贸易,工作压力大时,就出门拉活和人聊天。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平凡的人总给他很多正能量。
在北京巨堵的周五傍晚,他花了一个半小时把我运到胡同口。车后,各种自行车三轮车催促,他摇下窗户对我扯嗓子喊,“记得给我五星好评啊!”
4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有几句话,我很喜欢。
“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她说:“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她还说:“你如果是一辈子都快乐无忧的人,那你一定是个肤浅的人。”
我和她一样,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绝对的快乐,就像我不相信有时间带不走的悲伤一样。
人生由酸甜苦辣组成。小时候以为人生只要按部就班,就会一帆风顺。长大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的礼物,只是有些人会唠叨给你听,而有些人会埋在心底。
难的路,就可以不走吗?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啊。
唯有,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放松努力生活,一点点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面对人生的风浪时,才可以多一点点的控制力。
人生的路线需要规划,但无需过度规划。
别人拿不走你的——是日益增强的力量、卓越的见识、强大的心力,以及遇过事的淡定。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还看不见梦想的目标,大不了,再多走两步。
我们如此努力,不过是想对未来说一句我敢
文/韦娜
1
我在各地做公益演讲结束后,总会有人问我一些问题,被问得最多的是:活着已实不易,为什么还要那么拼?
我都会回答他们,今天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未来多一些选择。当你在一份工作中无法进取,当你讨厌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想离开一个人,之前的努力会让你在做决定时更为轻松,会多一重保护、多一些资本。
这一切认知,都源于那次我去山东济宁做讲座认识的一个姐姐。她曾说,自己那么拼命,不过是想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再遵从别人安排的命运,而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敢对不满意的生活状态说不,敢辞去一份自己不愿继续的工作!
而这也是她多年来一直行走与努力的源头。
2
姐姐开车来火车站接我,我们路过一家公司时,她特意停下车来,和几位看上去年纪较大的女人打招呼,彼此寒暄许久,我们才离去。
路上,她告诉我,说那是她十多年前的同事。她已离开那么多年,未想到她们还在,她每次路过,偶尔还会遇见她们。我这才得知,这位姐姐已年近四十。若不是她亲口所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她看起来依然像个活力满满的元气少女。
姐姐说,她曾在那家公司工作过几年,那里留下了她最美好的时光。当然,那也是她最迷茫的日子。
她高职毕业后,就被分配在那家公司,八个女孩住一个宿舍,公司管吃住。她们每天六点起床,穿一样的工作服,待在一样的工作间,在仪器上做同样的指挥。工作两个月下来,八个女孩已从兴奋不已变成了失望满怀。但那个年代,谁也不舍得丢弃那个铁饭碗,毕竟在外人看来,那已经相当光鲜亮丽。
那时,几个女孩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抱怨、嬉闹。每天夜里,宿舍关灯,几个女孩都会聊天,聊的内容重复而无聊。姐姐睡不着,一个人拿着板凳到开水间坐着,看着宿舍两旁开花的树,发呆。她那时想得最多的是家人生活不易,自己能力有限,难以回报父母,为此她每天都很焦虑。要想改变命运,她唯一想到的就是自考大学。
于是,每到傍晚,当其他女孩还在抱怨或聊天时,她都会坐在那排树前看书;夜色深了,她就挪到开水间继续学习。对当时的她们来说,自考大学如此遥不可及,所以,室友们留给她的只有嘲笑。而她,并不在意。
同行的人啊,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大多是因为你和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想法。你迈步走向更为宽阔的前方,那未知如此可怕,也充满神秘,而这诱惑正是你身边的许多人所排斥的。他们一边抱怨,一边又安慰自己,安稳就够了。
就这样考了三年,她最终还是考上了,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毅然辞职前去济南,找了一份新工作,半工半读。当她离开宿舍时,其他七个姑娘的眼神中满是羡慕,但那光彩还未多停留半刻,她们的目光就被新来替代姐姐的女孩所吸引了。她们拉着她,好奇地问东问西,俨然忘记身边的姐妹早已逃出这“牢笼”。
有时候,可怕的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努力的人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我们除了心生羡慕,依然做不出任何改变,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3
姐姐毕业后,重新去找工作,未想她又被返聘到原来的工作单位,重新站在那家公司的门口,那一屋姐妹依然是那些女孩,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工作。她们看到她也笑了,认为她折腾了三年,虽然职位有所提升,但还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多少有些不值得。
姐姐不甘心,又坐在那排树前和开水间,去考会计师证和律师证。那时又恰逢她结婚,老公也劝她不要再那么拼命,她却很执着。
有一段时间,姐姐疯狂地掉头发,她以为自己得了健忘症,看书一遍又一遍,却又记不住,去医院检查时,才得知自己怀孕了。她挺着大肚子还在学习,那时,身边的人都说她:“家庭条件这么好,不如做个全职太太算了。”她只是笑。直到孩子出生后,长到一岁多时,她终于拿到了双证,她重出江湖,应聘到了另一家单位,坐上了主管的职位。
果不其然,这个结果,震惊到了那些劝说她做全职太太的人们,也让原来公司的那些女孩们大吃一惊。
姐姐说,最初她努力学习,想逃离的不过是八个人挤在一起的宿舍楼,她真的很想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活得更好,还有余力可以帮助年迈的父母。一路走来,除了收获这些,还有更多的意外,让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白费力气。但她最怀念的还是开水间的灯光,无数个夜晚,她就站在那灯下,看书或思考,等待命运给她一个回答。有时绝望,有时又充满希望,大概那是每一个欲求改变的人迈出步伐时,都会必经的道路吧!
4
活着需要的就是改变,想要更完美就要经常改变。很多时候,努力带给你的优越,是你一时看不到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或者在某个面临选择的瞬间,内心坦荡并无恐惧的你,才能体会到努力的意义。
我们努力地改变自己,接受生活和命运的安排,不过是想让未来多一个选择,多一层保障。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每一个有信心对未来说“我敢”的人,都注定走过不平凡的路。每一句“我敢”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努力而拼搏的人。
作者:韦娜,著有《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不认命,就拼命》。
如此努力,不过想对未来说一句我敢散文
我在各地做公益演讲结束后,总会有一些人问我一些问题,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却是:活着已实不易,为什么还要那么拼?
我都会回答他们,今天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未来多一些选择,当你在一份工作中无法进取,当你讨厌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想离开一个人,之前的努力会让你做决定时更为轻松,多一重保护与资本。
这一切认知,都源于那次我出差去济宁做讲座认识的一个姐姐,她曾说,自己那么拼命,不过是想在未来的时刻,不再遵从别人安排的命运,而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敢对不满意的生活状态说不,敢拒绝不再同行的爱人,敢辞去一份自己不愿继续的工作!
而这也是她多年来一直行走与努力的源头。
姐姐开车来火车站接我,我们路过一家煤矿集团公司时,她特意停下车来,和几位年纪较大的女人打招呼,彼此寒暄许久,我们才离去。
路上,她告诉我,说那是她十多年前的同事,她已离开那么多年,未想到她们还在,她每次路过,偶尔还会遇见她们。我这才得知这位姐姐已年近四十,若不是她亲口所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她看起来依然像个活力满满的元气少女,而刚刚那几位与她打招呼的女人显然已经老去,看似与她相差十岁之多。
姐姐说她曾在那家煤矿集团公司工作过几年,那里住着她最美好的时光,当然,那也是她最迷茫的日子。她高职毕业后,就被分配在那家煤矿集团公司,八个女孩住一个宿舍,公司管吃住。她们每天六点起床,穿一样的工作服,待在一样的房间,在仪器上每天做同样的指挥。工作两个月下来,八个女孩已从兴奋不已变成了失望满怀,但那个年代,谁也不舍得丢弃那个铁饭碗,毕竟在外人看来,那已经相当光鲜亮丽,更何况她们只是毫无主见的女孩。
那时,几个女孩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抱怨,嬉闹。每天夜里,宿舍关灯,几个女孩都会聊天,聊得内容重复而无聊。姐姐睡不着,一个人拿着板凳到开水间坐着,看宿舍两旁有一排开花的树,发呆。她那时想的最多的是家人生活不易,自己苦于没有能力来回报父母,为此,她每天都很焦虑。
要想改变命运,她唯一想到的就是自考大学。于是,每到傍晚,当其他女孩还在抱怨或聊相似的内容时,她都会坐在那排树前看书,直到夜色深了,她就挪到开水间继续学习。对当时的她们来说,自考大学如此遥不可及,所以,室友们留给她的只有嘲笑,而她并不在意。
同行的人啊,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大多是你和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想法,你迈步走向更为宽阔的前方,那未知如此可怕,也充满神秘,而这诱惑正是你身边的人大多所排斥的。他们一遍遍抱怨,一边又安慰自己,安稳就够了。
就这样考了三年,她最终还是考上了,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毅然辞职前去济南,找了一份新工作,半工半读。当她离开宿舍时,其他七个姑娘的眼神中满是羡慕,但那光彩还未多停留半刻,她们的目光就被新来替代姐姐的女孩所吸引了,她们拉着她,好奇地问东问西,俨然忘记身边的姐妹早已逃出这牢笼。
可怜的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努力的人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我们除了心生羡慕,依然做不出任何改变,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姐姐毕业后,重新去找工作,未想她还又被返聘到原来的工作单位,重新站在煤矿集团的门口,那一屋姐妹依然是那些女孩,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工作,她们看到她也笑了,认为她折腾了三年,虽然职位有所提升,但还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多少有些不值得。
姐姐不甘心,又坐在那排树前和开水间,去考会计证和律师证。那时又恰逢她结婚,她的老公也劝她不要再那么拼命,她却很执着。有一段时间,姐姐疯狂地掉头发,她以为自己得了健忘症,看书一遍又一遍,却又记不住,去医院检查时,才得知自己怀孕了。其实,当时那份工作的性质,女孩们都挺怕结婚或怀孕,一旦怀孕也就意味着辞职或换岗,所以,姐姐又成了女孩们的异类。
她果敢地放弃了工作,挺着大肚子继续努力学习,那时她身边的人都说她太做作了,她们说:“家庭条件这么好,不如做个全职太太算了。”她只是笑,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愿望。直到孩子出生后,长到一岁多时,她终于拿到了双证,她重出江湖,应聘到了济南盐务局一个主管的职位。果不其然,这个结果,震惊到了那些劝说她做全职太太的女人们,也让煤矿集团的那些女孩们大吃一惊,毕竟她们依然过着几年前所谓安稳的生活,穿着同样的'衣服,讨论同样的话题,操作同样的机器,在同样的夜晚安然睡去。但得到姐姐被竞聘为主管的那个夜晚,我相信她们都会无眠。
姐姐说,最初她努力学习,想逃离得不过是八个人挤在一起的宿舍楼,她真的很想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活得更好,还有余力可以帮助年迈的父母。一路走来,除了收获这些,还有更多的意外,让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白费力气,但她最怀念的时光还是开水间的那盏灯光,无数个夜晚,她就站在那灯下,看书或思考,等待命运给她一个回答,有时绝望,有时又充满希望,大概那是每一个欲求改变的人迈出步伐时,都会必经的道路吧!
活着需要的就是改变,想要更完美就要经常改变。很多时候,努力所带给你的优越,是你看不到的,唯有回过头去看,或者在瞬间选择时,你内心坦荡,并无恐惧,比他人脱颖而出,才能体会到努力的实际意义。
我们努力地改变自己,接受生活和命运的安排,不过是想让未来多一个选择,多一层保障。人生而孤独,我们走着,内心忐忑着,因不知何时会弄丢一个人,一份工作,所以前方的路神秘而令人恐惧,我们宁愿像机器一样旋转,也不敢对未来说一句,我想重新再来。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每一个说我敢的人,都注定走过不平凡的路,每一句我敢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努力而拼搏的人,为了说走就走,为了自由之路,他们所迎来的羡慕目光后,是一段长久孤独而沉默的奋斗时光,他们所接受的赞美背后,是一个人捱过无人理解的嘲讽日子。
我们是如此敏感心情随笔
我们是如此敏感,好像是不穿衣服的人,皮肤和心都裸露在外面,任何风吹雨打都打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神经是一根根裸露的线,乱七八糟地搅在一起,还经常短路,你说我们活得多不容易!经常有人说我们是神经病。但是我们是先进的人类,我们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电话一响我们会知道打电话过来的是谁,朋友出事了我们会有预感,想念我们的朋友了,他们就会打电话过来,我们爱上了一个男人,他就会知道。我们是如此敏感,我们是如此容易受伤。
我们总是听话外的话,我们总是去找别人的心,我们总是害怕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美。我们总能感觉到别人的寂寞和悲哀,我们总能原谅,原谅所有的伤害。我们总是生气,生气别人不够真诚。我们总是在猜,猜别人到底有没有那么好。你说我们活得多不容易!我们害怕忘记,害怕忘记所有美丽的回忆。我们最容易爱上别人,因为我们总是很快地找到最动人的部分。我们是贪玩的孩子,我们是天使的孩子,我们来这世界旅行,世界把我们的.爱毁坏,我们的爱让我们生存。我们爱和我们一样的人,和我们一样的人伤害我们,但给我们留下最美的语言。
我们爱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伤害我们,但却让我们更爱自己。我们爱所有的孩子,因为孩子懂我们。我们欢喜在另一个时空,在那里我们彼此欣赏。我们在这一个时空流泪,但却相信自己是最美的花儿。那些所有我们遇见的心,是生活给我吗最好的礼物。
罗伯特·费尔德曼是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学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欺骗”在人与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费尔德曼的新书《你生活中的谎言:谎言如何欺骗了我们以及它影射出的我们自己》不客气地阐述了如今撒谎是一种多么普遍的现象。他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谈到为什么我们都需要那么一点儿 “诚实”。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Robert Feldman has spent most of his career studying the role deception plays in human relationships. His most recent book, The Liar in Your Life: How Lies Work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lays out in stark terms just how prevalent lying has become. He talked to TIME about why we all need a dose of honesty.
What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research?
Not only do we lie frequently, but we lie without even thinking about it. People lie while they are getting acquainted an average of three times in a 10-minute period. Participants in my studies actually are not aware that they are lying that much until they watch videos of their interactions.
One of the reasons people get away with so much lying, your research suggests, is that we are all essentially dupes. Why do we believe so many lies?
This is what I call the liar's advantage. We are not very good at detecting deception in other people. When we are trying to detect honesty, we look at the wrong kinds of nonverbal behaviors, and we misinterpret them.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someone's nonverbal behavior and their honesty. “Shiftiness” could also be the result of being nervous, angry, distracted or sad. Even trained interrogators [aren't] able to detect deception at [high] rates. You might as well flip a coin to determine if someone is being honest.
What's more, a lot of the time, we don't want to detect lies in other people. We are unwilling to put forward the cognitive effort to suspect the veracity of statements, and we aren't motivated to question people when they tell us things we want to hear. When we ask someone, “How are you doing?” and they say, “Fine,” we really don't want to know what their aches and pains are. So we take “Fine” at face value.
Do you feel deception is a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pic to our society?
We are living in a time and culture in which it's easier to lie than it has been in the past. The message that pervades society is that it's O.K. to lie — you can get away with it. One of the things I found in my research is that when you confront people with their lies, they very rarely display remorse. Lying is not seen as being morally reprehensible in any strong way.
You can make the assumption that because it often makes social interactions go more smoothly, lying is O.K. But there is a cost to even seemingly benign lies. If people are always telling you that you look terrific and you did a great job on that presentation, there's no way to ha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yourself. Lies put a smudge on an interaction, and if it's easy to lie to people in minor ways, it becomes easier to lie in bigger ways.
You say in the book that recent DNA evidence suggests that 10% of people have fathers other than the men they believe conceived them. So is lying pretty widespread in our intimate lives too?
Research shows we lie less to people that we are close to. But when we do, they tend to be the bigger types of lies. And the fallout is greater if the deception is discovered.
You show how lying is a social skill. Does that mean it's part of an evolutionary legacy?
I don't think lying is genetically programmed. We learn to lie. We teach our kids to be effective liars by modeling deceitful behavior.
In your book, you offer a way to cut back on lies. What's the “AHA!” remedy?
AHA! stands for active honesty assessment. We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people are lying to us, and we need to demand honesty in other people. Otherwise we will get a canned affi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demand honesty of ourselves. We have to be the kind of people who don't tell white lies. We don't have to be cruel and totally blunt, but we have to convey information honestly. The paradox here is that if you are 100% honest and blunt, you will not be a popular person.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But it's not a perfect policy.
罗伯特·费尔德曼是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学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欺骗”在人与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费尔德曼的新书《你生活中的谎言:谎言如何欺骗了我们以及它影射出的我们自己》不客气地阐述了如今撒谎是一种多么普遍的现象。他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谈到为什么我们都需要那么一点儿 “诚实”。
您通过研究主要收获了哪些结论和发现呢?
我们不但撒谎的频率很高,而且撒谎的时候甚至都不假思索。人们平均每十分钟会撒谎三次。我实验研究的参与者们直到看了他们言语行为的录像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说了那么多谎。
您的调查研究显示,人们之所以能成功地撒了一个又一个谎而不被拆穿或被咎其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实质上都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相信那么多的谎言呢?
我认为这就是撒谎者的优势所在。我们并不是很擅长明辨别人欺骗性的言行。当我们尽力想要识别对方是否诚实时,我们经常注意的是他们“异常”的非语言行为,继而误读了它们所传达的意义。而问题在于,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表现和其诚实度之间是没有直接关联的。紧张、生气、分神或者悲伤的表现都可能被误读为是在“耍诡计”。然而,即便是受过训练的问询者辨别出欺骗的几率也不是很高。你也许可以投硬币来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在坦诚待你。
最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想去判别他人的谎言。我们并不愿意下多大功夫去追究那些言辞陈述的真实性,也无意在听到恰顺己意的话时质问说话人。经常我们会问别人“你怎么样?”,他们回答“嗯挺好的”,其实我们并不想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悲伤和痛处。所以我们就取字面上的意思,认为对方确实“挺好的”。
您觉得“欺骗”是与我们社会尤为相关的一个话题么?
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和文化环境更“方便”人们撒谎。社会普遍接受的一条信念是,人们可以撒谎——因为你不会为此负责或受惩罚。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是,当你面对撒谎的人时,他们几乎不会表现出自责或懊悔。人们并不把撒谎当作一件应该大加谴责的事儿。
于是你就会有这样的假设:因为撒谎往往使得社会互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所以撒谎也是可以的。但是即使善意的谎言也是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的。如果人们总是跟你说你看上去漂亮极了,或者你刚刚的演讲展示非常棒,那么,你永远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真实准确的了解。谎言是人们言行的一个污点。如果人们撒小谎很容易的话,那么撒大谎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您在书中提到,最新的DNA证据显示,10%的人的父亲并不是他们认为的自己的生父。是不是谎言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每日生活当中了呢?
研究表明我们对自己比较亲近的人说谎少一些。然而一旦我们真的对他们说谎,我们说的可能是更严重的谎。而且如果被发现我们欺骗了他们,后果也将是更严重的。
您向我们表明了撒谎也算是一种社交技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它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得以遗传的一部分呢?
我认为撒谎并不属于一种遗传编码,而是我们后天学来的。我们通过自己切实的欺骗行为“以身作则”地教会了我们的孩子如何撒谎。
您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减少撒谎的方法。请问“AHA”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方法?
“AHA”的全称是主动诚信评估。我们得能够意识到别人可能在对我们撒谎,并且需要要求他人的诚实。否则,我们得到的都是狭隘的不真实不全面的论断。同时,我们也要要求自己诚实。我们得做那种连善意的谎言都不说的人。不必非常残忍伤人或者完全直白,但传达的信息一定得是真实可信的。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是百分百诚实坦率的人,那么你不会是特别受欢迎的。诚实是最好的法则,但没办法是最完美的。
努力是人生的态度
生活多艰,如果你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那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走过去,你就一定会有进步。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埋怨,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
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人生有八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快乐。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绝境别急着说无选择,绝路周围还有路。你能找到理由难过,定能找到理由快乐。可以快乐的去成功,而非成功后才快乐。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放开的人找到自由。
痛苦之源。
活得充实的人容易快乐,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情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努力过好每一天,我们生活自然充满阳光。
人生处处是天堂。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人生天堂其实并不遥远,欲望满足了就是天堂,满足不了便是地狱;管好自己欲望,人生处处都是天堂。
追求。
有人总是穿着一双不合脚的大鞋子,走路很累,朋友问她为什么,她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人,不断追求巨大,他们被内心的贪欲推动着,全然不量力而行,结果把自己弄得很累。其实,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一定要适可而止。
生命。
生命中总是有太多期待,却一直失望;总是有太多梦想,却一直落空;总是有太多不平,却无可奈何;总是有太多言语,却无人可诉;总是想逃离,却一直被现实羁绊。生命中属于我们的很少,该走的挽留不了,该忘的铭记不了,属于我们的,谁也带不走。学会保存,学会删除,学会定时清理记忆垃圾,快乐生活。
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人生大书,因为这部书的作者是自己,读者也是自己。那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你,躲在成功与失败的背后,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去触摸碰撞!
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努力是必然的!当你脱离父母步入社会,最想获得成功的就是在职场上,想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要比在学校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不过,有些人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回报,有些人只是多付出了一点就获得了成功。这在职场是屡见不鲜的。不过,有个发现职场人只需要多2%的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
据说,人与猩猩的基因差异只有2%,可正是这微小差异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其实人与人的差异也不是很大,只要你多付出2%的努力,就能更优秀。
1、多2%的自信,获得别人的珍惜有自己的个性、专长,不要为迎合、讨好他人而改得跟别人一样。喜欢自己的与众不同,勇敢走自己的路,建立自我品牌,别人自然会因你的独特而珍惜你。
2、多2%的主动,更有干劲“老板逼我多思考”与“我要主动思考”,两者行为一样,但动机不同,做事的感觉也不一样。“追求”的比例高,凡事主动,会更开心:“被要求”的比例高,就没那么起劲,
不要怨叹工作困难,只要转念,将比例调整好,就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比那些“抽一鞭子走一步”的人发展更好。
3、多2%的谦逊,看到转机遇到难相处的同事、脾气不好的老板,要记住8个字:“看他的坏,学他的好”。他凭什么骄傲?因为他的技术比所有人都好。他凭什么指挥大家?因为他有发现团队问题的能力。学习别人的优点,要比闷头生气来得好。
4、多2%的用心,受人欢迎一个员工拨打在外出差的经理的手机,总也打不通。他想可能是手机没钱了,就给经理充了100元。后来经理公开表扬了他,说当时自己的手机确实没钱了,谁也联系不上,这100元可谓“雪中送炭”。多用点心关心别人,就完全与众不同。
5.多2%的观察,激发创造力打开五官,对世界多点感受力,会注意到更多细节。某位同事受欢迎,就想想他说话为啥让人那么舒服;看娱乐节目哈哈大笑,不妨思考这个节目创意何在;逛街看到可爱的茶杯,想想它有什么特别的元素。多一点观察、思考和感受,会激发创造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总是用心人的皇冠。不需要太多,只需要2%的努力,只要多用心去做事情。这样种既不引起众人的嫉妒,又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做法,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清华人都如此努力,那我们呢散文欣赏
一、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到了清华之后,第一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伤心的句子,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的自习教室关门,操场上的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一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
二、怎样挤时间
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一种非常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三、给自己找压力
巨大的压力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清华的学生有的也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但是清华的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我们都要疯狂地学习。大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一周周一上午,我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我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的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的。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就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完成了。
四、情感问题
高中阶段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那种感觉很甜蜜。但我觉得高中时候谈恋爱太麻烦了———你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被老师和家长知道,但是又一定会被发现,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找去谈话,最后只顾着烦了,什么甜蜜的感觉都没有了。就算是上了大学,清华的情侣们到了大四也是基本都分手了,所以我们好多大学的同学觉得与其费心劳神地找个女朋友还不如安心学习,于是清华就有了“本科僧”“研究僧”的说法。正是这些过着苦行僧生活的学生使得清华的学风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点安身立命的本事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做四年“本科僧”,千万不要到了最后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自责和苦恼。
五、不要抱怨老师不好
清华的老师做研究都是大牛,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好好给本科生上课。没有人教你怎么办,你不会倒是不正常的了。有一次上微机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我们是这辈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软件。老师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转身就走了。没办法,我们回去在图书馆熬了3天终于把这个软件学会了。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回去用MATLAB画一个三维的图形。同学们都说没学过———这好像是数学系的一门必修课,老师只说了一句:“没学过?回去学呀!”我们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基本弄明白了。所以,当你觉得有哪一科学得不太好的,一定不要埋怨客观条件,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六、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同学们如果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拼命的话,必须好好锻炼身体。清华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所以清华的体育课之所以要求那么高、那么严格,就是逼着大家好好锻炼身体。现在,我们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全国报名的大学生只有5000人,清华就有3000人)——一是为了体验一下,二是对自己的耐力很有信心。推荐大家多练习长跑,最好每天跑个1000米。相信吧,等你们到了一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的时候,你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打下的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重要。
★ 我们多幸福作文
★ 人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