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秀才断事精彩哲理故事(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ataj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秀才断事精彩哲理故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教学内容]在奋斗是实现理想
[简要分析]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成现实。但理想要转化成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就主观而言,特别需要艰苦奋斗,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秀才所言,正是此意。
哲理故事 秀才断案
【故事内容】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100 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
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100 亩田,我就养1 万只鸭子,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就为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争闹不休,便扭打着前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厮扭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搔搔头皮,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故事大道理】
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现实,还要夸夸其谈,争论不休,则是虚妄的表现。
清代初期,有一年正值赶考时节,一位秀才欲赴省城大考,偏偏在这个时候,大肚子的妻子随时可能临盆。秀才心想:留她一人在家,万一要临盆,没人照应,到时候可能要一尸两命,再者也影响自己考试的心情,于是他便带着妻子同行,希望能赶到省城之后才生产。
一路旅途劳顿,也不知是动了胎气,还是孩子急着想早一刻出来,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来,眼看就要生产了。
沿途住家稀少,勉强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处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门。这户人家以打铁为生,刚巧铁匠的老婆也正要生产。算来也是秀才的运气好,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道帮妻子接生。
过不多时,秀才的妻子和铁匠的老婆安然产下了两个儿子,母子俱皆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日且同一时辰生下的。
一转眼,过去了,秀才和铁匠的儿子都长大了,秀才的'儿子继承了父业,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余,想起铁匠的儿子与自己的秀才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此时必定也是个秀才了。
回想当年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准备了四色礼物,专程赶往铁匠家中,欲向他道贺儿子高中之喜。
等到了铁匠家中,只见老铁匠坐在门口吸着旱烟,屋内一个年轻后生,精赤着上身正忙着打铁。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老铁匠的儿子哪里去了。老铁匠指了指门内,说道:“喏,不就在那儿,哪里也没去啊!”www.gs5000.cn
秀才诧异道:“是他,这可奇怪了。按命理说来,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时也该是个秀才才是,怎么会……”
铁匠大笑:“什么秀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打铁,大字也不识一个,拿什么去考秀才啊!”
哲理点拨:环境决定人的命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先改变生存的环境。你若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被环境改变。
秀才断案的哲理故事
【故事内容】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100 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
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100 亩田,我就养1 万只鸭子,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就为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争闹不休,便扭打着前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厮扭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搔搔头皮,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故事大道理】
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现实,还要夸夸其谈,争论不休,则是虚妄的表现。
民间故事:秀才断案
永平府有一个名叫王杰的秀才,很有才华,写的一首好字,而且聪明绝顶,喜欢研究历代的冤假错案,对破案有自己的心得。当地的县令有什么疑难案件都会请教他,王杰也不负所望都能帮县令抓到真凶。一来二去王杰和县令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当地一个商人外出经商,会到家之后,发现自己的妻子被人杀死,脑袋不见了,只剩下身体,商人感到悲伤又害怕,赶紧通知了妻子的家里人。妻子的家人听了之后,把商人抓起来送到了官府,诬陷商人杀害了他们的女儿。
县令接到报案后升堂询问,商人开始不肯承认,后来妻子的家人要求严刑拷打。县令也没有调查,于是就刑讯逼供,商人受不住拷打,便承认自己杀了妻子,甘愿被处死。结案之后,大家对于审理的结果没有疑问,于是就将商人关进大牢,等待问斩。
王杰听说了这个案子之后觉得案件有很多的疑点,于是就找到县令。王杰对县令说:我没有多少能力,但是作为你的朋友,我不能看见你犯错而不去提醒你。你作为父母官,奉命处理案件,不能冤枉了别人,而让真凶逍遥法外。况且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杀错了人,到时后悔莫及!县令便问王杰对于案件有什么看法。王杰说道:作为丈夫谁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又怎么会割下对方的头颅?即便是两人之间有矛盾而杀了人,为什么不逃走或者逃脱追查呢?他还可以推说是因病而亡,或者突然死去,何必留着尸体而扔掉脑袋呢?这里面肯定有冤情!
县令觉得王杰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将商人单独关押起来,详细的审问调查。王杰又让县令派人调查全城以办理丧事为职业的人,询问他们最近给别人办理丧事时有什么可疑的事情。其中有一个人说,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办理丧事,听说是一个奶妈被杀,凶手跳墙跑了,但是抬棺材的时候发现棺材很轻,好像没有装尸体。
于是县令就带人来到那人说的埋棺材的地方,将棺材挖出来打开,发现里面有一个女人的头,将这个头和当初发现的无头尸体放在一起,发现这本就是一个人。县令让商人辨认,商人说不是自己的妻子。县令就派人将那个大户人家的主人抓来,升堂询问。那个人回答不上来县令的问话,最后坦白了罪行。
原来这个人看见商人的妻子长得美丽,于是想将她占为己有,他杀害了一个奶妈,将头装到棺材里,然后用他的尸体伪装成商人的妻子,然后将商人的妻子藏到密室里偷偷霸占了。县令命人去搜查,果然在一间密室找到了商人的妻子。
案件完结之后,县令请王杰喝酒,感谢王杰帮住了他,对王杰说:要不是你,我这次真的是犯了大错了!
二战时,军官卡特在盟军中负责审讯战俘。
一天,他接到上级命令,审问一个叫雷恩的德国潜艇专家,从而尽快得到德国潜艇最新的核心机密。
卡特立即提审了雷恩,先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又控诉纳粹犯下的罪行,可是最后连用刑都不能让雷恩开口。
时间紧迫,卡特彻夜翻阅雷恩的档案,希望找到突破口。渐渐地,他从这些资料中看出,雷恩是个事事都追求精确严谨,甚至锱铢必较的人。主意来了!
随后几天,卡特每天都让助手押送雷恩出去放风,并有意让他坐在一间教室外,而教室内则安排了一个“老教授”给学员讲解潜艇的知识,讲解的内容错误百出。头几天,雷恩都在外静坐着,不时地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可半个月后,他再也忍不住,冲进教室与那个“老教授”争辩起来。学员们一下子都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他越讲越兴奋,后来干脆拿起粉笔写起来。卡特看到这一幕,偷偷地笑了。
靠这个办法,盟军获取了德军的潜艇情报。
当卡特再去看望雷恩时,他却已自杀身亡,身旁留下一行字:比威逼利诱更需要提防的,是自命不凡。
卡特也感慨道:“他其实是被自己内心的虚荣所征服。”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对别人的认识。
有人做过实验,拿出一个人的相片,告诉第一组受试者:这个人是一名罪犯。然后要求写出对这个人的评价。结果,第一组受试者列出“凶狠”、“残暴”、“无耻”等消极词汇。相反,用同样的相片,告诉第二组受试者,说这个人是一名警察,要求他们写出对这个人长像的评价。他们却写出了“勇敢”、“无私”、“正直”、“坚强”等积极词汇。
为什么同一个人,却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别人即是自己的镜子,当我们认为别人怎么样时,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就怎么样。
唐代高僧慧海禅师,去参拜马祖。马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慧海答道:“从越州大云寺来。”
“来我这里干什么事儿?”
“来求佛法。”
“我这里空无一物,求什么佛法?你自家拥有宝藏,却不理会,跑来这里做什么?”
佛法不是来自外界,其实就在自己内心。同样,一个或善或恶的念头,其实也非外界加入,也是来自我们内心。
一次,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却像一坨屎。”佛印默然。但是,苏东坡小妹却说:“佛由心生。佛印心中有佛,故所看之物皆佛;哥哥心中有屎,故所看之物皆屎。”
别人是我们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心中的阳光明媚或者阴雨霏霏。
秀才买柴的哲理故事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秀才的梦哲理小故事
你有没有做过梦呢?有没有做过比较离奇而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梦呢?有没有把梦和别人交流或自己暗暗揣测梦的寓意呢?如果有,那你又会从什么角度去理解梦呢——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曾经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时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紧蹙了一下眉头,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想起自己前两次的落榜,越想越觉得算命先生说得有道理。
于是,他沮丧地走回客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将自己做的梦和算命先生的解析向店老板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没想到店老板听后反而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去参加考试,等到揭榜那一天一看,居然中了个探花。
你知道吗: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称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第一级为科试,清代称应试的童子为童生,及第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在各省会考,及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师礼部考试,及第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为殿试,由天子主持。清初在北京天安门保和殿进行,及第者称进士。进士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所以故事中的秀才实际是考了第三名哦!
哲言哲语:
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一件事也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即使在阴暗的地方也会找到希望;而消极的人,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还喜欢为自己的动摇找借口。想法和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精彩哲理小故事四篇
1、给别人留路
在茫茫沙漠的两边,有两个村庄。从一个村庄到达另一个村庄,如果绕沙漠得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横穿沙漠,只需三天便能抵达。但横穿沙漠是非常危险的。
后来,一位智者让村里人买来几万棵胡杨树苗,每300米栽一棵,一直栽到了沙漠对面的那个村庄。智者告诉大家,如果胡杨树有幸成活了,大家就可以以树为路标;如果胡杨树不能成活,那么每一个行者经过时,都将枯树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淹没。 然而,胡杨树栽上不久全都被烈日烤枯了,枯树成了路标。大家照智者的话去做,沿着路标走了很多年。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僧人,他要去对面的村庄化缘。村民告诉他,路上遇到要倒的路标,一定要向下插好,遇到快要淹没的路标一定要拔起插好。 僧人走了一天一夜,走得两腿发软,浑身乏力,遇到一些快要埋没的路标,他也懒得动手去拔一拔。他想,反正自己就走这一次,管它那么多呢。
僧人走到沙漠深处的时候,静谧的沙漠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漫天,许多路标都被淹没了、被卷走了。风沙过后,他再也走不出沙漠了。在气息奄奄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当初按村民的吩咐做,即使没有了进路,却还有一条退路啊。
2、别忘了自己是谁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同学们都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
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真正关怀和关注过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3、一棵树三堂课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发展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就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像我家门前那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还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但在不经意的某一天,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人生可能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难忘三句话
有三个人曾对我说过的三句话,我想我会永远记住。
第一句话是一位同事对我说的。那时我刚上班没多久,对工作非常不满意,但又舍不得不薄的薪酬,于是很矛盾,常常烦恼,也常常抱怨。因为这位同事和我关系比较好,所以他经常会听到我的抱怨。那天,也许是我的`抱怨太多了,他听完后,沉默了一会,然后看了我一眼,对我说:“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干;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干下去,就不要那么多抱怨。”他轻轻的一句话,却一下子让我哑口无言,甚至有点羞愧难当。我想了好几天,越想越觉得他的话有道理,而我对待事情的态度也确实需要改变。诚如他所说,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就不能抱怨,尽管不免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与其毫无用处地怨天尤人,不如多加努力,尽量改变。
第二句话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说的。那时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书,性格相近,不好好读书,经常逃课。但是有一天晚上,我同宿舍的人都回家了,我叫她来陪我。她来了,很罕见地还带着一本课本。我问她:“你带书来干什么?”“做作业呀。”我很惊讶:“你还做作业的呀?你不是都是抄的吗?”她说:“这是一门我喜欢的课,我想,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好好干,那也太不像话了。”可能她也没想到,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那时开始,我认为虽然有些事情我可以不那么认真,但一些我喜欢的事、想做的事,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好好干的,因为,如果对自己心底喜欢的东西、向往的东西都想偷懒的话,那真的就是———太不像话了。
第三句话是妈妈说的。有段时间,我工作很不顺利,一次在单位受到了委屈,心里很不舒服,回到家里大家都劝说我,但当我说到“我又不是想升官发财,要求我那么高干什么”时,妈妈对我说:“怎么扯到升官发财了?你要想,你在那里拿那么高的工资,你做的事至少要对得起这些钱啊。”———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不要期望不劳而获。即使有些事你不喜欢,但既然给了你报酬,最起码应该完成任务吧。虽然谁都有惰性,谁都有希望投机取巧的时候,但不管怎样,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值得赞许的。 我很庆幸有人对我说过这三句话,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按照这三句话去面对我所遇到的事情。
★ 哲理故事感悟
★ 等价交换哲理故事
★ 哲理故事:平等
★ 哲理故事-长篇
★ 礼物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