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双面无毒小王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共含12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双面无毒小王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篇1: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

篇2: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篇3: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韩非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圣经。

以我现有的阅历来看,《孙子兵法》讲的是势均力敌的博弈,《道德经》讲的是唯我独醒的平衡,《论语》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圆融。

政治家的嘴里都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这句话是说给臣民听的。

世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也。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好恶不形,臣无所效,则戒而自备。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君智则臣智自明。去贤而有功,去君贤则臣事以功。去勇而有强,去君勇而臣武自强。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用臣智,故智不穷。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道在不可见,君道必使臣不可见也,用在不可知。

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名,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器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篇4: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1、《初见秦》《存韩》

第一篇《初见秦》大部分人认为不是韩非写的,虽然他们考察了半天也不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写的,但是说的理由非常有道理。我觉得如果第一篇不是他写的,那第二篇《存韩》可能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首先这两篇都有点像纵横家写的文章,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写的,为什么还要写李斯看到了自己的上书后说了什么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2、《难言》

这篇举了许多人的例子,就讲了让别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最聪明的人(伊尹)向最圣明的人(汤)讲述自己的主张,说了七十次还不被接受,更别说其他的情况了。

3、《爱臣》

这篇讲了君主不能对自己的臣子太“溺爱”。“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当然这是讲的朝廷,就个人来说对自己的亲人、配偶、兄弟、父母、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底线,有理智。

4、《主道》

这篇非常像《道德经》里说的话,当然老子的话本身就是讲给君主的,可能君主没听进去,而被为君主谋的韩非深刻学习去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志,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篇5: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

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和大权独揽。“三守”防范“三劫”。

三守,即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君主要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和大权独揽。

所谓“三劫”,就是奸臣通过公开的方式、操纵政事的途径和专擅刑罚的形式以篡权劫主。

君主能以“三守”防范“三劫”就能巩固政权。

君主有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

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很完备,就能做到国家安危而自身尊荣。

什么叫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呢?

臣子中有议论当权大臣的过失、执政者的过失、群臣的实情的,君主不把这些隐藏在心中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敢不先向下顺从君主的这些亲信和靠钻营而获重用的人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进言。

凡是篡夺君主权威的情况有三种: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群臣都用俸禄去培养党羽,谋求个人私利而不对国家尽忠,这叫做公开篡权。

篇6:《韩非子》读书笔记精选500字

1、《初见秦》《存韩》

第一篇《初见秦》大部分人认为不是韩非写的,虽然他们考察了半天也不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写的,但是说的理由非常有道理。我觉得如果第一篇不是他写的,那第二篇《存韩》可能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首先这两篇都有点像纵横家写的文章,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写的,为什么还要写李斯看到了自己的上书后说了什么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而且李斯菜谱龅幕雇τ谐尚АK院苡锌赡苁抢钏刮宋芟菟嫠吹模昧狡嗷ッ艿奈恼吕慈们赝跷蠡崴锩嬗泻芏嗨登毓哪背际潜康暗模ü竺娴摹赌蜒浴分っ骱墙不笆欠浅=魃鞯模趺椿嵊谜饷雌ぷ园恋挠镅浴

2、《难言》

这篇举了许多人的例子,就讲了让别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最聪明的人(伊尹)向最圣明的人(汤)讲述自己的主张,说了七十次还不被接受,更别说其他的情况了。

3、《爱臣》

这篇讲了君主不能对自己的臣子太“溺爱”。“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当然这是讲的朝廷,就个人来说对自己的亲人、配偶、兄弟、父母、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底线,有理智。

4、《主道》

这篇非常像《道德经》里说的话,当然老子的话本身就是讲给君主的,可能君主没听进去,而被为君主谋的韩非深刻学习去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志,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篇7: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韩非子》一书是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写。

先说说韩非本人,韩非是韩国公子,而韩国又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但是金子总会放光的,秦王嬴政(秦始皇!)爱慕韩非的学说,不惜大兵压境逼迫韩非事秦。然而韩非毕竟是韩国的王孙,在秦国处处维护韩国利益,最终死于秦国大牢。(普遍猜测韩非之死于其师弟,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有关)

《韩非子》一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君王论》,教会了君王立法,借势,用术。(“法术势”是法家统治的三个维度)

先说说“法”,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就在于这派学说对于“法”的重视。但是,这里所说的“法”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法,这里的法是指奖励与刑罚,施法的主体是统治者,客体是所有其他人。所以,法家强调的立法,是确立奖惩机制,以此来进行统治。相比儒家的教化,法家更相信制度约束。

再说说“势”,在三个维度之中,最难以形容的就是这个“势”。所谓的“势”,个人的理解是形势,包括民心向背,大家的想法这些难以量化的东西,总结一下就是——大多数的力量。虽然“势”很难以形容,但却是统治的重中之重。得势者成事,失势者往往不得善终。因而,君主在统治时需要仔细把握势的变化,为了得势,往往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

最后,解释一下“术”,之前忘了说了,韩非不是个妙语连珠的人,他是个结巴,但他却是个极其善于讲故事的人。所谓的“术”就是手段,不比儒家的避而不谈,韩非却觉得手段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只是君王应该做到自己明白别人不懂就好(这点很重要,别人知道了就没意义了)。

关于“术”的介绍,是《韩非子》一书中最为精妙的一部分,因为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展现的。韩非所言的术,在天朝历史中屡见不鲜,例如:东厂西厂,目的在于搜集官员的情报,为帝王服务;帝王对很多问题明知故问,以此来试探衷心等等。

说完了法术势的维度,我们来说说韩非的观念。韩非师从于荀子,是典型的性恶论者,在韩非眼中,人只有两种:笨人和坏人

笨人不是不坏,是因为智商欠费,坏不起来。《韩非子》中记载了很多小故事来讽刺笨人,很多经典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之类的,统统出自韩非子。除了笨的不能坏的人,其他的人都是坏人。

篇8: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此外,韩非子认为在利益驱动下,一切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韩非子。六反》)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还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岂不是缘木求鱼?于是韩非子适时地提出一套以“尊君”为主旨,以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为体,以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为用的专制理论,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

篇9: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韩非子》,无需我赘述,代表韩非子“法,术,势”思想的大成之作,教导君主如何驾驭人才,治理国家。

而今天,我要以另外一个角度,去探索这本书中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妙处。 1.原文: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三守)

译文: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一般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漏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

评论:这是君主不明白臣子之间的利害关系而单纯地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却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众”才是最大的隐患。

而将自己想象成君主,从三守的第一条中我学到了两点。一是报道的内容要适合读者群体,“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在错误的场合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错误的人,肯定会造成一个更大的错误,就像我有一次报道写电竞赛事但老师看不懂一样尴尬。

二是新闻采访一定要深入群众,获得新鲜信息,而不能像被亲近之奸臣迷惑的君主一样,“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2.原文:畏死远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行剑攻杀,暴?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六反)

译文: 害怕死亡,逃避危难,本是投降败逃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珍惜生命的雅士。学做神仙,设立方术,本是违反法治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大有学问的文士。游手好闲,给养丰厚,本是社会的寄生虫;世俗却称誉他们是有能耐的人。歪理诡辩,玩弄智巧,本是虚伪巧诈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辩士智士。行侠舞剑,喜斗好杀,本是凶暴而冒险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刚强威武的勇士。包庇大盗,隐藏坏人,本是该判死刑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仗义舍身的名士。

评论:六反让我们见识到了社会舆论甚至可以颠倒黑白的威力。奸诈虚伪而无益于国家的六种人,社会上是那样地赞美他们;努力耕战而有益于国家的六种人,社会上却这样地诋毁他们:这就叫做六反。平民从私利出发称赞前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听到虚名而尊重这些人,而得到尊重的,一定会得到好处。百姓从私害出发话毁后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受世俗蒙蔽而鄙视他们,而受到鄙视的,一定会受到迫害。结果声誉和赏赐归于私下干坏事、应当判罪的人,而诋毁和迫害却给了为国家做好事、应当奖赏的人。这样还想求得国家的富强,是不可能的事。

记者就像六反中的君主,当我们听到采访者的个人观点时,心中要有一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天平,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能仅凭一面之词便妄下结论。 3.原文: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六反)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一是能详细地考察法律禁令,法律禁令彰明了,官府事务就会得到妥善治理;二是能坚决地实行赏罚,赏罚不出偏差,民众就会听从使唤。民众听从使唤,官府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国家就富强;国家富强,兵力就强盛。结果,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随之完成了。 评论:这段话中明确提到了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中“法”和“术”结合得以成“霸王之业”。韩非子从“利”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君主与百姓的行动准则。统一天下,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怀着统一天下的目的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根据能力任用官员,实行赏罚没有私心。要让士人民众明白,为国家尽力拼死,功劳就可建立,爵禄就可获得;获得爵禄,富贵的事业就完成了。富贵是臣子最大的利益。臣子怀着取得富贵的目的来办事,所以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力、事,竭尽全力。死而无怨。这叫做君主不讲仁爱,臣下不讲忠心(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就可以因此统一天下了。

再次把我们记者替换成文中以利驭人的君主。君主想要驾驭百姓需要诱之以利,而我们想要采访一些特定群体时也必须要投其所好,比如我在上次采访电竞社活动时就以游戏为话题提起了主办成员的兴趣,让我得以顺利采访。

4.总结

当我们不是以一个历史学者,政治学者或者文学学者,而是用新闻人的角度去看《韩非子》时,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把君主想象成记者,把被采访者想象成民众,大臣甚至敌国,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篇10: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韩非的大作《韩非子》,韩非子号称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所长,并不是过誉,始皇帝嬴政就对其学说和文章推崇备至。

今天我们先说“爱臣”

直译一

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会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威,皇后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定。

浅见一

从中我看到了做为领导,要和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的亲密只能损害自己的权威,动摇自己的管理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组织的管理都会出现问题,影响组织的健康度和稳定性。

直译二

在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主自身高贵的,没有比君威更尊贵的,没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强大的,没有比君主的权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要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施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要记住的。

浅见二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拥有上级的身份,发号施令的权力,决定奖惩的手段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只要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

直译三

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因此君主虽然富有智慧,却不用智慧思虑,让世上万物都处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却不凭才能去行事,以此来观察臣下言行的依据。

浅见三

管理者不能轻易的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和意图,否则的话手下的人就会去可以伪装自己,就很难发现事情的真相。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对下属的考核上来,不必亲力亲为事必躬亲,而是要让下属们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直译四

群臣各尽自己的职守,百官都有惩罚,君主根据他们个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这就叫做遵照常规办事。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这个原则的运用在于不能使臣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隐蔽的观察臣下的做法,看见了就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就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张之后不要变更它,采用验证的办法考察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都只有一个人,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交谈,那么一切真实事情的真相就会全都显露了。

浅见四

管理者要隐藏自己的想法,让下属对自己心存敬畏之心,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都不要立刻表现出来,要采用验证的方法来考核,每一项工作,要分解到唯一的一个负责人,不要有多人负责,多人负责就是没人负责,他们就会一起想办法来逃避管理,隐瞒事实的真相。

直译五

君主的原则,不亲自操劳事物,而知道臣下做的好与不好,不自己谋划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计谋是得祸还是得福,所以君主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对臣下作规定,而臣下能做很多的事情,既然口头上已对臣下的主张作出反应,就应该拿出契约的东西来要求和考核他。

浅见五

管理者除了口头上的要求之外,一定要有书面的考核要求做为依据,对于下属的工作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来考量,而不是个人一时的好恶。制定好目标和基本要求之后,不如具体的参与操作与谋划的过程,聚焦精力去验证下属的言行是否一致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篇11: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

篇12:中学生读书笔记

在书海中我遨游了五年,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它们把各式各样的故事收了襄中,让我们读后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体会到某些人的崇高品质。在我心中坚强的钢琴师――刘伟。

虽然说他是一名钢琴师,但是他没有拨动琴键的手指。说起手指,他比我们更不幸,事情要从刘伟十岁说起:那天刘伟刚刚步入少年时代可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生与死的玩笑。刘伟遭受到高压电击的危害,当他醒来时双臂已经从他的身上不翼而飞了,此时刘伟他做什么都比正常人慢,大家开始对他冷淡对他抛弃,他也慢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在一次复查中让他拾回了信心重新再来。他开始学习用脚来写字、洗脸、刷牙……两年后刘伟重返班级,经过艰辛的努力,在期末刘伟的成绩居然名列前茅。重拾信心的刘伟几个月后生活又送给了刘伟一份痛苦的大礼。残泳刚取得一点优异的成绩,结果发现自己由于高压电击所伤患上了紫癜,刘伟伤心欲绝,但他不得不放弃残泳。放弃残泳他将面对一道选择题:是继续读大学还是成为一名音乐达人,他犹豫不决。最终他坚持自己的意愿――成为一名音乐达人。走上了音乐道路的刘伟,他知道自己身体残缺刘伟十年如一日,每天练琴的时间超过了7小时!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低下了头,在日常学习上,我们每天在学习不过4小时,我们就哭天喊地,而刘伟赤着双脚一天练琴就是7小时,并且他光着脚每天从练琴的地方到家几个来回,他也不喊一声累。而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反而在这幸福中懒惰,爱撒谎……这些不良习惯使管教我们的老师,操白了头发,面容衰老。这还怎么是文明少年呀!

在20xx年,刘伟在艰辛的努力下和歌王刘德华合唱一首《天意》双方拥抱后,并约定合作一首歌。刘伟在20xx年8月第二次尝到了梦想的甜美。当刘伟被命运再一次搬上了一个万人瞩目的舞台后,他却变的更踏实,更加认清方向。

文章结束了,刘伟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学习仍在继续。《文明少年美丽地球》是一本好书,我们要把它介绍给全世界的中小学生看,让每一个人都来学习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全世界的孩子都争做文明少年!

韩非子十过读书笔记

中学生读书笔记

韩非子寓言

水浒传中学生读书笔记

中学生个人读书笔记

中学生《童年》读书笔记

月牙儿中学生读书笔记

中学生高尔基读书笔记

中学生白蛇传读书笔记

再别康桥中学生读书笔记

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学生韩非子读书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