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烟水寻常事(共含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小平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译文
飘流生涯中的烟雾水浓,看多了就觉得习以为常,这好比烟波钓徒驾着小舟飘荡。
深夜从沉醉中一觉惊醒,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找不到栖身的席草充饥的米粮。
注释
烟水:义同“烟波”。指江湖上风雨变幻、飘泊不定的艰苦生活。寻常事:极平常的事。
村:荒凉的村庄。也是暗喻所住大陆新村寓所。钓徒:钓鱼人。亦是作者自喻。
深宵:深夜。沉醉:大醉,在此诗中含有双关意义,带有讽刺意味。
菰(gū)蒲:植物名。菰,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蒲,水草,嫩芽可食,蒲叶可编席。菰蒲,代指最低饮食所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赠与黄镇球一幅字,黄振球,笔名欧查,左联成员,《现代妇女》杂志编辑,与郁达夫有交往,曾持郁达夫信求见鲁迅,未见,后又求字,鲁迅于是写了此书,托郁达夫转交。这首诗并非专门为黄振球而作,亦是作者的遣怀之作。
赏析
诗的前两句“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这里“荒村钓徒”是作者鲁迅的自况,一般说来,这不是一位“战士”而是一位“隐者”的形象。身在山水之间,心在江湖之上,以钓为乐,远避尘世,这种人没有什么积极于人世可言。然而,仔细推敲,作者鲁迅这里虽以“钓徒”自况,但在第一句看似轻松自然地写了一句“烟水寻常事”,对这一句可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句旨在说明,他是一位久经风浪,见过世面,敢于“直面人生”的战士。他对**的险恶不但毫不畏惧,而且已经习惯,可谓是“大风浪里好行船”的水手,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钓者”。在这里,“荒村钓徒”不过是一个比喻,一个代号。即使从字面意思上也说明:在军阀当局的迫害下,危机四伏,荆棘遍地,为了避开特务的监视和袭击,作者鲁迅只能像一个飘泊江湖的渔夫,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也不以为然,只把它当成正常的情况。
诗的后两句“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是这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诗,含意十分丰富,感情也十分沉重,表现出作者因军阀当局的迫害而生的悲愤就像飘泊于江湖的渔人,深宵酒醒,江水连天,四处茫茫,既寻不到一张栖身的蒲席,也找不到一点充饥的菰米,“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衬托出艰苦困顿的处境,作者鲁迅这里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消极无奈的情绪,因在前两句诗中,他已经说出了自己对险恶处境十分习惯,并不会被困难和险恶吓倒,这里之所以再一次强调自己所处的境地,更多的还是在揭露和抨击军阀当局对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界人士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也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要继续斗争下去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意境幽远。全诗短短数句,即有简练明晰的印象,眼前就像展现一幅烟水垂钓图,甚至有如身历其境的感觉,将各种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诗中并无激烈慷慨之语,但诗的后面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有不尽的想象,不尽的思索。全诗比喻都是明喻(如“烟水”、“钓徒”、“深宵”、“菰蒲”等),却又十分含蓄,“明”和“隐”,“含”和“露”,矛盾统一,紧密结合,反而相得益彰。
莫道只是寻常事散文
不要等到有些事情不在了,才懂得珍惜。
学生要上学,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上学就要上课,自然这也是再寻常不过。
当然了,在我眼中也是如此。
还记得刚上小学时,因为是第一次真正的上课学知识,所以听得格外认真,又因为老师是陌生的老师,上课时显得很热情,竭力想在老师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久而久之,上课这件事显得越来越平凡,越来越无趣,讲台上那越来越熟悉的老师整日就是讲课讲课,实在无聊透顶。
于是,在课上,我开始不听讲,不管什么课,都不停地和同桌“叽里呱啦”讲些新鲜事物。即使没有话讲,也是低头发呆,焦虑地等着那令人欢快的下课铃声。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我要把握好宝贵的上课时间,我却不以为然,反正每天都有课,少听几节也无妨;父母语重心长地劝我要珍惜小学的时光,我依旧把他们的话忽略不停,认为时间过得很缓慢,小学六年哪会那么快消失?
可岁月不待人,六年时光,六年里的那么多课,老师们那么多认真的表情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悄然漏去,不留任何痕迹。
好似到了小学最后一节课,我才如梦初醒:马上,马上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时光,再也不会坐在这同样一间的明亮教室里,听那些老师熟悉的声音了。
这才猛然去认真听讲,却发现,最后一节课很快已经结束了。原来时间真的很快很快!
如今,只能伫立在小学校门口远远凝视着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处过的教室,却不能重新坐在里面,不能再和曾经的同学同桌一起听老师的声音了。
究竟什么时候起,这些所不为意的情景竟变成令人珍惜的回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寻常只事也有动人之处,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重新上一次小学,再次体验一次小学的时光。
不要只道是寻常事,更要知道不要待失去时才懂得拥有和努力。
人生得失寻常事散文
这是一个欲望过度膨胀的时代,人们被欲望俘虏,被欲望左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以个人得失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名利双收则兴高采烈;吃亏失算则郁郁寡欢,太多的计较个人得失,心里上为此背负沉重的负担。
记得歌坛超级巨星帕瓦罗蒂在从师范毕业后,对于未来的事业不能拿定主意,既想做教师又想做歌唱家。这时他的父亲告诉他:“人的一生只能坐一把椅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结果只能从两把椅子中间掉下去。”就是因为这句话,让帕瓦罗蒂下定决心选择做歌唱家,最终大有成就。虽然他失去了做老师的机会,但是他得到了事业的成功!
其实,得与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领悟;是一种精神;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目的地不是生命的价值,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我们应当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精彩。享受收获,享受阳光。每一步未必看得太重,何必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庸人自扰,只会给原本美好的生活徒增无穷的烦恼和惆怅。
在昨天,也许你拥有一段令人无比羡慕的成功,也许你感觉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也许你品尝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悲伤。然而,昨天永远属于过去,明天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去只能回忆,不要奢望重头来过,未来的美好,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拥有。面对得与失,几份超然,几份大度,放心胸于天地间,置得失于坦然处。学会释怀方见天地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得与失原本就是人和自然中形影相随的。当我们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时,却失去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进入社会,学会了老成而有心计时,却失去了人性中原有的纯朴和坦荡。当我们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时,却失去了上天赐予的田园生活那份悠闲。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生得失寻常事,看淡世俗的得失,视功名为身外之物,视钱财为粪土。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生活将会赐予你更多快乐和幸福。
寻常事里知不寻常散文
惊忙出了一身冷汗,总算赶上这列K144次火车了。
因为只五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买的是一张硬座票。4号车厢089号座位。
进了4号车厢,很快就找到了089号座位,可我却愣住了――靠窗的089号座位上坐着一个中年妇女,她旁边(靠近过道)也是坐着一个中年妇女,而坐在她们对面的,仍是个中年妇女。着装典型的农村人样式。三人显然是一伙的,看见我后,一齐冲着我笑。
难道是我看错座位号了我赶紧掏出车票查看,是089号啊,没错!
于是,我理直气壮地笑着对坐在窗边的妇女说:“不好意思啊,你坐的是我的位子。”
三人你看我,我看你,又一齐笑了起来。坐在窗边的妇女指着我的背后说道:“你可以坐那里啊,那是我的位子。”我转过身往后看,就见一个妇女毫无形象地躺在三人座的长椅上,正睡得香甜,肚脐眼都露出来了她竟也不察觉,两条腿直直地悬挂椅边,两只鞋子横七竖八地卧躺过道上。
我摇摇头,坚持着说:“算了。我还是坐我的位子,你坐回你的位子去吧!”妇女只好起身,小声嘀咕了一句:“你可以找别的位子坐嘛!”坐回她的位子。
往日每坐火车我都要带上一、两本书。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带了一本《宜州文化漫笔》,它是一本讲述家乡小城宜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书籍,摆放茶几上,我正想看,眉头不由得皱起来了――坐在对面的中年妇女脱掉鞋子,然后把她两只脚伸到我坐的椅子上来,伸了个懒腰,就和先前的两个妇女嘻嘻哈哈地拉家常,一点也不在意自己不礼貌的行为。
这都什么人啊!
我摇头感叹了一句,就将摆在茶几上的《宜州文化漫笔》打开来看,序言中的几行小字:
“书写家乡,寻常人士,为着对家乡的眷念,为着对故里的光大,通常要流连于那里的风物名胜,纠结于故里的人世沧桑,以此纾解浓酽郁结的乡愁,以此凝聚成家乡更真诚亲切的可爱。”
“古往今来,在大量书写地域文化的优秀散文随笔作品中,几乎都要探及地域的历史变迁,追溯既往,感叹兴衰,无疑亦然成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情结和审美情结。历史的深度让我们感受到地域的厚重,历史的广度让我们意识到地域在华夏版图上的地位,历史的万花筒帮助我们想象地域曾经有过的多彩,历史的风云变幻帮助我们遥想地域曾经有过的人世沧桑。”
把我深深地迷住了。
我忘记了时间,忽略了车窗外淅沥沥的雨声。却想起了过往岁月中的一些事。感慨人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早年自己喜欢看小散文,而立之年后却是喜欢看一些大散文,如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系列散文、夏坚勇《湮没的辉煌》《大运河传》中的一系列散文。让一颗心沉浸于一个个方块字里,穿越地理的层峦叠嶂,俯瞰历史的烟云风尘,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并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抚摸古老民族胴体上的荣光、伤痕。
当我把《英雄末路》一文看完,火车刚过千年文化古城柳州一会。我并没有过多地想起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的诗词文章,倒是《英雄末路》中的一段话:
“太平天国起义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一样,其目的是赶走皇帝做皇帝,因为它不能超越历史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太平天国在文化政策上失败了。它推行拜上帝教,企图用宗教文化来摧毁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秩序……”
使我浮想翩翩。陷入一种深远的冥思之中――原来,家乡小城宜州也曾发生过很多勾人心魄的故事,也曾有过很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名胜景观。我曾穿行过的那些大街小巷,竟也曾有过黄庭坚、徐霞客、石达开、蒋百里、丰子恺等历史人物的足迹。他们或是文化巨人或是军事家,凭着人格魅力,给宜州这座小城增添了或深或浅的传奇色彩。我又给宜州这座小城增添了什么
座位右前方的一阵争吵声,突然把我拉回现实。我循声望去,就看到了先前坐我位子的两个妇女正和一个三十多岁很有气质的女子争吵。二人还不时回头冲着我对面的中年妇女发笑。
很有气质的女子大声说:“这里又不是你们的位子,你们来坐也就罢了,却把所有的垃圾都扔到座位下,搞得座位下面脏兮兮的!”
原先坐在我位子上的妇女却是不满地回道:“又不是你家的火车,位子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你干嘛这么霸道啊!”
另一个妇女附和着说:“就是嘛,火车又不是你家的,你那么霸道干嘛座位下再怎么脏,又不用你打扫卫生!”
看座位下,还真是很有气质的女子说的――脏兮兮的,铺满瓜子壳、板粟壳、柑子皮,连过道上也有不少。
坐在她们周围的人看了一眼,又都漠不关心了。打牌的继续打牌,玩手机的继续玩手机。
很有气质的女子气得俏脸通红,只好大声喊:“列车员――列车员――列车员!”
列车员很快就走过来了。很有气质的女子十分气愤地说:“她们两个座位不是这里的,跑过来坐,到处乱扔垃圾,不讲一点卫生!你看,座位下的垃圾全都是她们扔的!”
像随意扔垃圾这种事,列车员大概见多了,也可能是想息事宁人,他一句话也不说,就去拿了个小铁撮和一把小扫帚,然后趴在过道上将座位下茶几下的垃圾全部扫出来,扫进小铁撮里再拿到垃圾桶里倒,来回三、四次总算把卫生搞好了。
原先坐在我位子上的中年妇女显得有点不满地说:“看到了吧又不需要你打扫卫生,你那么霸道干嘛!”
很有气质的女子皱着眉头说道:“我不是不让你们来坐这里,可你们总要有点卫生意识啊!你们又不是小孩子了,吃完东西就不能拿个塑料袋子把垃圾装起来吗座位下脏兮兮的,你们看着不觉得恶心吗”
两个中年妇女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又呵呵地笑起来,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很有气质的女子默然不语,显得十分孤独,无助。
我的心里,刹那间变得有点沉重起来了――一些报纸、文学作品里常常指责城里人歧视乡下人,很多有识之士也纷纷义愤填膺,可是乡下人难道就不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被城里人歧视的原因吗
文明与愚昧,在这4号车厢中激烈碰撞。理性和感性,在我心里打起拉锯战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感性常常倾向于乡下人,但有很多时候理性常常倾向于城里人。
假若三个中年妇女里有个是我的母亲,当她与很有气质的女子发生争吵时,我将无地自容,理性也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很有气质的女子身上。我这么想着,目光情不自禁地落在对面的、不远处的中年妇女们的身上了,心里也很茫然――在她们身上教育是不是发生了断层以她们这样粗劣的品性,她们能把她们的孩子教育好么就像很有气质的女子说的,“在家里,你们也是到处乱扔垃圾,不讲究点卫生吗让孩子也学你们一样啊!”
我该做点事了。起身,拿着《宜州文化漫笔》走到很有气质的女子座位边,轻轻问:“我可以坐这里吗”
“坐啊,你坐啊!”很有气质的女子温和地说着。我坐了下来。坐在对面的两个中年妇女相互看了对方一眼,就对着我发笑,我却是静静地望着她们,但目光里只有一种深沉的怜悯,没一丝愤怒。
也许是我的目光有点灼热,两个中年妇女忽然起身坐到我原先的位子上。她们并不知道,我的行李就在很有气质的女子头顶上的行李架上。火车也快要到站了。
很有气质的女子说:“我并不是不愿她们坐这里,实在是她们太不讲究卫生了!”
“我知道!”我点点头,但并不是特意回答很有气质的女子。因为,心里知道的东西不仅是很有气质的女子不愿让两个中年妇女坐她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火车在苍茫的暮色里匀速前进,“钢啷――钢啷――钢啷……”的响声,一会稠一会疏,挂在车窗外的雨珠泛闪点点白光,杂乱无序地滑动着,隐隐有几分“欲语还休”的意味。
我又把《宜州文化漫笔》打开了。却没多少心思看。一个个方块字倒似有了生命,在我眼帘里,渐渐蠕动起来。
心里却清楚,是火车在铁轨上晃动的缘故。
可能是天意,也许是一种巧合,一段小字:“不拉帮结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那种不讲原则的相互提携才是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遗风。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依附任何势力和个人,有一技或几技之长,自食其力,默默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社会文明的进程就会加快了。”
在不经意间,涌入我的眼帘。
恍惚中,我好像懂得了很多,可也好像什么都不懂得。
真的不懂得什么吗?
不是的!我只是无法用文字,把一路上内心的感受确切的表达出来……
烟水古镇的诗歌
哨声收在袖里了吧
明月藏在襟中了吧
你真该挥一挥手离开……
诗人,你知道么
你脚一伸,就踩碎了
沉睡千年的美梦
古镇在你眼里
一幅黑白水墨画
白的'水
雪的墙
浅的树
深的瓦
远远近近
浓浓淡淡
深深浅浅
……
有洗衣的棒槌声远来,
有孩子的嬉戏声远来
那清清的湘江水
怀着梦样的细纹
湖边有渔家女
回首莞尔的一笑
计算机、网络,曾经对人们来说是两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为我国较早“触网”的人之一,刚刚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的李建华说自己很幸运,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他接触了十几代计算机,见证了网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亲历网络攻防战的步步升级……
早期计算机能耐小
1982年李建华考入上海交大电子工程专业之前,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那时候只接触到收音机、电视机,觉得电子很神奇,所以想学无线电。”李建华说,谁知最后“闯荡”到信息安全这一行当。
实验室里抢“鲜”上网
李建华的导师诸鸿文教授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开拓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领衔建立了交大远程协作实验室,成为国内最早上网的实验室。李建华说,那时候,上网是件很新鲜的事,实验室通过欧洲线路连上国际互联网,还建立了当时非常稀罕的电子邮件系统。
李建华第一次上互联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查询资料,
当时,国外高校实验室为了便于协同科研,已经实现了网上数据共享。他还记得,自己上大学至今,至少接触过10代以上计算机,亲眼见证了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代数更新的速度很快,每次更新,从微电子到存储技术都有新进展。而网络则是随着人们对收发邮件、交流、交易等的需求逐渐普及开来。”
安全攻防步步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速之客”—— 和病毒。李建华告诉记者, 、病毒自单机、局域网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影响较小,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攻击对象逐步扩张,从破坏硬件、控制系统到占用计算资源,破坏性越来越强。
“因为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像停电一样,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李建华说,我国科技部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将信息安全单列为一个主题,李建华从此成为一名“信息安全卫士”。
“研究信息安全,是件很有趣的事,需要人的天分。”他说,比如木马病毒,如果我们能吃透它如何最小化、如何隐蔽、如何躲过杀毒软件升级,把这些技术用在国家安全保障上,很有意义。如今,信息安全的内涵从最初的信息保密到如今的攻防、测评、管控。
展望未来,李建华认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电三网融合将是中国未来的趋势。“老百姓将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李建华说。